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飘零客,能逢骨肉亲。乍同灯下语,犹讶梦中身。
不谓飘零客,能逢骨肉亲。乍同灯下语,犹讶梦中身。
意绪兼悲喜,关河各苦辛。音初闻里闬,事但话乡邻。
意绪兼悲喜,关河各苦辛。音初闻里闬,事但话乡邻。
细问儿童长,空怜弟妹贫。艰危前路甚,消息故园真。
细问儿童长,空怜弟妹贫。艰危前路甚,消息故园真。
虽得欢携乐,其如别泪新。明朝又分手,两地共伤神。
虽得欢携乐,其如别泪新。明朝又分手,两地共伤神。

sháoféngxièzhǎngshǐzhàngxiéjiāshìzhìzhìqiěwèibié--tēng

wèipiāolíngnéngféngròuqīnzhàtóngdēngxiàyóumèngzhōngshēn

jiānbēiguānxīnyīnchūwénhànshìdànhuàxiānglín

wènértóngzhǎngkōngliánmèipínjiānwēiqiánshénxiāoyuánzhēn

suīhuānxiébiélèixīnmíngcháoyòufēnshǒuliǎnggòngshāngshén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道南宅¹岂识楼桑²,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³才分,流延晋宋,弹倒萧梁。昭(zhāo)车书四方,北溟(míng)浮海吞江。临眺(tiào)苍茫,醉倚歌鬟(huán),吟断寒窗。
译文:家住道南大宅的周瑜怎会认识陋居楼桑的刘备?何处而来的英雄,惊倒了孙郎。汉家的九鼎江山刚刚才分崩离析,就流传到了晋代与宋朝,又弹倒间传到了南朝的萧梁两帝。清平的年代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海水也吞没了大江。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在江中,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
注释:¹道南宅:倒周瑜。²楼桑:倒刘备。³汉鼎:汉王室。⁴萧梁:南朝的梁国。⁵昭代:清明时代。⁶北溟鱼:比喻怀有雄才大略的人。⁷歌鬟:倒歌伎。

chángōng ·jīngkǒuhuái怀 ·zhènjiāng

zhì yuándài 

dàonánzháishílóusāng yīngxióng jīngdǎosūnláng hàndǐngcáifēn liúyánjìnsòng tánzhǐxiāoliáng zhāodàichēshūfāng běimínghǎitūnjiāng líntiàocāngmáng zuìhuán yínduànhánchuāng 
瘴霭潜消瑞气和,梅峰千里阔烟萝。
(zhàng)¹(ǎi)²潜消瑞气³和,梅峰千里阔烟萝。
译文:瘴气和雾霭都消散了,山中一片祥和,绵延千里的梅峰草木茂盛,烟聚萝缠。
注释:¹瘴:瘴气。²霭:云气;雾气。³瑞气:祥瑞的云气。
人逢杂堠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人逢杂堠(hòu)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译文:云层变得很高很远,路上时有阻碍,但走在风景美丽的山上也不厌烦山路多。
啼鸟丛篁传木杪,瀑泉碎玉激岩阿。
啼鸟丛篁¹传木杪,瀑泉碎玉激岩阿。
译文:竹林中的鸟啼声从树枝间传来,飞流直下的瀑布溅出的水花击打着岸边的石头。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欲留征驭迟迟去,公檄催人不奈何。
欲留征驭迟迟去,公檄(xí)¹催人不奈何。
译文:想留住马儿停驻一会儿再慢慢离去,但无奈的是公文催促我赶紧上路。
注释:¹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

guòshí--zhāngdūn

zhàngǎiqiánxiāoruìméifēngqiānkuòyānluórénfénghòusuīyúnyuǎnzàihǎoshānníngyànduō

niǎocónghuángchuánmiǎoquánsuìyánāliúzhēngchíchígōngcuīrénnài

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
荷叶参(cēn)(cī)¹卷,榴花次第²开。
译文:新长出的荷叶几乎都卷在一起,还未展开;石榴花也在依次绽放。
注释:¹参差:差不多;几乎。²次第:挨个;依次。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译文:只要心中有可以欣赏的事物,来寄托我们的情感,任凭岁月流逝也可以波澜不惊。

shìzháiyuánt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cēnjuǎn liúhuākāi 
dànlìngxīnyǒushǎng suìyuèrèncuī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轻云¹贴水²飞,乍晴³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译文: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注释:¹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²贴水:紧挨近水面。³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⁴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⁵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⁶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⁷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沙燕¹不闻鸿雁信²,竹间时听鹧(zhè)(gū)³。此情惟有落花知!
译文:在沙燕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注释:¹沙燕:指沙渚、沙滩之燕。²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³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鹧鸪,禽名,善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0-742

huànshā··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shì

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zhàqíngchíguǎnyànzhēngshěnlángduōbìngshèng

shāshàngwén鸿hóngyànxìnzhújiānshítīngzhèqíngwéiyǒuluòhuāzhī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衣上征尘¹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²
译文: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注释:¹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²消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身合¹是诗人未²?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注释:¹合:应该。²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34-936

jiànméndàozhōngwēi

yóu sòngdài 

shàngzhēngchénjiǔhén yuǎnyóuchùxiāohún 
shēnshìshīrénwèi jiànm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