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西沈,寒又作。掠面斜风,欺负征袍薄。远近村墟烟漠漠。
日西沈,寒又作。掠面斜风,欺负征袍薄。远近村墟烟漠漠。
宿鸟归林,何事閒喧聒。
宿鸟归林,何事閒喧聒。
算归期,无定着。腊尽春回,客意偏寥落。向老重教名利缚。
算归期,无定着。腊尽春回,客意偏寥落。向老重教名利缚。
雪月风花,白地成担搁。
雪月风花,白地成担搁。

zhēwǎnxíng--lín

西shěnhányòuzuòlüèmiànxiéfēngzhēngpáobáoyuǎnjìncūnyān

宿niǎoguīlínshìxiánxuānguā

suànguīdìngzhejǐnchūnhuípiānliáoluòxiànglǎozhòngjiàomíng

xuěyuèfēnghuābáichéngdān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多病休文¹都瘦损,不堪金带²垂腰。望湖楼上暗香³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译文:休文体弱多病身体虚弱,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望湖楼上正飘散着花香,春天和煦微风吹拂着衣袖,眼望着皓月当空,耳听着悠扬箫声。
注释:¹休文:即梁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体弱多病。²金带:高官服饰。³暗香:此处泛指花香。⁴弄:玩弄,引申为戏耍。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酒醒梦回清漏¹²,隐床³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ráo)。徘(pái)(huái)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译文:酒醉睡去,又从梦中惊醒,正听见漏壶的长流滴水发出清脆而单调的声响,倚在床上似乎感到了无比潮湿。身边的侍酒美人不见了,内心的空虚好像花上的月亮,正在天际空自徘徊,自己竟是空度良宵。
注释:¹清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又名“漏壶”、“漏刻”。²永:长。³隐床:倚床。⁴潮:微湿,发潮。⁵董娇饶:“饶”,一作“娆”。“饶”,通“娆”。这里指佳人美女。

  上片写词人刚刚病愈,身体尚瘦损虚弱,夜晚登上望湖楼。“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因为梁朝文学家沈约体弱多病,这里词人以休文自比,说自己已衰弱到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金带是指翰林学士服饰,故此时词人正穿着官服登楼,其腰间佩系着金带服饰。这两句埋下后面心境变化的依据。“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这是词人在楼上所见所闻,词人大病初愈登高望远,顿感浑身轻快惬意,精神为之抖擞。

  下片则转入了心绪孤寂的抒发。“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这两句写词人在望湖楼上与友人同僚对月畅饮,酒醒梦回,听见漏壶的声响,感到床上潮湿。其实,漏壶滴水,与卧床潮湿并无干系,这是一种艺术通感描写,听觉与感觉的相互贯通,却真实而生动地透露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绪顿然不适。于是,词人一阵孤寂感霎时涌上心头:“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可怜宵”,指可爱、可惜的夜宵。词章显示出词人此时的虚度光阴的哀怨心境,词人似乎感到心绪不定,前途未卜,而与词首的“多病瘦损”处境相互关含。结尾三句,实推衍出词人这位孤寂老人,正在人生旅途上疲惫衰弱地行进着。故词中的“徘徊”、“空度”,应是全词的词眼。

  全词的妙处在于含蓄蕴藉、藏锋不露,给人以种种联想的启迪。词中的花丛暗香、和煦春风、皓月当空、箫声悠扬,组合成一幅清丽的春夜图。如此美景,引发出词人虚度光阴的感叹。词人的仕途坎坷、环境乖赛、人事艰险、国事日非等种种心理悲哀,正仍在脑海中索绕。这些心理悲哀,词人并没有正面标出,却通过“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及“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等空寂画面委婉透出,艺术手法高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13-1016

línjiāngxiān··dēngwànglóuzèngxiàngzhǎngguān--shì

duōbìngxiūwéndōushòusǔnkānjīndàichuíyāowànglóushàngànxiāngpiāofēngchūnnòngxiùmíngyuèwénxiāo

jiǔxǐngmènghuíqīnglòuyǒngyǐnchuángxiàngèngcháojiārénjiàndǒngjiāoráopáihuáihuāshàngyuèkōngliánxiāo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¹十月十二日夜,解²衣欲³睡,月色,欣然。念无与为乐者¹⁰,遂(suì)¹¹¹²承天寺寻¹³张怀民¹⁴。怀民亦¹⁵未寝¹⁶,相与步于中庭¹⁷。庭下如积水空明¹⁸,水中藻(zǎo)、荇(xìng)¹⁹交横(héng)²⁰,盖²¹竹柏影也²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²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¹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²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³欲:想要,准备。⁴月色:月光。⁵入:照入,映入。⁶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⁸起:起身。⁹行:出行。¹⁰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与:共同,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为:动词。做。者:……的人。¹¹遂:于是,就。¹²至:到。¹³寻:寻找。¹⁴张怀民:作者的朋友。¹⁵亦:也。¹⁶寝:睡,卧。¹⁷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¹⁸空明:形容水的澄澈。¹⁹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²⁰交横:交错纵横。²¹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²²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²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chéngtiānyóu

