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得胜地,崇侈何代作。全山镵佛身,万木亘高阁。
开化得胜地,崇侈何代作。全山镵佛身,万木亘高阁。
突然数百尺,较力陋禹凿。峰峦翠环合,与寺为郛郭。
突然数百尺,较力陋禹凿。峰峦翠环合,与寺为郛郭。
烟霞无四时,为我张幄幕。飞泉乘空来,直在庭砌落。
烟霞无四时,为我张幄幕。飞泉乘空来,直在庭砌落。
松柏森成行,斗状蛟龙恶。如整万人阵,偏伍不敢错。
松柏森成行,斗状蛟龙恶。如整万人阵,偏伍不敢错。
春芳难悉名,红紫竞灼灼。点缀岩壁间,图画曾未若。
春芳难悉名,红紫竞灼灼。点缀岩壁间,图画曾未若。
距城才一舍,旷绝类霄堮。噫吾何自劳,日窘吏事缚。
距城才一舍,旷绝类霄堮。噫吾何自劳,日窘吏事缚。
到官踰二期,未克造林壑。引疾得乡邦,昼锦行遂著。
到官踰二期,未克造林壑。引疾得乡邦,昼锦行遂著。
猛抛公几烦,不负真境约。精庐始一登,百虑已澄扩。
猛抛公几烦,不负真境约。精庐始一登,百虑已澄扩。
徘徊延宾僚,开席盛燕酌。歌留岭上云,吹乱风前铎。
徘徊延宾僚,开席盛燕酌。歌留岭上云,吹乱风前铎。
勿讥清赏累,粗继东山乐。数刻方暂欢,俄景忽西薄。
勿讥清赏累,粗继东山乐。数刻方暂欢,俄景忽西薄。
归鞅下危岑,眷恋心欲却。何处无林泉,隔阂牵宠爵。
归鞅下危岑,眷恋心欲却。何处无林泉,隔阂牵宠爵。
终期报国家,功业效涓勺。连露乞骸章,不待七十削。
终期报国家,功业效涓勺。连露乞骸章,不待七十削。
归来解朝绅,放意任衡霍。超然出世纷,安步适冲漠。
归来解朝绅,放意任衡霍。超然出世纷,安步适冲漠。
山蔬充盘筵,村酿满瓢杓。吾寿此其全,何必不死药。
山蔬充盘筵,村酿满瓢杓。吾寿此其全,何必不死药。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gēng)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译文: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三官仓(cāng)¹化为土。
译文: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注释:¹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岁暮锄犁(lí)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xiàng)¹
译文: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注释:¹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¹(gǔ)客珠百斛(hú)²,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注释:¹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²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经常吃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lǎo

zhāng tángdài 

lǎonóngjiāpínzàishānzhù gēngzhòngshāntiánsān  (nóngzuò wēng )
miáoshūshuìduōshí shūguāncānghuàwéi 
suìchúbàngkōngshì érdēngshānshōuxiàngshí 
西jiāngjiǎzhūbǎi chuánzhōngyǎngquǎnchángshíròu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¹
译文: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最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
注释:¹鹦鹉洲:在湖北武汉市南长江中。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洲势逶(wēi)(yí)¹²碧流,鸳鹦鸂(xī)(chì)³满滩头。
译文: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
注释:¹逶迤:曲折绵延貌。²绕:全唐诗校:“一作还。”³鸂鶒:水鸟名,多紫色,较鸳鹦为大,成双游水中,又称紫鸳鹦。⁴滩:全唐诗校:“一作沙。”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滩头日落沙碛(qì)¹长,金沙熠(yì)²动飙(biāo)³
译文: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注释:¹沙碛:浅水中的沙石。²熠熠:闪光貌。³飙光:风吹水动,沙光闪耀。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舟人牵锦缆¹,浣女结罗裳。
译文: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
注释:¹锦缆:华美的系船缆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¹香。
译文: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
注释:¹杜若:一名杜衡,香草名。
君行采采莫相忘。
君行采采¹莫相忘。
译文: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注释:¹采采:盛貌。此就鹦鹉洲的风光言。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0首。老朋友王迥将游江东,作者作诗送别。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碧流、水鸟、夕阳、沙石、舟人、浣女、明月、芦花、江风、杜若等,从傍晚到月夜,从无生命体到有生命体,依次写来,浓墨重彩,声光满纸。最后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结,点出送王迥出游之意。鹦鹉洲的故乡的象征,“采采”是对上面所写繁花胜景的概括,又暗寓作者送行的感情,于是作者劝友人此行不要乐而忘返,以至忘了家乡和友人的一片深情,全都包含在这一句的临别赠言之中。

