试看三秋色,墙头隐碧山。几层疏密处,数点有无间。
试看三秋色,墙头隐碧山。几层疏密处,数点有无间。
户外罗青髻,窗前列翠环。苍茫多远势,明净露妆颜。
户外罗青髻,窗前列翠环。苍茫多远势,明净露妆颜。
不俟开门见,偏宜绕壁环。岩腰云自出,谷口鸟初还。
不俟开门见,偏宜绕壁环。岩腰云自出,谷口鸟初还。
泊尔天机造,悠然物态闲。圣朝烟景丽,杖策快登攀。
泊尔天机造,悠然物态闲。圣朝烟景丽,杖策快登攀。

qiūqiángtóushùdiǎnshān--dàijīn

shìkànsānqiūqiángtóuyǐnshāncéngshūchùshùdiǎnyǒujiān

wàiluóqīngchuāngqiánliècuìhuáncāngmángduōyuǎnshìmíngjìngzhuāngyán

kāiménjiànpiānràohuányányāoyúnchūkǒuniǎochūhái

ěrtiānzàoyōurántàixiánshèngcháoyānjǐngzhàngkuàidēngpān

戴津

戴津

戴津(1812-?)字星槎,号观阔,青县戴庄子人,增广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恩科举人。青县《戴氏族谱》录其试帖诗一首。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可以¹当泣,远望可以当归²
译文: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远方就当做返回了故乡。
注释:¹可以:此处作“聊以”解。²当:代替。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思念故乡,郁(yù)郁累(lěi)(lěi)¹
译文: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
注释:¹郁郁累累:形容忧思很重。郁郁,愁闷的样子。累累,失意的样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译文:想要回家,可家中已无亲思,想要渡河却无船可渡。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思¹不能言,肠中车轮转²
译文:心里思乡的悲愁无处可说,只能憋闷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注释:¹思:悲也。²肠中车轮转:形容内心十分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诗人用浑朴自然的语句,写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百转愁思。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接着写他这样悲哀的原因:“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不是真的“远望可以当归”,而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远望还是没有见到故乡。“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难见故乡,不见亲人。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已经无家可归了。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所表达的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两句写游子心中纷烦复杂、无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末句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无限离愁,把感觉中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比喻贴切恰当,不但“转”字关合得自然,同时能准确传神地传达出痛楚之感:愁绪随车轮转动而缓缓抽出,绵延不绝。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0-111

bēi

míng liǎnghàn 

bēidàng yuǎnwàngdàngguī 
niànxiāng lěilěi 
guījiārén chuán 
xīnnéngyán chǎngzhōngchēlúnzhuàn 
白鹤飞天书,南荆访高士。
白鹤飞天书,南荆访高士。
译文:白鹤给我寄来天书,叫我来南荆拜访高人。
五云在岘山,果得参寥子。
五云在岘山,果得参寥子。
译文:岘山顶上五彩云霞笼罩,果然你参寥子隐居此地。
肮脏辞故园,昂藏入君门。
肮脏辞故园,昂藏入君门。
译文:气度高昂辞别故乡,神采奕奕入你柴门。
天子分玉帛,百官接话言。
天子分玉帛,百官接话言。
译文:天子赐你玉帛,百官争着与你搭讪。
毫墨时洒落,探玄有奇作。
毫墨时洒落,探玄有奇作。
译文:你挥毫如飞,器宇轩昂,探讨天地玄密,文字神奇。
著论穷天人,千春秘麟阁。
著论穷天人,千春秘麟阁。
译文:著作幽深,穷天人之理;可以高藏密阁留芳千古。
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译文:你对皇上长揖不接受官职,拍拂衣袖,回归山林隐居。
余亦去金马,藤萝同所欢。
余亦去金马,藤萝同所欢。
译文:我也从翰林金马门辞别回山,喜爱山野是我们的共同爱好。
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
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
译文:何处是我们理想境界?青云上端清香的桂花树。

