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沈台院,独自在他乡,怕逢佳节。春尽离家忽地,一阳时月。
深沈台院,独自在他乡,怕逢佳节。春尽离家忽地,一阳时月。
雁书不到衡阳外,盼关山、几多重叠。满城寒雨,一庭衰草,助人愁切。
雁书不到衡阳外,盼关山、几多重叠。满城寒雨,一庭衰草,助人愁切。
想儿女、家园欢笑,道而翁拥旄,持节体国。勤民揭天勋业。
想儿女、家园欢笑,道而翁拥旄,持节体国。勤民揭天勋业。
吾衰不似当年矣,对大川、怅无舟楫。竹篱茅舍,不如归去,当家温热。
吾衰不似当年矣,对大川、怅无舟楫。竹篱茅舍,不如归去,当家温热。

shūliándànyuèyōuxiàndōngzhìfēng--lín

shēnshěntáiyuànzàixiāngféngjiājiéchūnjǐnjiāyángshíyuè

yànshūdàohéngyángwàipànguānshānduōzhòngdiémǎnchénghántíngshuāicǎozhùrénchóuqiè

xiǎngérjiāyuánhuānxiàodàoérwēngyōngmáochíjiéguóqínmínjiētiānxūn

shuāishìdāngniánduìchuānchàngzhōuzhúmáoshěguīdāngjiāwēn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暮持筇(qióng)¹竹杖,相待虎溪头²
译文:傍晚拿着筇竹手杖,在虎溪头等人。
注释:¹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²虎溪头:相传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催客闻山响¹,归房逐水流。
译文:催促游客快点走,听到了山的回响,借住的山房傍着水流。
注释:¹山响:山谷的回声。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野花客发好,谷鸟一声幽。
译文:野花一丛丛地开得灿烂,谷鸟偶尔在一片幽寂中鸣叫一声。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译文:夜晚在空旷寂寥的林子里坐着,吹着那寒凉似秋风的松风。

  此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 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

  此诗前四句描写爬山的行迹:拿什么登山装备、在哪里会合、山中行进、住宿地点,诗歌前四句大体内容如此,但若如此翻译,则恰恰把诗句的精妙处完全错过了。前四句平平敷写中传达出一种游兴。诗人兴致浓厚,“相待”表现出诗人游兴大发,远远将同伴甩在后面。“催客闻山响”一句,仿佛让读者看到一个兴奋的游人,对着山峰玩着回声游戏,顺带嘲弄一下朋友。住宿的山房伴着清幽的小溪,虽然第四句仍然描写动态的流水,但已经为下文对幽静山景的描写作了铺垫。

  诗歌第六句“谷鸟一声幽”,以一声鸟鸣突出山谷幽静,笔法巧妙。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已经巧用“一声”,以此为诗歌增加诗趣。“望枝疑数处,寻空定一声”(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萧统《有所思》)都写得颇有趣味。王维长于以动衬静,“谷鸟一声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手法颇为相近,而各自贴合各自诗境。中晚唐的诗人常常学习前人这种写法,如卢仝《掩关铭》“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可见王维作诗既善于学习前人,又启发了后人的诗思。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天孙¹一夜停机暇(xiá),人世千家乞巧²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³
译文:天上的织女这一晚不再织布,暂停了辛劳,人间却有千家万户忙着向她乞巧。想牛郎织女互诉一年的心事,悄悄话一定不少。七月七日佳节好,禁不住回首把唐明皇笑。
注释:¹天孙:织女,传说为天帝的孙女。²乞巧: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向月穿针的风俗。³三郎:唐明皇李隆基的小名。”