yīngzhōusòngwángjiǔzhījiāngzuǒ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dēngjiāngshànghuánglóu yáoàijiāngzhōngyīngzhōu 
zhōushìwēiràoliú yuānyāngchìmǎntāntóu 
tāntóuluòshācháng jīnshādōngbiāoguāng 
zhōurénqiānjǐnlǎn huànjiéluócháng 
yuèmíngquánjiànhuābái fēngyáowénruòxiāng 
jūnxíngcǎicǎixiāngwàng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千峰万峰巴峡¹里,不信²人间有平地。
译文:长江三峡千峰万峦绵延数千里,行进其中哪信人间有平地。
注释:荆渚:指湖北江陵,江陵旧为荆州治所,春秋时有渚宫,故称荆渚。中流:指行船在江中。巫山:在今四川湖北两省交界处,长江穿流其中,成巫峡。无复一点:不再有一点形象了。短歌:相对长歌而言,指短小的歌行诗。¹巴峡:原指四川嘉陵江峡,这里借指长江三峡,即瞿峡、巫峡、西陵峡。²不信:那信。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zhǔ)¹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²无山。
译文:渚宫遥望水天连成一片,却又怀有大地本无山峦。
注释:¹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故址在江陵县。据作者《吴船录》描述:“淳熙丁酉八月壬申、癸酉泊沙头,江陵帅辛弃疾幼安招游渚宫。败荷剩水虽有野意,而故时楼观无一存者。后人作小堂亦草草。”²元:通“原”。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山川¹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²都如梦。
译文:山水迎我入蜀今又送我下江东,回首沉思变幻明灭一切都如梦境。
注释:¹山川:山水。²变灭:变幻而消失了。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归程万里今¹三千,几梦即到石湖²边。
译文:归程迢迢万里如今行路已三千,几番入梦返至石湖边。
注释:¹今:而今、如今。²石湖:在苏州市西南,界于吴县、吴江之间,西南通太湖,北通横塘,风景优美,是作者别业所在,作者晚年住在这里,因自号石湖居土。

  此诗是一首七言短篇歌行体诗歌,写由江陵长江中流回头西望三峡的情景。每二句一韵,凡四转韵,每韵一意。

  第一韵写长江三峡峰峦之多。长江三峡“山之多不知其几千里,不知其几千万峰,山之高且大如是”(范成大《吴船录》),船在万峰中朝漂夕浮,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在此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中,真是“不信人间有平地”。此联是作者出三峡的回思,用跌宕转折之笔,写在横亘千里奇峰陡崖中行舟的感受――峡里山多与山高。

  第二韵写由江陵长江中流西望不见峡山。诗人受辛弃疾邀游楚国别宫——渚宫,由渚宫沿江西望,江水汹涌奔流如罗带,碧绿湍急的江水一望无际,水天相接一色,江面辽阔广漠,“却疑平地元无山”,真是过了夷陵(今宜昌西北)“回首西望,则渺然不复一点;惟苍烟落,云平无际,有登高怀远之叹已。”此联是诗人从江陵平坦之地回头遥望,江天一片空旷,略无高处,故作此江长水大“水连天”及“却疑平地元无山”疑辞,表现峡外的平旷景象,真是“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夷陵。”(清人张问陶《出峡泊宜昌府》)

