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秋树,白日寒无光。是时鸿雁来,中野何苍茫。
朔风卷秋树,白日寒无光。是时鸿雁来,中野何苍茫。
我友远言迈,使我结中肠。如何携手欢,一旦成异乡。
我友远言迈,使我结中肠。如何携手欢,一旦成异乡。
行旅有期程,游子多悲伤。置酒欲高歌,泪来沾我裳。
行旅有期程,游子多悲伤。置酒欲高歌,泪来沾我裳。
四座惨相顾,征马亦徬徨。未知会面日,且复尽兹觞。
四座惨相顾,征马亦徬徨。未知会面日,且复尽兹觞。

yǒuyuǎnyánmài--yán

shuòfēngjuǎnqiūshùbáihánguāngshìshí鸿hóngyànláizhōngcāngmáng

yǒuyuǎnyánmài使shǐjiézhōngchángxiéshǒuhuāndànchéngxiāng

xíngyǒuchéngyóuziduōbēishāngzhìjiǔgāolèiláizhānshang

zuòcǎnxiāngzhēngpánghuángwèizhīhuìmiànqiějǐnshāng

严羽

严羽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 1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谁绣连延满户陈,暂应遮得陆郎贫。
谁绣连延满户陈,暂应遮得陆郎¹贫。
译文:远观蔷薇花,像不知是谁绣出的连绵的屏障,围着庭院,令人目不暇接,应该能暂时遮挡了你陆郎(指陆龟蒙)的贫苦。
注释:¹陆郎:指陆龟蒙。
红芳掩敛将迷蝶,翠蔓飘飖欲挂人。
红芳¹掩敛²将迷蝶,翠陆飘飖(yáo)³欲挂人。
译文:蔷薇花红光灿烂欲开还闭,散发出的香气让蝴蝶迷醉,青翠修长的枝条在风中飘摇,如同热情的主人在挽留客人驻足观赏。
注释:¹红芳:红花。²掩敛:指遮藏躲闪。³飘飖:摇动;晃动。
低拂地时如堕马,高临墙处似窥邻。
低拂地时如堕(duò)¹,高临墙处似窥邻。
译文:蔓延地面的蔷薇像是妇女的堕马髻,攀上墙头的蔷薇像是窥视东墙的邻家女郎。
注释:¹堕马:古代妇女发髻名。
只应是董双成戏,剪得神霞寸寸新。
只应是董双成¹戏,剪得神霞寸寸新。
译文:应该是董双成在天上游戏吧,把天空中美丽的彩霞剪成了一朵朵寸许大的新开的蔷薇。
注释:¹董双成:女,籍贯浙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侍女(一说弟子)。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炼成仙,飞升后任王母身边的西池仙女。善吹笙,通音律,深得西王母的喜爱。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绿杨堤畔蓼(liǎo)花洲¹,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²。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³
译文:江堤上杨柳依依,小洲上蓼花飘飞,一派可爱的秀美山溪景致。傍晚微凉,水面上烟雾笼罩,一片迷茫。只见捕鱼的轻舟凌波而出,冲开万顷的水面,漾起不绝的波纹。天空中飘着残留的云朵,天边抹着晚霞的余辉,更点缀了洞庭秋色。
注释:¹洲:水中的陆地。²玻璃皱:比喻水浪。³秋:指秋色。

  该曲描写洞庭秋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给读者留下了洞庭之秋的烟种风情。

  首句“绿杨堤畔蓼花洲”,写到绿杨,蓼花,带有普遍性、典型性,但一写堤岸,一写州,傍水而更得生机,绿杨与红蓼相映,美景与野趣顿现眼前。

  次句“可爱溪山秀”,着意点明景色之美,且将目光从近处的堤岸纵送至远处,水光山色成为绿杨,蓼花的美丽背景。

  “烟水茫茫晚凉后”,这时苍茫的入目景色使人微觉惆怅,捕鱼小舟冲破了湖水的平静。在这渐归沉寂而又涟漪微动之时,随着情绪的波动,抬起的目光从低处的水移向高处的天,只见夕阳的余晖之下,乱云未收,残霞似锦,装点洞庭秋色,一片茫然,无际无涯,与湖波相映,更加美丽,壮观。最后两句写“妆就”“一片洞庭秋”的同时,也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欣喜,虽未言情而情从景出。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4-25页

xiǎotáohóng ·yǒng

西cūn yuándài 

绿yángpànliǎohuāzhōu àishānxiù yānshuǐmángmángwǎnliánghòu zhōu chōngkāiwànqǐngzhòu luànyúnshōu cánxiázhuāngjiù piàndòngtíngqi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làng)州城东灵山¹白,阆州城北玉台²碧。
译文: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注释:¹灵山:一作“雪山”。²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松浮¹欲尽不尽云,江玉²将崩未³(bēng)石。
译文: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注释:¹松浮:指松枝在摇玉。²江玉,指江水在涌玉。³未:一作“已”。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那知根¹无鬼神会?已觉气²与嵩(sōng)³
译文: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注释:¹根:石根,亦即山根。²气,气象。³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⁴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中原¹格斗²且未归,应结茅斋(zhāi)³青壁
译文: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¹中原:地区名。此指整个黄河流域。²格斗:指安史之乱。³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⁴著:一作“看”。⁵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的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
2、 刘文刚.《阆山歌》与《阆水歌》[J].杜甫研究学刊,1996,(01).

