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素频年茶当酒,清秋淑景醒为酣。明朝日月升恒八,此夕宾朋斝酌三。
茹素频年茶当酒,清秋淑景醒为酣。明朝日月升恒八,此夕宾朋斝酌三。
叔子樽前陪共乐,诸孙岭外想分甘。燕城忽听砧声急,且把封疆努力戡。
叔子樽前陪共乐,诸孙岭外想分甘。燕城忽听砧声急,且把封疆努力戡。
林熙春

林熙春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 3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怅望银河吹玉笙(shēng)¹,楼寒院冷接平明²
译文:满怀心中的惆怅望着冷漠的银河,独自吹笙,有话能跟谁说。楼院寒冷阵阵西风吹过,渐渐显现黎明的天色。
注释:¹玉笙:笙之美称,或笙之以玉为饰者。玉箫、玉琴、玉笛之称同此。²平明:拂晓。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重衾(qīn)¹幽梦²他年断,别树³(jī)(cí)昨夜惊。
译文:回想起昔曰的欢会依旧激情似火,只可惜已成旧事花残叶落。昨夜栖息在树上斜枝的雌鸟声声悲鸣把我从梦中惊醒望着银河吹歌。
注释:¹重衾:两层衾被,借以喻男女欢会。²幽梦:隐约不明之梦境。³别树:树的斜枝。⁴羁雌:失偶之雌鸟。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月榭(xiè)¹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译文:月榭旁有一丛经雨的花朵,散发出阵阵余香仍有雨珠滴落。映霜的残烛牵动相思,为什么偏有风帘阻隔。
注释:¹月榭:观月之台榭。榭:台上的屋子。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不须浪¹作缑(gōu)山意²,湘瑟(sè)³秦箫自有情。
译文:不要轻易将成仙的愿望许诺,那是独对青灯自我折磨。湘灵鼓瑟演奏情投意合,秦台吹箫享不尽人间欢乐。
注释:¹浪:犹随意,轻率、草率。²缑山意:指入道修仙。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³湘瑟:湘灵鼓瑟,即湘水女神鼓瑟传情。⁴秦箫:传说秦穆公时,有一个名叫箫只(亦作萧史)的人很会吹箫。箫声能引来白鹤、孔雀,翔集中庭。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箫只。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了他。箫只教弄玉吹箫,能引来凤凰。穆公为他们修建凤台。箫只夫妇居台上数年不下。后一道跨凤,双双飞去。

  诗题取第一句中的四个字,是李商隐诗中公认较为难懂的作品之一。诗歌看去内容散乱,解构松散,难以建立联系,然而若把握了诗人心理的变化,诗的脉络就不难发现。

  这首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和逻辑联系,凭借心里直觉反映内心的微妙变化,跳跃性极强,但也显得晦涩难懂。李商隐的著名诗作《锦瑟》和《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结构,章法手法上都与《银河吹笙》相似。因此在解读上也十分相似。

  首联写吹笙的环境,用暗示的手法,烘托凄凉景象。诗人在平明十分,徘徊在微冷的院落之中,满腹愁绪地遥望着银河,靠吹笙向上天传达自己的诉求。“怅”、“寒”、“冷”三字虽描写的是环境,却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凄然。“银河”意象出现,诗人用以与自己的处境对比,暗示自己的处境尚且不如一年才能见一面的牛郎织女。诗人触景生情,使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互相证明,互相沟通,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悲伤。

  颔联记述了诗人吹笙的内容。“重衾幽梦”指夫妻生活美好和谐,尤如梦幻。李商隐虽仕途坎坷,却遇到了一位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李商隐对她尊重、怜爱有加。然而妻子早亡,诗人悲恸欲绝。因此诗人在这里只能在回忆中回想当时种种过往,沉浸在梦幻的幸福与温馨中。但是诗人的美梦却被中断,现实无情地敲醒了诗人,美梦幻灭的诗人更为痛苦。他感觉自己就像窗外孤苦伶仃、通宵惊啼的雌鸟一般。李商隐始终处于幻想和现实之间,被梦想破灭的痛苦折磨着,内心失落而孤独。

  颈联写眼前景物,虚实结合,全写景而落于情。诗人看到曾与妻子游赏的地方,不禁幻想当时的情景。月光温润如玉,像一片轻纱一样笼罩着台榭边的繁花,此时这些迷人的小花,应该在春雨的滋润下花繁叶茂了。然而就在此时,现实击败了梦魇,一阵寒风透过窗外,屋内红烛摇曳不定。透过布帘望向窗外,一片萧瑟,青霜带寒,凄凉至极。两句一扬一抑,先写夫妻间形影相随的温馨场景,进而寒风刺骨,将诗人从梦幻中拉回现实。他猛然惊醒,才念及斯人已去,空留断壁颓垣。在大起大落的对比中,传达诗人内心极大的思念与痛苦,虚实相映,不见斧凿,是真情流露。