  第三韵写对峡里山、峡外水变换情况的感想,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从桂林经湖南至荆州,然后沿秭归、巴东、巫峡、万州一线入川,而今又从“千峰万峰巴峡里”来到“水连天”的江陵,南北往返,颠沛流离多年,经历了许多山山水水,这山水相迎相送,回想起来,这世事仕途真如转头即灭的梦幻一样。此联是自然山水拟人“送迎”现象触发诗人对世事仕途的感慨,其内涵意味深长。

  第四韵写诗人长途艰难、盼速归。山水相迎送,世事如浮云、梦幻,这万里归程才行过三千,在这三千里山川旅程中已做过几回梦,不知到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再经几次梦境才会到达。此联写诗人在经历山川变换、宦海浮沉后,已悟出世事仕途如过眼云烟、如梦幻虚无缥缈的道理,并表露出他思念石湖,急盼归家的心情。

  此首七言古诗,转折轻妙如行云流水,内涵深蕴,真是神韵兼备的佳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397页

jīngzhǔzhōngliúhuíwàngshāndiǎnchéngduǎn--fànchéng

qiānfēngwànfēngxiáxìnrénjiānyǒupíng

zhǔgōnghuíwàngshuǐliántiānquèpíngyuánshān

shānchuānxiāngyíngxiāngsòngzhuǎntóubiànmièdōumèng

guīchéngwànjīnsānqiānmèngdàoshíbiān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闲坊古驿¹掩朱扉(fēi)²,又憩(qì)³空堂绽客衣
译文:街坊上一所年代久远的驿舍紧闭着红色的大门,穿着缝补衣裳的远行者再次走进这家驿站。
注释:驿舍:旅馆。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住宿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前两次为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和乾道九年(1173年)。¹古驿:是说这个旅馆历史比较久远。²朱扉:漆成红色的门。³憩:休息。⁴绽客衣:是说缝补衣裳。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九万里中鲲(kūn)自化¹,一千年外鹤仍归²
译文:行走九万里,鲲也会变成鹏,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旧地,大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注释:¹鲲自化:古代寓言中的鲲鱼化为鹏鸟。²一千年外鹤仍归:是讲神话传说的丁令威的故事。
遶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rào)庭数竹饶新笋¹,解带量松长旧围。
译文:环绕庭院的竹子又长出了新笋,解下腰带去量旅馆庭院中的松树,发觉它比过去又长粗了。
注释:¹饶新笋:长满了新笋。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¹
译文:只有墙壁上的诗句仍然还在,只是蛛网尘封,灰尘和墨迹混在一起罢了。
注释:¹依依:恋恋不舍、不尽。

  这首诗首联写重到古驿舍所见,地属人迹罕至之“闲坊”,驿是荒凉陈旧的“古驿”。颔联写此行的心理感受,这里用了鲲化为鹏和丁令威化鹤归乡两个典故。颈联紧承“鲲自化”“鹤仍归”而来。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感慨。尾联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首联“闲坊古驿”“空堂”。这首诗运用典故,抒情气氛凝重,感情沉郁而强烈。

  大概,驿舍也因官职大小而异。他住的这个地方显然不是大僚下榻的处所。地属僻静“闲坊”,驿是陈旧“古驿”,门虽“朱扉”却又常“掩”,客厅是荡荡“空堂”,诗一开头便仿佛把读者带进一个古寺,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扑面而来。客衣初解,四观寂寥,不由人想起这些年的宦海浮沉,于是带出次联,写此行的心情感受。“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

