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 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 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jiǎkuíqínxué

wángjiā wèijìn 

    jiǎkuíniánsuì mínghuìguòrén hányáozhī jiàyáo érguīyān zhēnmíngjiànchēng wénlínzhōngshū dànbàokuíértīngzhī kuíjìngtīngyán wéi zhìniánshísuì nǎiànsòng liùjīng  wèikuíyuē  jiāpínkùn wèichángyǒujiāozhěmén ānzhītiānxiàyǒu sānfén   diǎn érsòng  kuíyuē  bàokuíjiāntīnglínjiāshū jīnwàn  nǎitíngzhōngsāngwéidié huòfēipíng qiěsòngqiě nián jīngwéntōngbiàn měiyǒuguānzhě chēngyúnzhènlún ménláixué yuǎnwàn huòqiǎngsūn shěmén jiēkǒushòujīngwén zèngxiànzhěyíngcāng huòyún  jiǎkuífēigēngsuǒ sòngjīngtūnjuàn shìsuǒwèishégēng  
王嘉

王嘉

十六国时陇西安阳人,字子年。貌丑,语滑稽。喜谈神仙怪异。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与高僧道安过从。隐居终南山,弟子数百人。苻坚累征不起。传说言未来之事,皆验。后为姚苌所杀。有《牵三歌谶》及《拾遗记》。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晚云 一作:晓云)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huí)。(晚云 一作:晓云)
译文: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
注释: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缭绕:回环旋转。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青山缭(liáo)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¹来。
译文: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¹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参考资料:
1、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1

jiāngshà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běiqiūyīnbànkāi wǎnyúnhánquèhuái  (wǎnyúnzuò xiǎoyún )
qīngshānliáorào jiànqiānfānyǐnyìnglái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¹何处?空翠渺(miǎo)烟霏。尘世²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³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注释:¹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²尘世:即人生。³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chóu)佳节,须酩(mǐng)(dǐng)¹,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译文: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的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¹酩酊:大醉貌。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境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448

shuǐdiàotóu··yǐnkuòzhīshānshī--zhū

jiāngshuǐjìnyúnyǐng鸿hóngyànnánfēixiéjiéchùkōngcuìmiǎoyānfēichénshìnánféngxiàokuàngyǒuhuángkānchāmǎntóuguīfēngjǐngjīncháoshìshēnshìrénfēi

chóujiājiémǐngdīngxiāngwéirénshēngshìxīnyuànxiéhuījǐnjīnláiwǎngduōshǎochūnhuāqiūyuègèngyǒuwēiwènniúshānzhān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治平¹二年五月丁亥²,赵郡³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之(bìn)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míng)其墓曰:
译文: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河北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洛阳病故。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注释:¹治平: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²五月丁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³赵郡: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⁴甲午:阴历六月六日。⁵之:入殓,还没有下葬。⁶眉:这里指眉州,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⁷铭:写铭文。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¹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²君先夫人,皆以谨肃³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zhé)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译文: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我们育有一子苏迈。她还未出嫁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在当地,她都因为端庄矜持,家教甚好而有很好的名声。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别的书,她都能够大略知道,由此我才发现她端庄矜持之外,还聪敏娴静而知书。
注释:¹归:出嫁。²先:用于称呼死去的人。³谨肃:谨慎恭敬。⁴通:懂得。⁵略:大致,大概。⁶敏:聪敏。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从轼官¹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²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³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译文: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嘱咐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她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敷衍闲费工夫!”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人们)将要去世的时候,他的言论可以多听取,这类人(这时候)大都是有识之士。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注释:¹官:动词,做官。²去:离开。³反覆:即反复,重复,再三。⁴持两端: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⁵锐:迫切,急切。⁶类:大多都如此。⁷姑:婆婆,指苏轼母亲程氏。⁸谨:恭谨。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hù)¹。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²乎。呜呼哀哉!
译文: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你走之后,我身边永远也没有可以依傍的亲人了。你虽然离世了,但能够名正言顺地安息长眠于苏氏坟茔,想来在地下也不怎么悲伤吧!
注释:¹怙:依靠。²何伤:有什么悲伤的呢。

  这篇墓志铭作者选取了妻子王弗的几则日常生活言谈,突出了王弗的贤敏睿智,及王弗对于生性真率随便的作者的忠告、帮助;她提出在人际关系中对两类人尤应保持警觉:一类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者;一类是对结交过于轻率者;表现了妻子王弗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然过人。此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事简洁而感情深挚,文章所记之事不过二三,但一个贤明妻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文章开头说明王氏的身份,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之葬的时间、地点。作者自称己名“轼”,表示恭敬和严肃。从第二段开始简介王氏生平,这也是墓志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名为苏迈。

  文中选取了王氏生前的几桩日常小事,来反映王氏的为人。她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公婆“皆以谨肃闻”;陪伴丈夫在任上,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作者特别举出实例说明王氏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

  文中以较多笔墨记述了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这可以说是苏轼第一次离家远行,独自带着娇妻幼子前往凤翔赴任。初涉官场,不知深浅,加上离家千里。苏轼曾经多次思念家乡以至于茶饭不思。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没有兄弟陪伴,只有王氏一人默默相伴,从此,两人就风雨同行,在宦海沉浮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氏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伴侣,更成了他精神上的依托。

  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其姑之侧”的理由,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讲述了王氏这位善良忠贞的夫人,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

  结尾的“铭”有赞叹,有议论,既慨叹王氏早逝,又以能够尽孝母亲为慰,充分肯定王氏的一生恪尽妇道的美德。作者两次大呼“呜呼哀哉”,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全文仅四百余字,却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的生平,充分表达了苏轼和王弗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368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暖风迟日¹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译文:春日暖风吹拂,杨柳也吐露点点新芽;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看见自己孤独的影子,心里不禁黯然神伤。
注释:¹迟日:指春日。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译文:此时正是江南的杏花时节,为什么我还总是郁郁寡欢,惆怅不已呢?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宿(sù)¹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译文:我以前从来不把头发梳起来,长长地披在肩上。
注释:¹宿昔:往常;向来。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¹
译文:头发伸到情郎腿上,那时的我十分美丽可爱。
注释:¹可怜:可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