  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中国都是节日,真是有趣的巧合。元代的民间散曲家注意到这一点,作了同曲牌的组曲分咏它们,本篇就是其中的一支。既然是分咏,就必然要突出各个令节的特色。七夕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牛郎织女在夜间的相会,这是家喻户晓而又令人动容的美丽传说;二是民间妇女的“乞巧”风俗,《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可见其来源颇为古老。除了向月穿针的“赛巧”外,还有用蜘蛛在瓜果、小盒中结网,以及用水盆浮以松针纤草布现图形的“得巧”。熙熙乐乐,热闹非凡。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七夕这样,与日常生活及幸福理想同时如此地贴近。

  这支小令仅用两旬对仗:“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就酣满地兼顾了七夕的两大特色,一“暇”一“忙”,相映成趣。从“天孙一夜”与“人世千家”的悬殊比照来看,作品的重心在于后者;但人世于七夕所领受的节日情味,其源头正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浪漫色彩。所以第三句又转回了“双星”,他们在经过一年的久别后,心事自然深密,情话自然绵长。这一句并不用直述表示,而用一个“想”字领起,“想双星”的人儿,心儿该同双星靠得多么紧啊!缅怀、遐想、赞美、怜惜、期望、羡慕……全都包容在这“想”字中了。

  于是就有了末二句的神来之笔:“七月七,回首笑三郎。”这段话有两重解释。据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天宝十载七夕,杨贵妃在骊山宫“独侍”唐玄宗。“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这也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一段的本事,白诗引文详见注③。按照这样的理解,“回首”就是杨贵妃的现场动作,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向着明皇传递脉脉情意;这两句通过李、杨二人在七夕夜的呢爱与密誓,表现了这一佳节对天下情人具有欢乐畅怀的不寻常意义。这是一重含意。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明皇同贵妃不要说“世世”,在当世的夫妇也未能做到头。正是“三郎”本人,在“安史之乱”中违心地下令处死了对方。《长恨歌》记他之后还宫的情景:“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他无疑在“西宫南内”的“夕殿”中悄然地消度过七夕。从这一意义上,“回首”就是对历史的回顾,“笑”也不是呢笑、媚笑,而是嘲笑和嗤笑了。一切在七夕节享受欢乐、尊重感情、珍护理想的情男爱女,都有资格“回首笑三郎”。这是又一重含意。两重解释都能成立,它们在并列中互为补充,且将情侣在“七月七”的热烈奔放表现得栩栩如生。小令至此虽戛然而止,却仍使人回味无尽,同末句的双关是分不开的。

chūnlái··--míng

tiānsūntíngxiárénshìqiānjiāqiǎomángxiǎngshuāngxīngxīnshìhuàtóuzhǎngyuèhuíshǒuxiàosānláng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孤城铁瓮(wèng)¹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²
译文:孤零零的镇江城被四围的青山环绕,秋日登高,在北固山峰顶,迎着高爽的秋天,坐看落日余晖。
注释: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¹铁瓮:镇江城的别名。²落晖:夕阳。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眼见长江趋(qū)¹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奔流,一直流向大海,青天白云却似乎向西飞驰。
注释:¹趋:快步向前。

  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正是登山游览的极好时刻。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江城北,登上北固山头,坐下来,要好好欣赏一番这江畔山城的壮丽景色。

