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稔繁机困备员,芳时何暇目春妍。自惭东阁延才地,得会西豪聚里贤。
一稔繁机困备员,芳时何暇目春妍。自惭东阁延才地,得会西豪聚里贤。
益友至言皆有味,禅宗高论邈无边。须知樽酒相留意,老去离怀异少年。
益友至言皆有味,禅宗高论邈无边。须知樽酒相留意,老去离怀异少年。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假金方用真金镀(dù),若是真金不镀金。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译文: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你为什么不积累知识,而去想那些远大的志向呢?

zhāngxiàobiāo--shēn

jiǎjīnfāngyòngzhēnjīnruòshìzhēnjīnjīn

shízàizhǎngānkōngyònggāoxīn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译文: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¹白复相侵寻。
译文: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复越来越多。
注释:¹况乃:何况;况且。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译文:不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独。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山河大地拥清辉¹,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注释: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zhōngqiū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niánzhōngqiūyīnqíng jīnniánzhōngqiūyīnyīn 
bǎiniánhǎojǐngduō kuàngnǎibáixiāngqīnxún 
xīnyǒuguāngmíngyuè qiāntuányuányǒngquē 
shānyōngqīnghuī shǎngxīnzhōngqiūjié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积水不可极¹,安知²沧海东³
译文: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注释: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晃衡乘船回国探亲。¹极:尽头。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²安知:怎么知道。³沧海东:东游以东的地方,这里指日本。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译文: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译文: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áo)¹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译文: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注释:¹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说大鳖。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乡树¹扶桑²外,主人孤岛³中。
译文: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注释:¹乡树:乡野间的树木。²扶桑:地名。意思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³孤岛:指日本国。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¹为通。
译文: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注释:¹若:如何。

  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

  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诗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诗即是如此。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此诗表现了诗人与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诗神彩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晁衡归舟安全的忧虑。最后预祝友人一路顺风,却又感叹别离后音信难通,流露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64-165 .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梁王¹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译文:当年汉朝梁孝王最昌盛的时期,门下宾客都是才华出众之士。
注释:¹梁王:刘武(?-前144年),汉文帝刘恒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其母为窦太后。西汉梁国诸侯王。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悠悠一千年,陈迹¹唯高台。
译文:悠悠岁月,转眼便是千年,只有高台仍在,当年的辉煌、当年的人才又在何处?
注释:¹陈迹:过去的事迹。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译文:孤独的人向秋草倾诉心事,哀伤的风从千里之外吹来。

sòngzhōngshíshǒu ·

gāoshì tángdài 

liángwángquánshèng bīnduōcái 
yōuyōuqiānnián chénwéigāotái 
xiàngqiūcǎo bēifēngqiānlái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译文: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两眼虽未枯¹,片心将欲死。
译文: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注释:¹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雨落眼地中,珠沉眼海底。
译文: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译文: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唯人归泉下¹,万古知已矣!
译文: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注释:¹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fǔ)(yīng)¹当问谁,憔悴鉴²中鬼。
译文: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注释:¹拊膺:捶胸,表示哀痛。膺,胸膛。²鉴:镜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shūāi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tiānsàng yòusàng 
liǎngyǎnsuīwèi piànxīnjiāng 
luòzhōng zhūchénhǎi 
hǎijiànzhū juéjiànshuǐ 
wéirénguīquánxià wànzhī 
yīngdāngwènshuí qiáocuìjiànzhōnggu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