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山无菊九秋天,亲旧东西念远牵。一幅画图图一醉,谁云耕石易成田。
无山无菊九秋天,亲旧东西念远牵。一幅画图图一醉,谁云耕石易成田。

zhǎngchūnzhènzhòngjiǔ--chénshìjīn

shānjiǔqiūtiānqīnjiùdōng西niànyuǎnqiānhuàzuìshuíyúngēngshíchéngtián

陈式金

陈式金

字以和,号寄舫,以同知分发浙江不赴。秉性恬憺,收藏书法名画,精于鉴别,喜山水,得元人超逸之致,筑别业于宅畔,名曰“适园”,园中画室曰“易画轩”,与人约画者,必以颂诗相易,一时四方名人投赠,题赠诗文成编行世。平日以书画吟咏自娱。著有《适园自娱草》。子羲唐丙戌进士,工部主事。 ▶ 1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外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吟船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¹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²,吟啼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注释:¹外:一本作“小”。²润:一本作“酒”。
黄鹤楼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黄鹤楼¹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注释:¹楼:一本作“来”。

  “外湖”两句。此言从贾似道的南屏旧居眺望外西湖,只见湖面上处在烟雨茫茫之中,湖对岸的北高峰上也云岚缭绕。细察旧居花园中的景致,绿荫深处,时闻黄莺啼鸣。“朝回”三句。言贾似道罢朝归来,还可以常常从葛岭乘船来到这儿,并与手下的清客们在山色空蒙的雨天里,在船上一边欣赏湖山美景,一边舞文弄墨、吟诗作画,饮酒取乐。“霓节”三句。言贾似道也常从这儿出发去游览西湖。船上仪仗如云,众姬妾环侍在似道四周,锦帆如箭般的迅疾。在这种欢乐的日子里,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算归期”三句,时贾似道尚在鄂州前线督师(从词题“寄赠”两字也可推知)。词人说:我推测您回朝的具体日子,恐怕还没有定下来吧?但是当您回朝之后,就会更能受到帝宠,青云直上,并获得皇上的不断封赏。“青烟”既可解为“青云”,也可释为“轻烟”,意思相似。

  “黄鹤”两句。言贾似道督师鄂州,一定会在月夜中登上黄鹤楼,听人用笛子吹奏《梅花落》曲,以解暑热。“玉龙”借代笛子。“薰风”三句。言己留在夏日的临安,却不堪暑热,午夜因思念贾而在梦中惊醒。“思怀几许”一句,词人媚贾之语也。“秋水”三句是说:当秋天来临之时,我可能还留居在您的“南屏别墅”中,吟诗赋词候您归来。“看章台”三句。“章台走马”,用典,据《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拊马。”这儿“章台”,泛指京城中的宫殿、大街。“长堤”,指杭州西湖的苏堤。结句谓贾似道回朝之后,能够走马上殿面君,足见皇恩日隆。词人说:我希望您在苏堤上种下千株柳树,将富贵荣华长留身畔。全词多溢美似道之语,这虽是时俗所致,然词人也不免被后人看轻。

元丰三年授太和发汴京作。
元丰三年授太和发汴京作。
译文:元丰三年改官太和知县,在从汴京出发时作。
注释:汴岸:汴河。黄十七:黄介,字几复,与黄庭坚同宗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十七。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吾宗¹端居²³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译文:我的同宗平日总是心中集满忧愁,我作长歌劝他才肯出来小游。
注释:¹吾宗:我的同宗,指黄几复。²端居:平常日子。³丛:集。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黄流¹不解²(wò)³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译文:浑浊的流水并不能污染天上明月,碧树荫浓为我带来凉秋。
注释:¹黄流:浑浊的流水。²解:懂。³涴:污染。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¹千顷醉即休。
译文:黄初平点石成羊且莫问,黄叔度胸怀千顷醉便休。
注释:¹叔度:东汉黄宪,字叔度,家世贫寒,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叹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赞之曰:“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谁倚柁(duò)¹吹玉笛,斗杓(biāo)²寒挂屋山头。
译文:谁靠着汴岸的舵楼吹奏玉笛,北斗七星的斗柄转动寒夜挂在屋山头。
注释:¹柁楼:即舵楼,掌舵处的船楼。²斗杓:北斗七星成勺形,其柄部三星称杓星,或称斗柄。

