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茫茫,何处问、垆边酒价。那更禁、风吹浪打,水流花谢。
对此茫茫,何处问、垆边酒价。那更禁、风吹浪打,水流花谢。
点点寒从双鬓入,丝丝愁共千行洒。只此中、眼泪满春江,无穷者。
点点寒从双鬓入,丝丝愁共千行洒。只此中、眼泪满春江,无穷者。
笑补石,虚空罅。叹填海,蓬瀛下。想隔江烟树,依稀村社。
笑补石,虚空罅。叹填海,蓬瀛下。想隔江烟树,依稀村社。
带瞑连阴天似墨,湿云粘梦云如马。总江南、江北影模糊,孤灯也。
带瞑连阴天似墨,湿云粘梦云如马。总江南、江北影模糊,孤灯也。
董元恺

董元恺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 3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别岸¹(piān)舟三两只。葭(jiā)²萧萧³风淅淅。沙汀(tīng)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shǔ)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译文: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注释:¹别岸:离岸而去。²葭苇:芦苇。³萧萧:草木摇落之声。⁴淅淅:风声。⁵沙汀:水中沙洲。⁶破烟:穿破烟雾。⁷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后泛指行旅。⁸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代指马车。桨,代指船只。⁹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一望¹乡关²烟水隔。转觉归心³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yíng),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¹⁰深处,有个人相忆。
译文: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年华转眼就过去。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还是回去吧。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注释:¹一望:一眼望去。²乡关:家乡。³归心:回家的念头。⁴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⁵牵萦:纠缠;牵挂。⁶残腊:腊月的尽头。⁷岁华:年华。⁸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⁹归去来:赶紧回去吧。¹⁰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风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风”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风。“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在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从整首词看,柳永对自己的羁旅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他浪迹四方,汲汲以求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是想抗争的,有自己的方式以求的解脱,那就是,将生命的重心移近爱情。但其实这种抗争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脆弱的,更何况柳永一生随处笙歌宴饮,爱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随开随去,留给他的总是苦涩的回忆。所以说,柳永的可悲之处不仅在于漂泊穷年、事业无成、情感无依,更在于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无选择。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guīcháohuān ·biéànpiānzhōusānliǎngzhī

liǔyǒng sòngdài 

biéànpiānzhōusānliǎngzhī jiāwěixiāoxiāofēng shātīng宿yànyānfēi qiáocányuèshuāngbái jiànjiànfēnshǔ yáoshānyuǎnduōxíng wǎngláirén zhīlúnshuāngjiǎng jìnshìmíng 
wàngxiāngguānyānshuǐ zhuǎnjuéguīxīnshēng chóuyúnhènliǎngqiānyíng xīnchūncánxiāngcuī suìhuádōushùn làngpíngfēnggěngchéng guīlái lóushēnchù yǒurénxiāng 
敧枕婆娑两鬓霜。起听檐溜碎喧江。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qī)枕婆娑(suō)两鬓(bìn)霜。起听檐溜¹碎喧江。那边玉筯(zhù)²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译文:倚枕辗转难眠,两鬓如霜,起身听屋檐水泻,似断续喧哗的江水流淌。那边佳人啼泪销脂粉,这边离人如车轮转愁肠。
注释:豫章:元济之家乡。¹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²玉筯: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¹。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译文:诗酒结社,水云之间,哪堪醉意中挥毫泼墨,画境如梦归家乡,寸幅之中展尽千里河山。
注释:¹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这是一首送别词,主要是描叙元济之的离愁别绪的。词中没有写作者同元济之间的离愁别苦,这是本词和一般送别词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的主要特点。情调幽怨,相当动人。

  起句写元济之的衰老。元济之倚枕而卧,显得有些衰老。接以“两鬓霜”三宇,则其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之状可知。“起听”句写其生活无聊。谓其有时起来,走到廊下,谛听檐溜的喧嚣声,以消磨时光,排遣心中的郁闷,可见其生活的寂寞与孤苦。“那边”二句写其对家乡的思念。欲写元济之思念家乡,先写家人思念元济之。这不仅使行文委婉曲折,更加重了元济之的思乡之情。啼粉,与啼妆同意,指薄拭眉下若啼之妆。而“玉筯消啼粉”,写其家人因相思而流泪,把啼粉都冲掉了。“这碎”句,言元济之远游在外,日日思念家人,别肠如车轮旋转,无休无尽,则其思乡之甚可知。元济之如此思乡,很自然地就逗出了送别之意,从而点明了题旨。“诗酒”二句写元济之在外的生活。言其游历于山水之间,并和友人聚会饮酒,结社赋诗,徜徉于水云之乡,生活似乎极为潇洒飘逸,其实内心是很凄苦的,故接下去说“可堪醉墨几淋浪”。可堪,为不堪、哪堪之意。“醉墨淋浪”,化用欧阳修“新诗醉墨时一挥。别后寄我无辞远”,言其挥笔写诗作画,醉墨淋漓,其间着一“几”字,隐含机会不多之意。结尾二句承“醉墨”而发,借画发挥;言其“归家梦”和其所作图画一样,在画图中能把千碎河山收入“寸许长”的画幅之中,而“归家梦”也能转瞬之间实现,从而表达出立即送其“归豫章”之意。在此,以画作比,语新意丰,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译文:来来来,先到山林的顶峰来看看,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ài)¹夏多寒。
译文: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林间的藤世,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
注释:¹碍日:遮蔽着太阳。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众山迢(tiáo)(dì)¹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译文: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登临高处,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
注释:¹迢递:连绵不绝。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清峭(qiào)¹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译文: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注释:¹清峭:清丽挺拔。