  三联紧承“仍归”,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竹子,他是一根根数过的;古松,他是解下腰带量过的:这哪里是在数竹、量松,他分明是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分明是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阿I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陆游当初入蜀,来到宋、金对峙的南郑前线,满环恢复壮志。他曾一再代王炎划进取长安、恢复中原之策,也曾“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短衣刺虎,那意气何等豪纵。谁知不久王炎内召,他也改官成都,恢复大志,初既不行于江淮,今复受阻于西北。一番心事,都付东流;几多岁月,磋陀以尽。今日故地重来,数竹量松而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那感情是十分深沉复杂的。哪里去追寻流逝了的岁月,哪里去寻觅失去了的心。诗人在彷徨,在摩挲,突然,他发现了。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这诗句题在壁上,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时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他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首尾回环,加深了全诗的怀往感旧之情。“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供人品味。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一起的“闲”、“古”、“掩”、“空”诸字,宜员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客之孤独与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而独具机杼的是:全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比如说,以“闲坊古驿”寓天涯落拓,以鲲鹤变化概人事升沉,以竹松寄岁月不居,以残墨追怀往昔,个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因此获得摧抑人心之力。至于中二联的对仗工绝,犹其余事。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陆游七律中的佳者“著句既遒,全体亦警拔相称。盖忠愤所结,志至气从,非复寻常意兴”。他评断陆诗,从思想感情的诚挚深厚出发以探求其兴会风格,可谓于超牡骊黄之外,独具真赏。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76-78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时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崇墉(yōng)¹积翠²,望关门一线³,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溜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译文:高耸的城墙翠色重叠,遥望居庸关门,地势逼仄陡峭呈一条直线,就像是悬挂在檐沟下的冰柱一般。乘着瘦马登登前行总担心山险路滑,更何况是在这刚下过霜的时候。彩饰的战鼓已寂然无声,朱红的军旗也已舒卷完毕,只剩下萧萧作响的杨柳。寒意渐渐由浅转深了,明日又要再添一件行装了。
注释:居庸关:一作蓟门关,亦称军都关,在北京昌平县西北的军都山(旧称居庸山)上,位于著名隘道关沟中部。地势险峻,自古有百二重关之称。《淮南子》上曾说:“天下九塞,居庸其一。”¹崇墉:高耸的城墙。²积翠:指山色苍翠重叠。“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³一线:极言道途狭窄。⁴檐溜:檐前滴水处。这两句形容关前道路陡峭,犹如悬挂的檐溜。语出韩愈《南山》:“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⁵登登:马蹄声。⁶画鼓:绘有彩饰的鼓。⁷征袍:旅外远人所穿的衣袍。⁸添又:又添。
谁放十万黄巾,泥丸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涂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
谁放十万黄巾¹,泥丸不闭²,直入车箱口³。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涂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¹⁰
译文:是谁放任十万黄巾军,突破了这原本用丸泥便能防守的要塞,长驱直入车厢口?十二园林都在风雨笼罩下变得昏暗了,到处都响起了流徙鸿雁与离群野兽的悲鸣。如此往事惊心动魄。展望漫漫长路,嘹望敌情的亭楼久已被闲置,显得这样寂寞。当年这要塞上的守将和董龙一样,真是鸡狗。
注释:黄¹巾:汉末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农民起义,徒众达数十万人,都以黄巾裹头为标志,故称黄巾军。这里指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166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入居庸关,攻破北京,明朝覆没。²泥丸不闭:指居庸关失守。据《东观汉记·隗嚣载记》,王元曾劝隗嚣背汉说:“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溜也。”语谓函谷关地势险要,只须一泥丸即可封塞。³车箱口:在北京丰台区芦沟桥附近,李自成义军曾由此入北京。⁴十二陵园:在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明代自成祖到怀宗十三个陵墓都在此,今称十三陵。因李自成入北京后思宗自缢,故称十二陵。⁵哀鸿:哀叫的大雁,常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难民。⁶离兽:失群之兽。⁷涂:同“途”,道路。⁸亭堠:古溜瞭望敌情的亭楼。⁹锁钥:喻军事防守的重镇,这里指居庸关。¹⁰董龙、鸡狗:北朝前秦尚书董荣,字龙。他专揽朝政,权倾内外,但王堕对他很蔑视,同朝而不与交谈。别人劝王堕,堕答道:“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这里指明末居庸关的守将都是卑鄙小人,因而导致了严关失守。

