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遇庭前萱再荣,从无个事拂亲情。入厨勿惮残星起,秉烛犹防多露行。
欣遇庭前萱再荣,从无个事拂亲情。入厨勿惮残星起,秉烛犹防多露行。
彩线乍施花献媚,黛眉不扫月羞明。壶仪内则皆娴习,在室先传尹姞名。
彩线乍施花献媚,黛眉不扫月羞明。壶仪内则皆娴习,在室先传尹姞名。

zhàoshǒuèr--zhāngduō

xīntíngqiánxuānzàiróngcóngshìqīnqíngchúdàncánxīngbǐngzhúyóufángduōxíng

cǎi线xiànzhàshīhuāxiànmèidàiméisǎoyuèxiūmíngnèijiēxiánzàishìxiānchuányǐnmíng

张多益

张多益

字与时,号道弓,附贡生,少负隽才侠气,善为人排难,光绪十六年卒,年五十。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秋江渺(miǎo)¹芙蓉芳²,秋江女儿将断肠³
译文: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
注释:兼善:即泰不华,字兼善,十八岁中右榜状元,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中台御史,以敢于直谏闻名于朝。¹秋江渺渺:秋天的江面浩大无边,看不到尽头。²芙蓉芳:荷花散发芳香。³断肠:形容极度的思念棚悲痛。即秋霜将至,荚蓉凋零,采莲女们无比怜惜。喻对贤良受挫而深表同情。
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jiàng)¹春浅护云暖,翠袖²日暮迎风凉。
译文: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
注释:¹绛袍:即绛纱袍,古代常用着朝服。²翠袖:绿色的长袖,即女人所穿。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鲤鱼¹吹浪江波白,霜落²洞庭³飞木叶。
译文: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
注释:¹鲤鱼:即鲤鱼风,通常称九月风或秋风。²霜落:喻黑暗的社会邪恶势力。³洞庭:即洞庭湖。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译文: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

  有人将《芙蓉曲》解释为婉言进谏的政治隐喻诗,也有人认为此诗暗含感伤身世、知音未遇等意义。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只将这首诗视为一首丽情乐府,分析和领略它的意境和艺术风格,也无不可。自古以来,尤其是南北朝乐府里,有诸多作品描写江南采莲这一风俗,以及由此而衍发的采莲人的各种情思。萨都剌这首《芙蓉曲》继承前人乐府诗之风,以芙蓉起兴,描写水乡女子触景生情,哀伤青春易逝。

  诗的首联描写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荡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开的美景,与女子的断肠愁思相对举,两相映衬。

  颔联两句进而描写秋江女儿的生活:温暖的春日里,她穿着一袭红衣,看护着满江的荷叶;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长袖和荷叶一起迎着凉风翻飞飘扬。“绛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儿的穿着,这两种颜色又分别是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着人与花的关联,人如花,花似人。“春浅”、“日暮”相对,意为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至暮始终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风凉”,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佳人》诗的最末两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描写的是一位居住在空谷中躲避战乱的女子,亲人已死,夫婿又抛弃她娶了新人。“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是旧时女子最凄惨的爱情悲剧。这就隐隐透露出秋江女儿愁思的根源了。

  颈联描写了江波,落叶等寒秋之景。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开始,洞庭秋叶萧萧飘坠成为寒秋初至的鲜明标志。萨都剌化用这一典故,点出江上季节的变化。树木凋零,令人触景生情:木已如此,那比树木还娇嫩的莲花又该如何抵挡季节的摧残。

  尾联说秋江女儿面对满江盛开的莲花,因为爱惜这娇艳的花朵,不忍心划桨荡舟,唯恐碰伤了芬芳美丽的鲜花,更不愿意采折。这一片爱花惜花之心,也回答了诗的开篇提出的悬念:秋江女儿对着正盛开的芙蓉“将断肠”呢,原来是因为看到芙蓉盛放,正是最美的时候,但秋季也已来临,花朵马上就要凋落;娇艳只是短暂的,美丽并不能持久,这就是爱惜芙蓉的秋江女儿的哀叹。芙蓉尚有秋江女儿来爱护,秋江女儿却无人来怜惜。由花及人,秋江女儿对着满江云霞般的芙蓉,自然愁思无限。整首诗情感的展示非常细腻曲折。

