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分别后,梦想镇悠悠。路远知难见,书来看转愁。
一从分别后,梦想镇悠悠。路远知难见,书来看转愁。
归舟烟月冷,故宅菊花秋。物色将离思,年年江水流。
归舟烟月冷,故宅菊花秋。物色将离思,年年江水流。

chényànzhāng--zhāngníng

cóngfēnbiéhòumèngxiǎngzhènyōuyōuyuǎnzhīnánjiànshūláikànzhuǎnchóu

guīzhōuyānyuèlěngzháihuāqiūjiāngniánniánjiāngshuǐliú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沉¹谢世事²,俯默³唐虞(yú)
译文: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注释:¹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²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³俯默:低头不语。⁴窥:窥探,研究。⁵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¹
译文: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注释:¹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欣¹或自笑,感戚²亦以吁(xū)³
译文: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注释:¹欣:高兴。²戚:悲伤。³吁:叹气。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piǎo)(zhì)¹各舒散,前后互相逾²
译文: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注释:¹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²逾:越过,超越。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痾(kē)¹扰灵府²,日与往昔殊。
译文: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注释:¹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²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临文¹²了了³,彻卷(wù)若无。
译文: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注释:¹临文:打开书本阅读。²乍:刚刚,初。³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⁴彻卷:丢开书本。彻:通“撤”,撤除。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¹谁与言,但与竹素²³
译文: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注释:¹竟夕:一天到晚。²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³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倦极更¹倒卧,熟寐²乃一苏³
译文: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注释:¹更:一作“便”。²熟寐:熟睡,睡足。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¹展肢体,吟咏²心自愉³
译文: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注释:¹欠伸:伸伸懒腰。²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³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¹
译文: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注释:¹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¹即闭口,萧散捐²囚拘³
译文: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注释:¹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²捐:除去,抛弃。³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¹²我拙,智者³为我愚。
译文: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注释:¹巧者:乖巧的人。²为:谓,说。³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¹
译文: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注释:¹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¹²六尺躯³,勿为名所驱
译文: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注释:¹贵:珍惜。²尔:你。³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躯:身躯。⁴名:名利。⁵驱:驱使。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下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小车班班¹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译文:小车斑斑响黄土扬尘时已晚,丈夫在推车,妻子在拉车。走出家门一片渺茫往哪里去呢?
注释: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¹班班:古代手推木轮车行进的声音。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青青者榆(yú)¹疗吾饥²。愿得乐土³共哺糜(mí)
译文:青青的榆荚用来止住我的饥饿,希望得到一个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注释:¹榆:木名。其叶、荚及树皮可食。旧时北方灾年饥馑,常以充饥。²疗饥:言充饥如治疗疾病。³乐土:安乐之地。⁴共哺糜:一起喝粥,即有碗饭吃。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风吹黄蒿,望见垣(yuán)堵,中有主人当饲汝¹
译文:那边风吹枯黄的野蒿,望得见矮矮的围墙,也许里面的主人会给你一点东西吃吧。
注释:¹饲汝:给你饭吃。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zhí)(zhú)¹空巷泪如雨。
译文:轻轻敲门不见人,屋里没有烧饭的锅主人也逃荒了,只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里眼泪如雨下。
注释:¹踯躅:徘徊不去。

  这首诗通过一对灾民夫妇推小车流浪情景,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悲惨的明末流民图,表现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首诗采用新题乐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实而简练地刻画了一对灾民夫妇形象,悲切凄惨,哀哀动人。

  这首诗是作者导演的一幕饥民流离剧: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通向前台,已是薄暮时分,远远望去,从黄尘纷扬的路上,出现了杂沓而来的独轮车。全台静默,只听见车轮辘辘之音由远而近,终于有一辆来到了前台——分明是一对疲惫不堪的夫妇,女的在前拉扶车把,男的在后勉力推行,车上大抵是些锅盆、铺盖之类,自然还有几个面呈菜色的小儿女,这就是开篇三句展现的景象。“班班”叙小车之多,可知流离者非止一家。向“晚”而“黄尘”未歇,正是久旱不雨所造成的。寥寥几句,展示饥民流亡景象,宛然如在目前。

  接着三句,可以视为这对夫妇的凄惶唱叹。“出门茫然何所之?”咏叹当日离家情状:瞻念前路,旱情茫茫,离家出走,又能逃往何处。“青青者榆挽吾饥”,叹息夙行夜宿,沿途竟无粒米进肚,只能采食榆叶充饥。榆叶椭圆而小,故能抵御久早。“愿得乐土共哺糜”,则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之语,讥刺统治者“重敛”,害得百姓纷纷逃亡,欲寻找一片“乐土”安居;二是汉乐府《东门行》,叙饥寒交迫的城市贫民铤而走险,妻子啼哭牵衣劝阻,有“他家但愿富贵,贱妻与君共哺糜”之语。诗人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句,含蓄地指明:饥民之流离,岂止旱灾所致,更有统治者横征暴敛之故。若非如此,则家存蓄积,又何惧眼前之旱。而这对夫妇所企望的“乐土”,又不过是求得一点薄粥(糜)糊口而已,可见愿望之低微。

  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喜剧”式场景:“风吹黄蒿,望见坦堵,中有主人当饲汝。”蒿而称“黄”自然也干枯了,不过,它们大约长得较高,一度挡住了视线,恰好一阵晚风吹来,终于让这对夫妇“望见”,前方竟有一带院墙。此句一本作“风吹黄蒿见坦堵”,施蛰存先生以为“有一‘望’字较佳”,大约带有无意中望见的惊喜意味,更觉传神。

