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之来自古昔,天下诡观称钱塘。东南王气实在此,势与造化为低昂。
海潮之来自古昔,天下诡观称钱塘。东南王气实在此,势与造化为低昂。
观其映日始一线,何处群鹭纷然翔。渐闻鼓声震原野,疑是三军嚣阵行。
观其映日始一线,何处群鹭纷然翔。渐闻鼓声震原野,疑是三军嚣阵行。
银城天际忽过眼,卷蹴厚地何仓皇。馀波已去洒月窟,怒气犹自吹扶桑。
银城天际忽过眼,卷蹴厚地何仓皇。馀波已去洒月窟,怒气犹自吹扶桑。
百川倒流号呼汹,天吴河伯神皆竦。海上长人出水惊,巨鳌辟易三山动。
百川倒流号呼汹,天吴河伯神皆竦。海上长人出水惊,巨鳌辟易三山动。
广陵之涛安可比,吴客雄誇徒为尔。请君看此凭江楼,载酒无劳棹小舟。
广陵之涛安可比,吴客雄誇徒为尔。请君看此凭江楼,载酒无劳棹小舟。
湖上百花春荡目,笙箫聒我非清游。
湖上百花春荡目,笙箫聒我非清游。
洪涛万里壮可吞,笔底飒飒洪涛奔。愿持忠愤愬明主,一第于君何足论。
洪涛万里壮可吞,笔底飒飒洪涛奔。愿持忠愤愬明主,一第于君何足论。
钱塘日边云气多,君之行兮莫蹉跎。教人临期奈别何,赠君钱塘海潮歌。
钱塘日边云气多,君之行兮莫蹉跎。教人临期奈别何,赠君钱塘海潮歌。

qiántángcháosòngzicái--yán

hǎicháozhīláitiānxiàguǐguānchēngqiántángdōngnánwángshízàishìzàohuàwèiáng

guānyìngshǐ线xiànchùqúnfēnránxiángjiànwénshēngzhènyuánshìsānjūnxiāozhènxíng

yínchéngtiānguòyǎnjuǎnhòucānghuángyuèyóuchuīsāng

bǎichuāndàoliúhàoxiōngtiānshénjiēsǒnghǎishàngzhǎngrénchūshuǐjīngáosānshāndòng

广guǎnglíngzhītāoānxióngkuāwèiěrqǐngjūnkànpíngjiānglóuzàijiǔláozhàoxiǎozhōu

shàngbǎihuāchūndàngshēngxiāoguāfēiqīngyóu

hóngtāowànzhuàngtūnhóngtāobēnyuànchízhōngfènmíngzhǔjūnlùn

qiántángbiānyúnduōjūnzhīxíngcuōtuójiàorénlínnàibiézèngjūnqiántánghǎicháo

严羽

严羽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邵武莒溪(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 1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野老¹(lí)²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³
译文: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注释:¹野老:杜甫自称。²篱前:竹篱前边,有的版本作篱边。³逐江开:浣花溪自西而东流。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渔人网集澄潭¹下,贾(gǔ)²船随返照来。
译文: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 ,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注释:¹澄潭:指百花潭。²贾客:商人。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长路关心悲剑阁¹,片云何意傍琴台²
译文: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注释:¹剑阁:指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内。²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译文: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墙头传来的号角声,凄切悲凉。

  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文笔简单随心,开头“野老”二字,是诗人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好像诗人自身融入到客观世界,写出的意境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诗人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诗的后半部分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是带有主观感受,正如《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的“长路”。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半部,才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诗人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超脱是平静之下的深沉的无奈和哀痛。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01:798-800

lǎo--

lǎoqiánjiāngànhuícháiménzhèngzhújiāngkāi

rénwǎngchéngtánxiàjiǎchuánsuífǎnzhàolái

zhǎngguānxīnbēijiànpiànyúnbàngqíntái

wángshīwèibàoshōudōngjùnchéngquēqiūshēnghuàjiǎoāi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丘坟¹满目衣冠²尽,城阙(què)连云³草树荒
译文:满眼累累的坟丘,昔目的贵胄士大夫都早已作古,高耸入云的城楼隐没在荒草树木之中。
注释:楚昭王:姓熊氏,名珍,平王子。¹丘坟:墓冢。²衣冠:以衣帽穿戴代指历代世家、历史人家。³城阙连云:想象楚国盛世,城楼宫殿高耸入云。⁴草树荒:楚国城阙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犹有国人¹怀旧德,一间茅屋祭(jì)昭王。
译文:还有遗民怀念昔日楚昭王的恩德,一间茅屋中祭奠着他的英灵。
注释:¹国人:指楚国旧人。