  这首诗首联表示对黄介愁虑繁深的理解,因而邀他出行以消忧;颔联宕开写景,而景中寓情;颈联连用两个黄姓人物的典故劝说朋友;尾联的转而写景,是作者难以言尽的劝勉之意。诗中抒发了宦途不遇的哀伤与人生无聊的感慨。此诗违背了格律诗的平仄讲求,却通过打破规矩而创造出一种生新之美。
 
  诗的首联表示对黄介愁虑繁深的理解,因而邀他出行以消忧。

  颔联宕开写景,而景中寓情。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岸边绿树如碧,风拂叶摇,凉气袭来,让人感到一阵阵的秋意。这两句描写,由天而地,由河而树,画面开阔而清爽,在明月高秋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颈联上承首句的“吾宗”,连用两个黄姓人物的典故劝说朋友:神仙之事,虚诞渺茫,应放在一边,不妨酒中陶醉而心中澄澈,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此时,船楼上笛声悠悠,夜空里星斗横移。

  尾联的转而写景,是作者将难以言尽的劝勉之意,惜别之情,都化入这静夜的笛声里。

  格律诗本有严格的声律讲究,而诗人有时为创新出奇,则着意违反格律而成为一种拗体,这首诗就是这样。如“碧树为我”四字尽为仄声,“生凉秋”三字又全是平声,这本违背了格律诗的平仄讲求,却通过打破规矩而创造出一种生新之美。这种拗格与上句“黄流为我流明月”相对,就形成一种硬崛的音节,适与语句所描写的傲俗违世的人格相应。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134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岁月不居¹,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²为始满³,融又年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nú)(yān),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¹⁰矣! 
译文: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注释:¹居:指停留。²公:指曹操。³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⁴年二:超年两岁。⁵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⁶其人:指盛孝章。⁷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⁸妻孥:妻子儿女。⁹湮没:埋没。指丧亡。¹⁰永年:长寿。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春秋传》¹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²。”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³,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译文:《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注释:¹《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²“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³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⁴幽执:指被囚禁。⁵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⁶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⁷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⁸介,一个。⁹咫:古以八寸为咫。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¹为有天下大名,九牧²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³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jìng)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¹⁰,竟能发明主之至心¹¹,故乐毅¹²自魏往,剧辛¹³自赵往,邹衍¹⁴自齐往。向¹⁵使郭隗倒悬¹⁶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¹⁷燕路者矣。凡所称引¹⁸,自¹⁹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²⁰斯义²¹也。因表不悉²²
译文: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注释:¹要:总要,总括来说。²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³市:买。⁴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⁵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⁶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⁷正:扶正,安定。⁸胫:小腿。这里指脚。⁹昭王:燕昭王姬职(前—前在位)。¹⁰大遇:隆重的待遇。¹¹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¹²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¹³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¹⁴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¹⁵向:从前。¹⁶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¹⁷首:向。¹⁸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¹⁹自:本来。²⁰崇笃:推崇重视。²¹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²²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这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求救信。在信中,孔融叙述了好友士盛孝章的危因处境,呼吁曹操对他加以救助。信中引经据典,讲说道理,举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例子。把救助朋友与招揽贤才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恳切,词意委婉动人,十分感人。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可以说是始合终离的。开始,曹操拥戴献帝,定都许昌,邀请名流,并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孔融以为曹操可以辅佐皇帝,振兴汉室。他在此期间,对曹操寄予希望,有所赞扬,并常常推荐人才。后来,曹操专权之势严重,代汉之心明显,这自然使儒家正统人物孔融不能容忍。他原本对曹操存有戒心,任北海相时就觉得曹操“终图汉室”,所以“不欲与同”(《后汉书·孔融传》)。于是孔融公开反对曹操,常用嘲弄讥讽之辞,指责他规定禁酒、抑制豪强、滥杀无辜等。对此,曹操无法长期容忍,就在北方大局已定之后,虚构罪状,杀害了孔融。

