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秋草遍,客子倦知还。岁晚缲车急,年荒水碓閒。
征途秋草遍,客子倦知还。岁晚缲车急,年荒水碓閒。
峰峦青络绎,溪涧绿回环。落日苍茫外,何山是故山。
峰峦青络绎,溪涧绿回环。落日苍茫外,何山是故山。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西陆¹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译文:秋天刮起了凉风,受惊的乌鸦在北面的树林里叫个不停。
注释:¹西陆:秋天。西陆本为星宿名,指昴宿。
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
栖息岂¹²³,集枯安可任
译文:难道是乌鸦栖息的习性与众不同,它们停集在枯枝上又怎能靠它安身?
注释:¹岂:难道,怎么。²殊:不同的,特别的。³性:习性。⁴集:群鸟停聚在树上。⁵安:何,怎么。⁶任:凭靠,依托。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
鸿鹄(hú)¹去不返,勾吴²³且深。
译文:天鹅一息再也不能回返,息勾吴的道路山险水又深。
注释:¹鸿鹄:天鹅。²勾吴:古国名,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勾,发音词头,无义。³阻:险。
徒嗟日沈湎,丸鼓骛奇音。
¹嗟日²(chén)(miǎn)³,丸鼓(wù)奇音。
译文:人们只能嗟叹汉元帝一天天沉溺享乐,他竟然用铜丸击鼓来追求奇特的声音。
注释:¹徒:白白地,仅仅。²日:一天天地。³沈湎:沉溺,迷恋。⁴丸鼓:用铜丸击鼓。⁵骛:追求。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qīn)¹
译文:东海早就波涛汹涌,南风也已劲猛急紧。
注释:¹骎骎:疾速,急迫。
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¹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²
译文:致使青天白日变成了黑夜昏暮,三五颗小星使得月亮忧愁而隐。
注释:¹坐:因而,导致。²太阴:月亮。
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
¹²嗜奸利,居³货捐千金。
译文:世俗内心最喜好的是奸诈谋利,他们困积奇货,一掷千金。
注释:¹众:世俗者。²情:内心。³居:囤积,储存。⁴捐:舍弃,献出,此处为“花费”。
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¹²³以振,齐(zhāi)来相寻
译文:高大的树木一旦挺立起来,锋利的刀斧就把它们追寻。
注释:¹危:高。²根:树根,这儿借代为树木。³一:一旦。⁴振:直挺。⁵齐斧:用于征伐之斧。齐,通斋。⁶寻:追逐,跟踪而至。
揽衣中夜起,感物涕盈襟。
揽衣¹中夜起,感物²³盈襟。
译文:我半夜披衣起来徘徊,感伤时事,不禁热泪满襟。
注释:¹揽衣:披衣。²物:景物、时事、世事。³涕:眼泪。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¹
译文:尽管人们都能踏着薄薄的寒霜行走,可谁又想到那不畏严寒的松柏的坚贞?
注释:¹岁寒心:年终严寒时松柏挺立不屈的精神。
旭日照寒野,鸒斯起蒿莱。
旭日照寒野,鸒(yù)¹起蒿莱²
译文: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寒冷的原野,一群乌鸦从草丛飞了出来。
注释:¹鸒斯:乌鸦。²蒿莱:草丛。
啁啾有馀乐,飞舞西陵隈。
(zhōu)(jiū)¹有馀²乐,飞舞西陵³(wēi)
译文:它们哑哑欢叫,非常快活,飞舞到西边的山弯一带。
注释:¹啁啾:鸟叫声。²馀:多余的,十二分的。³陵:山丘。⁴隈:山势弯曲的地方。
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
回风¹旦夕²至,零叶委³陈荄(gāi)
译文:无情的旋风迟早就要来到,把枯枝败叶吹落在腐草陈荄。
注释:¹回风:旋风。²旦夕:早晚间,迟早。³委:堆落。⁴陈荄:腐烂的草根。陈,腐烂的。荄,草根。
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所栖不足恃¹,鹰隼²纵横³来。
译文:栖居的草丛决不能够安身,鹰隼猛扑下来,无可逃灾。
注释:¹恃:依靠。²隼:鹗,鹞鹰。³纵横:迅猛恣肆。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霜角(jiǎo)¹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²
译文: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注释: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¹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²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边酒 一作:虏酒)
(shuò)风边酒¹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边酒 一作:虏酒)
译文: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注释:¹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但使雕戈(gē)¹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²
译文: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注释:¹雕戈:铁戈,泛指兵器。²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lè)名峰上吾谁与¹,故李将军舞剑台²
译文: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注释:¹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²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1388-1389
在秦楼之北,楼上下皆饮酒者。
在秦楼¹之北,楼上下皆饮酒者。
译文:翠楼在秦楼的北面,楼上楼下都是饮酒的人。
注释:翠楼:为相州(今河南安阳)的旗亭,是来往旅客住宿吃喝的地方。¹秦楼:在相州寺(寺,也作市)中,是宋代相州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建筑精美壮观,被誉为相州第一楼,三层高,建筑雕梁画栋。
连衽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
连衽(rèn)成帷¹(yà)²汉官³,翠楼沽(gū)满城欢。
译文:人们成群结队只为迎接故国使臣,大家翠楼买酒举杯同庆。
注释:¹连衽成帷:极言人多。衽:衣襟、衣袖。²迓:迎接。³汉官:指南宋使者。⁴沽酒:买酒。
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
白头翁媪(ǎo)¹相扶拜,垂老²从今几度看。
译文:白发老人相互搀扶着来拜见,他们此生没有几次机会再见汉官了。
注释:¹媪:老太婆。²垂老:将老,古代以七十岁为“老”。

