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半夜起松陵,万里孤舟一点灯。莫为离家肠易断,无家犹有少年僧。
西风半夜起松陵,万里孤舟一点灯。莫为离家肠易断,无家犹有少年僧。

chénglǎnggōng--tēng

西fēngbànsōnglíngwànzhōudiǎndēngwèijiāchángduànjiāyóuyǒushǎoniánsēng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梅子¹留酸软齿牙²,芭蕉分绿³与窗纱
译文: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注释:¹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²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³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⁴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¹,闲看儿童捉柳花²
译文: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¹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²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73-1074

xiánchūxiàshuì ·

yángwàn sòngdài 

méiliúsuānruǎnchǐ齿 jiāofēn绿chuāngshā 
chángshuìqíng xiánkànértóngzhuōliǔhuā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沉¹谢世事²,俯默³唐虞(yú)
译文: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注释:¹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²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³俯默:低头不语。⁴窥:窥探,研究。⁵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¹
译文: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注释:¹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欣¹或自笑,感戚²亦以吁(xū)³
译文: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注释:¹欣:高兴。²戚:悲伤。³吁:叹气。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piǎo)(zhì)¹各舒散,前后互相逾²
译文: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注释:¹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²逾:越过,超越。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痾(kē)¹扰灵府²,日与往昔殊。
译文: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注释:¹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²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临文¹²了了³,彻卷(wù)若无。
译文: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注释:¹临文:打开书本阅读。²乍:刚刚,初。³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⁴彻卷:丢开书本。彻:通“撤”,撤除。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¹谁与言,但与竹素²³
译文: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注释:¹竟夕:一天到晚。²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³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倦极更¹倒卧,熟寐²乃一苏³
译文: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注释:¹更:一作“便”。²熟寐:熟睡,睡足。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¹展肢体,吟咏²心自愉³
译文: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注释:¹欠伸:伸伸懒腰。²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³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¹
译文: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注释:¹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¹即闭口,萧散捐²囚拘³
译文: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注释:¹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²捐:除去,抛弃。³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¹²我拙,智者³为我愚。
译文: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注释:¹巧者:乖巧的人。²为:谓,说。³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¹
译文: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注释:¹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¹²六尺躯³,勿为名所驱
译文: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注释:¹贵:珍惜。²尔:你。³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躯:身躯。⁴名:名利。⁵驱:驱使。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下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dài)¹(fú)²如何³?齐鲁青未了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注释:¹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²夫:就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³如何:怎么样。⁴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⁵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¹²神秀³,阴阳昏晓
译文: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注释:¹造化:创造与化育。《淮南子·精神》:“伟哉造化者”。诗中的“造化”就是“造化者”。指创造、化育一切的大自然。²钟:聚集。³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⁴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⁵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⁶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
荡胸¹生曾(céng)²云,决眦(zì)³归鸟。( 曾 同:层)
译文:那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
注释:¹荡胸:心胸摇荡。²曾:同“层”,重叠。³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⁴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¹凌绝顶²,一览众山小³
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¹会当:终当,定要。²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凌:登上。³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0-321 .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5 .

wàngyuè

 tángdài 

dàizōng qīngwèiliǎo 
zàohuàzhōngshénxiù yīnyánghūnxiǎo 
dàngxiōngshēngcéngyún juéguīniǎo  (céngtóng céng )
huìdānglíngjuédǐng lǎnzhòngshānxiǎo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¹成,有龙垂胡髯(rán)²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³持龙髯,龙髯拔,堕(duò)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译文: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垂着须髯的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后,群臣和后宫后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余人,龙即飞上天去。其余的小臣不能上,都抓着龙须不放,龙须被拔落,黄帝的弓也掉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已经上天,就抱着弓和龙须号陶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那张弓叫乌号。
注释:¹既:已经。²胡髯:胡须。³悉:全;尽。⁴堕:掉下;坠落。
危楼古镜影犹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郸。缥缈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
危楼¹古镜影犹寒。倒景²忽相看。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hán)(dān)。缥(piāo)(miǎo)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
译文:独倚高楼,望镜中身影犹感孤冷凄清寒。孤灯下形单影只,只能独坐与孤影相看。桃花独自开放不知朝代变更、人事变迁,离开故乡已久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处虚无缥缈,只能在这人世间飘荡流浪。
注释:¹危楼:高楼。²倒景:一作“倒影”。
宝光丹气共回环。水弱小舟闲。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说与霓裳莫舞,银桥不到深山。
宝光¹丹气²共回环³。水弱小舟闲。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说与霓(ní)(cháng)莫舞,银桥不到深山。
译文:霞光如锦与云雾共环绕,溪流浅浅、小舟悠闲的停靠在浅滩边上。生命力强的珍木从不惧秋风萧瑟,心中愁绪万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忧闷。那翻飞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宫的银桥也无法到达那遥远的山岭。
注释:¹宝光:神奇的光辉。²丹气:赤色的水气。亦指彩霞。³回环:环绕。⁴水弱:水流细小。⁵难老:犹长寿。多用作祝寿之辞。⁶三珠树:本作“三株树”。⁷依依:留恋,不忍分离。⁸脆管:笛的别称。⁹银桥: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

fēngsōng··wēilóujìngyǐngyóuhán--zhāngyán

wēilóujìngyǐngyóuhándàojǐngxiāngkàntáohuāshídōng西jìnxiǎngjīnmènghándānpiāomiǎoshénxiānhǎishàngpiāolínghuàrénjiān

bǎoguāngdāngònghuíhuánshuǐruòxiǎozhōuxiánqiūfēngnánlǎosānzhūshùshàngcuìguǎnqīngdànshuōshangyínqiáodàoshēn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