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下多奇石,师去今游乳窦峰。遥想石台登讲罢,野猿归洞鹤归松。
西湖山下多奇石,师去今游乳窦峰。遥想石台登讲罢,野猿归洞鹤归松。

sòngchōnghuìguītiānzhú--yáoyōng

西shānxiàduōshíshījīnyóudòufēngyáoxiǎngshítáidēngjiǎngyuánguīdòngguīsōng

姚镛

姚镛

姚镛(1191~?)(生年据集中《继周圹记》‘馀年将四十而鳏’推定),字希声,号雪篷,又号敬庵,剡溪(今浙江嵊县)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理宗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六年,以平寇功,擢守赣州。因忤帅臣,贬衡阳。嘉熙元年(1237)始离贬所。景定五年(1264)掌教黄岩县学。镛工诗词,有《雪篷集》一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mí)²鹿兴于左³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注释:¹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²麋:麋鹿,鹿类的一种。³左:附近。⁴瞬:眨眼。⁵制:掌握。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兵上¹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²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文: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注释:¹上:通“尚”,崇尚。²怒:激发。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suì)¹,严斥堠²,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kào)³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cuò)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xù)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yú)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译文: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注释:¹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²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³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⁴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⁵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⁶厉:激励。⁷并天下:兼并天下。⁸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⁹殆:通“怠”,懈怠。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将欲智¹而严²,凡士欲³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译文: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付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注释:¹智:有智慧。²严:有威严。³欲:应该。⁴委:交付。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zhuì)兵于蜀中¹,非刘禅²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fù),彼固有所侮³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译文: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注释:¹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²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³侮:轻视、轻侮。⁴尝:试探,检验。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¹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²,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³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注释:¹节:节制。²沮:沮丧。³辱:玷污。⁴技:本领。⁵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jiào)¹;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²,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³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译文: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注释:¹校:较量。²角:角斗。³抗:高,引申为突出地。⁴暴:显露。⁵却:退。⁶狎:轻忽。⁷堕:落。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shì)。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chuí)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xī)(yì)¹,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tǎn)(xī)²而案剑,则乌获³不敢逼;冠胄(zhòu)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注释:¹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²袒裼:脱衣露体。³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⁴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动词。⁵据兵:靠着兵器。⁶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心术”一词,含义较复杂。《管子》有《心术》篇,以虚静之说讲养心治国之道。苏洵《心术》,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待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

  文章首先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于不乱。“泰山崩于前于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糜鹿兴于左于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孙子讲将的修养有“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计篇》),苏询也讲智与严,这些属于智能与品德修养,但他认为镇定和沉静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这就是“大将风度。”

  其次论“兵”:“凡兵上义”。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如非义举,那就“胜有所不取,败有所不避”(《项籍》)。尚义之说,自占于有,但苏询并非重复迁阔之论,他是义利统一论者,认为“义利、利义相为用,天下运诸掌矣”(《利者义之和论》)。他是从利的目的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义于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要以“义”来激励士兵,“十以义怒,可以兴战”,正义之帅将无敌于天下。

  再次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四养之说,显然有“讥时之弊”的意义。宋王朝积贫积弱,原因很多,于下能“使耕者无所顾忌”,兵冗于供给贫乏,用人“赏数于加于无功”(《衡论·审势》),都是重要原因。他提出的四养的办法正是:“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于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这四养中,最重要的是“养心”——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管理学适最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于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于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于兵不殆”的道理(七十战未必有出处)。反之,“不养其心,一战于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以上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临战之将应“智于严”,士则应愚,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询将智士愚的论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则是合理的。战时用兵,在于五知。知敌,应“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法制》)。“乘之”就是抓住敌将的弱点“动于险”于出奇制胜。三国时邓艾由阴平道“缒兵于蜀中”,穿越了蜀道天险攻灭蜀国。他之所以敢于如此,就在于看透了蜀后主“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还耍知己,在自己则应“知理”、“知势”、“知节”,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中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于后可以举兵,知势于后可以加兵知节于后可以用兵。知理于不屈,知势于不沮,知节于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它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询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于色不变。麋鹿兴于左于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到来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制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战争中运思之术,文章提出两点:一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号,一是“有所恃”和“以形固”的辩证关系。

  “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长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并出于用之,彼将不一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于置之,彼将强与我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仄诈,苏询认为,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于暴之,使之疑于却;吾之所长,吾阴于养之,使之狎于堕其中”。苏询认为,暴短阴长才能达到用长避短的目的。