  文章第一段抒发感情,打动对方。作者是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过,他在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叹岁月流逝不止,叙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缩短距离,密切关系。他又感伤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难得,进而提出当时“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认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视朋友尚存的机会。这样的铺垫显得自然亲切,有助于双方消除隔阂,沟通感情,也有助于文章叙说事理,达到目的。随后,作者叙述了盛孝章的艰危处境,说他被困在江东,受制于孙权,妻丧子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并强调如果“忧能伤人”,那么盛孝章就不能达到较长年寿。所言不仅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显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点明忧伤危害朋友的身心健康,自然形成动人的感情力量。这就使曹操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不得不考虑救助之事。

  第二段论述道理,说服对方。文章谈论交友之道,引经据典,阐明大义。它先指出:“《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这里借用桓公之事,说明曹操应该迅速营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样,自感羞耻。接着文章点明盛孝章具备才能,很有名望,堪称“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谈说议论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来宣扬自己的名气。所言既强调这样的杰出人物是十分难得的、非常有用的,又表明曹操要是救助人才就可使自己声名远扬。显然,这对渴望招致贤能、成就大业、发扬声名的曹操来说,是正合心意的。在称赞盛孝章的同时,文章再次提到他处境的岌岌可危,“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这是以形象而对偶的语句突出事态的严重性和救人的迫切性,希望曹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采取援助行动。然后,文章郑重指出假使曹操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使像盛孝章这样的人物身处逆境,生命垂危而无人营救,那么“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所言涉及孔子和朱穆有关交友之道的言论。孔子曾教导学生应该善于择友,同正直的、诚实的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阿谀奉承的、两面三刀的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朱穆因感叹东汉世风浇薄,不讲友道,就写下《绝交论》以示讽刺。作者提到他们的交友之言,就是要曹操通过救助盛孝章的实际行动来发扬友道。尽管字里行间不无逼迫之意,但是言而有据,论之成理,深刻认识到援救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救则是违背大义的。这是从当时曹操想大有作为又掌握政权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正当要求。对此,曹操只能接受,无法拒绝。在详论交友之道的基础上,文章自然写出作者的建议,恳请曹操“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孝章可致,友道可弘”。这里文笔轻松,显出意义极其重大,而办事易如反掌,自然会使曹操产生救援的念头。

  第三段展示美景,吸引对方。在前面劝说曹操弘扬友道、解救人才后,文章着重分析为国求贤的问题,进而援引史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明主爱才、群贤毕至的大好局面。它先批评了“今之少年,喜谤前辈”的不良风气,直言有人对盛孝章的非议纯属诽谤,别有用心,以此防止曹操可能听信流言,产生误会。它又再次提到盛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确实是当今名士贤才,任何诽谤都无损于他的人品与才能,这就使曹操出面救援的想法更加坚定。文章随后强调曹操面临国家即将灭亡之际,正在从事“匡复汉室”的大业。“正之之术,实须得贤”。要使社稷得以维系和生存,首先就要吸收大量的贤能之士,让他们能够发挥才能,帮助朝廷,克服困难,治理国家。当务之急就是救助盛孝章,只有这样,才能招致贤才。在治国需要贤能帮助、曹操应该救援人才的说理过程中,作者泼墨如云,多用比喻,联系史实,展开论证,充分表现了人才会集、事业兴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书信谈到古代国君重金买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国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来,可以获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优秀的人才纷纷来归。文章又指出“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所言认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宫台、尊敬郭隗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就必将心悦诚服,接踵而至,献策出力。文章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贤,“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而现实中如果能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就会重现过去这种人才共同为国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这样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让他明确营救一个盛孝章是大有好处的。会使众多的贤能前来效力,这是天赐良机,应该及时把握,不能失之交臂。这样的景象确实也是曹操非常向往、梦寐以求的,因此,他会把救援想法付诸行动的。在正面论述好士所得到的切实利益后,作者笔锋一转,折入反面推理。“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形象的论述和自然的用典充分说明了不救助人才的严重后果,也对曹操的救援行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文结语言简意赅,表明所述之事是曹操所熟悉的,而叙述的原因则是“欲公崇笃斯义”,希望曹操能重视交友求贤之义。