  山城全貌历历可见。四面高山环绕,孤城坐落其中,简直就像陷在瓮底一样。人们把镇江称作“铁瓮”,真是名不虚传。最壮观的还是北面的大江。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奔向东方,到这里已临近漫漫征途的尽头,马上要做最后冲刺了。看吧,汹涌澎湃的江水,卷起滔滔大波,掠过山脚,直向大海而去。诗人注视着,凝望着,无意中一抬头,啊,头上青天正向着夕阳,向着西方飞动呢!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岑参¹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译文:岑参兄弟们都喜欢寻幽探奇,这一天带我来游渼陂。
注释:渼陂:湖名,原名五味陂,源出终南山,环抱山麓,在长安京兆府鄠县(今陕西户县)西五里(在长安西约百里),为游览胜地。¹岑参:唐代诗人,曾两次从军出塞,以边塞诗著称,语意奇峭。与杜甫有交往。其兄弟共五人,依次为谓、况、参、秉、亚。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天地黤(yǎn)¹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译文:忽然间阴云密布天地黯淡,万顷波涛如同堆积的琉璃。
注释:¹黤惨:天色昏黑。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琉璃汗漫¹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译文:面对着无边偏要放舟而入,此事非同小可而他们兴致极高,真叫我忧思凝集。
注释:¹汗漫:广大,漫无边际。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tuó)¹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jiē)及。
译文:说不定那恶风白浪会打翻游船,被那鳄鱼鲸吞,怕连悔恨都来不及。
注释:¹鼍作:犹言鼍于水中作浪。鼍,也叫鼍龙或扬子崿,俗称猪婆龙,产于江淮间。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¹
译文:主人命令张开锦帆,船工也十分欣喜空气的新鲜。
注释:¹氛埃:污浊之气,尘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凫鹥(yī)¹散乱棹(zhào)(ōu)²发,丝管啁(zhōu)(jiū)³空翠来。
译文:棹歌声起惊散了水鸟,丝管齐鸣唤来了晴天。
注释:¹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²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³啁啾:指多种乐器齐奏声。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
沈竿续蔓¹深莫测,菱²叶荷花静³如拭。
译文:用竹竿和丝绳测量湖深却不能到底,雨后的菱叶荷花净得如同擦过—般。
注释:¹蔓:一作“缦”。²菱:一作“芡”。³静:一作“净”。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宛在中流渤澥(xiè)¹清,下归无极²终南黑。
译文:船到湖心好像到了清旷的渤海,终南山的黑影映入无尽的水中之天。
注释:¹渤澥:即渤海。²归无极:一作“临无地”。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niǎo)(tiǎo)¹冲融间。
译文:南半湖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轻轻摇动于平静的水波间。
注释:¹袅窕:影子动摇的样子。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船舷暝戛云际寺¹,水面月出蓝田关²
译文:黄昏时船舷擦过云际山的大定寺,蓝田关上月轮升起光照水面。
注释:¹云际寺:云际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²蓝田关:在蓝田县东南六十八里,位于渼陂东南。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此时骊(lí)¹亦吐珠,冯夷²击鼓群龙趋。
译文:此时灯火遥映犹如骊龙吐珠,音乐传来犹如冯夷击鼓,游船竞渡犹如群龙趋逐。
注释:¹骊龙:古时称黑色的龙。²冯夷:人名。《搜神记》载,冯夷,潼乡堤首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上帝署为河伯。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湘妃¹汉女出歌舞,金支²翠旗³光有无。
译文:船上的美人如同湘妃汉女载歌载舞,金支和翠旗光芒闪烁时有时无。
注释:¹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列女传》载,舜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赶至南方,死于江湘之间。又载,郑交甫游汉江,见二女解佩以赠。²金支:乐器上的黄金饰品。³翠旗:用翠羽装饰的旗子。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zhǐ)¹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译文:片刻之后又见云气迷茫,令人担心雷雨将至,如此阴情变幻反复无常,真不知神灵是何心思。
注释:¹咫尺:形容时间短暂。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译文:人的青春能有几时,眼睁睁地看着年华老去,人生哀乐交替向来如此,就像这反复无常的鬼天气。

  这首诗是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时所作,描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渼陂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人生哀乐无常的感慨。全诗想象丰富而神奇,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

  诗开篇二句交待游览缘由后,即迅疾转入对渼陂景色的描写,暗示诗人对渼陂向往已久。诗写岑参兄弟之“好奇”实亦诗人自己之“好奇”。然而不料风云空变,刚到渼陂即逢狂风大作,雨云密布,天色骤变,渼陂顿时波涛万顷,天地黯淡无光,碧绿而透明的万顷波涛,像堆积着片片琉璃,显得很神很阴森可怖。本来极高的兴致一下子变成了忧思,是否会葬身鱼腹已难逆料,而眼前的恶风巨浪更随时会将小舟掀翻水底,“何嗟及”表明了这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天气一般地说是不宜于乘船出游,岑氏兄弟却偏要“琉璃汗漫泛舟入”,他们的兴致真高,他们果真“好奇”,但诗人提心吊胆,生怕给风浪打翻了船,因此说“事殊兴极忧思集”,“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这里不一定真有鼍龙,这么说,只是为了增加神秘感。“鼍作鲸吞”是说鼍龙像鲸鱼那样将人吞下,不是说这里还有鲸。

