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病客思归日,城上高楼独倚时。半树夕阳鸦集早,一江秋色雁来迟。
湘中病客思归日,城上高楼独倚时。半树夕阳鸦集早,一江秋色雁来迟。
严仁

严仁

严仁(约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好古博雅。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杀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 ▶ 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漫漫平沙¹走白虹²,瑶(yáo)³失手玉杯空。
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注释:¹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²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³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⁴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晴天¹摇动清江底,晚日²浮沉急浪中。
译文: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²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30-132页 .

shíguāncháo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mànmànpíngshāzǒubáihóng yáotáishīshǒubēikōng 
qíngtiānyáodòngqīngjiāng wǎnchénlàngzhōng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二马并驱攒(zǎn)¹八蹄,二马宛颈²(zōng)尾齐³
译文: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两匹马二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齐。
注释: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¹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²宛颈:弯颈。³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一马任前¹双举后²,一马却避³长呜嘶(sī)
译文: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注释:¹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²举后:举起后蹄去踢。³却避:退避。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老髯(rán)¹(xī)²奇且顾,前身作马³通马语。
译文: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注释: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²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³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¹若有声²
译文: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
注释:¹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²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前者既济¹出林鹤²,后者欲涉³鹤俯啄(zhuó)
译文:前马已经渡过溪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注释:¹既济:已经渡过溪水。²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³涉:涉水,指经过溪水。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最后一匹马中龙¹,不嘶不动尾摇风²
译文: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不嘶鸣,身子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注释:¹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²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韩生¹画马真是马,苏子²作诗如见画。
译文: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
注释:¹韩生:指韩干。²苏子:指苏轼。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世无伯乐¹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译文: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注释: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就会像记流水帐,流于平冗、琐碎。诗人匠心独运,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但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变化莫测。先分写,六匹马分为三组。“二马并驱攒八蹄”,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一组。“攒八蹄”,再现了“二马并驱”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二马宛颈鬃尾齐”,也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二组。“宛颈”,指曲颈。“鬃尾齐”,写了二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两句各写一马,合起来是一组。“任”,用的意思。一马在前,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长声嘶鸣。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四句诗写了六匹马,一一活现纸上。

  接着,诗人迅速掉转笔锋,换韵换意,由写马转到写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议”(议论),而不认为是“写”(描写),看作表现了“闲情逸致”的“文外之文”,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这都不符合实际。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讲得很中肯;但实际上,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后马退避长鸣,就会知道“奚官”之所以“顾”,正是由于听到马鸣。一个“顾”字,写出了很多东西。第二、“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表面上是“议”,但其实,“前身作马”,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夸张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马语”;而“通马语”是特意针对“一马却避长鸣嘶”说的。前马踢后马,后马一面退避、一面“鸣嘶”,“奚官”听懂了那“鸣嘶”的含义,就对前马提出警告。可见“通马语”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第三、所谓“奚官”,就是养马的役人,在盛唐时代,多由胡人充当。“老髯”一词,用以描写“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说明那是个胡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老髯奚官骑且顾”一句中的那个“骑”字,指出“奚官”的胯下还有一匹马。就是说,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不仅写“奚官”闻马鸣而“顾”马群,而且通过“奚官”所“骑”,写了第七匹马。

  以上两句,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骑且顾”,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颇有“岭断云连”之妙。所谓“连”,就表现在“骑”和“顾”。“奚官”所骑,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奚官”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瞻前而顾后,整个马群,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写人回到写马,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八马饮水,微流吸入唇吻,发出汩汩的响声。一个“后”字,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过河;这八匹,正在渡河。八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为两组。“前者既济出林鹤”,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像“出林鹤”那样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鹤俯啄”,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鹤俯啄”那样低头入水。四句诗,先合后分,共写八马。

  “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先叙后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礼·夏官·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说这殿后的一匹是“马中龙”,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紧接着,又来了个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尾摇风”三字,固然十分生动、十分传神;“不嘶不动”四字,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独立不群。别的马,或者已在彼岸驰骋,或者即将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却“不嘶不动”,悠闲自若,就因为它是“马中龙”。所谓“蹄间三丈是徐行”,不担心拉下距离。

