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握固骨何弱,稚子着绷肌尚寒。
小儿握固骨何弱,稚子着绷肌尚寒。
岂不爱渠风味好,只应催我鬓毛残。
岂不爱渠风味好,只应催我鬓毛残。

sǔnjué--hóngkuí

xiǎoérruòzhìzizheběngshànghán

àifēngwèihǎozhǐyīngcuībìnmáocán

洪咨夔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 9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飚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秋声,宿定还惊。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断续,终夜伤情。跨羊小儿争射,恁能到,白蘋汀。尽长天遍排人字,逆风飞去,毛羽随处飘零,书寄未成。
恨沙蓬,偏随人转,更怜雾柳难青。问征鸿南向,几时暖返龙庭¹。正有无边烟雪,与鲜飚(biāo)²千里,送度长城。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dī)³人,正海上,手携李卿。
译文:可恨那飘转的沙蓬,偏偏要随人迁徙,更让人伤心的是,那烟雾中的老柳不再返青。试问南飞的大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北地龙庭?只见那漫无边际的轻烟和白雪,被北方的大风吹送到千里之外,来到了长城脚下。大雁啊,当你飞经并门的时候,能否暂时驻足停留?你看:那头发斑白的牧羊人,青在北海边上与李陵执手惜别!
注释:¹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有“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李贤注:“匈奴五月大会龙庭,祭其先、天地、鬼神。”冒顿,汉时一匈奴单于名。区落,部落也。²鲜飚:清风。苏武牧羝:《汉书·苏武传》载苏武使匈奴,单于迫降,武不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羝弗乳,以绝武返汉之望。“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欲劝之降,武弗从。“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³羝,公羊。

  这首词是屈大均寄居西北时所作。时值深秋,词人见到南飞的大雁,兴起离乡背井、客居异地的落拓愁苦之思,同时也借此暗寓世间风波青恶,清人入主中原之后,自己作为前朝遗民的黯淡心理。

  词从描摹塞外秋色人手:风沙迷目,蓬草飞转,令人神丧。古人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句,这里以沙蓬的飘飞极言风沙弥漫、满目凄凉。由此又感叹青青柳色已不复可见,节序到了一年最令人感伤的时候。词人问南去的鸿雁,何时飞归北地,从而逗出“送雁”的主题。龙庭,本指古代匈奴的王庭,此泛指西北边陲。“青有”三句从雁推开去,复写景物:北方的秋天已十分寒冷,雪花飞舞,故云“无边烟雪”;大风时作,象是有意要吹送鸿雁度越长城,南归水泽。这里紧扣归雁而真实地描绘出北地秋光,然于景物中已逗出道途险恶、南归不易的消息。“向并门”四句则由雁而带出人。“白首牧羝人”云云本用汉苏武典,苏武出使匈奴,被留滞十九年,牧羊海上,白首始归,及其归时,曾与投降匈奴之汉将李陵握别,世传“携手上河梁”诸诗就是苏李的赠答之作。这里屈大均显然以苏武自况,以此借喻自己天涯漂泊的身世和忠于前朝、不屈不挠的精神。屈大均间关万里来到西北,本有谋图组织抗清力量的期望,青与当时顾炎武等人的西北之行目的相同。然而不久他便感到事与愿违,复明的希望终成泡影,清王朝的统治日渐巩固,故他于诗中再三表现了自己的失望和悲伤:“未有英雄羽化期,茫茫一剑报恩迟”(《塞上感怀》);“平生壮志成萧瑟,空复哀歌吊战场”(《望云州》)。这些也都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中他以白首牧羝的苏武自比,青说明自己心系旧朝,不忘中原的坚贞爱国之心,同时感叹壮志未酬、复国无望的悲凉意绪。

  如果说上片以描述景物为主,那么下片就更多感情的抒发。秋声,是萧瑟凄清的,这北国的秋声无疑比欧阳修笔下的秋声更为令人愁伤。那狂风的呼啸,那掠过长空的雁鸣,都令独处异乡的词人惊魂不定。那朦胧的月色,在黄沙弥漫和浓重的夜雾里不甚分明,更增添了词人的愁思哀绪。加上哀怨的笳声,断断续续的捣衣声,都令人悲从中来。从“秋声”至“终夜伤情”,渐将自己惆怅的心情刻画殆尽,如色彩浓重的油画,层层着色,令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跨羊小儿”指胡人。大雁南飞,恐遭胡人箭伤,故说担心它们是否能到达南方。这里词人以雁自况,说自己担心受人残害,难返故园。屈大均一生不与清廷合作,故时时有遭到迫害的危险,词人借物咏怀,表达了对形势的失望和对安危的担忧。故这里的“跨羊小儿”云云显比清政府,一方面表现了对清政府的蔑视;一方面也说明清人入关之初采取了血腥的屠杀政策,时时威胁着反清人士的生命。于是词人感到了更深的忧愁。大雁于天际排成了人字,然因逆风千里,胡骑纷射,恐难到达那布满白蘋的江南水泽,未免毛羽飘零,故词人说自己的乡书也难以寄达,其中显然暗寓了词人无限的怅惘与不安。