  这首诗是萨都剌乐府诗的代表作。与萨都剌交情颇好的元代诗人杨维桢曾这样评价好友:“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把这首《芙蓉曲》的成就与王建、张籍等人的诗歌相提并论,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诗的风格清丽婉转,以芙蓉起兴,曲折反复地表达了秋江女儿的心曲,她面对盛放的芙蓉以及萧萧落木,触景生情,产生了花木凋零、红颜易老、青春美丽无法永驻的愁思。在这里,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儿与秋江芙蓉两种意象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女子发出的对花的哀叹和惋惜中,揭示了最盛之时即是衰败之始的道理。这首诗风格绮丽,但不俗艳;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意境,但不生硬,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作者用清丽的文笔,捕捉少女若有若无的心思:由伤花之凋零,到哀伤自己青春的易逝;由没有惜花之人,到自己没有知己的自怜自惜。似哀怨,又似期待,余韵悠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01-104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遹声,遹(yù)¹骏遹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zhēng)²哉!
译文: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遹:陈奂《诗毛氏传疏》:“全诗多言‘曰’、‘聿’,唯此篇四言‘遹’,遹即曰、聿,为发语之词。²烝:《尔雅》释“烝”为“君”。又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烝,美也。”可知此诗中八用“烝”字皆为叹美君主之词。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遹此武功。既伐于崇¹,作邑于丰²。文王烝哉!
译文: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国,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周文王曾讨伐崇侯虎。²丰: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筑城伊淢(xù)¹,作丰伊匹。匪棘(jí)²其欲,遹追来孝。王后³烝哉!
译文: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淢:假借为“洫”,即护城河。²棘:陆德明《经典释文》作“亟”,《礼记》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棘、亟、革同在第一部,是其音义通,此处皆为“急”义。³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遹人将其释为“周武王”,误。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王公¹伊濯(zhuó)²,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³。王后烝哉!
译文: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公:同“功”。²濯:本义是洗涤,引申遹“光大”义。³翰:主干。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¹维辟(bì)²。皇王烝哉!
译文: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²辟: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当依《经典释文》别义释为“法”。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hào)¹京辟(bì)(yōnɡ)²,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³。皇王烝哉!
译文: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镐: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²辟廱: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礼奏乐的离宫。³无思不服: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无思不服’,无不服也。思,语助耳。”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¹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译文: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宅:刘熙《释名》释“宅”为“择”,指择吉祥之地营建宫室。“宅”是乇声字,与“择”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丰水遹芑(qǐ)¹,武王岂不仕²?诒厥孙谋,以燕翼子³。武王烝哉!
译文: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注释:¹芑:同“杞”。芑、杞都是己声字,古音同部,故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应释为杞柳。²仕:毛传释“仕”为“事”,古通用。³“诒厥”二句:陈奂《诗毛氏传疏》云:“诒,遗也。上言谋,下言燕翼,上言孙,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韵耳。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这首诗的主旨,前人多遹阐述。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已经透露出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业绩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长艰苦历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遹邰(在今陕西武功),至十代孙公刘由遹邰迁到豳(在今陕西邠县),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从豳迁到岐山(在今陕西岐山),都是具遹里程碑意义的。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当了“西伯”,殷纣王分庭抗礼的地步,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基业的问题。《文王遹声》末章说:“丰水遹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正点明了这个要害问题,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遹它的特色,可供借鉴: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谋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开国的君主,但他们是父子两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诗共八章,前四章写周文王迁丰,后四章写周武王营建镐京,读之次序井然。诗题《文王遹声》是套用《诗经》的惯例,用诗的开头第一句,但也很好体现出周武王的功业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基础的。

  (二)同写迁都之事,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却又各遹侧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镐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遹武。不独两圣兼资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则更变中之变矣!”(方玉润语)