  该诗前两句泛叙相州百姓迎接“汉官”的场面,后两句专叙“白头翁媪”拜见使者的情景。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通过描写迎接汉官的场景,表现了金国统治下宋室遗民浓烈的故国之思。

  “连衽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是广泛地叙写相州百姓自发地在翠楼附近成群结队欢迎“汉官”的感人场面。人们争相迎接故国使臣,衣衫相连宛若一道帷幕。他们把南宋使臣当做故国的象征,满城争看跪拜,沽酒欢庆。满城上下但见群情欢腾。然而,从一片欢腾的气氛中,又让人感受到了相州汉族百姓心中的那一份哀怨悲痛之情。

  “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则是专门地叙写“白头翁媪”拜见使者的情景。这些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已经年近古稀,今生今世没有几次机会再能看到宋朝派来的使臣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使臣是代表皇帝的,看到大宋王朝的使臣就如同看到了大宋王朝的皇帝,就如同回到了故国的怀抱一样。正因为如此,这些老人才不顾年迈体衰,互相搀扶着,纷纷向翠楼涌来,参加盛大的欢迎仪式,表达不忘宋朝的一片忠心。

  诗人用盛大的欢迎场面、“相扶拜”的生动细节和“垂老从今几度看”的沉痛语言,把沦陷区汉族人民在金国统治者监视下未必敢公开表露的怀恋故国之情和盘托出,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对南宋当局不图北伐奉行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喻朝刚,周航编著,《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161页
2、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310-311页
3、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45页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孩儿立志出乡关¹,学不成名誓不还。
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注释:¹乡关:家乡,故乡。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埋骨何须桑梓(zǐ)¹地,人生无处不青山²
译文: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¹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²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 西乡隆盛? 月性和尚?——“孩儿立志出乡关”一诗作者考[J]. 金文明. 咬文嚼字. 2009(01)

jué ·gǎi西xiānglóngshèngshīzèngqī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áiérzhìchūxiāngguān xuéchéngmíngshìhuán 
máisāng rénshēngchùqīngshān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田蚕¹事已毕,思²妇犹苦身³
译文: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注释:¹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²思:句首语气词。³苦身:身体劳累。犹,依然,还要。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当暑理¹(chī)²服,持寄与行人³
译文:骄阳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注释:¹理:料理,归拢。²絺: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³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从“思妇” 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