  此词名为送雁,实借物抒怀。词中将人与雁混同一气,莫可明辨。句句写雁,而未有一句脱离人,可谓人中有物,物中有人。故全词比兴遥深,余味曲包,既有含蓄不露的意韵,也不乏深厚的感情色彩,故读来恻恻感人,于哀怨中见悲愤,于忧虑中见世情,可谓是一阕明遗民的悲歌。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园林晴昼¹春谁主。暖律²³,幽谷(xuān),黄鹂(piān),乍¹⁰芳树¹¹。观¹²露湿¹³缕金衣¹⁴,叶映¹⁵如簧(huáng)¹⁶。晓来¹⁷枝上绵蛮¹⁸,似把芳心¹⁹深意低诉²⁰
译文:晴丽之昼,谁主园林之春呢?春天阳气暗催草木萌发,葱郁的深谷也变得那样暖和。清晨,黄莺在林间翩翩飞舞,露水打湿的它们金黄色的毛羽,绿叶掩映中传来了它们悦耳的鸣声,绵绵蛮蛮如有情,低低地诉说着芳心深意。
注释:¹晴昼:风和日丽的一个白天。²暖律:古以时令合乐律。暖律乃指暄暖节令,即温暖的时节。³潜:暗暗地,悄悄地,私下。⁴催:对“暖律”而言也。“暖律潜催”是“潜催暖律”的倒装。⁵幽谷:葱郁深谷。⁶暄和:即暖和。⁷黄鹂:即黄莺,俗称柳莺,亦谓流莺。⁸翩翩:展翅飞貌。⁹乍:刚刚。¹⁰迁:转移,这里是“飞到”之意。¹¹芳树:对树的美称。¹²观:看、见也。¹³露湿:露水沾湿也。¹⁴缕金衣,即金缕衣,用金缕绣有花纹图案的衣衫;这里形容黄鹂地金黄色地羽毛。缕金:即金缕,此处因律而倒置。¹⁵叶映:黄鹂鸣叫震动树叶而反映的回音,这是一种拓展手法。¹⁶簧语:指代簧舌的吹奏乐器之乐声,这里形容黄鹂鸣叫声之清脆悦耳。¹⁷晓来:即清晨。¹⁸绵蛮:指小鸟或鸟鸣声。¹⁹芳心:通常形容女子,此处把黄鹂拟人化了。²⁰低诉:低声倾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无据¹。乍出暖烟²来,又趁³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zhāo)雾吟风舞。当上苑¹⁰柳秾(nóng)¹¹时,别馆¹²花深处。此际¹³海燕¹⁴偏饶¹⁵,都把韶(sháo)¹⁶¹⁷
译文:无缘无故地,黄莺出巢飞动的时候,清晨的雾霭尚未消散,又追逐随同游蜂而去。它们行踪放浪,两两相呼应,整日雾里唱风里舞。当上林苑柳树葱郁茂盛时,在别馆花深的地方,这期间燕子特别多,都把美好时光白白流失。
注释:¹无据:此处意为“无由来”“无端”“无缘无故”。²暖烟:暖晨之霭气。³趁:此处乃“追逐”“随同”之意。⁴游蜂:指到处采花的蜜蜂。⁵恣狂:恣意放浪。“恣狂踪迹”是“踪迹恣狂”的倒装。⁶踪迹:行踪也。⁷两两相呼:两两相呼应。⁸终朝:即整日里。⁹雾吟风舞,即雾里唱风里舞。这里的“雾”字正和前面的“暖烟”相呼应。¹⁰上苑:即古皇家园林“上林苑” 。秦时在咸阳附近渭水南,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在秦旧苑址上扩建。¹¹柳秾:柳树葱郁茂盛。秾,草木葱郁茂盛之貌。¹²别馆:即别墅。古代建于园林内的居宅,称为别馆或别业。¹³此际:这期间。¹⁴海燕:即燕子、家燕。¹⁵偏饶:特多。偏,偏偏是。饶,富也;多也。¹⁶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也指青春年华。¹⁷与:付出。此处指韶光白白流失了。

  对柳永这首词的理解,各家有较大不同。一种说法是:此词表似咏物,实则舒怀。上阕写尽流莺娇姿。下阕第一、第二韵句,仍写流莺风流倜傥、逍遥自在。同时,也表现出柳永的自负和自信。下阕第三韵句始,笔锋一转,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流莺已经难以主春了。此际,偏偏众多的海燕归来,把韶光占尽。不难看出,这与柳永初来京华,未试之前的心态、行径,何等相似。下阕后两韵句,也正反映了柳永不第、名落孙山的无奈而又沮丧的心情。

