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千琐甲,雕玉六帘钩。雨送鸳鸯梦,烟笼翡翠愁。
黄金千琐甲,雕玉六帘钩。雨送鸳鸯梦,烟笼翡翠愁。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3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
白塔桥边卖地经¹,长亭短驿(yì)²分明³
译文:西湖南的白塔桥边有人在卖地理里程图,图上的长亭短亭标注的很清楚。
注释:¹地经:是古代专标交通路线驿舍的里程图。²甚:很,极。³分明:清楚。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译文:为什么只有从各地到临安的路线,却不标注去中原的道路里程呢?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不信芳春¹²老人,老人几度³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译文: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能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注释:¹芳春:指春天。²厌:厌弃,抛弃。³几度:几回,几次。⁴莫辞频:不要因太多而推辞。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巧笑¹艳歌²皆我意³,恼花颠酒拚(pàn)君瞋(chēn),物情惟有醉中真
译文: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实惠。
注释:¹巧笑:娇媚的笑容。²艳歌:美妙的歌喉,有说指描写有关爱情的歌辞。³皆我意:都合我的意思。⁴恼:引逗撩拨。⁵颠:癫狂。⁶拚:宁愿,甘愿。⁷瞋:同“嗔”,指怒目而视。⁸物情:物理人情。⁹真:真情,纯真。

  这首小令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表现了年老心不老、珍惜春日、及时行乐的豪情。但是在佯狂的腔调中,似也有愤懑不平的声音,寄寓着无尽的壮志难酬之情。

  上片写暮年惜春的情怀,寓有垂老之叹。起笔写“不信芳春厌老人”言辞耿直率真:“我不相信春天真的会讨厌老人,其实年华已逝的老人,还能拥有几个春天呢?”率性的表白韵味十足。 “厌”字将春天拟人化,形象生动。“老人几度送余春”写老人每年都是依依不合地送走了春天,深入地表达了老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惋惜。“惜春行乐莫辞频”写老人要用实际的行动来珍惜春光,在春天里要及时行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快乐。在倡导及时行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作为的愤慨和无奈。

  下片写惜春行乐之态。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嗔”,写作者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风流快活,听歌观舞,赏花饮酒,不亦乐乎。 “恼”、 “颠”, “拼”三个字则表现出了作者在行乐中癫狂的状态,以至于忘乎所以,直到赏花赏得花恼,饮酒饮得酒颠。这种忘我的状态暗喻着作者对现实的失意,借行乐饮酒麻醉自己,更添了几许无奈与悲凉。末句“物情唯有醉中真”一句点明自己醉酒癫狂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超脱于尘俗的乐趣。这是呼吁人们去从酒杯中寻找感情释放的乐趣。但透过词人表面上沉溺于醉乡的佯狂姿态,不难体会其内心升腾起的一股愤懑不平之气,不难看出他对人生不得志的无奈和挣扎。

  这首词没有委婉曲折的隐晦之语,句句都是直抒胸臆,豪放而洒脱,给人一种疏旷之感。

  全篇情致优美,语简意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作者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彊村民选编;李森等编译.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5-298
2、 (清)上彊村民选编.宋词三百首:哈尔滨出版社,2012:174
3、 程帆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72
4、 张巨才主编.宋词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222

zuìzhōngzhēn ·xìnfāngchūnyànlǎorén

zhù sòngdài 

xìnfāngchūnyànlǎorén lǎorénsòngchūn chūnxíngpín 
qiǎoxiàoyànjiē nǎohuādiànjiǔpànjūnchēn qíngwéiyǒuzuìzhōngzhēn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¹青蝇²,止³于樊(fán)。岂(kǎi)(tì)君子,无信谗言
译文: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篱笆把身停。平和快乐的君子,不要把那谗言听。
注释:¹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²青蝇:苍蝇,比喻谗人。³止:停下。⁴樊:篱笆。⁵岂弟:同“恺悌”,平和有礼,平易近人。⁶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棘¹。谗人罔(wǎng)²,交³四国。
译文: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酸枣树上停。谗人无德又无行,扰乱四方不太平。
注释:¹棘:酸枣树。²罔极:指行为不轨,没有标准。³交:都。⁴乱:搅乱、破坏。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营营青蝇,止于榛(zhēn)¹。谗人罔极,构²我二人。
译文:苍蝇乱飞声嗡嗡,飞上榛树枝上停。谗人无德又无行,离间我俩的感情。
注释:¹榛:榛树,一种灌木,果实名榛子,可食。²构:播弄、陷害,指离间。

