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东吴又十年,相逢京国共依然。浮名世事不长好,明月心期只自圆。
一别东吴又十年,相逢京国共依然。浮名世事不长好,明月心期只自圆。
归梦欲迷南去路,乡书多问北来船。窦家兄弟俱长健,事业应须各勉旃。
归梦欲迷南去路,乡书多问北来船。窦家兄弟俱长健,事业应须各勉旃。

sònghuángháifēngchéng--zhāngníng

biédōngyòushíniánxiāngféngjīngguógòngránmíngshìshìzhǎnghǎomíngyuèxīnzhǐyuán

guīmèngnánxiāngshūduōwènběiláichuándòujiāxiōngzhǎngjiànshìyīngmiǎnzhān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间¹兮,桑者²闲闲³兮,行与子还兮。
译文: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注释:¹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²桑者:采桑的人。³闲闲:宽闲、悠闲貌。⁴行:走。一说且,将要。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yì)¹兮,行与子逝²兮。
译文: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注释:¹泄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的样子。²逝:返回;一说往。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魏风·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诗经》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周南·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与《周南·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魏风·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3-214

shízhījiān

míng xiānqín 

shízhījiān sāngzhěxiánxián xíngxuán 
shízhīwài sāngzhě xíngshì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玉露¹金风²报素秋³,穿针楼上独含愁。
注释:¹玉露:指晶莹的露水。²金风: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³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又秋至则草木渐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处作者兼用二义。⁴穿针楼:旧俗七夕时妇女多登楼望月穿针,互比灵巧。此处仅指楼,作者未必真会穿针引线也。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双星¹何事今宵(xiāo)会,遗我庭前月一钩²
注释:¹双星:指牵牛星、织女星。²一钩: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钩。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秦中¹花鸟已应阑²,塞外风沙犹自寒。
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注释:¹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²阑:尽。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夜听胡笳(jiā)¹折杨柳²,教人意气³忆长安
译文: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¹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²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³意气:情意。一作“气尽”。⁴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liángzhōuèrshǒu ·èr

wánghàn tángdài 

qínzhōnghuāniǎoyīnglán sàiwàifēngshāyóuhán 
tīngjiāzhéyángliǔ jiàorénchángān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闲居少(shǎo)¹邻并,草径入荒园。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注释:¹少:不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¹树,僧敲月下门。
译文: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注释:¹池边:一作“池中”。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过桥宿野色¹,移石动云根²
译文: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注释:¹宿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宿开。²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暂去还来此,幽期¹不负言²
译文: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¹幽期:时间非常漫长。²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 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参考资料:
1、 施绍文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61-962 .

níngyōu

jiǎdǎo tángdài 

xiánshǎolínbìng cǎojìnghuāngyuán 
niǎo宿chíbiānshù sēngqiāoyuèxiàmén 
guòqiáofēn shídòngyúngēn 
zànhuánlái yōuyán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明月何皎(jiǎo)¹皎,照我罗床帏(wéi)²
译文:明月如此的皎洁明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注释:¹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²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忧愁不能寐(mèi)¹,揽衣²起徘徊。
译文:夜里心中惆怅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注释:¹寐:入睡。²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¹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²
译文: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注释:¹客:这里指诗人自己。²旋归:回归,归家。旋:回还,归来。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出户独彷徨¹,愁思当告²谁!
译文:走出房门独自在月下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注释:¹彷徨:徘徊的意思。²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引领¹还入房,泪下沾裳(cháng)²
译文: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注释:¹引领:伸着脖子远望。²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

  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

  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人可以告诉。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4-166

míngyuèjiǎojiǎo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jiǎo zhàoluóchuángwéi 
yōuchóunéngmèi lǎnpáihuái 
xíngsuīyún zǎoxuánguī 
chúpánghuáng chóudānggàoshuí 
yǐnlǐnghuánfáng lèixiàzhā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