  这首诗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

  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

  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再写众山的远姿:“众山迢递皆相叠”。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险,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

霓节飞琼,鸾驾弄玉,杳隔平云弱水。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ní)¹飞琼²,鸾(luán)驾弄玉³,杳(yǎo)平云弱水。倩皓(hào)鹤传书,卫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正蹇(jiǎn)¹⁰吟影¹¹,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译文:西王母身边的侍女许飞琼,将要乘有霓旌仪仗的车子到来,仙女弄玉升天后,也将驾着鸾凤飞来。请书法家卫茂猗呼来飞雪,请皇帝下诏书召来飞雪。雪神趁着夜色降下了茫茫大雪,不到天明,大地上就一派银装素裹。想一早就趁着大雪骑一匹羸弱的小毛驴,独自一人去雪地里反复吟唱《咏雪词》。这时候道旁的茶馆、酒肆,想是因为天寒无人而“灶冷”、“门闭”,暂停营业。
注释:无闷:词牌名。一名“催雪”。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上片第八句定格为四字句,梦窗此词为五字句,故全词为一百字,变格。此词创自姜白石,故以姜词为正体。上片第四句、下片第三句均为上一下四句法。题日“催雪",目的是让雪快些降落,以显示人定胜天的思想情感。词人期冀的是“灞陵春意”的早日来临。¹霓节:即霓旌,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一种仪仗。²飞琼:许飞琼。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³弄玉:传为春秋时秦穆公女,嫁善吹箫之萧史,穆公作凤台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刘向《列仙传》。“飞琼”、“弄玉”,都是形容下雪。⁴隔:即弱水之隔。远隔而不能到之处。⁵鹤书:书体名。多用为征召贤士的诏书,也称鹤头书。⁶卫姨:晋书法家,名铄,字茂猗,卫恒(书法家)侄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工书法,尤擅长隶书,师学钟繇。⁷呼起:指搅起玉壶之冰。⁸粉河凝晓:指银河至天晓时隐去。粉河:银河。⁹环佩:妇女的圆形玉佩。¹⁰蹇驴:跛脚的驴子。¹¹吟影:指风雪中骑驴吟咏的诗人。
歌丽。泛碧蚁。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要须借东君,灞陵春意。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重寒侵罗被。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
歌丽。泛碧蚁¹。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qì)。要须借东君²,灞(bà)³春意。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lì)、重寒侵罗被。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
译文:室中门帘半挂,临阶处摆云了酒宴,在歌声清丽,碧茶品啜中等待雪的降临。人们半放绣帘,走近宝台玉阶,如果能请来春神,就可以借助他的力量送走这位雪神,使万物复苏。风紧雪密,被严寒冻醒,只见室外片片雪花,迷糊中还当是在梦中所见的翩翩飞蝶呢。云床后,赶忙去园中赏雪,见园中万物皆白,又恐怕雪下得太多,雪化为水,洒在梨花上,又成了故人清泪。
注释:¹碧蚁:即“绿蚁”。蚁,酒的泡沫浮渣,状如蚁。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蚶新醅酒,红泥小火炉。”²东君:春神。³灞陵:汉文帝筑而葬此,因名灞陵,在长安县东。“灞陵折柳”,为汉唐以来送客典故。⁴戾:猛烈。

