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何处是南村,说虎翻怜市语喧。铜鼓嶂高山雪盛,红罗沙近海云昏。
卜居何处是南村,说虎翻怜市语喧。铜鼓嶂高山雪盛,红罗沙近海云昏。
太阴守岁愁兵气,故国逢春怆梦痕。熳烂桃花过残腊,人閒无路访仙源。
太阴守岁愁兵气,故国逢春怆梦痕。熳烂桃花过残腊,人閒无路访仙源。

suìgǎnshí--qiūféngjiǎ

bochùshìnáncūnshuōfānliánshìxuāntóngzhànggāoshānxuěshènghóngluóshājìnhǎiyúnhūn

tàiyīnshǒusuìchóubīngguóféngchūnchuàngmènghénmànlàntáohuāguòcánrénxián访fǎngxiānyuán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1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日暮(mù)江头¹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译文:日暮江边听唱竹枝,南人欢乐北人伤悲。
注释:¹江头:蒋本作“江南”。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¹花尽时。
译文:自从冬天唱起新曲,直唱到春天花落时。
注释:¹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shǒu ·

liú tángdài 

jiāngtóuwénzhúzhī nánrénxíngběirénbēi 
cóngxuěchàngxīn zhídàosānchūnhuājìnshí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译文: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秋月扬明晖(huī),冬岭秀孤松¹
译文: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青松在严寒中展现出生机勃勃。
注释:¹孤松:一作“寒松”。

shí

táoyuānmíng(shuōkǎizhī) wèijìn 

chūnshuǐmǎn xiàyúnduōfēng 
qiūyuèyángmínghuī dōnglǐngxiùsōng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年高雪满簪(zān)¹,唤渡浙江²³
译文:您的鬓发已白如雪,年事已高,呼唤渡船,在烟水迷离的浙江之滨。
注释:¹雪满簪:即满头白发。簪:古人用以绾结长发的物件。²浙江:水名,此指钱塘江。³浔:水边。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花落¹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译文:正值花落时节,我们举起酒杯,感叹别离之情,别后看明月朗照,千里同心。
注释:¹花落:指暮春时节。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凤凰¹身宇宙²,麋(mí)鹿³性山林。
译文:您犹如凤凰一般,心怀飞翔的雄心,追逐浩渺的太空;而我则像麇鹿,生性喜爱幽静的山林。
注释:¹凤凰:传说中鸟名,品性高洁。²身宇宙:即凤举,意举止高尚。³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传统中神奇吉祥的物种。古人将麋鹿换角当作万物复苏、四季更替的标志,甚至还用糜鹿角来占卜凶吉。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别后空回首,冥冥¹烟树深。
译文:分手后,我不禁回首远望,然而,眼前的景色却被幽暗的丛林笼罩,迷蒙的烟雾缭绕。
注释:¹冥冥:昏暗朦胧的样子。

  首联切合题目,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友人年事已高,满头如雪的白发,是一位皤然老叟。友人归去,取道水路,送行的地点是在浙江边,这两句各自构成一幅简单的画面,迎风飘拂的白发和烟水迷离的江面互相映衬,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颔联作为首联的补充,点明送别的时节和情景,暮春时节,群芳凋零。花落花飞,红消香断,诗人本已感慨丛生,更何况在此落花时节,友人要千里归去。与友人就此握别,何日重逢,能否再见,均未可卜,此情此景,令人黯然神伤。只有这临别的一杯酒,也许能略壮行色,并可将恼人的离愁别绪冲淡些。对句即从眼前实景推开一层,虚写抒情,是劝慰朋友,也聊以自慰,不要为别离过分感伤,虽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皎洁的月光。语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意。一二两联多系实写,故颈联纯从虚处着笔,避免了文情的板滞。这一联以两个精整的对句,写友人、也是自己的抱负和志趣。诗人送别的友人是谁,这位友人的性格节操以及千里归去的缘由,一二联均阚而未提,但从作者送别的深情厚谊,隐然可见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这两句便点明友人此行是归隐山林,因而可以推测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当在宋亡以后。上句以《庄子》中背负青天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来比友人放情江海作逍遥游。下句以山林麋鹿喻友人的疏野之性。两句既是赞友人,也是自喻。但是郑思肖系心家国,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濒临绝境之际,还以极大的义愤,叩阍上书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所以他与友人此时的离世高蹈,决不是性喜山林,而是表现了决不向新朝俯首的气节。

  尾联勒回,关合“送别”,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只有烟雾萦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冥冥烟树深”,是写景,也暗示作者在易代之际心情的沉重和迷乱。这是诗中写景之句,富于象征性。它深化了诗的意境,余音不尽,具唱叹之致。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544页

sòngyǒurénguī--zhèngxiào

niángāoxuěmǎnzānhuànzhèjiāngxún

huāluòbēijiǔyuèmíngqiānxīn

fènghuángshēnzhòu鹿xìngshānlín

biéhòukōnghuíshǒumíngmíngyānshùshēn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此地曾经翠辇(niǎn)¹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译文: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注释: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代皇帝。¹翠辇:皇帝的车驾。辇:原是车名,秦汉后特指皇帝坐的车。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香销¹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译文: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
注释:¹香销:指美女之死。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残柳宫前空¹露叶²,夕阳川上浩³烟波。
译文: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
注释:¹空:空有,无人欣赏。²露叶:露珠泛光之叶。³浩:广远,宏大。据载,隋炀帝喜欢柳树,曾经在行宫外的大堤上种了成排的杨柳,春风吹拂,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行人¹遥起广陵²思,古渡月明闻棹(zhào)歌。
译文: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注释:¹行人:远行之人,指诗人自己。²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颔联转入对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以实景论,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香销”,香销玉殒,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国美人尽”。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尽波。”“空”,空有,无人欣赏;“露叶”,露珠泛光之叶。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尽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这“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但联系诗人“喜谈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贤和隐者的唱答,也正是诗人此刻的心声;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4-1245页.

jīngyángxínggōng--liúcāng

céngjīngcuìniǎnguòyúnliúshuǐjìng

xiāngxiāonánguóměirénjǐnyuàndōngfēngfāngcǎoduō

cánliǔgōngqiánkōngyángchuānshànghàoyān

xíngrényáo广guǎnglíngyuèmíngwénzhào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野蚕食青桑¹,吐丝亦成茧。
译文:野蚕吃青桑叶,也能吐丝成茧。
注释:¹青桑:青桑叶。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无功及生人,何异¹偷饱暖。
译文:尽管它们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的贡献,却也只是像偷窃一样取暖而已。
注释:¹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译文:我愿意分开野蚕的蚕丝,化为贫寒人的衣服。

cán--fén

cánshíqīngsāngchéngjiǎngōngshēngréntōubǎonuǎn

yuànjūněrhuàwèihán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