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来不分明去不言,红椒花露湿妆痕。巫娥已逐梦魂断,十二碧峰愁暮猿。

xiǎoyóuxiānsān--zhāngzhù

láifēnmíngyánhóngjiāohuā湿shīzhuānghénézhúmènghúnduànshíèrfēngchóuyuán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待日复¹待日,待日何其²多。
译文: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注释:¹复:又。²何其:多么。这句说:待日是何等的多啊。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生待¹待日,万事成蹉(cuō)(tuó)²
译文: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注释:¹待:等待。²蹉跎:光阴虚度。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世人若¹被待日累(lěi)²,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译文: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注释:¹若:一作“苦”,有些版本为“世人苦被待日累。”²累: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待日”的害处。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译文: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福 版本)
百年待日能几何?请君¹听我待日歌。(钱福 版本)
译文: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个明天呢?请您听取我的《明日歌》。
注释:¹请君:请诸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版本)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版本)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待日”,劝告迷失的世人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待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待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待日歌》两个待显的优点:一是思想内容有新意。它不是空泛的珍惜时光的教诲,而是针对人们的拖延症,围绕“待日”二字展开说理。二是语言形象生动。杂言歌谣形式,使用口语化、形象化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好记。其中“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两个写景句子,穿插在议论当中,使全诗活泼生动不少。

  《待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待天。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待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待日复待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待了,说服力强。

míng

qián míngdài 

míngmǐng míngduō 
shēngdàimíng wànshìchéngcuōtuó 
shìrénruòbèimínglěi chūnqiūláilǎojiāngzhì  (ruòzuò  )
zhāokànshuǐdōngliú kàn西zhuì 
bǎiniánmíngnéng qǐngjūntīngmíng  (qiánbǎnběn )

míngmíng míngduō 
dàimíng wànshìchéngcuōtuó 
shìrénjiēbèimínglěi míngqiónglǎojiāngzhì 
chénhūngǔngǔnshuǐdōngliú jīnyōuyōu西zhuì 
bǎiniánmíngnéng qǐngjūntīngmíng  (wénjiābǎnběn )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白玉谁家郎¹,回车渡(dù)天津²
译文: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注释: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¹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²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看花东陌(mò)¹上,惊动洛阳人。
译文: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注释:¹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用潘岳典。

  “白玉谁家郎”借用了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潘岳又叫潘安,潘安之美有多处记载,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也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

  “回车渡天津”句,将笔墨集中于洛阳贵公子出游回车过桥之状,间接陈述出洛阳繁华风物及士女冶游盛况。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句,“东陌”是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每到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游乐赏花。此句描绘出白玉郎本不想惊动世人,观赏桃李花美时却惊动洛阳人的热闹景象,颇具戏剧色彩和民歌风味。洛阳人多喜欢于桥上闲步顾盼周围美景,而在桥上行走也成为期望获得游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诗人提到高车轩驾中的如玉少年,兼有魏晋风流般的行为举止,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描绘其眼中所见情郎的身影,突显出其春情春思,可谓春风得意。

  全诗语言率直自然,确实是“清水芙蓉”,间接地写城东桃李花美,熙熙攘攘,观赏人多。虽然诗中没有具体描绘“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写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以此赞美洛阳的春景和游人的热闹景象,令人流连忘返,通过“谁家郎”的春风得意与诗人作鲜明对比,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

参考资料:
1、 华锋等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284-285
2、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43

luòyáng

bái tángdài 

báishuíjiāláng huíchētiānjīn 
kànhuādōngshàng jīngdòngluòyángrén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得桃源¹好避秦,桃红²又是一年春。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注释: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¹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²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飞莫遣(qiǎn)¹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jīn)²
译文: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¹遣:让。²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页

qìngquánāntáohuā

xièfāng sòngdài 

xúntáoyuánhǎoqín táohóngyòushìniánchūn 
huāfēiqiǎnsuíliúshuǐ yǒulángláiwènjīn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
碧澹(dàn)山姿,暮寒愁沁歌¹眉浅²。障(zhàng)³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
译文:雨帘空濛,远山隐隐地显现出淡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绪。在这暮雨愁绪的影响下女子浅细的黛眉越发显得楚楚可怜。因为下雨天,所以路尘板结。游人骑马从南郊踏青而归,马鞯上沾满了软绵绵的泥团,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候。到了晚上余兴未尽,在家中继续笙歌燕舞,翻动彩旗尽情跳起祈祷多子多福的宜男舞。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来郊游,她们就尽情享受这难得的自由,连白袜上罩沾了尘土,行裙上被花汁溅红也毫不惋惜。
注释:烛影摇红:词牌名。《梦窗词集》入“大石调”。双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元夕: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¹歌:一作“欹”。²眉浅:形容远山如女子之眉,因雨中远山,故曰浅。³障泥:马鞯,用皮、布制成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以蔽尘。此处代指骑马人。⁴宜男舞遍:《梦粱录》载:“姑以队舞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灯……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¹(yè)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²愁、天深信远³。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译文:宫灯用锦纱笼罩着银烛光,但是这宫灯只照耀锦绣屏风,却不照墙角边的残梅,因而引起了残梅的怨愤。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戏雨地,以雨洗脸,脸虽湿仍是春风满面,脸上的雨珠儿不是可以当作啼妆上的泪痕欣赏吗?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难舍难停,好像巫山神女对楚王的高唐梦之情犹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帘吞没,难道月宫嫦娥也会因雨云重重而发愁?因为雨云的阻隔,她难以向尚在人间的夫君羿通达音讯了。天明从醉梦中醒来,卷起窗帘见室外仍是春阴沉沉,残花满地,索兴移枕再去睡个懒觉吧。
注释:¹清:一作“素”。²素娥:嫦娥别称,或泛指仙女。此代指去姬。³天深信远:指音信难通。深,一作“长”。

