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隐士裂唐麻,角里先生就汉车。
一种寒酸真本色,羞将槁淡博繁华。
中条隐士裂唐麻,角里先生就汉车。
一种寒酸真本色,羞将槁淡博繁华。
李龙高

李龙高

李龙高诗,据《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 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máo)¹之葛兮,何诞(yán)²之节³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译文: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注释:¹旄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²诞:通“延”,延长。³节:指葛藤的枝节。⁴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⁵多日:指拖延时日。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何其¹²也?必有伯³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译文: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注释:¹何其:为什么那样。²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³伯:盟国;一说同“以”,原因。⁴以:同“伯”。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狐裘(qiú)蒙戎(róng)¹,匪(fěi)²车不东³。叔兮伯兮,靡(mí)所伯同
译文: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注释:¹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²匪:非。³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⁴靡:没有。⁵所伯:伯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¹兮尾²兮,流离³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译文: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¹琐:细小。²尾:通“微”,低微,卑下。³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⁴褎:聋;一说多笑貌。⁵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5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74

máoqiū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máoqiūzhī dànzhījié shū duō 
chǔ yǒu jiǔ yǒu 
qiúméngróng fěichēdōng shū suǒtóng 
suǒwēi liúzhī shū yòuchōngěr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屈子¹当年赋楚骚²,手中握有杀人刀³
译文:屈原当时写下名篇离骚,手中没有刀却发挥了战斗作用。
注释:¹屈子:指屈原。²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³手中握有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艾萧太盛椒(jiāo)兰少¹,一跃冲向万里涛²
译文:当时楚国奸佞小人多贤德之士太少,只能在悲愤和绝望投入汩罗江。
注释:¹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这里比喻贤德之士。²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全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

  诗人生前特别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诗人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不仅讥刺群小,还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责难楚王听信谗言,不察忠良,不体恤民心。又责怪楚王言而无信,半途而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种大胆的指责充满了批判的力度和反传统的揭露作用,也遭到后代保守的儒家学者的微词,如班固就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王逸《楚辞章句序》),认为屈原对楚王的批评是出于怨恨,讥刺群小是出于露才扬己,朱熹也评价屈原的《离骚》是变风变雅,“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朱熹《楚辞集注序》),但在今天看来,屈原的伟大正在于这种“批判君恶”的无畏与高洁。而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这句话便是对这句诗的最好注解:“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稍逊一筹……”

  此诗的第三句“艾萧太盛椒兰少”是借用《离骚》中的词语。《离骚》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征便是用比兴寄托、香草美人来抒情议论,用香花香草比喻贤德之人,用恶花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如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王逸《离骚经章句序》)在这里,艾萧是艾蒿,一种臭草,而椒兰是申椒和兰草,是芳香植物,因此,这句诗是用比兴感叹当时的楚国小人很多,朋比为奸,邪恶势力根深蒂固,而像屈原一样的贤臣却少而微弱,不能与黑暗势力抗衡,如屈原所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正是这种正邪力量对比的悬殊,使得楚国最终走向灭亡,也使得屈原最终无所希望,而走向自沉,即此诗的最后一句:“一跃冲向万里涛。”

  末句中最特别的字是两个动词:跃和冲。跃,写出了屈原的果决勇敢,义无反顾,“冲”写出了屈原以死向黑暗势力抗争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万里涛,则是一幅深远壮阔的画面:江水滔滔,无情有情,水流不已,斯人永存。屈原的死是令人哀伤的,可在毛泽东大气度的笔下,则变哀伤为悲壮,气势宏大,气象开阔,发前人所未发,一改历史上的屈原形象。

  在毛泽东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忠贞,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从而从政治的高度对屈原的性格进行了深层的挖掘。既暗含了对屈原的赞美之意,又暗含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

参考资料:
1、 浅谈毛泽东《七绝·屈原》 陈湘源 《吉安师专学报》 1997年05期
2、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 :人民出版社,1944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生查子,词牌名。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八月下旬,以祭祀土神。

  上片“当楼”四句,老妇登楼远眺忆旧。言一位老妇人登楼远眺,月儿半缺照亮远处的秋社,忆起那里曾是她过去购买过菱花镜的地方。如今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赶集市、凑热闹了,所以她只有伫立楼上倚栏眺望,并回想过去,随后背转身任由月光照着这愁苦的身影,任凭白发在秋风中飘飞。