zèngcānliáozi--bái

báifēitiānshūnánjīng访fǎnggāoshì

yúnzàixiànshānguǒcānliáozi

āngzàngyuánángcángjūnmén

tiānzifēnbǎiguānjiēhuàyán

háoshíluòtànxuányǒuzuò

zhelùnqióngtiānrénqiānchūnlín

zhǎngshòuguānguīlínluán

jīnténgluótóngsuǒhuān

xiāngzàichùguìshùqīngyúnduān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班师诏已来三殿(diàn)¹,射虏(lǔ)书英说两宫²
注释:¹三殿:指朝廷。²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 宗、钦宗二帝。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jiē)高庙¹自藏弓。
注释:¹高庙:指赵构。庙号高宗,故称。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qī)霞岭¹上今回首,不见诸陵²白露中。
注释:¹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²诸陵:指南宋六个皇帝的陵墓。在今浙江绍兴东三十六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姜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
水落¹山寒处,盈盈²记踏春³
译文:站在西湖的酒楼上,见那泉水飘散在幽冷的山涧深处,勾起了我当年踏春的美好回忆。
注释:湖楼:西湖的酒楼。¹水落:树叶掉落。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²盈盈:指少女或少妇的美好风姿。³踏春:春日郊游。孟郊《济源寒食》:“一日踏春一百回。”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¹
译文:而今湖楼的雕漆栏杆已经斑剥朽烂了,何况当年在这里一起赏春的人。
注释:¹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这两句本自苏轼《法惠寺横翠阁》诗句:“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这首诗的前二句由当前的凄清景色,勾起往日美好记忆。后二句由眼前所见的湖楼朽败,以景托情,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表现了世事盛衰,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诗中用典无痕,使小诗寓以哲理,又显现出一片真情。

  作者采取“今一昔—今”的倒叙方法,形成亦实亦虚,首尾呼应,曲折回环的章法特点。起句写楼上即目所见,景象凄凉索寞,已寓感伤之意。次句启开一笔,因景怀人,回忆与亡妾在“水落山寒处”踏春乐事。“盈盈”摹写满娘当时的姣好仪态,生动传神,足以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对这么一件平平淡淡的日常小事,作者即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若非两人恩爱笃厚,焉能如此。一个“记”字,何等情深,仿佛这事就发生在不久以前似的。第三句陡作转折,直承首句又写眼前景。作者登临之楼曾是两人踏春小憩之所,如今重游故地,形孤影单,满娘先前凭览过的红色扶栏已被岁月风雨销蚀坏烂。于是末句赌物思人,对长眠地下的亡妾今日那不堪设想的情状发出了深沉的叹喟。诗的一、三句写眼前景物,从实处落笔;二、四句忆往事,怀故人,皆由虚处着墨,造成虚实相间,顿宕开闽,首尾相应,一波三折的奇妙章法,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作者运用对衬、象征和进层等手法,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从大的方面说,作者写满娘的姣好仪态,写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正是为了用昔日之乐,对比、反衬今日之哀。就小的方面说,首句写哀景,次旬写乐事,两句间也有对衬作用。三、四句主要用的是象征、衬托和进层手法。“朱栏”与“朱颜”谐音,说“朱栏今已朽”,不言人朽,而此意已在其中,这是象征。以哀景写哀事,又是衬托。“朱栏”本不易朽,尔今却已朽,物尤如此,人何以堪。诗意透过一层。后边接着再用“何况”翻进,句中的蕴涵就更加突出了。

  由于章法和手法的绝妙,使得这首小诗别具一种特色;凄婉悲伤之词,欲言又止,沉痛深至之情,含而不露。首句写望中之景,“寒”字明显地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当悲从中来,刚刚露了端倪,忽然刹住,转而去写先前乐事。第三句景象更加凄惨,几欲声泪俱下。末句写所怀之人,未吐先咽,不忍直言,故借朱栏作象征、衬托,深至沉痛的思念之情,尽于言外传之。整首诗含蓄委婉,情味隽永,愈读愈觉意蕴丰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942-943页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qióng)¹,透岩穿岭²。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译文: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注释:¹筇杖:竹杖。²透岩穿岭:穿山越岭。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山之下,江流永¹。江之外,淮山暝(míng)²。望中原何处,虎狼³犹梗。勾蠡(lǐ)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¹永:水流悠长。²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³虎狼:喻敌人。⁴梗:阻塞。⁵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⁶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⁷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⁸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双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双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此首写词人追忆十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双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马丽选注,满江红,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6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