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纵我眼,列岫展天末。青苍一幅披,秀色不可割。
横空纵我眼,列岫展天末。青苍一幅披,秀色不可割。
中有度世人,光景坐超忽。还欲招之游,山心话饥渴。
中有度世人,光景坐超忽。还欲招之游,山心话饥渴。
白云来悠然,高鸿向空没。
白云来悠然,高鸿向空没。

dōngjiāowǎnxíngèr--hào

héngkōngzòngyǎnlièxiùzhǎntiānqīngcāngxiù

zhōngyǒushìrénguāngjǐngzuòchāoháizhāozhīyóushānxīnhuà

báiyúnláiyōurángāo鸿hóngxiàngkōngméi

翟灏

翟灏

(?—1788)浙江仁和人,字大川,号晴江。乾隆十九年进士。不愿为知县,请改教职,乃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所居室名“书巢”,经史之外,山经地志,野史小说,佛经道术,无不收藏。工诗,亦长于考證。有《湖山便览》、《四书考异》、《尔雅补郭》、《艮山杂志》、《通俗编》、《无不宜斋稿》。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儒家者流¹,盖出于司徒²之官,助人君顺阴阳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yú)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¹⁰者又随时抑¹¹¹²,违离道本¹³,苟¹⁴以哗(huá)众取宠¹⁵。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¹⁶¹⁷,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译文:儒家那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遵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若是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奇奥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者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注释:艺文:指书籍。略,概要。《艺文志》是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写成的,是正史中最早的关于图书目录学的篇章。其中的《诸子略》是根据刘歆《辑略》中有关诸子部分及其《诸子略》写成的。这里只采取论述部分而删去其书目。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¹流:流派。²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事。³阴阳:指儒家所说的阴阳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⁴游文:习文。⁵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句大意是钻研六经的文字。⁶祖述:奉行其道。⁷宪章:法制。这里用如动词,是守其法制之意。⁸宗:尊敬。意谓尊敬仲尼,并以他为师。这句大意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自己学说的重要性。见《论语·卫灵公》,原文作:“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大意是:如果我对人有所称誉,那是因为我试用过他。⁹精微:指儒家学说的精妙细微之处。¹⁰辟:僻。僻者,邪僻不正的人。¹¹抑:压抑。¹²扬:抬高。¹³道本:指儒道的本旨。¹⁴苟:苟且,随随便便。¹⁵哗众取宠:使众人轰动,以取得荣尊。哗:喧哗。¹⁶乖:背离,相反,这里指违反五经的本义。¹⁷析:分离,这里指弄得经义支离破碎。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¹,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²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³(rǎng),易之嗛(qiān),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译文:道家那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相符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无为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注释:¹史官:记事之官。道家主张清虚自守,鼓吹“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俱见《老子》书)道家提倡柔道,认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²君人:作老百姓的君主。³克:能。⁴攘:通让。⁵嗛:通谦。嗛嗛是说谦而又谦,极言其谦退。⁶益:增益。四益,《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来说明道家。⁷放:放任,指无为。⁸弃:抛弃。道家主张纯任自然,反对仁义礼法;鼓吹无知识,反对学问。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阴阳家¹者流,盖出于羲和²之官,敬顺昊(hào)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nì)¹⁰于小数¹¹,舍人事而任¹²鬼神。
译文: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尊重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尊重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手艺,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注释:¹阴阳家:已经阴阳律历的一个学派。²羲和:羲氏、和氏,相传为上古掌天地四时的官。³昊天:就是天。昊:大。⁴历象:用如动词,指推历观象。历:记载历法的书。象:观测天文的仪器。⁵敬:慎。⁶时:天时。⁷拘:固执不通。⁸牵:牵制。⁹禁忌:有关吉凶的忌讳。后来阴阳家更讲择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¹⁰泥:拘泥。¹¹数:术。小数,有关禁忌的小术。¹²任:听凭。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¹,信²赏必³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ch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译文: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注释:¹理官:审理狱讼的官,即法官。²信:诚。³必:果。两个词都用如动词。⁴饬:整顿。⁵刻:刻薄,仁厚的反面。⁶薄厚:使仁厚变为刻薄。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名家¹者流,盖出于礼官²。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³。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pī)析乱而已。
译文: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注释:¹名家:战国时代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企图用比较严密的推理方式来辩论问题,但也有诡辩的倾向。²礼官:古代掌礼仪的官。³数:这里指差等。引自《论语·子路》。⁴钩鈲:钩取出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钩:取。鈲:破。⁵析乱: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淆乱名实。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¹之守。茅屋采²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³,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sì)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¹⁰天下,是以上同¹¹:此其所长也。及蔽¹²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译文: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注释:¹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清庙。守字是官字之误。²采:木名,即栎木。³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三老、五更各一人。更当作叟。⁴选士:相传周代有选士制度。⁵大射:古射礼之一。据说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得参与祭祀,否则不得参与。⁶上:通尚。墨子主张选择贤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应世袭而应由万民选择。⁷宗祀:庙祭。⁸右:等于说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⁹非命:反对天命之说。¹⁰视:通示。¹¹上同:指与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后天下太平。墨子主张上同于乡长、国君、天子、,最后上同于天。¹²蔽:见解不全面。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纵横家¹者流,盖出于行人²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³,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xuān)而弃其信。