  “中有主人当饲汝”,便是“望见坦堵”后的微妙对白:既是院墙,想必是村巷、人家。虽然他们也未必宽裕,但给口稀汤喂你,大约总不是奢望吧。一个“汝”字点明,说话者当是在前的妇人,而且从慈母心理上说,这“汝”亦应指车上颠簸已久、饥肠辘辘的小孩而言。全诗至此似乎透出了一线光亮,连那台上的“灯光”,也仿佛柔和了起来。

  “叩门无人室无釜”,则是整个剧情的转折。只是在舞台上,应该伴有一连串动作:先是夫妇奔到垣前,然后是怯生生地逐家“叩门”,但毫无反应;随手一推,门竞没有上栓,“吱呀”一声推开,夫妇俩踏进门槛左顾右盼,最后相顾愕然:偌大一个村巷,竟然空无一人。不仅空无一人,就连一个举炊做饭的釜锅也不存——显然他们也因绝粮,而家家户户逃亡了。这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意味深长。走到哪里,都是村巷空空,可见“饥民流离”状况很普遍。

  幕布是在这对夫妇“踯躅空巷泪如雨”中落下的——他们携儿带女,从“黄尘”中挣扎而来;在“望见坦堵”的时刻,也曾萌发过一线希望;而今希望全已破灭,还能到哪里。村巷空寂无声,暮色中惟闻这对可怜夫妇的呜呜涕泣之音;作为回应的,只有那身处黄蒿中小儿女的惊惶呼唤。

  这首诗,采用的是乐府民歌式的叙事体,这类叙事之作,大多篇制短小,结构却别具匠心,往往大刀阔斧删去背景,甚至也不交待来龙去脉,只截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片断或一幕场景,以传神的人物对话和细节刻画,表现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

  《小车行》是陈子龙自作的“新乐府”,从精神到手法,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于继承之中,又有创新:在表现一对夫妇的流离情状时,还注意勾勒“班班”众车的背景和氛围,这就起到了以一概百、以少见众的效果;在简略的情节发展中。也有景物描写和情节转折,便在短制中翻出了波澜;最后以“踯躅空巷泪如雨”收结,留不尽凄怆于诗外,又带有抒情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667-669

xiǎochēxíng

chénlóng míngdài 

xiǎochēbānbānhuángchénwǎn wéituī wéiwǎn chūménmángmángsuǒzhī 
qīngqīngzhěliáo yuàngòng 
fēngchuīhuánghāo wàngjiànyuán zhōngyǒuzhǔréndāng 
kòuménrénshì zhízhúkōngxiànglèi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呦呦南山鹿,罹(lí)(gǔ)¹以媒和²
译文:南山的鹿群呦呦和鸣,落网全因驯鹿来勾引。
注释:¹罹罟:落网。²媒和:通过媒介而结合。
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
招摇青桂树,幽蠹(dù)¹亦成科²
译文:招摇山上的青翠的桂树,被蛀虫把树身啃蚀一空。
注释:¹幽蠹:指藏在树身里面的蛀虫。²科:空,此指树身被蛀空。
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
世情摇近习,荣耀纷如何。
译文:人情乐意为君主亲幸,荣耀纷纷是何等情景?
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
译文:怨仇还不曾给予报复,亲爱的人将灾祸滋生。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
译文:瑶台在笑语嫣然中倒塌,玉杯在娥眉下破损。
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谁见枯¹城蘖(niè)²,青青成斧柯。
译文:谁见过荒城枯树萌芽,青青枝条被斧子砍伐!
注释:¹枯:一作“孤”。²蘖:一作“树”。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¹望余杭²,云海天涯两杳(yǎo)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³
译文: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定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注释:¹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²余杭:杭州。³“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¹,堕(duò)泪羊公²却姓杨。
译文: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酒阑人散,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注释:¹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²堕泪羊公:羊祜镇守襄阳时,勤于治世,大兴学校,关心百姓疾苦,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人见者无不落泪。后遂用“堕泪岘山、堕泪碑、堕泪碣”等称扬卓著的政绩,表示怀念之情或泛写伤心落泪。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表达别后思念之情。起句便写他日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颇有黯然别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这里既有不舍之情、别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此句写出了以酒化情,千言万语的别情尽在心肠千回百转,看似豪迈,实则深藏凄然别情,看似凄然,却有铿锵有力。这般矛盾的劝酒之词,可谓妙绝。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肃的送归图,河塘夜色,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以友人堕泪收尾,辛酸而止,言虽尽而别情悠悠无尽。

  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该词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nánxiāng ·yángyuánshíshǒuzhōu

shì sòngdài 

dōngwàngháng yúnhàitiānliǎngyǎománg gōngchéngmíngsuìliǎo huánxiāng zuìxiàopéigōngsānwànchǎng 
yòngshāng tòngyǐncóngláibiéyǒucháng jīnsòngguīdēnghuǒlěng táng duòlèiyánggōngquèxìngyáng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禁火空斋(zhāi)¹冷,江上流莺(yīng)²独坐听。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注释:¹空斋:空荡的书斋。²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把酒¹看花想诸(zhū)弟,杜陵²寒食草青青。
译文: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¹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²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86-687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3、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 :99-101 .

hánshíjīngshī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zhōngjìnhuǒkōngzhāilěng jiāngshàngliúyīngzuòtīng 
jiǔkànhuāxiǎngzhū línghánshícǎoqīng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