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阴阴欲放船,黄鹂啼了落花天。十诗尽说人间事,付与风流葛稚川。
夏木阴阴欲放船,黄鹂啼了落花天。十诗尽说人间事,付与风流葛稚川。

hánzicāngdàiqīngshī--

xiàyīnyīnfàngchuánhuángleluòhuātiānshíshījǐnshuōrénjiānshìfēngliúzhìchuān

徐俯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¹千里又分歧。
译文: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注释:¹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重临事异黄丞相¹,三又(chù)²名惭柳士师³
译文: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注释:¹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²三又:三贬。³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又。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yuán)¹时。
译文: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注释:¹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¹东过连山²下,相望长吟有所思³
译文: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注释:¹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²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27-828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qī)¹去故里,悠悠²赴交河。
译文: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注释:¹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²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公家¹有程期²,亡命婴(yīng)祸罗。
译文: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注释:¹公家:犹官家。²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译文: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译文: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¹
译文: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注释:¹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¹脱辔(pèi)²,手中挑青丝³
译文: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注释:¹走马:即跑马。²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³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jié)¹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²旗。
译文: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注释:¹捷下:是飞驰而下。²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磨刀呜咽(yè)¹,水赤刃伤手。
译文: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注释:¹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欲轻¹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译文: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注释:¹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¹(shì)许国²,愤惋复何有!
译文: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注释:¹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²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译文: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送徒既有长¹,远戍(shù)²亦有身³
译文: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注释:¹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²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³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译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逢相识人,附书¹与六亲。
译文: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注释:¹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译文: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tiáo)¹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译文: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注释:¹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译文: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河¹见胡骑,倏(shū)²数百群。
译文: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注释:¹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²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¹功勋。
译文: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¹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亦有限¹,列国自有疆(jiāng)²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天雨雪¹,军行入高山。
译文: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注释:¹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径危抱寒石,指落¹层冰间。
译文: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注释:¹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已去汉月¹远,何时筑城还。
译文: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注释:¹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译文: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单于¹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译文: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注释:¹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雄剑四五动¹,彼军为我奔²
译文: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注释:¹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²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掳其名王¹归,系颈授辕(yuán)²
译文: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注释:¹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²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译文: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从军十年余,能无¹分寸功。
译文: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注释:¹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¹贵苟得²,欲语羞雷同。
译文: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注释:¹众人:一般指将士。²苟得:指争功贪赏。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译文: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家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49-251页 .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ángdài 

 yōuyōujiāo 
gōngjiāyǒuchéng wángmìngyīnghuòluó 
jūnjìng kāibiānduō 
juéēn tūnshēngháng 

chūményuǎn shòu 
ròuēnduàn nánérshí 
zǒutuōpèitóu shǒuzhōngtiǎoqīng 
jiéxiàwànrèngāng shēnshìqiān 

dāoshuǐ shuǐchìrènshāngshǒu 
qīngchángduànshēng xīnluànjiǔ 
zhàngshìguó fènwǎnyǒu 
gōngmínglín zhàndāngxiǔ 

sòngyǒucháng yuǎnshùyǒushēn 
shēngxiàngqián láochēn 
féngxiāngshírén shūliùqīn 
āizāiliǎngjuéjué tóngxīn 

tiáotiáowàn lǐngsānjūn 
jūnzhōng zhǔjiàngnìngjìnwén 
jiàn shūshùbǎiqún 
shǐwéi shíshùgōngxūn 

wǎngō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tiānxuě jūnhánggāoshān 
jìngwēibàohánshí zhǐluòcéngbīngjiān 
hànyuèyuǎn shízhùchénghuán 
yúnnánzhēng wàngpān 

chánkòulěi bǎifēngchénhūn 
xióngjiàndòng jūnwéibēn 
míngwángguī jǐngshòuyuánmén 
qiánshēnbèihángliè shènglùn 