译文: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固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工作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注释:¹纵横家:指策辩之士。本来春秋时代的使臣就很讲究辞令。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以雄辩的语言游说诸侯。从此策辩之士自成一家,叫纵横家。²行人:《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章朝觑聘问之事,类似后世的外交官。引自《论语·子路》。³专对:独自应对。春秋时代,使者出使四方,有会同之事,唱引用《诗经》的诗句以表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读《诗经》。引自《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曰。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赞美使者的话。⁴权事制宜:权衡事实做合适的对策。⁵上:通尚。⁶谖:诈。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杂家¹者流,盖出于议官²。兼儒、墨,合名,知国体³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yǎn)而无所归心。
译文: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学识浮泛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注释:¹杂家:不主一说而糅合诸家之说的一个学派,其学说以《吕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现的思想为代表。²议官:谏议之官。³国体:治国之法。⁴此:指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⁵王治:王者的政治。⁶无不贯:对各家学说无不贯通。⁷荡者:学识浮泛的人。⁸漫羡:即漫衍,指牵涉面很广而抓不住要点。无所归心,等于说使人心没有归宿。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¹。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²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³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bèi)上下之序。
译文: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注释:¹农稷之官:周的始祖在尧时做稷官,号曰“后稷”。²八政:《尚书·洪范》言:“农用八政(农,厚)……一曰食(教民勤于农耕),二曰货(教民宝用货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礼仪),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七曰宾(教民以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军队)。”食立在第一项,表明八政以食为先。引自《论语·尧曰》。意思是治理国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东西。本文引用这句话,重点只在食上。³鄙者:鄙野的人,实指主张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儒家认为参加农业劳动是鄙事,含有轻视之意。⁴悖:扰乱。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小说¹家者流,盖出于稗官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³,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ì),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译文: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道理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健忘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注释:¹小说:我国上古所说的“小说”和现代所说的“小说”,含义不同。在上古,凡记载下来的街谈巷语,都叫做小说。²稗官:负责记述闾巷风俗的管。引自《论语·子张》。³小道:小的道理。⁴泥:阻滞。⁵缀:连缀,这里指连缀辞句记录下来。⁶刍荛:割草打柴。这里泛指一般平民。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译文:大概诸子学派有百八十九家,有著作四千三百二十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¹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²,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³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亦六经之支¹⁰与流裔¹¹。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¹²,皆股¹³(gōng)¹⁴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¹⁵。”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¹⁶于野乎?若能修六艺¹⁷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¹⁸
译文: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之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像群蜂纷飞似的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固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没落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对于义,敬对于和,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冗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主要的道理目的,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注释:¹九家:指除小说家以外的九家。²政:通征。离政,以武力相征讨。³蜂出:象群蜂纷飞似的出现了。⁴辟:比喻。⁵穷知究虑:用尽心思。⁶指:通旨,宗旨。⁷蔽:蔽塞,对某方面的道理闭塞不通。⁸要:主要的道理。⁹归:归宿,目的。¹⁰支:分支。¹¹流裔:末流。¹²折中:调节过与不及,使合乎中道。¹³股:大腿。¹⁴肱:上胳膊。人体靠股肱来活动,用以比喻辅佐大臣。¹⁵野:指民间。¹⁶愈:胜。¹⁷六艺:这里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¹⁸则可以句:就可以通晓天下一切道术了。万方:天下。略:道术。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采玉采玉须水碧¹,琢(zhuó)作步摇²徒好色³
译文: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注释:¹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²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³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¹
译文: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注释:¹“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夜雨冈头食蓁(zhēn)¹子,杜鹃口血老夫泪²
译文: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注释:¹蓁:同“榛”。榛子可食。²“杜鹃”句: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蓝溪之水厌¹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译文: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注释:¹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斜山¹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niǎo)²
译文: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注释:¹斜山:陡斜的山坡。²“泉脚”句: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村寒白屋¹念娇婴²,古台石磴(dèng)³悬肠草
译文: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注释:¹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²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³石磴:石级;石台阶。⁴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

