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深洲渚郁蒸天,南客移舟晓涨前。庭下学诗怀往日,台中持简及芳年。
草深洲渚郁蒸天,南客移舟晓涨前。庭下学诗怀往日,台中持简及芳年。
家支月俸供调膳,手采乡风进奏笺。为说里门诸父老,竞看车马过升仙。
家支月俸供调膳,手采乡风进奏笺。为说里门诸父老,竞看车马过升仙。

dōuxiàsòngshǐchénnántái--lín

cǎoshēnzhōuzhǔzhēngtiānnánzhōuxiǎozhǎngqiántíngxiàxuéshī怀huáiwǎngtáizhōngchíjiǎnfāngnián

jiāzhīyuèfènggōngdiàoshànshǒucǎixiāngfēngjìnzòujiānwèishuōménzhūlǎojìngkànchēguòshēngxiān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留春不住,费尽莺(yīng)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¹风雨。
译文:想留住春色却留不住,黄莺儿费尽唇 也说不服。满地里落花凋残像彩锦染了法污,原来是昨夜南园遭到风雨凌侮。
注释:¹南园:泛指园囿。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小怜¹初上琵(pí)(pa),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小怜她初抱琵到始弄 ,晓来情思绕游天涯。不肯委身画堂朱户,只愿像春风里综放的自在梨花。
注释:¹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善弹琵琶,这里泛指歌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象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如今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qīngpíng··liúchūnzhù--wángānguó

liúchūnzhùfèijǐnyīngérmǎncánhónggōngjǐnzuónányuánfēng

xiǎoliánchūshàngxiǎoláiràotiānkěnhuàtángzhūchūnfēngzàiyánghuā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¹后,长大一²相逢。
译文: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注释:¹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²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¹
译文: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注释:¹“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¹沧海事²,语罢³暮天钟
译文: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注释:¹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²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³语罢:谈话停止。⁴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巴陵¹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¹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2、 范之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1-702

jiànwàiyòuyánbié

 tángdài 

shíniánluànhòu zhǎngxiāngféng 
wènxìngjīngchūjiàn chēngmíngjiùróng 
biéláicānghǎishì tiānzhōng 
mínglíngdào qiūshānyòuchóng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¹,为之伺察²。或³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译文: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只有雁奴不睡,为它们观察情况。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鸣叫,雁群就互相叫着杂乱地飞去。
注释:¹瞑:同“眠”。²伺察:侦视;观察。³或:有时。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bēi)(sǒu)¹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yùn)²并匿(nì)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shà)³迭击之,又就栖(qī)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译文: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在洞中,等到夜晚时分,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注释:¹陂薮: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²緼,乱麻绳。³唼:水鸟吞食声,这里指鸣叫。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译文: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¹如今忽四明。
译文:我曾经奔波在全国各地做官,唯独没有在国家的东面州郡做官,但是现在我却突然受命来到了四明州。
注释: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¹行李:使者,指作者自己。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海接三韩¹诸岛近,江分七堰(yàn)两潮平。
译文:这里的海域连接三韩,很多岛屿距离四明很近,江水分了七座堤堰,潮水连成一片。
注释:¹三韩: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译文:打算向当地宣布朝廷宽大的政策,国家清明暖和我要劝勉百姓努力耕作。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顶踵(zhǒng)¹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译文:我之所以摩顶放踵是因为身受朝廷恩典没有报答,奔波驱驰怎敢抱怨劳碌一生。
注释:¹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给摩伤了。形容不怕劳苦,不顾身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摘自《孟子尽心上》,解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

  首句“四征”指诗人曾奔波于多地任职,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 且作者到泉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

  “四征惟是欠东征”,作者抱以乐观的态度,在诗人看来,赴明州做官是他完成“四征”的一部分。并且描写了明州地理环境的独特,表现了他对知明州的期望。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结合“顶踵”“何敢叹劳生”等词的理解可知,作者对赴明州做官持乐观态度,且有足够信心,也表现了他不抱怨劳苦的命运,一心报国。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作者对上任已经有了计划,准备宽大宣讲朝廷诏书,趁天气清明和暖,劝导当地耕种,足以见他对治理好明州的信心。作者将不辞辛劳,竭力报效国恩,为国驱驰,而不抱怨波折的仕途和劳碌的命运。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¹石。
译文:想象着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满是悲愁。
注释:¹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不谒承明庐¹,老作平原客²
译文:没有机会进京入朝为官,只能长久地滞留在赵国的旧地。
注释:¹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²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译文: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三年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旅歌屡(lǚ)弹铗(jiá)¹,归问时裂帛²
译文: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铗而歌却未能如愿,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注释:¹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²裂帛:指写家信。

yóu--

bēimǎnqiānxīnnuǎnnánshānshíchéngmínglǎozuòpíngyuánshíbiéjiāmiàosānniánxiāngguódànjiáguīwènshíli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