  这首词为写景词。发端一韵“霓节飞琼”化用神话传说,比喻雪之将落未落。扣词题“催雪”。“霓节”二句此借用“琼”“玉”二字之白色来比喻雪,借“霓节”“鸾驾”喻雪之飞。如此拟人手法,不仅色彩素雅,而且将雪写得意态优美而飘逸。一开章就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意境。“杳隔平云弱水”,化用“弱水之隔”的典故,言其远隔难以到达,此句一个转笔,写雪之不降,为“催”字伏根。“倩皓鹤传书”一韵,正面写“催”字,词人进一步展开想像,此处设想奇特,造词新颖。“鹤书”本是古代一种专门书写征召贤士诏书的一种书体,词中将白雪比拟为贤士,用鹤书传之,并在“鹤”之前加一个“皓”字,与“雪”相比,而且把“鹤书”也变成白鹤。成了能飞能传书的飞禽了,这里将无生命物变成有生命物,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词中的玉壶冰比拟白雪。“传书”“呼起”正面写“催”字。“莫待粉河凝晓”一韵,“莫待” 有恳切之意。“瑶笙飞环佩”与开头的“飞琼”“弄玉”相呼应,依然以仙女比拟雪。想像仙女们在月夜之下,飞入人间,吹奏笙乐如环佩玉饰之声。此处不仅将无生命物比拟为人,而且有声有色,形象空灵。“正蹇驴吟影”一韵,又化用与雪有关的典故,赋予雪以内在的高雅、洁白的社会本质。此韵言雪之降落。“蹇驴”句, 化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所记郑綮的故事。有人问相国郑綮:“相国近有新诗否?”曰:“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言在风雪中骑驴才有诗思,在朝中任官那有诗情。“茶烟灶冷” 二句,化用袁安未达之前,一次大雪封门,烟却灶冷,在家中僵卧,以清贫自守的故事。杨铁夫评此二韵说:“为下文作反挑。”(《梦窗词选笺释》)

  过片,“歌丽”二韵,杨铁夫评此韵说:“又换一热闹境界。” (《梦窗词选笺释》)词人换此热闹境界,用以反衬白雪降落时的静谧安宁。“放绣帘半钩”过片三韵,都是从侧面写出“催”字。“要须借东君”一韵,正面写“催”字,要借东风春意以催雪。“灞陵春意” 再次用郑綮所言“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一语,将雪与诗情联系起来,为雪涂上了诗意的色彩。“晓梦先迷梦蝶” 一韵,化用庄子梦中化蝶,醒后不知自己是蝴蝶所化,还是自己化为蝴蝶的故事,极写在迷离的睡梦中,风声凄厉,白雪纷飞,重重的寒气侵人衾帐,此言雪已落下,完成了词题“催”字。最后以“还怕掩深院梨花”一韵为题后语,将雪换一意境,创造了梨花带雨,美人落泪的凄婉境界。杨铁夫言:“亦跌进一层法。”(《梦窗词选笺释》)

  此词构思巧妙,设辞造语奇丽。如将飞雪比拟为“飞琼”“弄玉”两仙女驾鸾而至,以“琼”“玉”之白比雪贴切,而且用仙女比拟。形象生动富有空灵飘逸的美感。正面写“催雪”时,用专写诏书的鹤体及卫姨的玉壶冰体比拟,既庄重又美丽。写待雪时,则日“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词语艳丽,颇有闺中佳人等待意中人的情韵。写盼雪又怕雪大的心理,却言“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创造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丽意象。其用辞既密且丽,正如况周颐所说:“梦窗密处,能无数丽字,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蕙风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第470页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高楼风雨¹感斯文²,短翼(yì)差池²不及群。
译文: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注释:¹风雨:抒写风雨怀人之情。²斯文:此文,指他当时正在吟诵的杜牧诗作。³差池:犹参差。指燕飞时尾羽参差不齐。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xūn)¹
译文: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注释:¹杜司勋:即杜牧,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刻意:有意为之,此指别有寄托。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复:又。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写自己对杜牧诗歌独特的感受。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春日。诗人登上高楼,凭栏四顾,只见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雾中。这风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触动胸中郁积的伤世忧时之感。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杜牧的诗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后者就是“高楼风雨”的时代环境的产物。杜牧的“斯文”,不能确指,也不必确指,应是感伤时世、忧愁风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转说自己,也暗含杜牧。这是一首送别诗。李商隐用“差池”暗寓“伤别”之情。这句是说,自己正如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弱燕,翅短力微,赶不上同群。

  这是自伤身世孤孑,不能奋飞远飞,也是自谦才力浅短,不如杜牧。这后一层意思,正与末句“唯有”相呼应。上句因“高楼风雨”兴感而兼写双方,这句表面上似专写自己。其实,“短翼差池”之恨不独李商隐。他另一首《赠杜十三司勋员外》曾深情劝勉杜牧:“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正说明杜牧同样有壮心不遂之恨。这里只提自己,只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三、四两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伤春、伤别,即“高楼风雨”的忧时伤世之意与“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伤春”、“伤别”,高度概括了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主题,并揭示了带有那个衰颓时代所特有的感伤情调的艺术风格。“刻意”二字,既强调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又突出其运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说的“伤春伤别”,并非寻常的男女相思离别,伤心人别有怀抱。末句“唯有”二字极高评价了杜牧在当时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之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极力称扬杜牧,实际上含有引杜牧为同调之意。既评杜,又属自道。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在评杜、赞杜的同时,也就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0-1152

xūn

shāngyǐn tángdài 

gāolóufēnggǎnwén duǎnchāchíqún 
shāngchūnshāngbié rénjiānwéiyǒux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