  这篇文章充满感情,富有气势,而且论证有力,用事贴切,比喻形象,对照鲜明,骈散相间,行文变化自如,语言丰富精美。它取材广泛,要点突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才的爱惜。文中提到《春秋传》的记载、孔子与朱穆的言论、古代国君和燕昭王的事例等,或引用,或证明,或深化观点,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这样广征博引,就使文章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也使所揭示的交友求贤道理建立在典籍和史实的坚实基础之上,表现的自然信服。孔融的文章很能代表建安前期的特点,胆大气盛,放言无忌,才气横溢。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说孔融“气盛于为笔”(《才略》),文章“气扬采飞”(《章表》)。

参考资料:
1、 汪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18-120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久去¹山泽游²,浪莽(mǎng)³林野娱。
译文: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注释:¹去:离开。²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³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¹携子侄辈,披榛(zhēn)²步荒墟³
译文: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注释:¹试:姑且。²榛:丛生的草木。³荒墟: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徘徊丘垄(lǒng)¹间,依依²昔人居。
译文: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注释:¹丘垄:坟墓。²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wū)¹株。
译文: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注释:¹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借问采薪者,此人¹皆焉如²
译文: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注释:¹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²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¹无复余。
译文: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注释:¹没:死。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¹异朝市²,此语真不虚。
译文: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注释:¹一世:三十年为一世。²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似幻化¹,终当归空无。
译文: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¹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ǔshānyóu làngmǎnglín 
shìxiézhíbèi zhēnhuāng 
páihuáiqiūlǒngjiān rén 
jǐngzàoyǒuchù sāngzhúcánzhū 
jièwèncǎixīnzhě rénjiēyān 
xīnzhěxiàngyán  
shìcháoshì zhēn 
rénshēnghuànhuà zhōngdāngguīkōng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
妾身兮不令¹,婴²疾兮来归。
译文:我的身体不好常常被病魔缠绕,拖着病体回到了娘家。
注释:¹令:善。²婴:抱。
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沉滞(zhì)¹兮家门,历²时兮不差³
译文:至今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已有数月。
注释:¹沉滞:久留。²历:经。³差:病愈。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
¹废兮侍²(jìn)³,情敬兮有违
译文:未能亲自服侍、陪伴在你身边,有违敬夫之情。
注释:¹旷:空。²侍:侍侯。³觐:拜见尊长。⁴违:背。
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君今兮奉命,远适¹兮京师。
译文:如今你奉命远赴京师。
注释:¹适:一作“递”。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悠悠¹兮离别,无因²兮叙怀。
译文:自此一别何时才能与你相见啊,行前竟不能和你见面一叙衷曲。
注释:¹悠悠:遥远的样子。²因:由,从。
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瞻望兮踊(yǒng)¹,伫立兮徘徊。
译文:不能送别只能想象着我中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希望能看到你远去的身影,在那里独自徘徊。
注释:¹踊跃:跳跃。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
思君兮感结¹,梦想兮容晖²
译文:忧虑你行路前的衣食是否备妥,心情是否忧郁,想着能在梦中得见你的容颜。
注释:¹结:聚积。²晖:一作“烽”。
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君发兮引¹迈,去²我兮日乖³
译文:你出发远行了,离我一日远过一日。
注释:¹引:长。²去:离。³乖:远。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译文:我恨自己身无羽翼,不能高飞追你同行。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译文:只得长叹一声,让汩汩涌出的泪水打湿衣裙罢了。

