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曲开幽径,迢迢接故邱。苍云深洞壑,白露满梧楸。
曲曲开幽径,迢迢接故邱。苍云深洞壑,白露满梧楸。
莪老诗篇废,蘋香祀事修。慈乌千万个,啼断北林秋。
莪老诗篇废,蘋香祀事修。慈乌千万个,啼断北林秋。

dōutáidōngshūshǒuliù--lín

kāiyōujìngtiáotiáojiēqiūcāngyúnshēndòngbáimǎnqiū

élǎoshīpiānfèipíngxiāngshìxiūqiānwànduànběilínqiū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ruǐ)珠宫¹,蓬莱²洞。青松影里,红藕(ǒu)香中。千机云锦重³,一片银河冻。缥(piāo)(miǎo)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阑(lán)干晚风,菱(líng)歌上下,渔火西东。
译文:西湖的景色仿佛人间仙境。在青松影里,有一座蕊珠宫;在红藕香中,有一个蓬莱洞。空中一片片云朵像千机织成的彩锦,天上一道长长的银河像冰一样明亮皎洁。一对佳人双双骑着飞凤,吹着紫箫向寒月、长空飘逸而去。这时候,晚风轻拂着阑干,只听得到处是采菱人所唱的歌,只看见四面是渔船上的灯火。
注释:¹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²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³千机云锦重: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像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⁴缥缈:隐隐约约。⁵紫箫:古人多截紫竹制箫笛,故称紫箫。

  中国民间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首曲子首尾写现实中的西湖景色,中间展开瑰丽的想象,把人们引入仙境,云锦遍布,银河倒映,仙女飞升,月下吹箫。读者既可看到西湖月夜的清丽、飘渺,又可产生如临人间仙境之感。

  此曲在写作手法方面很有特色。一、富有想象力。作者拥有非同凡响的想象力。“香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湖上的箫声引起作者的遐想。前句写作者隐约地好像看到萧史与弄玉这一对佳人乘着飞凤长空飘逸而去,这是虚写。后句写湖上的萧声与天空的寒月引起诗人的遐想,这是想象丰富多彩。二、虚幻与现实、古与今的交杂。虚景:蕊珠宫——天宫、蓬莱洞——海上仙山;实景:青松——钱塘十景之一、红藕——西湖十景之一。镜头从虚幻的仙境转移至地面的真实情景。精致美妙与仙府的奇异美景融为一体。三、善用修辞。曲中用了比喻、夸张和衬托手法。“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天宫,“蓬莱”则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作者把西湖的美比喻成美不胜收的天宫和仙山,让人联想到西湖的美。“千机云锦重”,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象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阵阵晚风给人带来湖面的清凉,使人舒适而惬意、满意。上下菱歌打破了西湖寂静,更显出四周的安恬。“千机云锦重”是形容晚霞之多之美“,一片银河冻”乃是形容银河的冷清。此两句乃是数目上的衬托。一个形容多一个形容冷清,无形中增强了画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四、引用典故。引用箫史、弄玉的故事。箫史善吹箫,秦穆公将喜爱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他。数年后,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五、押韵。除了“香缈佳人双飞凤”和“阑干晚风”,其他的韵脚相同。六、对仗工整。 对仗是用对称的字句或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内容更鲜明有理,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如“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另外,全曲语言华丽,风格典雅,用字雅正,全篇散曲皆是。其语言充满华丽美,语句精炼,词语配搭恰当,手法熟练,具备本身的典雅风格。 在内容上也很有特色,一、以景托情。作者选用了阑干、菱歌、渔火来概括西湖秋夜之美。作者通过星星点火的鱼货,时断时续的晚风,上上下下的菱歌,把秋夜西湖的静,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幻觉的交错。视觉——青松影里,看见青色的松树倒影在湖里。听觉——香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听到日夜游湖人的箫声应起了。嗅觉——红藕香中,嗅到湖上荷花飘来的阵阵清香。触觉——阑干晚风,晚风吹来,触到诗人的肌肤。 幻觉——香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作者幻想仿佛看见了两位佳人骑着飞凤,披着清冷的月光向广寒宫飞去。

  此曲是咏西湖夜景的名篇,很有特色。想象丰富多彩,比喻新颖独特,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这种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的写法,与李商隐的《碧城》诗、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31-832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汀洲白蘋(píng)¹草,柳恽乘马归。
译文: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注释: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¹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头樝(zhā)¹香,岸上蝴蝶飞。
译文: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注释:¹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酒杯箬(ruò)叶露¹,玉轸(zhěn)²蜀桐³
译文: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注释:¹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²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³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⁴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朱楼通水陌,沙暖¹一双鱼²
译文: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注释:¹沙暖:喻居处安适。²双鱼:喻一对夫妻。

  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
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高台不见凤凰游¹,浩浩长江入海流。
译文: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只见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城西风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状如孔雀之异鸟集此,人谓凤凰,遂筑此台。¹凤凰游:用李白诗首句“凤凰台上凤凰游”意。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舞罢青蛾(é)¹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²丘。
译文: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掳离故国,唯有当年弃下的白骨,依旧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古墓中。
注释:¹青蛾:原指美人之眉,此泛指美女。²盈:满。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风摇落日催行棹(zhào)¹,湖拥新沙换故洲²
译文: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
注释:¹棹:摇船工具,泛指船。²故洲:白鹭洲,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李白诗有“二水中分白鹭洲”句。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结绮(qǐ)临春¹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译文:临春、结绮两阁已经找不到了,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
注释:¹结绮临春:两阁名。《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问。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这首诗首联写眼前景物。诗人此日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唯剩脚下的一座空台。台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这联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李白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但由于郭祥正的诗以二句扩展一句的内容,因此他便得以在第二句中缀以“浩浩”、“入海”二词,来壮大长江的气势,使永恒的江山与下面衰歇的人事形成强烈对比。首联的意思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在古代。凤凰向来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惟太平盛世方始出现。此时,此地已“不见凤凰游”了,当年建都此地、盛极一时的六朝也相继随凤之去而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唯有高台、大江在作着历史的见证人。