  尾联抒发诗人的梦想与执著。夜半时分,他像王子晋一样吹笙,不过是效仿湘灵,借音乐抒发内心矢志不渝的痴情,并不是要升仙。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上句“缑山”取典汉刘向《列仙传》,该故事讲王子晋好吹笙,最终在缑山成仙。下旬“湘瑟”取典干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题由《楚辞》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中摘出。湘灵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洞庭湖溺水死后成为湘水女神。两个典故的运用,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执著纯真,感人肺腑。

  此诗安排巧妙,看似散乱而实则严密。同时敢于打破常规,体现了诗人意识的流动和情绪的微妙变化。诗人多用对比手法,乐景哀景交替出现,渲染诗歌悲伤氛围,极其动人。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595-596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881-1882
3、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 第四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679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
洞庭¹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²。玉鉴琼³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三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风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注释:¹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²风色:风势。³琼:美玉。⁴着:附着。⁵扁舟:小船。⁶素月:洁白的月亮。⁷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⁸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肝肺 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冥;尽挹 一作:尽吸;岭海 一作:岭表)
应念岭海¹经年,孤光²自照,肝肺³皆冰雪。短发萧骚(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¹⁰,万象¹¹为宾客。扣¹²(xián)独啸¹³,不知今夕何夕!(肝肺 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冥;尽挹 一作:尽吸;岭海 一作:岭表)
译文: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¹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²孤光:指月光。³肝肺:一作“肝胆”。⁴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⁵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⁶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⁷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⁸挹:舀。⁹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¹⁰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¹¹万象:万物。¹²扣:敲击。扣一作“叩”。¹³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niànjiāo ·guòdòngtí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dòngtíngqīngcǎo jìnzhōngqiū gèngdiǎnfēng jiànqióngtiánsānwànqǐng zhuópiānzhōu yuèfēnhuī mínggòngyǐng biǎochéngchè yōuránxīnhuì miàochùnánjūnshuō  (zhuó  zhuó jiànzuò jiè )
yīngniànlǐnghǎijīngnián guāngzhào gānfèijiēbīngxuě duǎnxiāosāojǐnxiùlěng wěnfàncānglángkōngkuò jìn西jiāng zhēnběidǒu wànxiàngwéibīn kòuxiánxiào zhījīn  (gānfèizuò gāndǎn cānglángzuò cāngmíng jìnzuò jìn lǐnghǎizuò lǐngbiǎo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贵贱贤愚(yú)¹,莫不营(yíng)²以惜生³,斯甚惑(huò)焉;故极陈形影之苦,斯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¹⁰,共取其心¹¹焉。
译文: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注释:¹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²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³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⁴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⁵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⁶极陈:详尽地陈述。⁷辨:辨析。⁸自然:指自然之理。⁹释:开释,排遣。¹⁰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¹¹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天地长不没¹,山川无改时²
译文: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注释:¹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²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草木得常理¹,霜露荣悴(cuì)²
译文: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注释:¹常理:永久的规律。²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谓人最灵智¹,独复不如兹(zī)²
译文: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注释:¹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²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¹见在世中,奄(yǎn)²(mǐ)³归期。
译文: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注释:¹适:刚才。²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³靡:无,没有。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xī)¹无一人²,亲识岂³相思。
译文: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注释:¹奚觉:谁会感觉到。²无一人:少了一人。³岂:犹斯“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但余¹平生物²,举目情凄洏(ér)³
译文: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注释:¹余:剩余,留存。²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³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我无腾(téng)化术¹,必尔²不复疑。
译文: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注释:¹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²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愿君取吾斯,得酒莫苟(gǒu)¹辞。
译文: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注释:¹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存生¹不可斯,卫生²每苦拙(zhuō)³
译文: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注释:¹存生:使生命永存。²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³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诚愿游昆华¹,邈(miǎo)²兹道绝。
译文: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注释:¹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²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与子¹相遇来,未尝异悲悦²
译文: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注释:¹子:您,指形。²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qì)¹若暂乖²,止日终不别。
译文: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注释:¹憩荫:在荫影下休息。²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此同既难常,黯(àn)¹俱时灭。
译文: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注释:¹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¹热。
译文: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注释:¹五情: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立善¹有遗爱²,胡为³不自竭(jié)
译文: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注释:¹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斯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²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³胡为:为什么。⁴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酒云能消忧,方¹此讵(jù)²不劣!
译文: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注释:¹方:比较。²讵:岂。
神释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大钧¹无私力²,万理³自森(zhù)
译文: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注释:¹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²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³万理:万事万物。⁴森:繁盛。⁵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为三才¹中,岂不以²³
译文: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注释:¹三才:指天、地、人。²以:因为。³我:神自谓。⁴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与君¹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译文: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注释:¹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结托¹既喜同,安得²不相语。
译文: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注释:¹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²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三皇¹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译文: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注释:三¹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¹²永年³,欲留不得住。
译文: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注释:¹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²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³永年:长寿。⁴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¹²
译文: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注释:¹复:再。²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¹醉或能忘²,将非³促龄(líng)
译文: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注释:¹日:每天。²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³将非:岂非。⁴促龄:促使人寿短。⁵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立善常所欣,谁当¹为汝(rǔ)(yù)²
译文: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注释:¹当:会,该。²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甚念¹伤吾生,正宜委运²去。
译文: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注释:¹甚念:过多地考虑。²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¹大化²中,不喜亦不惧。
译文: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注释:¹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²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¹复独多虑(lǜ)
译文: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注释:¹无:同“毋”,不要。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xíngyǐngshénsān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guìjiànxián yíngyíngshēng shènhuòyān chénxíngyǐngzhī yánshénbiànránshìzhī hàoshìjūn gòngxīnyān 