  下片“神前”四句,梦中忆少女情景。言妇人睡后入梦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有一天曾与爱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鸡酒,并对神盟誓,希望双双能白首偕老。然而梦境短促,一刹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欢歌声,这好比是画梁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欢会无期,两人别离难聚。所谓的白首偕老只不过是“梦想”中语罢了。

shēngzhā ·qiūshè

wényīng sòngdài 

dānglóuyuèbànlián céngmǎilínghuāchù chóuyǐngbèilángān cánfēng 
shénqiánjiǔméng duànqiūxiāng luòhuàliángkōng mèngxiǎngqīngchūn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suì)¹飘井干(hán)²,樽(zūn)酒若平生。
译文:铜雀台上飘着灵帐,就像死者活着一样供给他酒食。
注释:谢咨议:名璟。咨议,官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¹穗帷:即灵帐,帷,亦作帏。²井干:汉代楼台名,这里借指铜雀台。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郁郁¹西陵²树,讵(jù)³闻歌吹声。
译文:曹操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他哪里还能听到妄伎唱歌奏乐的声音呢?
注释:¹郁郁:形容树木茂盛。²西陵:曹操的葬地。³讵:岂。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芳襟(jīn)¹染泪迹,婵媛(yuán)²空复情。
译文: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注释:¹芳襟:指妾伎的衣襟。²婵媛:情思牵连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玉座¹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译文:曹操这样的人物尚有一死,妾伎又何足道呢!
注释:¹玉座:帝位,这里指曹操的灵位。

  诗人描写祭奠曹操的“盛况”:铜雀台上,歌吹洞天,舞女如云,素白的灵帐,在西风中缓缓飘荡着;曹操的儿子们,供奉先父的亡灵,摆酒设祭,就像曹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一样。好一个“樽酒若平生”,一种庄严肃穆和隆重热烈的场面,宛然在目。同时,又令人油然想见曹操“平生”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盖世雄风。然而,生前的气壮山河与死后的隆重庄严,乍看虽颇相仿佛,前后如一,细味却有不胜悲凉之感。逝者如斯,只能“樽酒若平生”了,但反过来说,又不能“樽酒若平生”。一句平白如话的诗,包涵了多重的意蕴,既是描述,又是感慨,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余地。而“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又与上两句有同工异曲之妙。西陵墓地,树木葱茏;铜雀台上,歌吹沸天——可是,死者长眠地下,不能复闻丝竹之声。这似乎是为铜雀台上的伎妾们设辞,传达她们哀婉的心曲。而从诗人所处的历史地位、历史的角度细加品味,则尤感意蕴丰厚,韵味无穷;时代渺邈,年复一年,魏家天下早已改朝换代,如今已没有人为曹操一月两次,歌舞酒乐,侍奉如常;铜雀故址,西陵墓地,百草丰茂,杂树丛生,而今已不能听到什么歌吹之声。所以,诗人禁不住要为那些无辜的妾伎们悲泣感伤了。芳襟翠袖,徒染悲泣之泪;婉转缠绵,空余伤感之情。连曹操这样的盖世英雄尚且不免“玉座寂寞”的悲哀,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身轻体贱的妾伎们呢。

  表面上看,诗写铜雀台祭奠的隆重,写西陵墓地的荒芜以及妾伎们的芳襟染泪、婉娈多情,旨意似乎是在感叹曹操的身后寂寞。实际上这是个误会。写曹操的身后寂寞,乃是为写妾伎们的寂寞张本,是一种衬垫,“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正点出了这一中心题旨。盖世英主尚且不免寂寞身后之事,更何况地位低下、生前就已冷落不堪的妾伎们呢。此诗《乐府诗集》题作《铜雀妓》,也正暗示并证明了诗人题咏的中心对象是妾伎,而不是曹操。由此可见到,诗人已从对铜雀故址的一时一事的凭吊和感伤的圈子中跳了出来,站到了历史的高度,既饱含感情又充满理性,以超然的态度来描写、评判这一历史故事,并进而反思人生。他从大人物的悲哀中,看到了小人物的悲哀;从历史的冷酷中,领略到了现实的冷酷;从死者的寂寞中,感受到了生者的寂寞。因而,这种寂寞身后事的感伤和咏叹,已不仅仅胶着在曹操及其妾伎们身上,而上升为一种人生的感喟和反思。所以,他对“铜雀妓”的题咏,既是执着的,又是超然的,在执着与超然的若即若离之中,诗人既认识、评判了历史和人物,也认识、评判了现实和自己。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以诗的形式发抒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对历史故事的一种艺术的评判。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内蕴和复杂的感情色彩,深深地隐藏、浸润在诗的形象当中,用艺术形象来说话,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谢朓的这首诗,也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叙写平白,而蕴含丰富、深刻;辞章短小,却韵味渺远、悠长。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25-827

tóngxièyǒngtóngquètái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suìwéipiāojǐnggān zūnjiǔruòpíngshēng 
西língshù wénchuīshēng 
fāngjīnrǎnlèi chányuànkōngqíng 
zuòyóu kuàngnǎiqièshēnqīng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其强?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¹其强(qiáng)²?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rǔ)³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译文: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¹何:为什么。²强:强壮。³汝:代词,指你。⁴然:对,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