  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首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

  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都是衬托“老夫饥寒”的,连水中的龙都已经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的描写:夜雨之中留宿山头,采玉人的寒冷可想而知;以榛子充饥,采玉人的饥饿可想而知。“夜雨冈头食蓁子”这一句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是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

  七、八句写采玉的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的怨恨。“恨溪水”三字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很委婉,对官府的恨含蓄在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的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的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

  早于李贺的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采玉行》,也是取材于蓝溪采玉的民工生活,诗是这样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对比之下,李贺此篇立意更深,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的心理有很细致的刻画。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它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的艺术联想。“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二句,更是超越常情的想象。这些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浪漫情趣,体现了李贺特有的瑰奇艳丽的风格。

  从结构上说,诗一开头就揭露统治阶级强征民工采玉,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语含讥刺。接着写老夫采玉的艰辛,最后写暴风雨中生命危殆的瞬间,他思念儿女的愁苦心情,把诗情推向高潮。这种写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颇见李贺不同凡响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8-1020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水天向晚¹碧沉沉²,树影霞光重叠深。
译文:将晚未晚时,湖光天色渐渐转成深碧色,夕阳映照下,秋树上的红叶与天上的霞光重叠交映,如火如荼。
注释:湖:指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2213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屿数十个,以洞庭西山和马迹山最大。¹向晚:将晚未晚。²沉沉:水天渐渐转暗的样子。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浸月冷波千顷¹²,苞³霜新橘万株金。
译文:夜幕降临,朗月升起,皎洁的月光侵入水中,辉映着深秋清冷的湖面,千顷波光如练;及至天色渐明,秋霜落下,湖畔万树新橘披着晶莹的霜花,化出一片金色。
注释:¹千顷:形容太湖水面宽广辽阔。一顷为十五亩。²练:白色的丝绢。³苞:同“包”,裹之意。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幸无案牍¹何妨醉,纵²有笙歌³不废吟。
译文:幸好没有公事文书需要处理,何妨到太湖上尽情一醉呢。虽能吹笙唱歌,但也代替不了吟诗抒怀的雅兴。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十只画船¹何处宿,洞庭山²脚太湖心。
译文:船队浩浩荡荡地在湖中漫游,准备在哪里住宿呢? 就在湖中心的洞庭山脚下。

