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痕销,芳信断,好梦又无据。病酒无聊,欹枕听春雨。断肠曲曲屏山,温温沉水,都是旧、看承人处。
久离阻。应念一点芳心,闲愁知几许。偷照菱花,清瘦自羞觑。可堪梅子酸时,杨花飞絮,乱莺闹、催将春去。
粉痕销,芳信断,好梦又无据。病酒无聊,欹枕听春雨。断肠曲曲屏山,温温沉水,都是旧、看承人处。
久离阻。应念一点芳心,闲愁知几许。偷照菱花,清瘦自羞觑。可堪梅子酸时,杨花飞絮,乱莺闹、催将春去。
吴淑姬

吴淑姬

吴淑姬,约公元一一八五年前后在世失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说详拙作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淑姬工词。有《阳春白雪词》五卷,《花庵词选》黄升以为佳处不减李易安。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客谈瀛(yíng)¹,烟涛²微茫³信难求;
译文: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注释:¹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²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³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¹(yǔ)天姥(mǔ),云霞明灭²或求睹。
译文: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注释:¹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²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连天向天横¹,势拔²五岳³掩赤城
译文: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注释:¹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²拔:超出。³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⁴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¹,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译文: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注释:¹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欲因¹²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³月。
译文: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注释:¹因:依据。²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³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¹
译文: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注释:¹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¹宿处今尚在,渌(lù)²水荡漾清³猿啼。
译文: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注释:¹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²渌:清。³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脚著(zhuó)谢公屐(jī)¹,身登青云梯²
译文: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注释:¹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²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见海日¹,空中闻天鸡²
译文: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注释:¹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²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¹
译文: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注释:¹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咆龙吟殷(yǐn)¹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²
译文: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注释:¹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²“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青青¹兮欲雨(yǔ),水澹(dàn)²兮生烟。
译文: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注释:¹青青:黑沉沉的。²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¹霹雳,丘峦崩摧。
译文: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注释:¹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¹
译文: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注释:¹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¹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²
译文: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注释:¹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²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¹兮纷纷而来下。
译文: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注释: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¹,仙之人兮列如麻。
译文: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注释:¹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¹惊起而长嗟。
译文: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注释:¹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惟觉(jiào,旧时读jué)¹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²
译文: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注释:¹觉:醒。²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¹
译文: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注释:¹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¹青崖间,须²行即骑访名山。
译文: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注释:¹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²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¹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¹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6-298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0-127

mèngyóutiānyínliúbié

bái tángdài 

hǎitányíngzhōu yāntāowēimángxìnnánqiú 
yuèréntiān yúnxiámíngmièhuò 
tiānliántiānxiàngtiānhéng shìyuèyǎnchìchéng 
tiāntāiwànqiānzhàng duìdǎodōngnánqīng  (wànzuò wàn )

yīnzhīmèngyuè fēijìngyuè 
yuèzhàoyǐng sòngzhìshàn 
xiègōng宿chùjīnshàngzài shuǐdàngyàngqīngyuán 
jiǎozhuóxiègōng shēndēngqīngyún 
bànjiànhǎi kōngzhōngwéntiān 
qiānyánwànzhuǎndìng huāshímíng 
xióngpáolóngyínyǐnyánquán shēnlínjīngcéngdiān 
yúnqīngqīng shuǐdàndànshēngyān 
lièquē qiūluánbēngcuī 
dòngtiānshífēi hōngránzhōngkāi 
qīngmínghàodàngjiàn yuèzhàoyào耀jīnyíntái 
wéifēngwéi yúnzhījūnfēnfēnérláixià 
luánhuíchē xiānzhīrénliè 
húndòng huǎngjīngérchángjiē 
wéijiàoshízhīzhěn shīxiàngláizhīyānxiá 

shìjiānxíng láiwànshìdōngliúshuǐ 
biéjūnshíhuán qiěfàngbái鹿qīngjiān xíngfǎng访míngshān 
ānnéngcuīméizhéyāoshìquánguì shǐ使kāixīnyán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山暝(míng)¹听猿愁,沧(cāng)²急夜流。
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注释:¹暝:指黄昏。²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译文: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¹非吾土²,维扬³忆旧游。
译文: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注释:¹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²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³维扬:即扬州。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还将两行泪,遥(yáo)¹海西头²
译文: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¹遥寄:远寄。²海西头:指扬州。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8:第97-98页

宿tóngjiāngguǎng广língjiùyó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shānmíngtīngyuánchóu cángjiāngliú 
fēngmíngliǎngàn yuèzhàozhōu 
jiànfēi wéiyángjiùyóu 
háijiāngliǎnghánglèi yáohǎi西tóu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八月¹渡长湖²,萧条万象疏³
译文:八月里乘船渡过鄱阳,见到万物景象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
秋风片帆急,暮蔼(ǎi)一山孤¹
译文: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
注释:¹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许国¹心犹在,康时²术已虚³
译文:报国之志犹存,救时之策已成空。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mín)(é)¹家万里,投老²得归无。
译文:岷峨故乡越来越远已是万里之遥,临老能否归去?

