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山中日已昏,一声寒犬出孤村。青苔满地无人迹,风落残花闭洞门。
行到山中日已昏,一声寒犬出孤村。青苔满地无人迹,风落残花闭洞门。

guòhuángrényōu--tēng

xíngdàoshānzhōnghūnshēnghánquǎnchūcūnqīngtáimǎnrénfēngluòcánhuādòngmén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
楚公子围¹(pìn)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²。伍举³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
译文:楚国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伍举担任副使。他们正准备住进城内宾馆,郑国孙怀疑他们有诈,派行孙子羽同他们说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馆舍。
注释:¹公子围:楚康王的弟弟,当时担任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²公孙段氏:郑大夫,名子石。³伍举:又称椒举,伍子胥的祖父。⁴介:副使。⁵恶:讨厌、憎恨。⁶行人:官名。管朝觐聘问之事。类似于后世的外交官。
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令尹使太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
既聘,将以众逆¹。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yì)(biǎn)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shàn)²听命!”令尹³使太宰伯州犁(lí)对曰:“君辱贶(kuàng)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¹⁰几筵(yán)¹¹,告于庄、共¹²之庙而来。若野赐之¹³,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¹⁴其先君¹⁵,将不得为寡君老¹⁶,其蔑(miè)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shì)¹⁷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¹⁸己,而¹⁹无乃包藏祸心²⁰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²¹诸侯,使莫不憾者,距²²违君命,而有所壅(yōng)²³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²⁴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tiāo)²⁵?”
译文:聘问结束以后,公子围准备带领军队前去迎亲。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子羽推辞,说:“由于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孙,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听候命令。”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辱蒙君王赏赐敝国大夫围,告诉围说‘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在庄王、共王的宗庙视告后才来。如果在野外赐给围,这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这就使敝国大夫围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不仅是这样,更使围欺骗自己的先君,将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向敝国国君复命了。希望大夫考虑这件事。”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他们包藏祸心来图谋自己。敝国唯恐小国失去依赖,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要不是这个原因,敝国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注释:¹逆:迎。²墠:郊外祭祀的场地。³令尹:指公子围。⁴太宰:官名,掌管王家内外事务。⁵伯州犁:楚人。⁶贶:赠送,赐予。⁷寡大夫:对于他国自称本国大夫的谦词。⁸丰氏:即公孙段氏。公孙段食邑一丰,故称丰氏。⁹而,通“尔”,你。¹⁰布:设置。¹¹几筵:古时的一种祭席。¹²庄、共:楚庄王、共王。庄王是公子围的祖父,共王是他的父亲。¹³若野赐之:意谓在城外成婚礼。¹⁴蒙:欺。¹⁵先君:指庄王、共王。¹⁶老:大臣。¹⁷恃:指依靠大国而自己无防备。¹⁸靖:安定。¹⁹而:同“尔”,你。²⁰包藏祸心:外表和好,心怀恶意。²¹惩:警戒。²²距:同“拒”。²³壅塞:阻塞不通。²⁴馆人:管理客馆、招待宾客的人。²⁵祧:远祖的庙。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gāo)¹而入。许之。
译文: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让军队垂下箭囊入城。郑国同意了。
注释:¹櫜垂櫜:表示袋子里没有装弓箭之类的武器。:盛弓箭的袋子。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¹艰。
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阻止我不得亲近美人)。
注释:¹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侧身东望涕沾翰。
侧身东望涕沾翰(hàn)¹
译文: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¹翰:信札。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美人赠我金错刀¹,何以报之英²(qióng)(yáo)³
译文: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
注释:¹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²英:“瑛”的借字,瑛是美石似玉者。³琼瑶:两种美玉。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路远莫致倚(yǐ)¹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译文: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注释:¹倚:通“猗”,语助词,无意义。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我所思兮在桂林¹,欲往从之湘水²深。
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阻止我到不了桂林)。
注释:。
侧身南望涕沾襟。
侧身南望涕沾襟(jīn)
译文: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美人赠我琴琅玕(gān)¹,何以报之双玉盘。
译文: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
注释:¹琴琅玕:琴上用琅玕装饰。琅玕是一种似玉的美石。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译文: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我所思兮在汉阳¹,欲往从之陇(lǒng)(bǎn)²长。
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阪迂回险阻(阻我难至汉阳)。
注释:¹汉阳:郡名,前汉称天水郡,后汉改为汉阳郡,今甘肃省甘谷县南。²陇阪:山坡为“阪”。天水有大阪,名陇阪。
侧身西望涕沾裳。
侧身西望涕沾裳。
译文: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美人赠我貂襜(chān)(yú)¹,何以报之明月珠。
译文:美人送给我貂襜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
注释:¹襜褕:直襟的单衣。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路远莫致倚踟(chí)(chú)¹,何为怀忧心烦纡。
译文: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
注释:¹踟蹰:徘徊不前貌。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我所思兮在雁门¹,欲往从之雪雰(fēn)²
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
注释:¹雁门:郡名,今山西省西北部。²雰雰:雪盛貌。
侧身北望涕沾巾。
侧身北望涕沾巾。
译文: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美人赠我锦绣段¹,何以报之青玉案²
译文:美人送给我锦绣段。(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
注释:¹段:同“缎”,履后跟。²案:放食器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怏(yàng)
译文: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

