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喜刘蕡策,色色人中自有人。
平生不喜刘蕡策,色色人中自有人。

--

píngshēngliúfénrénzhōngyǒurén

徐俯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十口同离仳(pǐ)¹,今成独雁飞²
译文:十口之家一起分散离开,如今只剩我如孤雁南飞。
注释:¹离仳:离别。²独雁飞:因与家人失散,成了失群孤雁。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¹
译文:在荒废的寺庙里种菜充饥,生活贫苦还穿着当年沦陷时的旧衣。
注释:¹“贫着”句:因为穷,无法制新衣,所以还穿着沦陷区金人款式的衣服。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译文:豪华的府第里歌声钟声腾沸,战场上很少有探骑来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老身¹(mǐn)²地死,不见翠銮(luán)³归。
译文:我就这样老死在福建,见不到皇上的车驾回归。
注释:¹老身:北来人自指。²闽:福建的简称。³翠銮:皇帝的车驾。

  这首诗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íkǒutóngjīnchéngyànfēi

chúhuāngcàipínzhexiànfān

jiǎzhōngfèishāchǎngtàn

lǎoshēnmǐnjiàncuìluánguī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¹太仓²中。一葛(gě)³一裘(qiú)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仓著(zhuó)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译文:世间万事何时能得到满足,日月兀自每日东升西落。宇宙浩渺无穷,人在其中便犹如太仓中的一粒粟米。一葛一裘一钵一瓶便足以度过此生,这正是我祖父流传下来的家风。不如饮一杯酒,做一场南柯大梦。
注释:¹粟:植物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²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³葛:夏衣的代称。
记当年,哧腐鼠,叹冥鸿。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小大若为同。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记当年,吓腐鼠,叹冥鸿¹。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yàn)²,小大若为同。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译文:记得当年,那些目光短浅的小人如同叼着腐鼠的猫头鹰一样,生怕我与他们争抢,我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远遁隐居,徒然叹息。如同挂冠神武门外的陶景弘般,令世人震惊。不要说什么须弥芥子小可纳大,也不必说鲲鹏斥鷃眼界不同,大与小又有什么不同?想要探讨齐物之说,还是去拜访一枝翁杨少游吧!
注释:¹冥鸿:指高飞的鸿雁。比喻高才之士或有远大理想的人。²鷃:古同“鴳”,〔鴳雀〕鹑的一种。

shuǐdiàotóuyǒngfēngyángshǎoyóudiǎnzhītáng--xīn

wànshìshíyuè西dōngqióngzhòurénshìtàicāngzhōngqiújīngsuìpíngzhōnglǎozijiùjiāfēnggèngzhebēijiǔmèngjuéhuáigōngdāngniánchīshǔtànmíng鸿hóngguānshénménwàijīngdàoértóngxiūshuōjièzikànkūnpéngchìyànxiǎoruòwèitóngjūnlùn访fǎngzhīwēng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lín)¹
译文:汉高祖在沛县丰邑起义,乘机运如跃过龙门之鳞。
注释:汉高祖:即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字季,初为泗上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起义,刘邦亦起兵于沛,号为沛公。后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后入关,自据关中,封刘邦为汉王。后刘邦定三秦,与项羽经过五年的争战,击败项羽,称帝,国号为汉。¹跃鳞:跳过龙门的鲤鱼,喻人登上显赫的地位。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译文:他奋起举三尺剑取天下,向西消灭暴虐无道之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十月五星聚¹,七年四海宾²
译文:十月里众贤如五星相聚,七年内定天下四海从宾。
注释:¹五星聚:即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见于一方。古人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现象很少见,附会视为祥瑞。²宾:归服,顺从。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高抗¹威宇宙,贵有天下人²
译文:强大的势力威震着天地,身居皇位统治天下人民。
注释:¹高抗:刚强。²人:应作“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忆昔与项王,契(qì)¹时未伸。
译文:忆昔日与项王尊奉怀王,要约之时志向还未能伸。
注释:¹契阔:要约,生死相约。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鸿门¹既薄蚀²,荥(xíng)阳亦蒙尘³
译文:在鸿门宴上险遭遇不测,在荥阳对峙又受困蒙尘。
注释:¹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又称鸿门阪,为项羽驻军并与刘邦会宴处,见《史记·项羽本纪》。²薄蚀:日月相掩蚀(食)。³荥阳亦蒙尘:汉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被困,绝食,以将军纪信诈为汉王,诳楚,而汉王率数十骑春西门遁逃。蒙尘,蒙被尘土,多喻帝王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jǐ)¹(shī)生介胄(zhòu)²,将卒多苦辛。
译文:穿戴的甲胄都生了虮虱,将军士兵征战多么苦辛。
注释:¹虮:虱子的卵。²介胄:披甲戴盔。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爪牙驱信越¹,腹心谋张陈²
译文:韩信彭越乃驱使的爪牙,张良陈平是亲信的谋臣。
注释:¹爪牙驱信越:刘邦以武臣韩信、彭越为爪牙。爪牙,喻武臣。²腹心谋张陈:刘邦以谋士张良、陈平为亲信。腹心,亲信。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hè)¹西楚²国,化为丘与榛。
译文:显赫霸王所建的西楚国,顷刻间化为荒丘与荆榛。
注释:¹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²西楚:即今淮北一带。