  这首诗的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他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化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的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他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康时之术,如《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之哀囚徒,《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之刺官吏,《异鹊》之斥酷吏等。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在他投老之年,投荒万里之外,必会想到越离越远的家乡,亦必会想到自己这把骨头将来还想回到岷山峨嵋那一带。

  总之,这是一篇伤秋之作。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相反得到充分表现。读此诗很像洗照片,浸浇一遍,底影就显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丁芒著,丁芒文集 理论批评卷 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2,第530-531页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shuò)¹吹飞雨,萧条²江上来。
译文:北风吹来了飞洒的雨点,一股萧杀之气从江面上迎面扑来。
注释:¹朔风:北风。²萧条:冷落。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既洒百常观¹,复集九成台²
译文:风雨自远而近,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
注释:¹百常观:本是汉代的台观名,这里代指眼前的一般的观。²九成台:古台名,这里也是借指一般的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空濛(méng)¹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译文:雨渐渐转小,好似雾气弥漫,散漫的飘在空中仿佛尘埃。
注释:¹空濛:雾气迷漫的样子。
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平明¹振衣²坐,重门³犹未开。
译文: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但宫门还没有开。
注释:¹平明:清晨。²振衣:抖衣,穿衣时抖掉尘垢。³重门:指宫门。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¹悠哉²
译文: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悠然自得地像是离开现实世界。
注释:¹信:实在。²悠哉:欣然自得的样子。
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jí)¹希骧首²,乘流畏曝鳃(sāi)
译文:隐居时想要出仕一展抱负,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
注释:¹戢翼:即敛翼不飞,比喻隐居。²骧首:马首上举,比喻出仕。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动息¹无兼遂²,歧路多徘徊。
译文: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徘徊不定。
注释:¹动息:即出处进退,做官和归隐。²遂:如意。
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方同战胜¹者,去翦北山莱。
译文:结果归隐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还是到山里去耕地吧。
注释:¹战胜:指隐居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

  北风裹挟着朝雨,从江面上飘飘洒洒,呼啸而来。江上朝雨的景色,宽阔,空濛,而又略带萧索冷落之意,澹然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朔风可感,但无形无影,诗人却别具匠心,通过可观之雨将它形象地描写出来。细细体会“飞雨”,既可想见朝雨飞动之状,又能感受到朔风阴助朝雨之势。

  百常观,本是汉代的台观之名;九成台,也是古代台名,这里都借指一般的台观。这些亭台楼阁,巍然屹立在曙色朝雨之中,一一映入诗人的眼帘。

  “既”、“复”标识时间的先后承接,但决不是写风雨的断而复续,而是在景观迭现之中,暗写出诗人视野的变换和转移。诗人的视角,仿佛摄像机的长镜头,缓缓地扫描过淋漓在风雨之中的煌煌台观,印入诗人心灵的胶片。所以,风雨的飘洒和集结,在诗人心目中便产生了断而复续的“既”、“复”的感觉,从而在客观绘景之中,隐隐流露出主观观照的心迹。

  淅淅沥沥的小雨,经过风的挥舞,洒落成了烟雾氤氲、轻埃迷漫。直到此时,诗人才交待了“观朝雨”的时间和地点:“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清晨,深宫重门犹未开启,诗人早已振衣而坐、欣赏晨景了。阴霾雨天,雾气沉沉,本应令人沮丧,心情不振,但他却从江上飞雨之中,从这片刻宁静的观赏之际,领略到了非凡的乐趣,久久沉湎于其间,心驰神往,留连不舍。在大自然的神奇诱惑之下,诗人心旌摇动,神思沸腾。喧嚣的尘扰,纷冗的庶务,暂时都已远他而去,使他直感到一种耳目清新的愉悦,并从这种耳目的清新,进一步体会到了精神的宁静和恬适。“耳目暂无扰”,多么难得的纯净之境、空灵之时啊!所以,此时此刻,他的心思终于摆脱了现实时空的束缚,跨越到无限渺远的自由之境,一下子飞到了远世往古,飞到了向往已久的理想之境了:“怀古信悠哉!”清晨朝雨之中,悠然缅怀亘古圣贤,心情该是非常畅快的。

  这种发自心灵的对于自然山水的雅爱,同诗人深层意识中积淀的抚剑跨马、建功立业的正统思想发生了冲撞——如果像大鹏那样敛翼不飞,隐居山水之间,“平生仰令图”(《和王著作八公山》)便无从实现,所以,他仍热切地期望能像骏马一样,骧首奋鬣,千里长鸣;但如果全身心地投入仕途,致力于建功立业,又可能像黄河中的游鱼去跳龙门一样,一旦跳不过去,便有曝鳃枯身之祸。仕途险厄,人生多艰。