  首二句极写楚都之荒凉。想当年楚地何等博大,楚都何等繁华,楚之君臣何等威赫,而今却“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衬映这古城阙的却只是这连片的坟墓、无边的荒草和野树。这一苍茫的历史感慨不少诗人描写过,李白“吴宫花草埋出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风凰台》)便是典型一例:但在韩愈却有独到喟叹,也直谏获罪,几临杀头,死亡之念时刻袭上心头,拂逆不去。刚出京,便瞩远来的侄孙准备收拾自己的骨殖:“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道上,不堪惊吓与劳顿的幼女又死了。因而,首句取丘坟这一阴森凄冷的意象,是在吊古的情怀中裹掖着现实的困惑,自伤的意味。丘坟满目,是眼前近景,城阙连云,是辽阔远景,是茫茫宇宙空间,衣冠尽,却是心中情,是感喟,是浓缩的历史的情绪化表现。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乔壁怀古》)造意与此相似,只是取象不同。韩愈在即目所见的空间中看出严峻的时间性,看出人生的短暂与飘忽。历史千载,唯留丘坟。那当年的君臣士大夫都带着他们的功业和追求,走向默默无闻的寂寞,进入无边的荒凉,为这荒草野树所遮掩。这是多么令人脊冷心寒的。而诗人想到自己为了信仰抗颜犯谏,受尽磨难,走向遥遥贬途,将来又什么都不能留下,找不到未来的寄托。字里行间表达了苦涩的悲凉茫然的心绪,感受到那空荡荡没有着落的傍徨情态。城阙连云,从艺术手法看,是小景物作了大景物的坐标,使眼前景更趋逼真贴切,但从感情脉络看,目极天地,正是困惑苦闷的心绪寻求解脱与寄托的寻觅求索。

  这时,仿佛万籁静寂中一声鸡啼,郁闷窒息中一股凉风,诗人惊喜地发现了一座祠庙: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他急急上前问询,方知“旧庙屋极宏盛,今惟草屋一区,然问左侧人,尚云每岁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虽一草苴茅屋,诗人却如获得了极大的慰安而心花怒放了。楚昭王当年曾击退吴国入侵,收复失土,这一功德千百年后仍为人所缅怀,享受祭祀。而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之举正是为天下人民免除愚昧和苦难,显然,诗人从茅屋祀昭王中悟出了事业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与归宿。初起的彷徨悲凉为之一变,恢复了自信,增强了九死不悔的决心。

  整首诗写出荒凉的感觉而又意味深长。其中“城阙连云”是想象之境,想象昔年楚国盛世,而今却只剩下“草树荒”;末尾“一问茅屋”四字,更极尽盛衰之慨。然而屋宇虽小,后人追缅情怀并未衰绝。末句颇有风致。抚今追昔,再亲临其地凭吊,恐怕更别有一番况味了。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著;王基伦注析.韩愈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7:第18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450页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欲问江梅¹瘦几分,只看愁损²翠罗裙³。麝(shè)(gōu)衾冷惜余熏(xūn)
译文:想问像江梅般清秀雅丽的她近来消瘦了几分,只需要看她的翠罗裙宽松了多少。熏笼中的麝香已经燃烧殆尽,被子渐渐挡不住风寒,那一点余温最让人怜惜不过。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¹江梅:野梅。此处以江梅喻离去的侍妾沈宛。²愁损:因愁情而使人消瘦。³翠罗裙:此处代指女子。⁴麝篝:燃烧麝香的熏笼。⁵余熏:麝香燃后的余热。
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可耐¹暮寒长倚竹,便教²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jiào)³书人。
译文:无可奈何,她在寒冷的暮色中久久地倚靠着修竹,纵然是春光无限好,她也懒得开门走出去,只在枇杷花下,静静的写诗填词而已。
注释:¹可耐:可奈,无可奈何。²便教:即便是,纵然是。³校:校订、校勘,此处为研读之意。

  这首词上片从江梅写起,道出女子的愁绪和孤独。下片开始描写女子愁极无聊,索寞无绪的情态。结句用典,堪称简洁、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伤油然而生。全词语言表达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上片从江梅写起,大概是“花稍小而疏瘦有韵”的梅花总让词人不由想起他的那位宛妹。不然词人就不会感慨江边的梅树瘦消几分,只要看看她的腰肢如何清瘦便知晓。显然, “欲问”两句用了互喻的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是梅瘦几分,实际上是人比梅瘦。而人的瘦,不是因为发育不良,而是因为“愁”。