  颔联承上,很自然地转入怀古。诗人想起了六朝之中的最末一个王朝——陈的最末一个君王——后主陈叔宝。想当年,那个荒淫奢侈的昏君日日灯红酒绿,沉溺在歌舞、美女之中,纵情作乐。不料笙歌未彻,隋军鼙鼓已动地而来,惊破了“玉树后庭花”之曲,藏于景阳宫井中的后主被搜出,抓到长安,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凄凄惶惶跟着他一起被掳离故国,再无时日重返陈宫翩跹起舞了。唯有当时两军激战而弃下的白骨,依旧满满地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累累古墓中,令人触目惊心。

  颈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

  尾联紧承上联,并以感慨兼讽谕作结。诗人说:真是沧海桑田呀,岂止故洲如此?诗人进而又想到那陈后主于至德二年(584年)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两阁,它们都高数十丈,并数十间,门窗、栏槛之类。都是用檀香作成,又饰以金石、珠翠,如此华关、坚固的建筑,此时却已不在了。与那寻欢作乐的陈后主一样,都无处寻觅了。楼阁的故址处,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讽谕之意于此已溢于言表,足够发人深省的了。

  这首发挥李白诗神韵的怀古伤今七律,作者用敏捷的诗思追念古昔,叙述今朝,用独特的方式抒发吊古讽今的感慨,其蕴意使人回味不尽。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154-155
2、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76-477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¹,郑武公²娶于申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¹⁰,公弗许¹¹
译文:从前,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注释:¹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²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³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⁴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⁵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⁶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⁷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⁸遂恶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⁹爱:喜欢,喜爱。¹⁰亟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¹¹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及庄公即位¹,为之请制²。公曰:“制,岩邑³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yì)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祭(zhài)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¹⁰。先王¹¹之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¹²;中,五之一¹³;小,九之一¹⁴。今京不度¹⁵,非制也¹⁶,君将不堪¹⁷。”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¹⁸?”对曰:“姜氏何厌之有¹⁹!不如早为之所²⁰,无使滋(zī)(màn)²¹,蔓难图²²也。蔓草犹²³不可除,况²⁴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²⁵,子姑²⁶待之。”
译文: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 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注释:¹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²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³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⁴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⁵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他”的异体字,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⁶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⁷谓之京城大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⁸祭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⁹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¹⁰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¹¹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¹²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¹³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¹⁴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¹⁵不度:不合法度。¹⁶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¹⁷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¹⁸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¹⁹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²⁰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²¹无使滋蔓:不要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无”通“毋”(wú)。²²图:除掉。²³犹:尚且。²⁴况:何况。²⁵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²⁶姑: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既而¹大叔命西鄙(bǐ)北鄙贰于己²。公子吕³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tài),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¹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¹¹邑,至于廩(lǐn)¹²。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¹³。”公曰:“不义不昵(nì),厚将崩¹⁴。”
译文: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
注释:¹既而:固定词组,不久。²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³公子吕:郑国大夫。⁴堪:承受。⁵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⁶欲与大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⁷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⁸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⁹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¹⁰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¹¹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¹²廩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廩:“廪”的异体字。¹³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民心。众,指百姓。¹⁴不义不昵,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昵:通“暱”,亲近。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大叔完聚¹,缮甲兵²,具卒乘(shènɡ)³,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¹⁰于鄢¹¹,公伐诸鄢。五月辛丑¹²,大叔出奔共¹³
译文: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新郑”。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探听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注释:¹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²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³具卒乘: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⁴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⁵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⁶公闻其期:庄公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⁷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⁸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⁹叛:背叛。¹⁰入:逃入。¹¹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¹²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¹³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yān)。”段不弟(tì)¹,故不言弟(dì);如二君,故曰克²;称郑伯,讥失教也³;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译文:《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注释:¹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²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³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⁴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⁵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泄泄 一作:洩洩)
遂置¹姜氏于城颍,而誓之²曰:“不及黄泉³,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¹⁰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¹¹,请以遗(wèi)¹²。”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¹³!”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¹⁴?”公语(yù)之故¹⁵,且告之悔¹⁶。对曰:“君何患焉¹⁷?若阙¹⁸地及泉,隧而相见¹⁹,其谁曰不然²⁰?”公从之。公入而赋²¹:“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²²!”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²³。”遂为母子如初²⁴。(泄泄 一作:洩洩)
译文: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注释:¹置:放置,放逐。²誓之:为动,对她发誓。³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⁴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⁵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⁶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⁷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⁸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⁹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¹⁰尝:吃过。¹¹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¹²遗之:赠送给她。¹³繄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¹⁴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¹⁵故:缘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¹⁶悔:后悔的心情。¹⁷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¹⁸阙:通“掘”,挖。¹⁹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²⁰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²¹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²²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²³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²⁴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¹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²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³,永锡(cì)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注释:¹君子:道德高尚的人。²施:延及。³匮:尽。⁴锡:通赐,给予。⁵其:表推测语气。⁶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

  《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 .《左传》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3年 .
2、 金永健 .《半塘文库:清代左传考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
3、 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4年 .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旧山虽在不关身¹,且向长安²过暮(mù)³
译文: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注释:¹不关身:不关己事。²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³暮春:晚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译文: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1-1392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
3、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