  诗人深感不可能既从容官场,又优游山林,“动”——出仕与“息”——退隐二者不可得兼,仿佛步行到人生的岔道口上,徘徊良久,举步不定。“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战胜者”用的是《淮南子》的典故:子夏“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悦)之,两者心战故臞(瘦),先王之道胜故肥。”“北山莱”语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就是草。诗人表示,将抱着归隐林泉的信念到北山去刈草垦荒,耕地种田了。

  一阵晨雨,给诗人带来了清新悦目的感受,但同时,又搅乱了他的心绪。出仕意识与归隐意识在诗人的思想上,始终无法将它们统一起来,“动息无兼遂”,总不可能尽如人意。为了心理的平衡、为了心性的自由,他的诗中,流露出走向归隐的试图。然而,这仅仅是诗人这一次“观朝雨”以后的一种暂时的精神解脱,实际上他并没能就此远身官场,去翦北山之莱。诗人的悲剧也正在这里。他始终没有解决“动”(出仕)与“息”(归隐)的矛盾,总是在“歧路多徘徊”。他始终肩载着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艰难地跋涉着人生的路。

  若按写景抒情的一般程式,全诗似乎应以“平明振衣坐”领起,才能顺理成章。但那样势必使全诗结构显得平淡无奇,而且由景入情的转折也将显得生硬、突兀。诗人的高超之处正体现在这里。他以“观”为全诗之眼,前六句直接写“观”时客观之景,后八句写“观”后主观之情,“平明振衣坐”二句置于枢纽关键之处,使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样,令人读来既觉层峦叠蟑,一波三折,又感到接转巧妙妥贴,气脉流畅,饶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58-859页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杨柳杏花交影处¹,有人家。
译文:此时春意尚浅,柳树刚刚萌芽,杏花三三两两的开在枝头。杨柳杏花影子交汇处,住着人家。
注释:¹交影处:影子交汇处。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远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玉窗明暖烘(hōng)霞。小屏上、水远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译文:窗内霞光映照明亮温暖,小小的画屏上水远山斜。昨夜畅饮了许多美酒睡意正浓,不要惊醒了他。

  这首词要表达的意思极为单一:不要惊醒酒后春睡的“他”。但直接用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文字,却只有全词的最后一句;绝大部分的文字,是用铺排的手法来描写与“他”有关系的环境、景物,极力渲染出一幅恬静、安逸、静谧的图画。起句写初春景物,交代时令节气。“春犹浅”,是说春色尚淡。柳芽儿、杏花儿,皆早春之物,更着一“初”字,正写春色之“浅”。《愁倚阑》又名《春光好》。古人作词,有“依月用律”之说,此调入太蔟宫,是正月所用之律,要求用初春之景。此词景与律很相适应。“杨柳”句总前三句之笔,以“交影”进一步写景物之美,缀一“处”字,则转为交代处所,紧接着点出这里“有人家”。从“交影”二字看,这里正是春光聚会处,幽静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

  词的下片首两句,转入对室内景物的铺排,与上片室外一派春光相对应。窗外杨柳杏花交相辉映,窗内明杏如烘霞,给人以春杏融融,阳光明媚之感。而小屏上“水远山斜”的图画,亦与安谧的春景相应。

  “小屏”一句,语小而不纤,反能以小见大,得尺幅千里之势,“水远山斜”,正好弥补了整个画面上缺少山水的不足。这正是小屏画图安排的绝妙处。此词一句一景写到这里,一幅色彩、意境、情调极为和谐的风景画就铺排妥当了。作者以清丽婉雅的笔触,在这极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然后才画龙点睛,正面点出那位酒后春睡的“他”。“莫惊他”三字,下得静悄悄,喜盈盈,与全词的气氛、情调极贴切,语虽平常,却堪称神来之笔。

  全词写景由远及近,铺排而下,步步烘托,曲终见意,既层次分明,又用笔省净。细味深参,全词无一处不和谐,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不宁静。

  显然,词人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渗透了他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对由景生情写作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一般常例来看,艺术上的渲染、铺排,往往会导致语言上的雕琢、繁缛。但是这首小词却清新平易,绝无刀斧痕。

  言平淡,是程垓词的一个明显特点,读他的《书舟词》,几乎首首明白如话,这种语言风格并非轻易得之。况蕙风论词,曾引了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论诗的一段话:“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梅圣俞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容,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则甚善矣。’况氏然后说:‘此论精微,可通于词。’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即倚声家言自然从追琢中出也。”(《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程垓这首小小的《愁倚阑》,以平淡的语言精心写景,巧藏情致,具见巧夺天工,终得自然之美,足以为况氏的词论作一佳证。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7-1628页

chóulán ·chūnyóuqiǎn

chénggāi sòngdài 

chūnyóuqiǎn liǔchū xìngchūhuā yángliǔxìnghuājiāoyǐngchù yōurénjiā 
chuāngmíngnuǎnhōngxiá xiǎopíngshàng shuǐyuǎnshānxié zuójiǔduōchūnshuìzhòng j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