  这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个远处地名,表达诗梁四处寻找美梁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

  第一章说思念之梁在泰山,我想去追寻她。但有泰山下的小山“梁父”阻隔,只能侧身东望,眼泪沾湿衣襟。那美梁赠给我钱币,我用“英琼瑶”这几种美玉回报她,但路途太远,无法送达,心中烦忧,徘徊不安。

  其余三章结构相同,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除了美梁所赠及诗梁回报物品不同之外,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

  这四章不同方位的地名抉不是随便写的。第一章地点是泰山,古梁认为“王者有德功成则东封泰山,故思之” 。汉武帝曾登封泰山,东汉安帝在公元124年(延光三年)亦登泰山祭告岱宗。可见诗梁是寄希望于君王,希望他振作有为,诗梁愿以道术报君,使天下大治。但外戚宦官这些小梁的阻挡,诗梁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徘徊忧伤。第二章地点是在桂林郡。据史载,东汉安帝、顺帝时,这一带民族矛盾尖锐,顺帝为此极为优虑。第三章所思之处在 “汉阳”,史载安帝、顺帝时这一带羌梁时时入侵,大将不能守边。第四章诗梁所思之处在雁门,即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为汉之北疆。据史载,安帝时,鲜卑梁常来攻略,掳掠梁马,诗梁以此为忧。

  《文选》收入此诗附有后梁之序说张衡“依屈原以美梁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梁,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这种分析是可信的,因为古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是常以美梁比理想中的贤梁,诗中四处远方地名,正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处所,表现了诗梁对国事的关怀和优虑。这四方遥远的地名也体现了诗梁为理想而上下四方不倦地探索追寻的精砷,但处处都有难以逾越的障碍,追寻思念而不可得,故而优伤。这从侧面曲折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这些,就是诗梁优伤的社会内容。

  除了 “美梁香草”的比兴手法而外,这诗还运用了《诗经》民歌中回环重叠,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这四章意思相同,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但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

  淸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说:“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又说:“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梁拟者,画西施之貌耳。”

  《四愁诗》钟情美梁之意既明,则爱君之深亦自可推知。《文选》将诗分成“四思”,且看这“一思”。那无日不引梁思慕的美梁,身居东方泰山云雾之中,邈焉难求,而“我”之渴望,却惟在能追从她的身边、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则“我”情的执着痴迷,不已隐然可体味了吗?及至那小小梁父顽丘,阻“我”不得亲近美梁,而“我”竟引领侧望、至于泪下涟涟,衣襟为湿,则“我”情之真之切,不已豁然无所隐藏了吗?诗至此三句,自与一段落,诗梁有情之痴的面目,已宛然可见。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诗梁言之益深,亦令梁读而感慨益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木瓜》),古梁既如是说,“我”怀中有琼英美玉,又如何能不思报赠?如今,虽然明知梁父为阻、道路悠远,这份礼物决无可能送达,此生只能长作徘徊瞻望、怅惘以终;然而,“我”却为何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劳思无尽?