xíngzèngyǐng

tiāncháng shānchuāngǎishí 
cǎocháng shuāngróngcuìzhī 
wèirénzuìlíngzhì  
shìjiànzàishìzhōng yǎnguī 
juérén qīnshíxiāng 
dànpíngshēng qíngér 
ténghuàshù ěr 
yuànjūnyán jiǔgǒu 

yǐngxíng

cúnshēngyán wèishēngměizhuō 
chéngyuànyóukūnhuà miǎorándàojué 
xiānglái wèichángbēiyuè 
yīnruòzànguāi zhǐzhōngbié 
tóngnáncháng àněrshímiè 
shēnmíngjìn niànzhīqíng 
shànyǒuài wéijié 
jiǔyúnnéngxiāoyōu fāngliè 

shénshì

jūn wànsēnzhuó 
rénwéisāncáizhōng  
jūnsuī shēngérxiāng 
jiétuōtóng ānxiāng 
sānhuángshèngrén jīnzàichù 
péngàiyǒngnián liúzhù 
lǎoshàotóng xiánshù 
zuìhuònéngwàng jiāngfēilíng 
shànchángsuǒxīn shuídāngwéi 
shènniànshāngshēng zhèngwěiyùn 
zònglànghuàzhōng  
yīngjìnbiàn便jìn duō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译文: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的浪涛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注释: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shǔ)¹
译文: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注释:¹曙河:拂晓的银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yú)巡竟安在,轩乐讵(jù)曾过¹
译文:传说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呢。
注释:¹“虞巡”二句:《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讵:难道,岂。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唯有君山¹下,狂风万古多。
译文: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注释:¹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在洞庭湖诗歌中,多把描写湖水与旅途艰辛及宦海浮沉相结合,表现出厌恶仕途而又无所适从的情怀。此诗亦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的狂风怒号、浊浪滔天“万古多”,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全诗通篇以写景的形式贯穿,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诗作写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

  然此诗也并非单纯写景,如果联系元稹生平事迹来看,就会发现诗人巧地把情感寄寓在其中。元稹年少时曾因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野杂然轻笑。”“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罢。晚弥沮,加廉节不饰云。”从《新唐书》看,少年元稹是一个有正义、能谏诤之人,之所以“晚弥沮丧”,其实是他识透了宦海风波而采取的自保行为。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对宦海风波的恐惧心理。“泛海”其实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海风波,而且这样的风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狂风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哀愁、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于言表。洞庭湖的美景成为触动其悲思的琴弦,发而为诗,便出现了美景与哀思的和谐统一了。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编著. 元稹诗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M]. 武汉:崇文书局, 2016.04.第292页
2、 肖献军著. 唐代两湖流域诗歌比较研究[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3.11.第34页

dòngtíng--yuánzhěn

rénshēngchúfànhǎi便biàndàodòngtíngjiàlàngchén西tūnkōngjiēshǔ

xúnjìngānzàixuāncéngguòwéiyǒujūnshānxiàkuángfēngwànduō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际¹见来烟²,竹中³(kuī)落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注释:¹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²烟:指山里面的雾气。³竹中:竹林丛中。⁴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向檐(yán)¹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鸟儿从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在窗户中穿进穿出。
注释:¹檐:房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杨明著 .汉唐文学研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1 :299-300 .

shānzhōngshī

jūn nánběicháo 

shānjiànláiyān zhúzhōngkuīluò 
niǎoxiàngyánshàngfēi yúncóngchuāngc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