  为什么愁,下一句交代得更加巧妙,“麝篝衾冷惜余熏”。“麝篝衾冷惜余熏”顺畅的语序应该是“衾冷麝篝惜余熏”,转而写室内环境。麝香的熏笼在独自燃烧,被子因无人拥盖而变得寒冷,而那麝香燃后的余热总让人心生怜惜。此处“惜”字既是写熏香,也是写女主人公追怀往事的心绪,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写出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愁极无聊,寂寞无绪。

  下片开始描写女子愁极无聊,索寞无绪的情态。开头两句对仗,是浣溪沙这个词牌的精华部分,容若这里写的是“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这是描写女主角的生活:天晚了,冷了,倚着竹子,就算春光好天气也不把房门打开。而春光明媚也不开门则说明了至少两种可能性:一是她心里不痛快,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二是她心里想着某个遥远的情郎,因为得不到爱情的慰藉,便对撩动的春光也无动于衷了。

  这女子到底是什么人,末句给出了答案:“枇杷花底校书人”,这人当指沈宛,站在枇杷树下,无限怅惘。“枇杷”音同“琵琶”,而琵琶在古诗词里是哀怨的象征,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简洁、平易而幽婉杳渺,婉转曲折地将一种今古之悲轻轻道出,方寸感伤油然而生。

  词的上下片的前二句都是折进的手法,婉转含蓄地刻画其形影情态。“欲问”、“只看”, “可耐”、“便教”等连接之语起到了翻转层进的作用。如此涉笔就更突出了形象的瘦损,愁情的深浓。语言表达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芳园主编.纳兰词全鉴 史上最具有人气的才子文学 耀世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03:第55页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译文:我站起身来望南山,山火正旺烧着山田。
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
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
译文:久久余火如同熄灭,短短的火焰又相连。
注释:微红:指烧过之后剩下的余火。短焰:因长草经初次大火焚烧殆尽,所以即使再烧起来也不能发出长的火苗,而只能发出短的火焰。复:又。
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cī)差向岩石,冉(rǎn)冉凌青壁。
译文:参差不齐烧向山崖,渐渐烧向了青石坂。
注释:差差:火势蔓延,前后参差不齐。冉冉:渐渐前进的样子。凌:升上。青壁:青色的石壁。
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译文:低处风吹过火灭尽,高处照红了茅屋檐。
注释:低:指南山的低处。回风:回旋的风。尽:火尽,火熄灭。
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
邻翁能楚言,倚锸(chā)欲潸(shān)然。
译文:邻翁能说楚地的话,身靠铲锹想要泪下。
注释:楚言:楚地方言,古代楚国面积广大,主要在长江中游地区及汉水流域,即今湖北、湖南、安徽诸省。倚:靠。插:同“锸”,即铲锹。潸然:流泪的样子。
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
自言楚越俗,烧畲(shē)为早田。
译文:自己介绍楚越风俗,火烧草木耕种山田。
注释:越:古有越国,在今浙江省北部一带。烧畲:一种种旱田的方法,其法是先放火烧去地面草木,使灰烬变为肥料,然后下种。这是一种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采用的一种较为粗放的耕种方式,又称“火耕”或“火种”。
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
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
译文:豆苗如同蜷缩的虫,篱上的花开堂屋前。
注释:虫促促:指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言其茂盛。促促,即蹙蹙,蜷缩的样子。
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
废栈(zhàn)(shǐ)归栏,广场鸡啄粟(sù)
译文:破烂木猪舍猪归栏,广场之上的鸡啄米。
注释:废栈:破木棚,这里指农家猪舍。豕:猪。栏:木栏,指猪舍。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
译文:新春的雨后放晴日,酬神赛会遍布乡间。
注释:赛神:酬神赛会,农村在举行酬神赛会时,往往敲锣打鼓,演唱文艺节目,酬神也娱人。
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
持钱就人卜,敲(qiāo)瓦隔林鸣。
译文:持钱去找人去占卜,敲瓦之声隔树林传。
注释:就人:到卜人处。就,接近。人,卜人,算卦占卜之人。卜:占卜。敲瓦:一种巫俗,敲碎瓦片,观察瓦的裂纹,以此定吉凶,称为“瓦卜”。
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译文:卜得宜于种田的卦,桑枣之下细细话谈。
注释:山上卦:适于上出种田的卦象。
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
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chēng)蔗。
译文:吹火烧白茅满山地,红色甘蔗映入腰镰。
注释:白茅:草名,烧舍之时正是遍山白茅茂盛之时。赪:红色。
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
风驱槲(hú)叶烟,槲树连平山。
译文:风吹槲叶烟雾迷漫,棵棵槲树遍野满山。
注释:槲:树名,一种落叶乔木,高二、三丈,叶大,倒卵形,长约四、五寸。槲叶冬天存留于枝上,第二年嫩芽发生时才脱落。
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
(bèng)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
译文:火星飞起飞拂天外,飞灰落在台阶之前。
注释:迸星:飞起的火星。拂霞外:拂天外,形容火星飞得高。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
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
仰面呻复嚏(tì),鸦娘咒丰岁。
译文:巫师大呼又打喷嚏,鸦娘前来祝贺丰年。
注释:鸦娘:母鸦,古时一种迷信的说法:说乌鸦飞到人家是吉祥的预兆,预示丰年。咒:祝。
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译文:谁知丰年收获食物,却被官家全部拿完!
注释:苍翠容:指获盛的农作物。尽:全部。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目睹的南山烧畲的情况,并记录了邻舍老翁关于楚、越烧畲种田的介绍。从这些描写中,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农民的善良及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从这些描写中,更表现出官府剥削的严重,和官税的害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官府的怨恨也在这些描写之中表现出来。