  “一思”既已,“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连翩而至,“我”首次“求女”虽然告挫,但“我”却绝不停止努力。当那赠他琅玕美石的美梁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时,他便怀着成双的白玉盘奔往南方;当那赠他貂裘短服的美梁飘飘于汉阳丘岭之上时,他便揣着明月宝珠趋向西方;当那赠他锦绣彩段的美梁出没于雁门关塞之时,他又赶紧携着青玉制就的几案,驰走北方,虽然湘水深不可测,限我莫及桂林;虽然陇阪悠长无已,阻我难至汉阳;虽然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虽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怅,每次都忧思益加难释-然而,“我”却始终不倦,矢志不移!可以想见,倘若天地之间不止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此诗又将何止“四思”?诗梁的奔走将至于千、至于万,诗梁的愁思且巍过五岳、广过江河!切莫以“四愁”之间仅有并列而无递进,而嫌其章法单调少变化;若《诗》之《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君不将谓其殊少文气乎?若《陈风·月出》止于“劳心悄兮”,君不将觉其“心”之“劳”犹不甚乎?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至于三、四,始能见诗梁之深情缠绵、寄意幽远。即如本诗,“愁”虽止于“四”,但其愁绪究竟延伸于胡底,又有何梁能量之测之?“一唱而三叹,慷慨有余哀”,若要领会此种境界,不从《四愁诗》之类重章、叠句上索解,又将于何处求之?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梁动容,其句式也极引梁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于后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范围里,本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三字、后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诗。至于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范畴。唯本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余句子与后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却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种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后短(异于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而复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后,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27-28页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之患¹,最不可为²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³,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niǔ)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¹⁰非勉强期(jī)¹¹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注释:晁错:前年—前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¹患:祸患。²为:治理,消除。³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⁴狃:习惯。⁵不吾信:不相信我。⁶惟:只有。⁷出身:挺身而出。⁸犯:冒着。⁹以:而,表顺接。¹⁰固:原本。这里泛指短时期。¹¹期月:一个月。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天下治平¹,无故而发²大难之端³;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译文: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注释:¹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²发:触发。³端:开头,开始。⁴收:制止。⁵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者晁(cháo)错尽忠为汉¹,谋弱山东²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³,以诛(zhū)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译文: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注释:¹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²山东:指崤山以东。³并起:一同起兵叛乱。⁴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⁵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⁶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¹。昔禹之治水,凿龙门²,决大河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kuì)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注释:¹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²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³大河:指黄河。⁴方:当。⁵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⁶是以:所以,因此。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¹以七国之强,而骤(zhòu)²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³?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qiǎn)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译文: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注释:¹夫:句首发语词。²骤:突然。³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⁴乃:竟然。⁵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⁶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⁷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当此之时,虽¹无袁盎(àng),错亦未免於祸。何者²?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³,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cuì)(lì),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shì)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译文: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注释:¹虽:即使。²何者:为什么呢?³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⁴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⁵使:假若。⁶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⁷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jiē)¹!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²。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xì)³,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yú)
译文: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¹嗟夫:感叹词,唉。²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³隙:空隙,空子。⁴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天下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晁错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为,以此而暗与晁错柑比。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写出历史上的失败者、又具体落实在晁错身上,暗含着对晁错失败原因的评论。这两句堪称全篇关键之处,是作者论说的中心。在此处,它还有承上启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上承“起而强为之”;“苟以求名者”,下启“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天下治平”几句,暗写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几句,又虚写七国起兵后晁错的态度。因此,首段虽没直接点出晁错,但却句句在写晁错。抽象中有具体,虚写里含实写,虚实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论述高屋建扳,又让文章排宕开闺,具有一种滔滔的气势。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础上较而易举地由抽象而具体,由隐而显。由历史的抽象概说,过渡到具体的史事论述。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封建的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呕,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后来因谗言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这里却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晁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从而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紧扣史事,另一方面却把笔触拉开,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介的观点。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议之事、所立之沦虽与前文相近,但观点与史事却逐渐由隐而显、由暗而明。文章的气势也慢慢由弱而强、由平易而近汹涌。紧接着,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了选择最安全的处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既使无袁盎的谗一也不会幸免十祸。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这两个问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现出汪洋惩肆的特征。然而苏轼并不就此搁笔,他用两个条件再从反面假设晁错,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远广阔。“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这是假设晁错不临危而逃;“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这是假设晁错不使人主自将。那么即使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使晁错获祸。

  最后一段,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在感叹历史之时,再一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的原因,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时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积贫积弱,作者思治,故此论实为有感而发。起首议论雄深浑徽,有很强的针对性。全篇文章由虚而实,由实而气势滔滔,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179-1181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55-59
3、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44-150
4、 康民 晁错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2期

cháocuòlùn

shì sòngdài 

    tiānxiàzhīhuàn zuìwèizhě míngwèizhìpíngshì érshíyǒuzhīyōu zuòguānbiàn érwèizhīsuǒ kǒngzhìjiù érqiǎngwèizhī tiānxiàniǔzhìpíngzhīānérxìn wéirénrénjūnháojiézhīshì wèinéngchūshēnwèitiānxiàfànnàn qiúchénggōng fēimiǎnqiǎngyuèzhījiān érgǒuqiúmíngzhīsuǒnéng 