  此诗前八句概述刘邦起义到据有天下的过程,之后四句写刘邦和项羽关系的转变过程,最后六句点明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全篇一气呵就,造语雄健,神采飞动,如行云流水,自然浑成而感情充沛。

  此诗用平声真韵,一韵到底,杂以偶句,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诗。起笔二句高度概括了刘邦自沛县起义至登上显赫地位的情形。“跃鳞”二字,比喻形象生动,用得极妙。

  接着二句写刘邦手提“三尺剑”,率军攻入武关,占据威阳,使秦二世投降,消灭了无道的秦朝。再接着四句写群雄并起灭秦,后刘邦任用群英,用五年时间击败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其威势刚猛,震动天下,使诸侯宾服,登上了皇位。

  “五星三”三字尤妙,既是吉祥语,又是新巧比喻,暗示了刘邦必然得志,贵有天下民。之后四句揭示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始而联合灭秦,后而分裂对抗。

  前二句言二人共同抗秦,曾“约为兄弟”;后二句言刘邦在楚汉争斗中两次遇险:一是刘邦赴鸿门宴,差点被范増、项庄谋害;二是荥阳之役,汉军被围,刘邦乘间逃遁。此二例选材典型,见出刘邦愈挫愈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最终获得胜利。

  最后六句揭示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一是将士征战的苦辛,二是善于驱使韩信、彭越等爪牙,三是善用张良、陈平等谋士。其中,最后的“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二句以批判的眼光总结朝代废替,兴亡感慨之叹喷涌而出,并以此告诫统治者以前朝为鉴,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全诗用传体将汉高祖一生重大经历浓缩入诗,以创业之艰难烘托其建立西汉王朝的伟大功绩,同先唐其他诗作感情基调一致,而全用史事,选材典型,简练概括,寓慨良深。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 编著.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年02月第1版:16-18
2、 蔡丹 著.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05月第1版:52-53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夜中¹不能寐(mèi),起坐弹鸣琴。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注释:¹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薄帷(wéi)¹²明月,清风吹我襟(jīn)
译文: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注释:¹薄帷:薄薄的帐幔。²鉴:照。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¹²外野,翔(xiáng)³鸣北林
译文: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注释:¹孤鸿:失群的大雁。²号:鸣叫、哀号。³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⁴北林:表示忧伤。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07-308
2、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霜日¹明霄(xiāo)²水蘸(zhàn)³。鸣鞘(shāo)里绣旗红。澹(dàn)烟衰草有无中
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注释:¹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²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³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体。⁴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鞘: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⁵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⁶有无中:若有若无。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绣里中原烽火北¹,一尊²浊酒戍(shù)³东。酒阑(lán)挥泪向悲风
译文:绣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¹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²尊:同“樽”,酒杯。酒器。³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⁴酒阑:饮酒将尽。⁵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huànshā ·shuāngmíngxiāoshuǐzhànkō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shuāngmíngxiāoshuǐzhànkōng míngqiàoshēngxiùhóng dànyānshuāicǎoyǒuzhōng 
wànzhòngyuánfēnghuǒběi zūnzhuójiǔshùlóudōng jiǔlánhuīlèixiàngbēi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