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高阁俯尘嚣,胜会真输此一朝。上濑数帆时隐显,倚天孤塔自岧峣。
城头高阁俯尘嚣,胜会真输此一朝。上濑数帆时隐显,倚天孤塔自岧峣。
诗缘斗景如相避,酒为伤多不肯消。何物道人吹道曲,便疑笙鹤下青霄。
诗缘斗景如相避,酒为伤多不肯消。何物道人吹道曲,便疑笙鹤下青霄。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城西门¹前滟(yàn)(yù)²,年年波浪不能摧。
译文: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注释:¹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²滟滪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译文: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这首诗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3、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4、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恨莺花¹渐老,但芳草、绿汀(tīng)²。纵岫(xiù)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译文:遗憾春天即将过去,只有芳草萋萋遍野把汀州染绿。纵使山崖高千丈,榆钱再多,也买不来春归的脚步。梅花一向是最早离去,现在已结出满树青果。门外垂杨生长在岸边,谁把兰舟系在画桥旁边?
注释:¹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²汀洲:水中小洲。
悠悠。岁月如流。叹水覆、杳难收。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入书楼。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悠悠。岁月如流。叹水覆、杳(yǎo)¹难收。凭画阑²,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xù)入书楼。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译文:悠悠岁月如流水一去不返,感叹覆水消失后再难回收。身子倚靠着画栏远望望,往往一抬头一举眼间都是春愁。傍晚的东风更可恨,把那落花柳絮卷入书楼,只能放下帘栊。双燕不懂我心意,回来却问帘钩为何不挂起。
注释:¹杳:消失,不见踪影。²画阑:即“画栏”。有画饰的栏杆。

  此词托为惜春,实际上抒写作者与一位恋人诀别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片从惜春写起。开头三句,写春事阑珊。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调。以下三句,以夸张的手法,发出了留春无计的感叹:山崖再高,也难以阻挡春光匆匆离去的脚步;榆钱再多,也无法唤得春神的回眸眷顾。其间借“榆钱”而拈出“难买”,自然熨贴,堪称妙笔。“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将惜春之情推向纵深。梅花本是报春使者,凌寒独放于百花之前,春华烂漫时与梅花作别,似乎还是左近的事,但曾几何时,它已果实盈枝了。“结子满枝头”暗用了一个故事:相传杜牧游湖州时看中一少女,与其母约定十年之内来娶。过十四年,杜牧出为湖州刺史,访该女,则已出嫁并生有两子。杜牧怅然为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化用这个典故,借以透出他伤春的个中消息。歇拍二句,便进一步揭出了这层底蕴:那垂杨画桥,柳湾兰舟,曾是他与情人幽会之所,此时风景依旧,但唯余一泓绿水,柳下无人系舟,当然再也看不到她的倩影芳姿了。以上,词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离情别绪融化于物象中,颇具深婉曲折之妙。

  过片四句,连用两个比喻,感叹明如流水,往事绝无重现的可能。“覆水难收”,这句成语出于《后汉书》,原本是就军国大事说的,后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断绝无法恢复此处借以喻指自己与恋人相诀、欢情不再的悲哀,将上片离恨再加强化。下面就进一步展开抒写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凭画栏”三句,写词人由于心境不佳,想凭栏眺望,以舒愁怀,但触目都是足以惹起春愁的景物,因此他不再凭栏而走入楼内。“东风”两句写词人转头不看触目伤心的残春景色,但它还是追踪而至。那吹花搅絮的东风,到傍晚更来得厉害,把落花柳絮直卷入书楼,有心再来撩惹了。结尾两句构思奇特,以拟人和问句的形式,将燕子成双的物象与主人公的孤单悲苦加以对比映衬,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主人公愈怕外物引发春愁愈无法回避的痛苦境地。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我行冀州¹路,默想古帝都。
译文: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注释:¹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水土或匪昔,禹贡¹书亦殊。
译文: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城郭类村或(wù)¹,雨雪苦载涂²
译文: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注释:¹村或: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²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丛薄¹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译文: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注释:¹丛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rú)¹
译文: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注释:¹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xū)¹一吐气,冻凌²满髭须。
译文: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注释:¹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²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译文:一程一程地走着, 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小米无得买,浊醪(láo)¹无得酤(gū)²
译文: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注释:¹醪:浊酒。²酤:通“沽”,买酒。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lú)¹
译文: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注释:¹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译文: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jū)¹
译文: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译文: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译文: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¹
译文: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注释:¹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yì)世儒¹
译文: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注释:¹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自从大朝¹来,所习亮²匪初。
译文: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注释:¹大朝:指元朝。²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民人籍¹征戍,悉为弓矢徒。
译文: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注释:¹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译文: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译文: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译文: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suǐ)¹
译文: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注释:¹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译文: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chóu)(chú)¹向苍天,何时更得甦(sū)²
译文: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注释:¹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²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译文: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禽、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的怀念和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33-335.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77.