  诗的首联描绘作者黄昏时节初入太湖所见,颔联描绘进入湖心,银光撒满湖面,碧波粼粼,颈联写诗人面对此美景良宵,趁案头的官府文书不存在,何不开怀畅饮,吟咏赋诗,何其潇洒畅快;尾联写诗人竟留连不返,夜宿湖边。全诗境界壮阔,色彩明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太湖夜色的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诗的首联写向晚之景,颌联写月出之景,从中所透露出的是时间的推移,是欢乐时光的疾速飞驰。向晚时分,水天一色,幽静沉碧,树影交替叠映着霞光,深浅斑驳。不知不觉再抬头望向窗外时,“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月华流素,跃动在千顷冷波上,映照得水面如同飘扬的白练。岸边橘树千万株,橘树上的橘子在霜降之后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镀上了一层金粉。这两句中都写到了树,然而情态却是大不相同,前者是黄昏时分的树,影叠霞光是光影交替的朦胧之美。而后者是月光下的橘树,黑暗中擎起一只只橘子,仿佛挂着无数只散发着暖黄灯火的灯笼,饱和的色彩透露出的是热闹繁华之美。“万株金”的橘树,昭示着宴乐已经进展到欢腾的高潮了。

  颈联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宴会的场景,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幸好没有公文案牍劳我形体,何妨一醉而归?即便处处笙歌,我仍要放声吟诗明志。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诗人却反其意而行,无案牍之劳形,但需吟诗与丝竹相伴相映,可见诗人沉醉在欢乐之中,春风得意之感已跃然纸上。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以“十只画船”写出宴乐场面之宏大,以“何处宿”“太湖心” 写出宴乐之尽兴忘归。诗人以“宿湖中”为题,却只在最后一联中点题,给人以恍然之感,原来这“宿湖中”非是苏东坡泛赤壁之上,也非杜甫驾船漂流于潇湘之中,而是欢宴未尽,暂宿湖上之意,颇有“夜未央”的狂欢意味。

参考资料:
1、 琬如.飞花令里读诗词 风暖鸟声碎.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210-211

宿zhōng--bái

shuǐtiānxiàngwǎnchénchénshùyǐngxiáguāngzhòngdiéshēnjìnyuèlěngqiānqǐngliàn

bāoshuāngxīnwànzhūjīnxìngànfángzuìzòngyǒushēngfèiyín

shízhǐhuàchuánchù宿dòngtíngshānjiǎotàixīn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满搦(nuò)¹宫腰²纤细,年纪方³当笄(jī)。刚被风流沾惹(rě),与合垂杨岁髻(jì)。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qiè)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¹⁰
译文: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注释:¹满搦:一把可以握持。²宫腰: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³方:才,刚刚。⁴笄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⁵风流沾惹:风流,指男女相恋。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⁶垂杨岁髻: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成年后,改梳云髻。⁷初学严妆:初学,第一次学。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⁸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⁹举措:举止。¹⁰娇媚: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争奈¹心性,未会先怜佳婿(xù)²。长是³夜深,不肯便入鸳(yuān)。与解罗裳(cháng),盈盈背立银釭(gāng),却道你但先睡。
译文: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丈夫给他脱衣服,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注释:¹争奈:怎奈。心性,性情,性格。²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婿:此指丈夫。³长是:经常是。⁴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⁵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⁶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⁷盈盈:羞怯的样子。⁸银釭: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⁹却道:却说。

  这首词写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刚刚到得成年就被嫁出,因其尚不解风流韵事,故而在出嫁之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婚生活的情形。上片写这位少女婚前的美艳和天真,下片写她婚后的羞怯。

  词的上片写及笄女孩娇羞怯懦,形态心境一一活脱画出,可谓丹青妙手。首句写女子身材,抓住腰细得只有一把,身材苗条;次句写其年龄,“方当笄岁”,才步人成年,正当豆寇年华。“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二句可见这女子性意识刚刚觉醒,才把头上两个下垂的发髻挽合在一起盘了起来,即俗称“上头”,这是从姑娘到新妇的发式变化,意思是她初做新妇。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新妇与姑娘在妆束上的区别是,姑娘数活泼为佳,新妇以端庄为美,所以,新妇的第一项任务学习“严妆”;再一个重要区别是,姑娘是单栖,新妇要过夫妻生活。这是用典。由于是新妇,看起来她那弱不禁风的身材,对性生活还有点承受不起。她那一举一动都妩媚多姿,十分可人。