  “善用兵者”要使部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条件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侍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正如一个人,“尺捶当猛虎,奋呼于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于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以为“有所恃”于麻癣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这也如正一个人,袒裼于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于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条件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固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询对用兵应“有所恃”于不可只有恃的辩证认识。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752-755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250-1252

xīnshù

xún sòngdài 

    wéijiàngzhīdào dāngxiānzhìxīn tàishānbēngqiánérbiàn 鹿xīngzuǒérshùn ránhòuzhìhài dài 

    fánbīngshàng  suīdòng fēidòngzhīwéihài érjiàngyǒusuǒcuòshǒu wéishì shì bǎizhàn 

    fánzhànzhīdào wèizhànyǎngcái jiàngzhànyǎng zhànyǎng shèngyǎngxīn jǐnfēngsuì yánchìhòu shǐ使gēngzhěsuǒ suǒyǎngcái fēngkàoéryōuyóuzhī suǒyǎng xiǎoshèng xiǎocuò suǒyǎng yòngrénjìnsuǒwéi suǒyǎngxīn shìcháng huái怀érjìn jìnyǒuyǒng jìnyǒutān suībìngtiānxià érshìyànbīng huángzhīsuǒshízhànérbīngdài yǎngxīn zhànérshèng yòng 

    fánjiàngzhìéryán fánshì zhì yánfàn shìjiēwěiértīngmìng ān wéishì érhòuzhījiē 

    fánbīngzhīdòng zhīzhīzhǔ zhīzhījiàng érhòudòngxiǎn dèngàizhuìbīngshǔzhōng fēiliúshànzhīyōng bǎiwànzhīshīzuò yǒusuǒérdòng zhīxiánjiàng néngbīngcháng éryòucháng jiùjué 

    fánzhǔjiàngzhīdào zhīérhòubīng zhīshìérhòujiābīng zhījiéérhòuyòngbīng zhī zhīshì zhījiéqióng jiànxiǎodòng jiànxiǎohuàn xiǎoxiǎohuàn  ránhòuyǒuzhīhuàn wéiyǎngéràizhě tiānxià rěnzhībǎiyǒng jìngzhìbǎidòng 

    bīngyǒuchángduǎn  gǎnwèn  zhīsuǒcháng chūéryòngzhī jiàngjiào zhīsuǒduǎn érzhìzhī jiàngqiǎngjué nài  yuē  zhīsuǒduǎn kàngérzhī shǐ使zhīérquè zhīsuǒcháng yīnéryǎngzhī shǐ使zhīxiáérduòzhōng yòngchángduǎnzhīshù  

    shànyòngbīngzhě shǐ使zhīsuǒ yǒusuǒshì suǒ zhīzhī yǒusuǒshì zhīzhìbài chǐchuídāngměng fènércāo shǒu biànérquè rénzhīqíng zhīzhě jiàng tǎnérànjiàn huògǎn guànzhòujiǎ bīngérqǐn tóngwāngōngshāzhī shànyòngbīngzhěxíng néngxíng yǒu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故国¹名园久别离²,今朝楚树发南枝³
译文:故乡的名园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今天我在衡山上的梅树向南的已经萌芽。
注释:衡山:湖南境内的大山,又称南岳。新花:指指刚开的梅花。作者原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过了衡山便近犬庾岭。却寄:回寄。 弟:柳宗元没有亲兄弟,这里可能指他的从弟柳宗直、柳宗一。¹故国:指京都长安。²久别离:作者于永贞元年(806年)被迁逐,至元和十年(815年)诏还,历十年时间,故云。³“今朝”句:《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此用其语,谓早春时节,新花始开。楚树:指衡山 上的梅树。因衡山古属楚地,所以称“楚树”。发南枝:向南的树已萌芽,谓早春时节。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晴天归路好相逐¹,正是峰前回雁时²
译文: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随北归,回故乡的道路上希望你赶快追上来。
注释:¹相逐:相追随。²“正是”句:《方舆胜览·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又孔安国《尚书》注:“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此句乃扣合衡阳回雁峰、正月雁回时,以切题意。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这首诗写作者因见衡山花开而想念久别的故国家园,用衡阳回雁峰故实喻自己与北飞的雁群互相竞逐,表示了归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悦。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此二句诗人从眼前衡山梅树南枝新开的花,自然回想久别的长安家园。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柳宗元的故乡有数亩良田,山丘上建有亭台馆舍,池塘与深泽碧水相连,这美好的家园引起了游子的思念。更何况那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以上将蕴藏已久的思归情绪,借早春新花开放表露出来,郁积的愁闷,仿佛豁然开朗。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衡山有回雁峰,传说雁到此即不再南飞,春至又返回。这里运用了回雁峰的故事,实指北归的鸿雁。在这难得的晴朗春日,我恰好和那些雁群相随北归。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多好的兆头。