  这首词主要描写元夕下雨时的景色以及人们在雨中踏青的情景。上片紧扣“元夕雨”,描写元夕雨中之景;下片写元夕雨中情,由热闹景观转笔抒写忆姬之情。全词语言典雅,虚实结合,意境清美。

  上片写元夕雨之景。发端“碧澹山姿”一韵,写雨中山色。言山色虽碧,但在冬雨迷漫、暮色苍茫之时显得黯淡、寒冷,好像女子蹙眉而愁。“眉浅”“愁沁”均用拟人法,将远山比拟成女子的淡眉微蹙。“障泥南陌润轻酥”一韵,写雨降到陌上,使骑马人感到地面湿润;雨降到庭障中,使人在屋内灯火下也看到细雨迷濛。“人夜笙歌渐暖”二韵,写元夕之夜,笙歌喧天,彩旗翻转,各种民间艺术竞相表演,使节日夜晚显得热闹非凡。《梦粱录》载,元夕之夜,民间舞队众多,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等不下数十队。另外还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等艺术表演。演员服装鲜丽,扮花旦的戴着花朵,珠翠头饰,腰肢纤细袅娜,如女子一般。“宜男舞遍”讲跳舞等演员都是男人。“恣游不怕”一韵,言游人们恣意游耍,不怕雨淋鞋袜,衣裙溅泥,十分尽兴。“行裙红溅”更点出女子元夕冒雨游玩的情况。上片紧扣“元夕雨”,描写元夕雨中之景。在章法上从远山写到陌上,再到障落,然后转笔写到街市上庆祝元夕节,民间艺人的表演及游玩的人群。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层次分明,以写实手法,渲染了雨中元夕的热闹景观。

  下片写元夕雨中之情,由热闹景观转笔写到自己,抒写忆姬之情。过片“银烛笼纱”一韵,写元夕室内有银烛闪烁,但照不到翠屏外的残梅,她凄冷地立在雨中,不禁生愁。“洗妆清靥湿春风”一韵,继写梅花带雨,如女人洗靥妆,而雨湿之梅花又如人带泪痕。此二韵用拟人法描写雨中梅花,同时又以雨中梅暗喻了去姬凄楚可怜的容貌与愁绪。“楚梦留情未散”此韵小结上二韵,言梦醒后,馀情犹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梦中还是醒后都在牵念去姬。“楚梦”化用宋玉《神女赋》中巫山神女的行云行雨的典故,暗示所写乃男女之情。“素娥愁天深信远”一韵,言去姬虽愁,然音书已断。以上几韵,用设想虚拟的手法,从对方写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后“晓窗移枕”一韵,是后路写法,转笔写自己,想象天亮醒后,只觉酒困人恹,卷帘而看,仍是春阴天气,更觉难以畅怀。下片采用以虚带实手法,多是想象与拟人,正路后路结合,行文曲折,耐人寻味。

  全篇在章法上围绕“元夕雨”展开笔墨,上片写“元夕雨”之景的热闹、喜庆,下片写“元夕雨”之情的凄寂、沉郁。以景之喜,衬情之悲,更突出了忆去姬的挚情。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此外。上片用实笔,下片用虚笔,虚实结合,全词显得空灵而不质实。正因如此才有各家揣测之说。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614-617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¹。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hóu)²
译文:千古扬名的李广将军,受伤被俘后还能夺得匈奴的战马,南驰以整残部。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
注释:¹“千古”两句:言汉将李广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匈奴人置广于绳网上,行于两马之间。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李将军:即李广,参见《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²“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而李蔡人品不过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却得以封侯赐邑,位至三公。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芸草¹去陈根²,笕(jiǎn)竹添新瓦³。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译文: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又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除了我,还能是谁?
注释:¹芸草:锄草。芸:同“耘”。²陈根:老根。³笕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笕:引水的长竹管。此作动词用。⁴朝家:朝廷。⁵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两科。中选者受赏,并免除徭役。⁶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能是谁呢?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

  词的上片通过汉代李广李蔡才干高下有别然而遭遇却恰恰相反的强烈对比,借以痛斥南宋当局在人才使用上执行的佞谀升迁、真虎不用的原则。下片借除草、灌溉方面的道理隐喻必须除旧布新,解决积重难返的问题。词中不论是用典还是设譬,极为简洁而洗练,准确而生动,表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犹胜。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李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当时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蔡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蔡”,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话说得极风趣,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岂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读到这最后两句,读者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南宋腐朽不堪,萎靡不振,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suàn ·mànxīng

xīn sòngdài 

qiānjiāngjūn duóér càiwéirénzàixiàzhōng quèshìfēnghóuzhě 
yúncǎochéngēn jiǎnzhútiānxīn wàncháojiātián shěs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