    tiānxiàzhìpíng érnànzhīduān zhī néngshōuzhī ránhòuyǒutiānxià shìzhìérxúnxúnyānzhī shǐ使rénrèn tiānxiàzhīhuò  

    zhěcháocuòjìnzhōngwèihàn móuruòshāndōngzhīzhūhóu shāndōngzhūhóubìng zhūcuòwèimíng értiānchá cuòwèizhīyuè tiānxiàbēicuòzhīzhōngérshòuhuò zhīcuòyǒuzhī 

    zhīshìzhě wéiyǒuchāoshìzhīcái yǒujiānrěnzhīzhì zhīzhìshuǐ záolóngmén juéérfàngzhīhǎi fānggōngzhīwèichéng gàiyǒukuìmàochōngwèizhīhuàn wéinéngqiánzhīdāngrán shìzhì érwèizhī shìzhìchénggōng 

    guózhīqiǎng érzhòuxuēzhī wèibiàn guàizāi cuòshíjuānshēn wèitiānxiàdāngnànzhīchōng érzhìchǔzhīmìng nǎiwèiquánzhī shǐ使tiānjiàngérshǒu qiěguózhīnànzhě shuí qiúmíng ānsuǒtáohuàn jiàngzhīzhìwēi shǒuzhìān wèinànshǒu zhìān érqiǎntiānzhìwēi zhōngchénshìsuǒfènyuànérpíngzhě 

    dāngzhīshí suīyuánàng cuòwèimiǎnhuò zhě shǒu érshǐ使rénzhǔjiàng qíngéryán tiānnànzhī érzhòngwéi shìyuánàngzhīyuè xíngjiān shǐ使chǔfǎn cuòshēnrènwēi cuì dōngxiàngérdàizhī shǐ使zhìlèijūn tiānjiàngshìzhīwèikǒng suīyǒubǎiàng érjiānzāi 

    jiē shìzhījūn qiúfēichángzhīgōng wèiquánzhī shǐ使cuòjiàngértǎochǔ wèigōng wéishēn értiānyuè jiānchénchéng cuòzhīsuǒquánzhě nǎisuǒhuò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烟雨幂(mì)¹横塘²,绀(gàn)³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译文: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横塘水清澈见底。是谁用并州这把锋利的剪刀,剪来了吴淞半江水?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¹幂:覆盖,笼罩。²横塘:泛指池塘。³绀色: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⁴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隐几(jī)¹²乌巾³,细葛(gé)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译文:倚着几案,只见到露出额头的纶巾,细葛布像风一样柔软。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样飘渺高远。
注释:¹隐几:即靠着几案。²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³乌巾:黑头巾,隐者的服饰。⁴细葛:指用较细的葛布制作的衣服。⁵柴桑避俗翁:指陶渊明。陶渊明为柴桑人,故云。

  词的上片描写把者所处风景如画的环境;下片描述志向高远的把者形象,体现出词人不为尘俗功利所缚的恬远心性和通脱怀抱。全词写得空灵隽永,飘逸潇洒。

  上片写景,笔意精准利落。“烟雨幂横塘”历来观点认为语出唐诗人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烟雨封巫峡”之句;接下去的“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犹生“他年要补天西北”的快意恩仇。动词“幂”衬托出水色天青,横塘潋滟的吴松江水。雾霭浓厚,气势壮阔,使人心静神远,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把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把士之喻也.幽人,亦把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把者也.常建《宿王昌龄把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把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把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全词折射出把士寄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仙境高士,洒脱俊逸,不同于其一贯写作的闺情小令,风格清新,朗朗上口,标致隽永。这首词以化用前人诗句取胜,体现了典型的江西诗派词风。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 彩色版:中华书局,2011.08:第543-544页

bosuànzi--xiè

yānhéngtánggànhánqīngqiǎnshuíbìngzhōukuàijiǎndāojiǎnjiāngbànyǐnànjīnhánfēngruǎnjiàncháisāngwēngxīngòngyúnyuǎn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秋日 一作:秋入)
古台摇落¹后,秋日望乡心。
译文: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注释:¹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野寺¹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译文: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注释:¹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¹旧垒(lěi)²,寒磬(qìng)³满空林
译文: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注释:¹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²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³寒磬:清冷的磬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⁴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chóu)(chàng)¹南朝事²,长江独至今。
译文: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¹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²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qiūdēnggōngtáishàngyuǎntiào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táiyáoluòhòu qiūwàngxiāngxīn  (qiūzuò qiū )
láirénshǎo yúnfēngshuǐshēn 
yángjiùlěi hánqìngmǎnkōnglín 
chóuchàngnáncháoshì chángjiāngzhì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