  俗话说,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急风骤雨来得突然,去得也迅疾。开船以后没想到很快就云浄天空、风平浪静,诗人不觉转忧为喜,便心旷神怡地欣赏起种种湖山胜景来了。中流有菱叶、荷花,陂水无疑不深。所谓“沉竿续蔓深莫测”“宛在中流渤澥清”,不止是一般的艺术夸张,还是在写一种因见水中山峰倒影而引起的幻觉和想象:渼陂南面大半边水面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动摇,水波荡漾,山光水色,交融在一起,把陂水映得黑洞洞的,仿佛深得没有底,船行陂中,就像到了清澄的海上一般。接着,诗人写日暮游艇从中流移近南岸的情形。施鸿保解说“船舷暝戛云际寺”句云:“注:舷,船边也。戛,轹也,此谓船经过之声。今按船在陂中,寺在岸上,如何经过且有声?注引《长安志》:云际山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渼陂在鄠县西五里。不但相去甚远,一在县东南,一在县西,则尤不能经过。此句犹下‘水面’句,皆指水中倒影而言:云际之寺,远影落波,船舷经过,如与相戛。”指出这两句皆就水中倒影而言,可算是懂得了作者的用心所在了。船舷是实,山寺倒影是虚,虚实相戛,匪夷所思,足见构思之奇。身在船中,不能见所在的船舷与山寺倒影相戛;能见者,必是他人之船。在诗人想象中不必如此拘解,但也可见此行游艇非止一艘。

  然后写“月下见闻之状:灯火遥映,如骊龙吐珠。音乐远闻,如冯夷击鼓。晚舟移棹,如群龙争趋。美人在舟,依稀湘妃汉女。服饰鲜丽,仿佛金支翠旗”。仇兆鳌对这一段诗的理解是正确的。一天的快游即将结束,主人兴犹未阑,趁月出东山,华灯初上,便命鼓乐大作,歌舞纷陈,群舟竞渡将游赏乐事推到了高潮。诗写到了这里,也随着进入了高潮。末尾说忽然天又变得漆黑,一场雷雨眼看即将来临,于是诗人便从夏日阴晴变化莫测转到慨叹人生哀乐无常作结。

  诗作里诗人采用了一些诗歌手法,加上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不同方位,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渼陂,不遗余力地展示出来,即使是没有亲身领略过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它的奇异风光。杜甫诗向以写实著称,山水写景也被人称为“图经”,因此这首诗的神奇想象就特别引人注目,体现了杜甫诗艺术创造的多样性成就。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7-182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¹在彭,驷(sì)²旁旁³。二矛(chóng),河上乎翱(áo)
译文:清邑军队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
注释:¹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²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³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⁴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⁵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⁶翱翔:游戏之貌。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消¹,驷(sì)介河(biāo)²。二矛重乔³,河上乎逍遥
译文:清邑军队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
注释:¹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²镳镳:英勇威武貌。³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⁴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在轴(zhóu)¹,驷介陶(táo)²。左旋右抽³,中军作好
译文:清邑军队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
注释:¹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²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³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⁴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⁵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7-159

qīngrén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qīngrénzàipéng jièbēngbēng èrmáochóngyīng shàngáoxiáng 
qīngrénzàixiāo jièbiāobiāo èrmáochóngqiáo shàngxiāoyáo 
qīngrénzàizhóu jiètáotáo zuǒxuányòuchōu zhōngjūnzuòh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