cóngjūnshínián néngfēncùngōng 
zhòngrénguìgǒu xiūléitóng 
zhōngyuányǒudòuzhēng kuàngzāiróng 
zhàngfāngzhì ānqióng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知清净¹理,日与人群疏。
译文:晚年的时候知道了清净的道理,我日渐与人群疏远 。
注释: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¹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bì)¹
译文: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注释:¹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¹
译文: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注释:¹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¹饭松屑²,焚香看道书。
译文: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注释:¹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²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¹夜方初。
译文: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注释:¹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悟寂¹为乐,此生闲有余。
译文: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注释:¹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思归¹何必深,身世²犹空虚。
译文:何必再想弃官归田的事情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空幻虚无的。
注释:¹归:指弃官归田。²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我觉秋兴¹(yì)²,谁云秋兴悲?
译文: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
注释:¹秋兴:因秋起兴。²逸:安逸恬乐。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山将¹落日去,水与晴空宜²
译文: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注释:¹将:带的意思。²宜:适合,协调。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jī)¹
译文: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注释:¹驻金羁:犹停马。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歇鞍(ān)(qì)古木¹,解带挂横枝²
译文: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注释:¹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²横枝:横生的树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歌鼓¹川上亭²,曲度³神飙(biāo)吹。
译文: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注释:¹歌鼓:唱歌打鼓。²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³曲度:曲调。这里指音乐。⁴神飙:疾风。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云归碧海¹夕,雁没²青天时。
译文: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注释:¹碧海:绿色的大海。²没:消逝。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相失¹各万里,茫然²空尔思³
译文: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注释:¹相失:离散的意思。²茫然:犹惘然,惆怅貌。³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尔,指杜、范二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落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5-296

qiūjùnyáotíngshàngyànbiéquēfànshì--bái

juéqiūxìngshuíyúnqiūxìngbēi

shānjiāngluòshuǐqíngkōng

jiǔbáisòngxíngzhùjīn

xiēānjiědàiguàhéngzhī

chuānshàngtíngshénbiāochuī

yúnguīhǎiyànméiqīngtiānshí

xiāngshīwànmángránkōngěr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盛衰等¹(zhāo)²,世道若浮萍。
译文: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荣华实难守,池台¹终自平²
译文:荣华富贵,难以久保,豪华的池苑台观,最后总是被夷为一片平地。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富贵今何在?空事¹写丹青²
译文:富贵荣华转眼即空,不过在史书上添些记载而已。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杯酒恒¹无乐,弦歌讵(jù)²有声。
译文:饮酒哪里还有欢快情致?听歌也不能解除忧愁。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余本贵家子,飘流入虏¹庭。
译文:我本是中原贵家宗室,因为和亲而嫁到北方胡地,远离家乡漂泊。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一朝睹成败,怀抱¹忽纵横²
译文:突然听到贵室已沦亡,中原改朝换代,不禁心绪纷乱,不能自主。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¹
译文:自古以来都有今昔兴替的感慨,不单是我会作这样的阐发分解。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惟有明君曲¹,偏伤远嫁情。
译文:只有那《明君曲》,仅仅是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伤之情。