  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前八句是作者谈自己看到的南山烧畲的情况。这部分写得有声有色,烧畲的过程安待得清清楚楚。作者先写自己“起来”看见南山山火烧山田,再写山火似灭而复燃,并连成一片,又参差不齐地向山崖烧去,渐渐地烧向青色的石壁。最后写近处的山火随着一阵回风过后熄灭了,而远处的山火又卷起了赤色的火焰,并把茅崖照得通红。这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从第九句到第三十句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通过邻舍老翁的口介绍了楚、越烧奢种田的情况。这位老翁还没等发言,就“倚插泪淆然”,可见在这位老翁的心里有着深深的痛苦,这就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奠定了伏笔。接下去,诗文没有谈这位老翁如何痛苦,也没有直接交待这位老翁“欲潸然”的原因,而是大写特写农民烧奋种田的盛况。这些农民在“新年春雨晴”的时侯举行酬神赛会,求神问卜,得到了宜于种田的吉卦。他们在桑树枣树之下商量种田事宜,又放火烧山,挥镰割草,种得“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他们养猪养鸡,辛勤劳动,他们迎来了一年的丰收。如果诗文到此为止,如果这首诗没有老翁“欲潜然”的描写,人们会把这首诗与一般描写“农家乐”的诗混为一谈。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仅两句诗:“谁知苍翠容,尽作官泉税。”原来,农民们为之贼出辛勤劳动并寄以莫大希望的“苍翠容”,竟然全部被统治阶级以“官家税”的形式抢走了,农民从一年的丰收中什么也没有得到。这就是这位老翁“欲潜然”的原因,也是诗人作诗的真正意图。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大写特写农民的辛勤是为了揭露唐代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乡大写特写农民的希望是为了指出是官府的重锐使农民的希望破灭。

  如上所述,这首诗结构新颖,诗文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多变化。诗人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所闻,所见与所闻互相补充,最后两句篇末点题,说出诗人作诗的真正用意。其次,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描写与叙述紧密结合。这首诗较多的是叙述性语言,这些叙述性的语言清楚地交待了烧舍种田的过程,使全诗层次分明,内容充实。这些叙述性的语言是全诗的骨干。这首诗也有不少描写,这些描写使这首诗形象生动。“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篱笆上,堂屋前,苗茁壮,花鲜艳,猪归栏,鸡啄米,写得火火有生气,这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中间寄托着农民的希望,也写出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写出了满山槲树叶,遍地烧山烟,火星飞天外,灰烬落阶前的情景。这里既突出了烧畲种田的壮观景象,又突出了景物多变化的持点。再其次,这首诗的语言灵活多变化,骄散并用。诗中有不少句子对仗工整,流杨优美,“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迸星飞霞外,飞烬落阶前”等句子就是这样,而这些诗句又与散文化的诗句配合使用,“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邻翁能楚言,倚擂欲潜然”,“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这些都是通俗的口语,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这首诗在押韵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多次变换韵脚,使全诗显得形式灵活多交化,避免了呆板的缺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96-99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9-134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日登高¹罢,今朝更²举觞(shāng)³
译文: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注释:¹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²更:再。³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¹
译文: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注释:¹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jiǔyuèshíshì

bái tángdài 

zuódēnggāo jīnzhāogèngshāng 
huātài zāoliǎngchóng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