  词的下片,写女子不习惯婚后生活。“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过片承上片而来,是说这女子还有点像做姑娘时那样任性,没有学会疼爱自己的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层层展开,其心理活动的复杂与丰富活现纸上,生动如画。羞怯之中,洋溢着新婚生活的甜蜜与喜悦,简直是一幅风俗画。整个下片着重抓取了几个动作,来进一步将人物写活,使其更具立体感。一是对丈夫不懂得温存,二是不肯脱衣就寝,三是背灯而立,四是着令丈夫先睡,全然是一个不懂规矩、人世未深的孩子。结三句尤妙,但使丈夫哭笑不得,无可奈何。留下一片令人忍俊不禁且想象不尽的空间。

  此词全部主旨都集中在两个字上——“娇羞”,在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倾力表现了词中女性的这一心理状态。通首香艳至极,却不堕恶趣。在主题上虽未能免俗,但其对女子心性之感悟能力、描写之笔力都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有人认为柳永此度赏玩的是一位既解风情、又不失清新的雏妓,最得狎客欢心。作者无所顾忌地用俚言俗语将自己的“猴急”心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这种狎妓病态心理在当时的病态社会里,反而显得十分正常,被众人、乃至社会文化所认可。

  头巾气重的道学先生以为此词儇薄,斥柳永无状。不必讳言,语词相当刻露。柳词轻薄、秽亵的罪名是难以推脱的,然而细绎词意亦或是写好人家小儿女初嫁的情形,作者体味细腻真切,描摹生动传神,颇值得反复揣摩。此当是柳词中别一种笔调。

参考资料:
1、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2、 陶然编 .杨柳岸晓风残月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78-79 .

dòubǎihuā··mǎnnuògōngyāoxiān--liǔyǒng

mǎnnuògōngyāoxiānniánfāngdāngsuìgāngbèifēngliúzhānchuíyángshuāngchūxuéyánzhuāngmiáoshìxuēshēncáiqièxiūyúnqíngcuòduōjiāomèi

zhēngnàixīnxìngwèihuìxiānliánjiā婿zhǎngshìshēnkěn便biànyuānbèijiěluóshangyíngyíngbèiyíngāngquèdàodànxiānshuì

日晚颇欲归,主人若见留。
日晚颇¹欲归,主人若见留。
译文:天色已晚我很想要回家,但是主人一直挽留。
注释:¹颇:很。
我非不能饮,老病怪觥筹。
我非不能饮,老病怪觥(gōng)¹
译文:我并不是不善饮酒,只是年老多病不能多喝酒呀。
注释:¹觥筹:酒杯和酒筹。
人意不可违,欲去且复休。
人意不可违,欲去且复休。
译文:主人的好意不能违背,虽然想走还是留了下来。
我醉彼自止,醉亦何足愁。
我醉彼自止,醉亦何足愁。
译文:我喝醉了主人就自动叫我别再喝了,醉了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
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zōu)¹
译文:走在归家路上仍是醉意浓浓头昏沉,只见夕阳已经落在山岭头。
注释:¹陬:角落,山脚。
竹里有人家,欲憩聊一投。
竹里有人家,欲憩(qì)¹聊一投。
译文:看到竹林中有人家,我想投宿一晚好休息一下。
注释:¹憩:休息。
有叟喜我至,呼我为君侯。
有叟(sǒu)¹喜我至,呼我为君侯。
译文: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家,他很高兴我来到,尊称我为‘君侯’。
注释:¹叟:老头。
造以我非是,俛笑仍掉头。
造以我非是,俛¹笑仍掉头。
译文:我告诉他我不是达官贵人,老人低头笑笑就回头走了。
注释:¹俛:同“俯”。屈身;低头。
机心久巳尽,犹有不平鸥。
机心久巳尽,犹有不平鸥。
译文:我想当官的心早就消磨干净了,可是还是有想当官的人啊。
田父亦外我,我老谁与游。
田父亦外我,我老谁与游。
译文:连种田的老农人都看不起我,我老了还能和谁做朋友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