  认为“据公诗马十四匹”的王文诰,既没有发现“奚官”所“骑”的那匹马,又搞混了这“最后一匹”马。他说:“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实,从句法、章法上看,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说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还写了“奚官”,写了河流,却一直未提“韩干”、也未说“画”。形象如此生动,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通篇不点题,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点题。归纳前面所写,诗中得出了“韩生画马真是马”的结论。“画马真是马”,这是对韩干的赞词。而作者既赞韩生,又自赞,公然说:“苏子作诗如见画。”到下面两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韩生善画马,苏轼善作画马诗;从画中,从诗中,都可以看到真马,看到“马中龙”。可是,“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意思是,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又何况是画中的马、诗中的马。既然如此,韩生的这画、苏轼的这诗,还有谁去看呢?两句诗收尽全篇,感慨无限,意味无穷。

  全诗只十六句,却七次换韵,而换韵与换笔、换意相统一,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错落变化。

  这首诗的章法,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画记》。如洪迈《容斋五笔》卷七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都这样说。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首诗穷极变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87-390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乡心新岁切,天畔(pàn)¹独潸(shān)²
译文:新年来临,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己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
注释:¹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²潸然:流泪的样子。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老至居人下¹,春归在客²先。
译文: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注释:¹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²客:诗人自指。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¹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译文: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
注释:¹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已似长沙傅¹,从今又几年。
译文: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
注释:¹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两句是说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乡心”,思乡之情;“新岁”,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更加迫切难抑了。“天畔”,天边,这里指岭南;“潸然”,泪流的样子;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的诗人怎能不黯然神伤,老泪纵横呢?开篇的“切”和“独”,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老”、“居人下”是诗人自况;一个“至”字,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沉痛之情平淡道出反而更显沉痛;“客”,指诗人自己;“春归”,春回大地、回故乡,有拟人意;一个“先”字,既有羡慕:要是自己能像春天一样,早早回到故乡,那该多好啊!更有埋怨:我还在天涯漂泊,春天怎么就先行回归了呢?年老失意,春归己留,正是诗人“潸然”的原因。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两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岭猿”,岭南山间的猿猴;“旦暮”,从早到晚;“风烟”,晨风暮霭;“同”、“共”二字,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 “新岁” 是景,“几年” 是情。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2-224

xīnniánzuò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xiāngxīnxīnsuìqiè tiānpànshānrán 
lǎozhìrénxià chūnguīzàixiān 
lǐngyuántóngdàn jiāngliǔgòngfēngyān 
chángshā cóngjīnyòunián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zhū)(yú)¹相斗一枝枝。
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注释:¹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¹陶潜醉不知。
译文:宋玉无限的悲秋情怀让人怜悯,怎似陶渊明那样陶醉不知?
注释:¹争似:怎似。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绿鬓(bìn)¹爱随风景变,黄华²能与岁寒期。
译文: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注释:¹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²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xiāng)阳拍手儿¹
译文:我现在登高时的几分狂妄,恐怕会惹襄阳小儿拍手笑话。
注释:¹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jiǔ--fànzhòngyān

qiánxiánjiǔshīzhūxiāngdòuzhīzhī

liánsòngqíngxiànzhēngshìtáoqiánzuìzhī

绿bìnàisuífēngjǐngbiànhuánghuánéngsuìhán

dēnggāohuíchùkuángduōshǎoxiàoshāxiāngyángpāishǒuér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半夜¹银山²上积苏³,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zhǔ)一时无。
译文: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注释:¹半夜: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²银山:雪堆积貌。³积苏:指丛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⁴九陌:田间的道路。 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⁵随车: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空腹有随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niǎn)(zī)¹
译文: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注释:¹捻髭须:捻弄髭须。沉思吟哦之状。

huànshā ·bànyínshānshàng

shì sòngdài 

bànyínshānshàng zhāoláijiǔdàisuíchē tāojiāngyānzhǔshí 
kōngyǒushīyǒujié shī湿xīnguìzhū dòngyínshuíbànn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