  末句以眼前景物作结,雁能传送书信,更点出“寄”弟之意,可谓余音袅袅,情绪开朗,表现了归途中心情的急切和喜悦,也体现了在贬永期间与之相依为命的兄弟情深。

  全诗即景生情,温馨脉脉,相邀相约,尽在物物之中。京都名园,令人神往;春和景明,楚树南枝;晴天归梓,载欣载奔;南雁北返,峰前成阵。这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是心灵的洞察,是寄意的心旌。羡雁阵比翼相逐,恨故国返而不得。深婉蕴藉,期待有嘉。

参考资料:
1、 (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47.
2、 张海鸥编著. 唐名家诗导读[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04.
3、 吕国康著. 柳宗元评说[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54.
4、 自刘万煌编著. 柳宗元诗文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11.

guòhéngshānjiànxīnhuākāiquè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ómíngyuánjiǔbié jīnzhāochǔshùnánzhī 
qíngtiānguīhǎoxiāngzhú zhèngshìfēngqiánhuíyànshí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¹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注释:¹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译文: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译文: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卧闻海棠(táng)花,泥污燕脂雪¹
译文: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注释:¹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¹
译文: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注释:¹“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何殊(shū)¹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译文: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注释:¹何殊:何异。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¹
译文: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注释:¹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小屋如渔舟,濛(méng)¹水云里。
译文: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注释:¹濛濛: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空庖(páo)¹煮寒菜²,破灶烧湿苇。
译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注释:¹庖:厨房。²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¹
译文: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注释:¹“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君门深九重¹,坟墓在万里²
译文: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注释:¹“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也拟哭途穷¹,死灰²吹不起。
译文: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¹“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²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hánshíèrshǒu

shì sòngdài 

láihuángzhōu guòsānhánshí 
niánniánchūn chūnróng 
jīnniányòu liǎngyuèqiūxiāo 
wénhǎitánghuā yānzhīxuě 
ànzhōngtōu bànzhēnyǒu 
shūbìngshàonián bìngtóubái 

chūnjiāng shìlái 
xiǎozhōu méngméngshuǐyún 
kōngpáozhǔháncài zàoshāoshī湿wěi 
zhīshìhánshí dànjiànxiánzhǐ 
jūnménshēnjiǔchóng fénzàiwàn 
qióng huīchuī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shēng)(huáng),却对菱(líng)¹淡淡妆。
译文:傍晚,来了阵风,下了场雨,洗尽了白天逼人的暑热,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弹完笙簧,又对着镜子抹上一层薄薄的晚妆。
注释:¹菱花:指古代铜镜中一种花式外形的镜,或镜背刻有菱形花纹的镜。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jiàng)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sū)香。笑语檀(tán)¹:今夜纱厨枕簟(diàn)凉。
译文:理红薄绡的透明睡衣朦朦胧胧,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醉人的幽香阵阵袭来。轻轻一笑,轻启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
注释:¹檀郎:是西晋的潘岳(即潘安)。潘安姿仪秀美超群,小字为檀奴,后被人称为“檀郎”。这里的檀郎是心中情郎的代称。

chǒuér··wǎnláizhènfēngjiān--qīngzhào

wǎnláizhènfēngjiānjǐnyánguāngshēnghuángquèduìlínghuādàndànzhuāng

jiàngxiāobáobīngyíngxuěxiāngxiàotánlángjīnshāchúzhěndiànliáng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¹。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译文:想当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践踏,关中一带都被焚烧殆尽。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复失地,振煨国家。
注释:《桃源忆故人》:又名《虞美人》、《胡捣练》。¹煨烬:即灰烬。燃烧后的残余。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¹。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译文:多年过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渐衰老,两鬓渐白。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
注释:¹新丰英俊:化用王维《观猎》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诗意。

  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宋室丧国之耻,山河破碎之悲,顿时涌上心头,题写了本篇。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中原”二句,写1141年(绍兴十一年)12月,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同意求和,与金商定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给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大部沦于敌手,仅余四州,华山亦蒙胡尘。这是使三川(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区一带)震动的奇耻大辱。结果自古以来作为三秦地区天然屏障的雄关险岭就失去作用,无异于化为灰烬,“关辅”一句即是指此。“泪尽两河”二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一事,曾为保卫这一带浴血奋战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这又是一件令人悲愤不已的奇耻大辱。把恢复、中兴当作自己毕生事业的词人当然更是痛彻心肺。

  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投降派当权,残酷迫害和打击主战派,词人也屡遭排挤,闲置在家,岁月蹉跎,青丝成霜。昔日的英雄,壮志消磨,而收复大业,仍然无人过问,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词人看到华山图,怎能不满腔激愤呢?

  全篇抒发了词人对宋室沦亡的悲叹和对收复失地的企盼,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气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献身的报国激情,是豪放词中的一支奇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