shì sòngdài 

    yuánfēngliùniánshíyuèshíèr jiěshuì yuè xīnránxíng niànwéizhě suìzhìchéngtiānxúnzhānghuái怀mín huái怀mínwèiqǐn xiāngzhōngtíng tíngxiàshuǐkōngmíng shuǐzhōngzǎo xìngjiāohéng gàizhúbǎiyǐng yuè chùzhúbǎi dànshǎoxiánrénliǎngrénzhěěr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子禽(qín)¹问曰:“多言有益²乎?”墨子曰:“虾(há)(má)、蛙、蝇³,日夜墨,口干舌擗(pǐ),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墨,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译文:子禽向墨子请教道:“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就算这样(叫)还是没有人注意听。现在看那雄鸡,按时鸣叫,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注释:¹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²益:好处。³蛙、蝇:蛙。黾、蛙的一种。⁴日夜:每日每夜。⁵恒:常常。⁶擗:裂。⁷然而:即使这样,但。⁸观:看,看到。⁹以时而墨:按时墨叫。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问讯¹²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³。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年年(fú)
译文: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注释:¹问讯:问候。²湖:指三塔湖。³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⁴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⁵杨柳年年: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年。⁶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世路¹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²下水如天,飞起沙鸥(ōu)³一片。
译文: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注释:¹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²寒光亭:亭名。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年年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年,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825-827

西jiāngyuè ·dānyá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wènxùnbiānchūn chóngláiyòushìsānnián dōngfēngchuīguòchuán yángliǔmiàn 
shìjīnguàn xīndàochùyōurán hánguāngtíngxiàshuǐtiān fēishāōupiàn 
兴为催租败,欢因送酒来。酒酣时诗兴依然在。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
¹为催租败²,欢因送酒来³。酒酣(hān)时诗兴依然在。黄花又开,朱颜时衰,正好忘怀。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páng)(xiè)
译文:兴致常常被催租事破坏,快活也常为送酒人带来。醉醺醺时,诗兴依然存在。菊花又盛开,人也未衰老,就应该把世事忘怀。管他有什么监州来碍手碍脚,只要有螃蟹朵颐,便是我平生一快。
注释: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庆东原:双调曲牌,又名“庆东园”“郓城春”。全曲八句六韵。西皋亭:在西皋山西部。西皋山又称皋亭山,在浙江杭州东北,作者曾隐居于其西麓。适兴:即随性、适情的意思。¹兴:兴致。²败:败坏。³“欢因”句:用白衣送酒典故。⁴黄花:菊花。⁵朱颜时衰:是说酒醉时脸上泛着红光,显得年轻。

  此曲起首二句,将古代两则有关重阳节的著名典故巧妙地做了对比,以工整的对仗和紧密相连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其一见载于惠洪《冷斋夜话》:北宋潘大临善作诗,然家甚贫。其友临川人谢逸曾写信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著名的“一句诗”的故事。其二出自萧统《陶渊明传》:“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作者未必生活中真有如潘大临那样“催租人至”的扫兴遭遇,这里的“兴为催租败”,只不过是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俗务的典型性反映。本言“适兴”而先言兴“败”,目的是突出“欢因送酒来”。后一句因为有了前一句的铺垫,更加淋漓尽致地反衬出作者好酒酣酒快意欣喜的情态。这就是创作中的欲扬先抑手法。所以第三句顺势点出“酒酣时诗兴依然在”。尽管不如意事如催租般拂人情兴,但只要有酒大醉,借助其神奇的功力,结果“诗兴依然在”。这便将作者桀骜放旷的豪情和盘托出。

  如果说首二句败兴和尽兴的对比突出了人世间雅与俗的尖锐对立,那么中间“黄花又开”和“朱颜未衰”二句则在红黄对比之中,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菊花之盛开上承陶渊明九月九“满手把菊”之典。红颜未衰,则是作者表明自己是个充满生活热情的人,而不是个万念俱灰、毫无易趣的行尸走肉。如此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如何好的人生阶段,“正好忘怀”。作者的酒兴、诗兴,都是摒除人世干扰,“忘怀”的结果。忘怀的根据,一是“黄花又开”,二是“朱颜未衰”。前者代表了“西皋亭适兴”的佳令和美景,后者则是作者壮志未消,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的发露。

  小令至此,“适兴”的题目已经缴足,妙在结尾又添上了两句奇纵的豪语:“管甚有监州,不可无螃蟹。”这里又是用典。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则典故颇为疏狂放逸的文人所称道,如苏轼就有“欲向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的诗句。作者将钱昆有螃蟹、无监州的条件略作改动,“管甚有监州”,说明就是有监州在旁也没有什么了不得,显示了蔑视官场桎梏的气概。而“螃蟹”也是重阳节令之物,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套数中“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就是一证。《世说新语》载东晋的狂士毕卓,曾有“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的豪言。此曲中的“不可无螃蟹”,正是“欢因送酒来”的重申和补充。末尾的这两句,同毕卓的豪言快语在精神气质上是毫无二致的。

  曲子表现出作者颇为疏狂放逸的文人性格和蔑视官场桎梏的气概。全曲活用典故,一气呵成,毫无滞涩生硬之感。其横放豪纵,深得散曲曲体的意理。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13
2、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108-109

qìngdōngyuán··西gāotíngshìxìng--xuēáng

xìngwèicuībàihuānyīnsòngjiǔláijiǔhānshíshīxìngránzàihuánghuāyòukāizhūyánwèishuāizhènghǎowàng怀huáiguǎnshényǒujiānzhōupángxi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