zhōudàozhōng--wángmiǎn

xíngzhōuxiǎngdōu

shuǐhuòfěigòngshūshū

chéngguōlèicūnxuězài

cóngbáodòngqínxiàozhū

hányúnzhejīnhánfēngliè

héngdònglíngmǎn

chéngchéngwàngyānhuǒdàobàngshǎorén

xiǎomǎizhuóláo

fángsāngshùgēn仿fǎngshìjiǔ

páihuáiwènlǎofǒujièchú

lǎoxīnxiàoyíngjìnqiánwǎn

shuǐwēnshǒuhuǒkàngnuǎn

dīngníngmiànmiàn

zhīlǎorénhuǎnhuǎn

qièwènlǎoyúnshìshì

cóngcháoláisuǒliàngfěichū

mínrénzhēngshùwèigōngshǐ

zòngyǒuhǎoérsūnquǎnzhū

zhìjīnchénglǎowēngshíshū

diǎnsuǒkǎosuǒ

lùnshítòngsuǐ

wéntàizhíshǒukōngchóuchú

chóuchúxiàngcāngtiānshígèng

yǐnrěnyánxiù西nán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鲁恭为¹中牟令²,重德化³,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qiān)(mò),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zhì)¹⁰(chú),不得¹¹捕。其人讶¹²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¹³蝗不犯¹⁴¹⁵,此一异也;爱及¹⁶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¹⁷扰贤者耳¹⁸,吾将¹⁹速反²⁰,以状²¹²²安。”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注释:¹为:担任。²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³德化:用道德感化。⁴任:用。⁵阴:暗中。⁶使:派。⁷阡陌:田间小路。⁸雉:俗称野鸡。⁹止:停止。¹⁰方:才。¹¹得:能够。¹²讶:惊讶。¹³今:现今。¹⁴犯:侵犯。¹⁵境:边境。¹⁶及:关联。¹⁷徒:只,只会。¹⁸耳:罢了。¹⁹将:将要。²⁰反:通“返”,返回。²¹状:情况。²²白:告诉。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¹且广。
译文:离家远游过山川,山山水水长又宽。
注释:¹修: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振策¹(zhì)²崇丘³,安辔(pèi)平莽(mǎng)
译文:挥鞭策马登峻岭,提缰徐行过平原。
注释:¹振策:挥动马鞭。²陟:登上。³崇丘:高丘、高山。⁴安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⁵遵:沿着。⁶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¹息抱影²(mèi)³,朝徂(cú)(xián)往。
译文:夜宿形影自相伴,晨起含悲又向前。
注释:¹夕:傍晚。²抱影:守着影子。³寐:入睡。⁴徂:往,行走。⁵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顿辔(pèi)¹²嵩岩³,侧听悲风响。
译文:收缰驻马悬崖下,侧耳倾听悲风响。
注释:¹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²倚:斜靠。³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清露¹坠素辉²,明月一何³
译文:露珠坠下闪清辉,明月皎皎多晴朗。
注释:¹清露:洁净的露水。²素辉:白色的亮光。³一何:多么。⁴朗:明亮。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抚枕不能寐(mèi),振衣¹独长想。
译文:抚几久久不能寐,披衣独自心怅惘。
注释:¹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这首诗仍然是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但是,这首诗中的写景与前首不同,前首“永叹”十句写沿途山水景色讲究辞藻,大肆铺陈;这首诗只是寥寥数句,轻轻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人感到各有特点。

  “夕息策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策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前首诗说:“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呜咽辞亲,“世网”缠身,应该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陆机文如此,其诗亦复如此,“夕息”二句可见其语言提炼功夫。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策”“衔”的使用皆备极精巧,是陆诗中的佳句。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马来,倚着高峻的山崖休息一会儿,侧耳倾听悲风的声响。这里,进一步写诗人旅途的孤独和艰辛。倚岩休息,竟无人与语,只能侧身倾听悲风,可见其孤独。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见其心情之忧郁。诗人旅途生活中的这一细节,又使读者联想到前首诗所描写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恐怖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的孤独和艰辛。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意思是:夜露下滴,闪烁着洁白的光辉,啊,月光是多么的明朗!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这是写途中夜宿的情景。“清露”二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受到前人的赞赏。结尾“抚枕”二句,表现诗人不平静的心情,饶有余味。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他的《百年歌》中说:“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太康十年(289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其前途是吉是凶,难以逆料,所以他的内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静。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策影寐,朝徂衔思往”,文词华美,对偶工稳,“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都是例子。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