  这首酬答诗是专为秦嘉奉役赴京师而作的。这首赠别诗表达了病妇独守空闺,牵念丈夫的痛苦。前十句是化情于事,后十句是直抒其情。在表现形式上,诗人仿效楚辞的兮字句式,每句皆用一“兮”字,极表感叹之情。这与全诗悲伤咏叹的情调颇为相合,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全诗大致分二层意思。

  第一层,作者陈述自己未与丈夫互诉衷肠的原委及内疚之情。写自己患病母家,身体不好,常常被病魔缠绕,所以回了娘家,至今卧床不起,不能出门已有数月,仍然没有痊愈,不得与夫话别。“不令”,不善;“婴疾”犹抱病;“差”,病愈。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二句转写自己因病未能拜见丈夫,亲自服侍稠陪伴他,有违敬夫之情。“觐”.朝见,拜见(君主)。作者用“觐”字以示对丈夫的尊敬和爱慕。当时,秦嘉派去接徐淑的车已经“空返“,作者深感内疚而作此句。由此能感受女诗人内心蕴藏的复杂情愫。作者首先交待不能送别的原因,虽是叙事,而又化情于事,于事见情。平静的水流是最深的水流,强忍不露的感情更为诚挚动人,这几句看似平平叙事的诗,亦复如此。

  第二层写自己得知丈夫即将远行却难以面别的悲凉和凑苦。

  君即刻奉命去京师了,“一别音容两茫茫“,岁月多么漫长啊l所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此别并非几日。而我未能与你宽语相慰,对你倾叙思恋之情。下二旬“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借《诗经·燕燕》中“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的意思,自己不能长亭送别只好在想象中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希望能看到你远去的身影,在那里独自徘徊。接下来,作者写登高远望仍不见丈夫踪影的内心感伤和联想。旧时代的妇女往往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于丈夫,即所谓“出嫁从夫”。故与久别归来的丈夫团聚乃是她们最为欣喜之事。何况秦嘉夫妇感情甚笃,故未见面之遗恨更深。

  于是作者忧虑丈夫行路前的衣食是否备妥,心情是否忧郁,梦想其容晖。今日一别,何时相见呢?作者极想获悉下次相聚之时日,而事实上又不得而知,故言限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作者任自己思绪联翩,想象驰骋,表达了自己恨不能象鸟一样展翅而飞,永远与丈夫形影不离的感情。别离之际的神伤魂泣,女诗人身染沉疴,竟连“消魂”的叙别亦不能得。丈夫远出,相去日远,诗人不禁幻想自己能插翅高飞,长追不弃。然而幻想终归还是幻想。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是对自己此刻心情和神态的真实写照。想象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使作者更伤感了,无奈只得长叹一声,让汩汩涌出的泪水打湿衣裙罢了,又能如何呢?缠绵俳恻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从焦躁中冷静下来和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之后的感伤。“长”字“永”字,同义重复,更见得此情的厚重压抑,深沉含蓄,至此一个赢弱、多情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了全诗感情真挚,一片深情。“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四句虽未明写渴望与夫相聚,但此情却渗透于字里行间。

  徐淑的丈夫秦嘉入洛阳就职,当时徐淑正卧病母家,夫妇没能面别,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三首与妻话别。徐淑以此诗作答,表达不能与丈夫相随前行的悲痛伤心和对丈夫的挚爱深情。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爱情诗鉴赏:红豆生南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13页
2、 萧涤非等.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