  另一种说法:此词写春风骀荡,万物负暄而孳勃,黄鹂鸣深树,游蜂恣纵舞,海燕占尽春光,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置此情境中,人的心情自然也是愉悦欢畅的。换头之“无据”二字,尤为妙手,鸟雀蜂蝶,掠过暖烟湿雾,相随相偕,自在吟舞,完全是无意识的,人们不能问它们何以如此欢舞吟唱,因那是天性使然,故言“无据”。若问此词有无寄托?不好说。总之,作者的心绪极好,为春色美好所感染就是了。从“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几句来看,写黄鹂、写游蜂,似又在映照着人,而海燕的偏饶春光,更有自诩之意。那么想来只有科考及第,所谓金榜题名这样的大喜事才能如此欢娱。但《乐章集》向无编年,这样也是一种推测。柳永进士及第在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若将此词与写于汴京的《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以及写于睦州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对读,或许能有所感悟。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柳永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第1-3页 .

huángyīngér··yuánlínqíngzhòuchūnshuízhǔ--liǔyǒng

yuánlínqíngzhòuchūnshuízhǔnuǎnqiáncuīyōuxuānhuángpiānpiānzhàqiānfāngshùguān湿shījīnyìnghuángxiǎoláizhīshàngmiánmánshìfāngxīnshēn

zhàchūnuǎnyānláiyòuchènyóufēngkuángzōngliǎngliǎngxiāngzhōngcháoyínfēngdāngshàngyuànliǔnóngshíbiéguǎnhuāshēnchùhǎiyànpiānráodōusháoguāng

索居犹几日,炎夏忽然衰。
索居¹²几日,炎夏忽然衰。
译文:离开人群独自居处只有几天,炎炎暑热忽然就衰竭了。
注释:¹索居:离开人群独自居处一方。²犹:一作“独”。
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
阳彩皆阴翳(yì)¹,亲友尽睽违²
译文:阳光都被乌云遮掩,亲朋好友全都分别。
注释:¹阴翳:阴云。²睽违:别离。
登山望不见,涕泣久涟洏。
登山望不见,涕(tì)泣久涟(lián)(ér)¹
译文:登上高山看不见,哭泣良久泪不绝。
注释:¹涟洏:流泪的样子。
宿梦感颜色,若与白云期。
宿梦¹感颜色²,若与白云期。
译文:常常感叹容颜改变,才同白云订盟契。
注释:¹梦:一作“昔”。²感颜色:是说容颜变老。
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
马上¹骄豪子²,驱逐正蚩(chī)蚩。
译文:骄横之辈骑马上,追逐名利忙不歇。
注释:¹马上:一作“世中”。²骄豪子:傲慢强横的人。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译文:蜀国山与楚地水,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手相携?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méilǐngsānzhāng

chén jìnxiàndài 

jiǔsānliùniándōng méishānbèiwéi shāngbìngcóngmǎngjiānèrshí tuō shīsānshǒuliú xuánwéijiě 

duàntóujīn chuàngjiānnánbǎizhànduō 
quántáizhāojiù jīngshíwànzhǎnyánluó 

nánguófēngyānzhèngshínián tóuxiàngguóménxuán 
hòuzhūjūnduō jiébàofēiláidāngzhǐqián 

tóushēnmìngwéijiā xuèxīngfēngyīngyǒu 
chéngrénjīnshì rénjiānbiànzhòngyóuhuā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巨舰¹只缘因利往,扁(piān)²亦是为名来。
译文: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
注释:¹巨舰:大船。²扁舟:小船。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往来有愧先生德¹,特地通宵(xiāo)过钓台。
译文:先生的品德使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羞愧,他们只能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¹先生德:先生,指严光。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汉隐士严子陵的崇敬之情,作品主要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前两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巨舰”指得是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认识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无论是为利,或者是为名,皆是一些向往钱财和权力的唯利是图的人,与隐者严子陵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违背,从而表现出隐者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格。

  后两句“往来有婉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先生德”指严子陵不图名利,在钓台隐居的高尚品德。句中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从而突出严子陵的淡泊不仕的情操。

  一二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对三四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起到了反衬作用,并描绘出当时社会追逐名利的现象。

  全诗通过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对比道出了诗人自己挣脱不开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同时也是不愿为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所束缚,体现出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参考资料:
1、 杜立.历朝咏史怀古诗:华夏出版社,2000年:189
2、 刘孔伏.李清照两首诗词系年辨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1
3、 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159

diàotái

qīngzhào sòngdài 

jiànzhǐyuányīnwǎng piānzhōushìwèimínglái 
wǎngláiyǒukuìxiānshēng tōngxiāoguòdiào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