  居庸关,唐代亦称军都关、蓟门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篇写度居庸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明亡的悲愤。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墉,城墙,檐溜,檐下滴水处,“崇墉”句横空而起。苍莽雄奇。“崇墉”写关城雄伟,“积翠”写翠障层叠。“望关”二句,以“檐溜”设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居庸关的险要。三句从“望”的角度,总写居庸关形势,与下面所写居庸关的萧条冷落形成对比,为下片的议论抒情作好铺垫。下面从攀登行进的角度写度关之难:“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溜候?”居庸关两旁高山耸峙,当中是长达二十公里的关沟,词人“瘦马”度关,此一难也;“径滑”易跌,此又一难;“新霜溜候”,更增加了行进的难度。两句层层推进,突出一个“愁”字,不仅为居庸关的险要补写一笔,而且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词人度关图”,透露出作者的羁旅穷愁和萧瑟苍凉的心境。“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三句,写居庸关萧条冷落,今非昔比:再也听不到隆隆的战鼓,再也看不见飘卷的红旗,只有几行败柳在寒冷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关塞上萧瑟生悲……“薄寒”二句,从天寒入手进一步描写关塞气氛,表现词人萧瑟苍凉的心境和羁旅穷愁的感慨。

  以上一片写度关所见,虽只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在两组景物的对比当中,已隐含着作者的感慨。下片由写景转入直接的议论、抒情。作者为什么要写居庸关的雄伟险要?他又为什么要写居庸关的冷落萧条?《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八:“自成乃更攻攻宁夏,略定三边,东捣居庸,长驱京邑……遂使铜驼榛莽,钟虡(jù巨)灰销。”原来,他是以居庸关为出发点,表现为李自成“东捣居庸,长驱京邑”的历史的反思。

  “谁放十万黄巾?丸泥不闭,直入车箱口。”黄巾,黄巾军。东汉末农民起义军。此借指李自成的军队。“泥丸”句谓末能守住关口。《后汉书·隗嚣传》:王元说隗嚣道:“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溜也。”句用其典。三句意说:是谁没有守住关口,让李自成的军队直入车箱口?在李自成的军队被困于车箱峡之溜,又是谁把起义军放走?《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八》:“六月,总督陈奇瑜困李自成于汉中车箱峡。会连雨四十日,贼马乏刍,死者过半,弓矢俱脱,贼大窘。自成乃自缚乞降,奇瑜许之,各给免死票回籍。自是复纵横不可制矣。”作者认为,“丸泥不闭”,让李自成军“直入车箱口”已是一错,将被困自缚乞降的李自成放走,又是一错,明将无能,一错再错,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下文二句,是这一历史悲剧的艺术描写。十二园陵,明代自成祖至熹宗十二个皇帝的陵墓。明亡,思宗(崇祯)葬此,称“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两句描绘“十二园陵”风凄雨暗、鸟兽哀鸣的图景,将明室覆亡的惨剧形象化和高度浓缩,隐含着作者无限的哀思。“旧事”两对句,一承上,一启下。“旧事”,即“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的惨象,也就是李自成“东捣居庸,长驱京邑”的往事。“惊心”二字,笔重情悲,正好表现词人度居庸关溜回首明亡“旧事”的心态,令读者心灵为之震动。“长途”句引出下句关塞景象的描写:前路漫漫,一片沉寂,路旁是一个接一个的亭子和记里程的土堆,向天边伸延。“长途”二句,写眼前景物,表现词人苍凉孤寂、彷徨无据的心境,与开首呼应。歇拍紧扣词题,以议论作结。锁钥、指关塞,与开首“关门一线”呼应。豢龙,董氏。相传董姓为豢龙氏董父之后,故称,此指董卓。董卓于东汉末年曾为黄巾军所败。词以借指代讨伐李自成的将领。两句意思为:尽管关塞险固可守,但固守者都是董卓一般的“鸡狗”之徒,明室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两句上承“谁放”三句,表现作者无限的悲愤。

  综上所述,全词上片写景,暗露愁怀,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既有史家之笔,亦有景物描写。全篇前后呼应,笔笔相联,疏中有密。本篇历来是选家推崇的作品,但词人对待农民起义军的敌视态度,有着严重的阶级局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