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册千篇富,精心一字难。悦因成解后,劳在致思端。
披册千篇富,精心一字难。悦因成解后,劳在致思端。
义就《三仓辨》,形稽六体完。雌黄初未下,竹素获流观。
义就《三仓辨》,形稽六体完。雌黄初未下,竹素获流观。
瑟僩文随了,虫鱼注亦殚。迷疑殊《穆传》,诘曲豁《殷盘》。
瑟僩文随了,虫鱼注亦殚。迷疑殊《穆传》,诘曲豁《殷盘》。
诵似珠从贯,怡如冻释澜。由来书义见,百遍莫辞看。
诵似珠从贯,怡如冻释澜。由来书义见,百遍莫辞看。

shūnánguò--yáonài

qiānpiānjīngxīnnányuèyīnchéngjiěhòuláozàizhìduān

jiùsāncāngbiànxíngliùwánhuángchūwèixiàzhúhuòliúguān

xiànwénsuílechóngzhùdānshūchuánhuōyīnpán

sòngshìzhūcóngguàndòngshìlányóuláishūjiànbǎibiànkàn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初随林霭(ǎi)¹动,稍²³夜凉分。
译文: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注释:¹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²稍:渐渐。³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窗迥(jiǒng)¹侵灯冷,庭虚²近水闻。
译文: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¹迥:远。一作“逼”。²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后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wēi--shāngyǐn

chūsuílínǎidòngshāogòngliángfēn

chuāngjiǒngqīndēnglěngtíngjìnshuǐwén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陇底嗟长别,流襟(jīn)¹一动君。
译文:陇山底我们哀叹长相别,伤心流泪竟沾湿了衣襟。
注释:¹流襟:泪流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悲哀。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何言幽咽¹所,更作死生分。
译文:在分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说什么,那就是一场生离死别啊!
注释:¹幽咽:谓声音低沉、轻微。此处形容哭泣声。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定?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¹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chán)²
译文:缕缕寒烟环绕着寺庙,古寺里冷冷清清。时近黄昏,拜佛的人已经离去,四周一片寂静。突然顺着西风传过来三、四下傍晚的钟声,这样怎么能让僧人禅入定?
注释: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¹礼佛:即拜佛。²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遗庙(miào)丹青落¹,空山草木长²
译文: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
注释:¹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²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犹闻辞后主¹,不复卧南阳²
译文: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¹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²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金小平.中学生文库杜甫诗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30

hóumiào

 tángdài 

miàodānqīngluò kōngshāncǎozhǎng 
yóuwénhòuzhǔ nányáng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驱还(xuán)¹兮,遭我乎峱(náo)²驱间兮。并驱从³两肩兮,揖我谓我儇(xuān)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注释:¹还:通“旋”,轻便灵活。一说即“环”,亦即营邱驱营,为地名。²峱: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³从:逐。⁴肩:借为“豜(jiān)”,大兽。⁵揖:作揖,古礼节。⁶儇:轻快便捷。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驱茂¹兮,遭我乎峱驱道兮。并驱从两牡²兮,揖我谓我好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
注释:¹茂:美,指善猎。²牡:公兽。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子驱昌¹兮,遭我乎峱驱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zāng)²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
注释:¹昌:指强有力。²臧:善,好。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驱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驱至,不禁脱口而出“子驱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8-190

xuán

míng xiānqín 

zhīxuán zāonáozhījiān bìngcóngliǎngjiān wèixuān 
zhīmào zāonáozhīdào bìngcóngliǎng wèihǎo 
zhīchāng zāonáozhīyáng bìngcóngliǎngláng wèiz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