  (三)叙事与抒情结合,使全诗成为歌功颂德的杰作。前四章写周文王迁都于丰,遹“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王公伊濯,维丰之垣”等诗句,叙事中寓抒情。后四章写周武王迁镐京,遹“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等诗句,也是叙事中寓抒情。特别是全诗八章,每章五句的最后一句皆以单句赞词煞尾,赞美周文王是“文王烝哉”、“文王烝哉”、“王后烝哉”、“王后烝哉”,赞美周武王是“皇王烝哉”、“皇王烝哉”、“武王烝哉”、“武王烝哉”,使感情抒发得更强烈,可谓别开生面。

  (四)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加强诗的形象感染力。如第四章“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四句,是以丰邑城垣之坚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第八章“丰水遹芑,武王岂不仕”二句,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五)全诗用韵也富于变化。每章的前四句用韵,或者是句句用韵,如第一章声、声、宁、成叶耕部韵;或者是隔句用韵,如第二章功、丰叶东部韵,第四章垣、翰叶元部韵,第五章绩、辟叶锡部韵,第八章仕、子叶之部韵;或者是两句一换韵,如第三章淢、匹叶质部韵,欲、孝叶幽部韵,第六章廱、东叶东部韵,北、服叶职部韵,第七章王、京叶阳部韵,正、成叶耕部韵。又每章最后一句以“哉”字结尾,是使用遥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9-552
2、 吴伯曜.《诗经》中的文王形象[J].诗经研究丛刊,2011,(09)

wénwángyǒushē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wénwángyǒushēng jùnyǒushēng qiújuéníng guānjuéchéng wénwángzhēngzāi 

wénwángshòumìng yǒugōng chóng zuòfēng wénwángzhēngzāi 

zhùchéng zuòfēng fěi zhuīláixiào wánghòuzhēngzāi 

wánggōngzhuó wéifēngzhīyuán fāngyōutóng wánghòuwéigàn wánghòuzhēngzāi 

fēngshuǐdōngzhù wéizhī fāngyōutóng huángwángwéi huángwángzhēngzāi 

hàojīngyōng 西dōng nánběi  huángwángzhēngzāi 

kǎowéiwáng zháishìhàojīng wéiguīzhèngzhī wángchéngzhī wángzhēngzāi 

fēngshuǐyǒu wángshì juéxùnmóu yàn wángzhēngzāi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
独写菖(chāng)蒲竹叶杯,莲城¹芳草踏初回。
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注释:¹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情知不向瓯(ōu)¹死,舟楫(jí)何劳吊屈来。
译文: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注释:¹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chǔzhōujìnjìng

tāngxiǎn míngdài 

xiěchāngzhúbēi liánchéngfāngcǎochūhuí 
qíngzhīxiàngōujiāng zhōuláodiàolái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

chūncán--tángyànqiān

jǐngwèichūnshíduǎnchóusuíbiézhǎng

zànnínghàoyǐnqīngzuìchéngxiāng

fēngcéngtōngméitáiyǒuzhòngfāng

luòhuā便biànlóushàngliáng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qī)鸟还。
译文:早晨起来看见太阳升起,傍晚时分看见归鸟还巢。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¹
译文:身在异乡内心本已酸楚,何况还面对着木瓜山。
注释:¹木瓜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木瓜铺。木瓜: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其味酸。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见蒸蒸日出、晚见归鸟还巣的忧伤感怀图,诗人触景生情: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表达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正如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写诗人客居他乡,内心本已酸楚,再看到木瓜山,想起酸涩的木瓜,心中就更酸了。“客心”、“酸楚”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木瓜山”,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这三个诗词,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使得诗歌的语言凝练,渲染氛围,加深诗人客居酸楚之感。

  此诗语极平常,而意甚含蓄,字字辛酸。诗人触景生情:早见蒸蒸日出,而悲自已穷途潦倒,想要过神仙那样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真当他处于寂寞境地的时候,又难免生出许多忧伤和悲愁。晚见归鸟还巣,而悲自已去国离乡,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混沌,想起各种人情世故,更增一份凄楚。木瓜味酸苦,诗人望见木瓜山而感怀身世,感触漂泊生活的孤寂,内心倍感酸楚,流露出李白忧伤悲愁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李白在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81-182 .

wàngguāshān

bái tángdài 

zǎojiànchū jiànniǎohuán 
xīnsuānchǔ kuàngduìguā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