  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谴责诗,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斥责谗人害人祸国。它的鲜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劝说斥责感情痛切。

  首先,把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这是十分贴切的。苍蝇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昆虫,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等习性,而这些习性与人间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者如出一辙。因此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这本身已是一个极大的成功;更遑论此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取喻起兴,把它四处飞舞、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三章前两句仅以更换末一字的形式重复出现,似拙实巧,令人不由对苍蝇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樊”“棘”“榛”三字一义,其实都指篱笆而言,但每一次变化,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义反覆,而是隐含了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这三章诗的后两句也逐章递进,层层见意。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去听信谗言,语言直白如话,是全诗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那就是搅乱四邻各国间的关系,即所谓祸国殃民。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这两种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为人处世没有一定的准则,阳奉阴违有之,出尔反尔有之,翻云覆雨、颠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从全诗来看,它的特点既包括取喻确切传神,同时也包括对谗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无信谗言”的规劝和警示显得充分有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讽刺、谴责的力度。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80-481

qīngyíng

míng xiānqín 

yíngyíngqīngyíng zhǐfán kǎijūn xìnchányán 

yíngyíngqīngyíng zhǐ chánrénwǎng jiāoluànguó 

yíngyíngqīngyíng zhīzhēn chánrénwǎng gòuèrrén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¹流数十步,合²营溪³。水抵两岸,流皆怪石,欹(qī)(qiàn)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huí)¹⁰¹¹;佳木¹²异竹,垂阴¹³相荫¹⁴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注释:¹南:向南。²合:汇合。³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⁴抵:击拍。⁵流皆:都是。流,全。⁶敧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⁷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⁸洄:水回旋而流。⁹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¹⁰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¹¹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¹²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¹³垂阴:投下阴影。¹⁴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¹之所游处;在人间²,则可为都邑(yì)³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pái)(huái)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wú)(huì),俾(bǐ)¹⁰为亭宇¹¹;植松与桂,兼之¹²香草,以裨(bì)¹³形胜¹⁴。为溪在州右,遂命¹⁵之曰右溪。刻铭¹⁶石上,彰示来者¹⁷
译文: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注释:¹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²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³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⁴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⁵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⁶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⁷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⁸乃:于是。⁹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¹⁰俾:使。为,修筑。¹¹亭宇:亭子房屋。¹²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¹³裨:补助,增添。¹⁴形胜:优美的风景。¹⁵命:命名。¹⁶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¹⁷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

  从“此溪若在山野”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以及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参考资料:
1、 周成华 等.唐朝文学观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56-357
2、 程帆 等.古文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051
3、 张绍民.牵着灵魂去旅行: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年:73-75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mò)¹飞仙²降碧空,云车³双辆挈(qiè)灵童
译文:麦女士战乱中夫妻失散忧心忡忡,她突然像仙女般降自天空,犹如乘驾两辆云车翩翩而来,还携带着稚弱无知的仙童。
注释: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¹蓦地:突然。²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³云车:仙人所乘的车。⁴挈:携带。⁵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可怜蓬子非天子¹,逃去逃来吸北风²
译文:可惜只见到见难不济的姚蓬子,她到姚家寻夫无着只是一场空,只好仍在上海洋场上找来找去,饥寒交迫奔命在战乱之中。
注释:¹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²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麦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麦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家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

  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麦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家,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中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于麦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于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中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

  “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麦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麦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麦德广到了姚蓬子家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于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家,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能留人。结果麦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麦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能在姚蓬子家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中,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麦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麦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于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

  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92-19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