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苦薰风,早清芬细浥。黄昏后、觅枝寻叶。翩翻萼影,引惹动、闲庭蛱蝶。
正苦薰风,早清芬细浥。黄昏后、觅枝寻叶。翩翻萼影,引惹动、闲庭蛱蝶。
摘来缀、宝髻瑶钗。盈盈暗添笑靥。
摘来缀、宝髻瑶钗。盈盈暗添笑靥。
花神有意,巧批了风流牒。新浴罢、晚妆宁帖。斜簪绿鬓,恰宜衬、芙蓉颊。
花神有意,巧批了风流牒。新浴罢、晚妆宁帖。斜簪绿鬓,恰宜衬、芙蓉颊。
伴鹣鹣、枕上粉脂融浃。众香国,魂梦贴。
伴鹣鹣、枕上粉脂融浃。众香国,魂梦贴。
梁清标

梁清标

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名列“贰臣传”。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屋上春鸠(jiū)¹鸣,村边杏花白。
译文:屋上有一只杜鹃鸟在鸣叫,村落旁边大片杏花开的雪白。
注释:¹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持斧(fǔ)伐远扬¹,荷锄(chú)(chān)²泉脉³
译文: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地下的泉水。
注释:¹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²觇:探测、察看。³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¹
译文: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注释:¹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临觞(shāng)¹忽不御²,惆怅远行客³
译文: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注释:¹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²御:进用,饮、喝的意思。³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此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凭着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chūnzhōngtiányuánzuò

wángwéi tángdài 

shàngchūnjiūmíng cūnbiānxìnghuābái 
chíyuǎnyáng chúchānquánmài 
guīyànshícháo jiùrénkànxīn 
línshāng chóuchàngyuǎnxíng 
十二楼前生碧草。珠箔当门,团扇迎风小。赵瑟秦筝弹未了,洞房一夜乌啼晓。
十二楼前生碧草。珠箔(bó)¹当门,团扇迎风小。赵瑟(sè)秦筝²弹未了,洞扇一夜乌啼晓。
译文:十二楼前的青草又长起来了。珠帘闪亮叮当作响,我轻摇着扇子,迎着清风等你。我为你弹奏的筝曲尚在耳边,回忆着我们相逢的那夜。
注释:¹珠箔:珠帘。²赵瑟秦筝:秦国的筝和赵国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锦字无凭南雁杳,美人家在长干道。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锦字无凭南雁杳,美人家在长干¹道。
译文:你还愿意为了博我一笑一掷千金吗?毕竟现在我们相思不如我们相逢时那般美好。我给你寄去的书信久久没有回音,你还记得吗,我一直在长干道这里守候你。
注释:¹长干:南京地名,船民集居之地。

diéliànhuā··shíèrlóuqiánshēngcǎo--shàoruìpéng

shíèrlóuqiánshēngcǎozhūdāngméntuánshànyíngfēngxiǎozhàoqínzhēngdànwèiledòngfángxiǎo

rěnqiānjīnchóuxiàojìngxiāngshìxiāngfénghǎojǐnpíngnányànyǎoměirénjiāzàizhǎnggàndào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译文: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重庆有官皆墨吏¹,延安无土不黄金。
译文:重庆当官的都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黄金。
注释:¹墨吏:贪官污吏。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译文:我们炸桥挖路是团结,夺地争城是革命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遍地哀鸿¹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²
译文:纵便安鸿遍地血流满地,这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
注释:¹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²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诗人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面的有田有地的人都是我的主人,而有更深的意思,即:全中国广大人民都是我的主人;工人、农民将当家作主,田、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人一转,剑锋指向蒋介石集团,“无法无天是为民”。反动派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就亲口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而毛主席回答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引自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这里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句,诗人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句,诗人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诗人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良心。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七律·忆重庆谈判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孟孙猎¹而得麑(ní)²,使³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¹⁰母随而啼,臣诚¹¹弗忍,窃¹²纵而予之。”孟孙怒,逐¹³秦西巴。居¹⁴一年,取以为¹⁵子傅¹⁶。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注释:纵麑:放走小鹿。¹猎:打猎。²麑:小鹿。³使:派,命令,让。⁴持:拿着。⁵烹:烧,煮。⁶啼:啼叫。⁷忍:忍心。⁸纵:放走。⁹安:哪里。¹⁰其:它的。¹¹诚:的确。¹²窃:私自。¹³逐:赶走。¹⁴居:过了。¹⁵以为:把...当作。¹⁶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旄(máo)¹,在浚(jùn)²之郊。素丝³(pí)之,良马四之。彼(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译文: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注释: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¹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²浚: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³素丝:白丝,一说束帛。⁴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⁵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⁶彼:那。⁷姝:美好。一说顺从貌。⁸子:贤者。⁹畀:给,予。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jié)¹干旟(yú)²,在浚之都³。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译文: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注释:¹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²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³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邑,近城。⁴组:编织,束丝之法。⁵予:给予。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孑孑干旌(jīng)¹,在浚之城。素丝祝²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³之?
译文: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¹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²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³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2-10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5-106

gānmáo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jiéjiégānmáo zàijùnzhījiāo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 zàijùnzhī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jīng zàijùnzhīchéng zhùzhī liángliùzhī shūzhě gào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