  这首诗从陈后主宫中的屏风引发开来。前八句为第一段,紧扣陈后主的屏风而写对社会变迁无常的感慨;后八句为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的感慨。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朝暮”一本作“朝露”。朝露这个晶莹的、转瞬即逝的形象,过去常用来比喻人生的短促。汉乐府古歌《薤露》、曹操的《短歌行》中,都曾经出现过。浮萍这个飘忽不定的形象,过去则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流离漂泊。作者把这两个习见的形象,转用来比喻抽象的“盛衰”和“世道”,指出:人世间的一切,皆是短暂的、变化无常的。这一带有哲理性的概括,把历史、社会、人生皆包括在内了。作为女性的创作,起笔如此开阔,是不多见的。可见大义公主个人经历的复杂,以及她所眼见的社会变故的剧烈。她的一生遭遇,在感情上是沉重的,且是难以承担的,所以只能将一切归委与世事本身的变迁无常。既然人世是变迁无常的,那么从逻辑上而言,盛衰乃是不断更迭的现象。但作者所注重的,只是“衰”,是人间幸福的毁灭。因此接着两句,转为“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池台”是“荣华”的标志。荣华难守,是世道变迁的趋势;池台终平,是世道变迁的结局。当然,“平”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说的。旧的皇家建筑不一定被毁坏,而常常是改换了主人。但对于旧主人而言,这也意味着“平”。过去的已经过去,人们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但这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一切过去的变迁,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姓宇文的“千金公主”也变成了姓杨的“大义公主”了,而杨家的王朝不可能像宇文氏的王朝与她同样血肉相连、可信可靠。因此纵然作者从世道无常的哲学命题出发解释了荣华难守的事实,内心对往昔仍抱着无限的怀念与眷恋。当然,诗还是从陈后主的屏风来着笔:“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陈后主的富贵生活,已然被隋文帝扫荡一空了,他本人亦做了囚徒,而在这屏风上,却徒然留下了往昔富贵生活的影子。对大义公主本人而言,她想到的是北周。画中的景象,仿佛就是她往昔梦痕。接着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这里面有有多层内涵。第一层,是把画中人和现实中的人合成一体来写。画中边饮酒作乐,边欣赏歌舞的贵人,仿佛是昔日陈后主以及侍臣们。这些囚徒,只是以泪洗面,苟延残喘罢了。第二层,是用陈后主以及其侍臣的命运,影射北周的王公贵族。第三层,则是把自己也涵盖在内,作为亡国的公主,同样是杯酒无乐,不复有弦歌之声。

  以上八句,构成全诗的第一阶段。在字面上,这一段完全是扣紧陈后主的屏风而来,但深沉内涵,则完全是感慨北周的覆亡。由于大义公主当时的身份与地位,她无法直接表达对北周王朝的哀悼,只好把陈王朝兴亡的感慨,上升至对于人类社会变迁无常的概括,而将哀悼北周王朝的情感,寄托于哀婉曲折的词语之间。

  后八句是全诗的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二句写出个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宇文氏本属鲜卑族,但入主中原后,接受华夏传统文化,汉化程度日深,渐渐以华夏正统自居,而视突厥为野蛮民族,即所谓“虏”。当公主居住在洛阳王宫中时,不但生活安逸,而且每日与亲朋相聚,或诗酒高会,或游园赏春,人生是那样无忧无虑。一旦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出嫁突厥可汗,处于完全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她的不幸感和孤独感,已经是很难承受了。但毕竟,还有一个北周王朝在支撑着她,保证了她在突厥的地位。及至北周为隋所灭,这一点支撑也失去了。尽管杨坚赐给她隋宗室“大义公主”的名义,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并没有多少可靠的成分。事实上,当杨坚不再需要大义公主时,对她便毫不留情;突厥可汗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也绝不顾惜她的生命。她好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荡在狂恶的风云中,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任何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中,“一朝睹成败”,由陈想到周,她不能不“怀抱忽纵横”。但一个女子,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她只能安慰自己:“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这里是重新回复到开头的哲学命题:自古以来,人世间就充满了变换,一切荣华富贵,都难以久保,并不是我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说。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然而,如果说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抵抗的,远嫁突厥,都纯粹是自己的个人遭遇。自己本来也刻意嫁一个普通男子,即便在王朝覆灭之后,也未必不能过一般百姓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最后归结到“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这里似乎是从邦国覆灭的不幸中摆脱出来,而仅剩下远嫁异域的不幸,其实并不是。正因为北周王朝覆灭了,她作为亡国的公主,孤独地生活在异域,远嫁的不幸更显得沉重。她的不幸,依然是双重的。也有人认为末二句言外之意是自己不以远嫁突厥,而疏远了北周宗室宗族之情。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来,总是享尽荣华,一生幸福。其实,由于她们的命运与政治的需要、政权的兴衰联系太紧,有时比普通百姓的女儿更难把握自己。全诗表面上是凭吊陈朝之亡,实际上是在怀念故国北周为隋所灭,己身流落“虏庭”,作者睹物伤怀,慨叹万分,大有昭君远嫁之哀。此诗感情深沉,在哀婉曲折之中透有清绮之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79-148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