lángshān--

lángzhōuchéngdōnglíngshānbáilángzhōuchéngběitái

sōngjǐnjǐnyúnjiāngdòngjiāngbēngwèibēngshí

zhīgēnguǐshénhuìjuésōnghuá

zhōngyuándòuqiěwèiguīyīngjiémáozhāizheqīng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xiàn)山临汉上¹,望之隐然²,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³。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译文: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作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注释:¹汉上:汉水之上。²隐然:庄重的样子。³“方晋”五句: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后,即有灭吴之志,因荆州是与吴接壤的军事要地,故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羊祜、杜预均善用兵,羊枯死时举杜预自代,于太废元年(280)平吴。⁴“至于风流余韵”四句:据《晋书·羊祜传》:“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牌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被,传播。⁵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功劳最大,平吴后封当阳县侯。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¹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²,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yān)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³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译文: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更加著名。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也会被磨灭。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注释:¹汲汲:形容心情急切。²属:下属、随员。此指从事邹润甫。³待:凭借。⁴“元凯”三句:《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⁵“是知”句:意思是杜预知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可是他竟然不知道石碑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而风化剥蚀以至消灭。⁶“将自待”句:意思是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样远吧。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¹,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²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³,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译文: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按照亭子的旧貌,(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来托付我帮忙写亭记。
注释:¹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²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这里指史中辉的官阶。³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官声,指有善政。⁴“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称命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⁵“君皆不能止也”二句:意思是光禄堂的命名和刻石纪事,都是襄阳当地人的要求,史中辉不能阻止,因此来请欧阳修写碑记。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¹,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²。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³
译文: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注释:¹慕叔子之风:仰慕羊祜的风流余韵。风,指政治风度。²“若其左右山川”六句:一般碑记的体裁,宜写所记事物的自然形势及其沿革。作者用“览者自得之”以及下文的“皆不复道”,是省略的写法。其,指岘山亭。胜势,指秀丽的风景。诗人之登高,《汉书·艺文志》,“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离骚》,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这里指诗。³“至于亭屡废兴’四句:意思是岘山亭曾多次毁坏重修,以往也会有碑记,但也没有必要详细说它的兴废经过了,所以这里都不写进去。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译文: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别业¹临青甸(diàn),鸣銮(luán)³降紫霄。
译文:公主的别墅临跨着青绿的郊野,君主的銮驾常常到这仙宫天阙。
注释:长宁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女儿,韦后所生。东庄:唐中宗为长宁公主建造的别墅,唐中宗和韦后曾数度临幸。¹别业:别墅。²青甸:绿色的郊野。甸:京城的近郊。³鸣銮: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此处借指皇帝的车驾。
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
长筵(yán)¹(yuān)²集,仙管凤凰调。
译文:百官们列队迎候着降驾的天子,管弦吹奏着凤凰和鸣般的声乐。
注释:¹长筵: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²鹓鹭:两种鸟,它们群飞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树接南山¹近,烟含北渚(zhǔ)²遥。
译文:树接南山,南山离东庄这么近,烟漫北渚,北渚离这儿如此远。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²北渚:北面的水涯。此指渭河。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承恩¹咸已醉,恋赏未还镳(biāo
译文:承赐盛宴啊,群臣们早成醉颜,恋赏花美的东庄,忘却了回还。
注释:¹承恩:蒙受恩泽。²还镳:犹回马。镳:马嚼子,代指乘骑,此处指皇帝的车驾。

  此诗第一句交代宴饮的地点,为下文的展开写出了规定的场景。第二联把大臣们写得不同凡俗,更恰到好处地吹捧了皇帝。第三联突然笔锋一转,由宴会写到了东庄周围的环境。最后归结到宴会上来,收住上文,把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来介绍长宁公主的别墅,虽然辞藻过于华丽,但是皇家庄严肃穆的一面描绘得很具体,使人对皇帝家那种威严奢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宰相,李峤写出如此的文章似乎很天经地义,这是政治和文学的结合,李峤既将政治目的融到了诗里,又严格按照五言律诗原有的体裁来编辑词汇。不管读者是否喜欢花团锦簇般的修辞堆在那里,皇家的气派似乎只有用这样的辞藻方能说明。大多数应制诗、侍筵诗都是如此。此诗俗处在于空泛,这也是大多数此类诗词很难跳出的套路。

  这首作品是典型的侍筵诗。侍宴写的诗,多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少酸甜苦辣的隽永名言,这样的诗其实流传不广,因为没有什么用,充其量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玩一下生涩怪癖的文词,应景显才之为而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0-372

shìyànchángnínggōngzhǔdōngzhuāngyìngzhì

qiáo tángdài 

biélínqīngdiàn míngluánjiàngxiāo 
chángyányuān xiānguǎnfènghuángtiáo 
shùjiēnánshānjìn yānhánběizhǔyáo 
chéngēnxiánzuì liànshǎngwèihuánb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