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空林到沃洲,满林黄叶上方秋。松遮古殿半山翠,竹隐空房三径幽。
行尽空林到沃洲,满林黄叶上方秋。松遮古殿半山翠,竹隐空房三径幽。
宝盖影飘依佛座,昙花香散拂经楼。年来绮语方除障,不敢题诗赠惠休。
宝盖影飘依佛座,昙花香散拂经楼。年来绮语方除障,不敢题诗赠惠休。

tóngméibàolínshūfēng访fǎngshàngrén--tēng

xíngjǐnkōnglíndàozhōumǎnlínhuángshàngfāngqiūsōngzhē殿diànbànshāncuìzhúyǐnkōngfángsānjìngyōu

bǎogàiyǐngpiāozuòtánhuāxiāngsànjīnglóuniánláifāngchúzhànggǎnshīzènghuìxiū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jì)¹逢古老²,独立思氛氲(yūn)³。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注释:¹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²古老:一本作“故老”,称老年人。³氛氲:思绪深长貌。⁴零丁:孤单貌。⁵头鬓:头发。⁶勋庸:即指功业,功劳。⁷已矣:完了。⁸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汉家¹能用武,开拓穷²异域³。戍(luán)(kāng)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yì)
注释:¹汉家:借指唐朝。²穷:尽。³异域:外国。⁴戍卒:守边的战士。⁵厌:饱。后作“餍”。⁶关亭:一本作“开亭”。⁷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fēi)¹。元戎²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qiāng)³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注释:¹霏霏:形容雨雪细密。²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³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⁴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幽州¹多骑射,结发²³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注释:¹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²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³重:崇尚,看重。⁴横行:纵横驰骋。⁵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àn)¹长城外,日没更烟尘²。胡骑虽凭陵³,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注释:¹黯黯:一本作“茫茫”。²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³凭陵:侵凌,进逼。⁴古树:枯树。⁵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幽州多骑射”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黯黯长城外”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畔白苹汀。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cí)¹(pàn)白苹²(tīng)³
译文:落日时分,一叶小舟漂过洞庭,好似一缕孤烟浮动;只见黄陵祠畔是一片长满白苹的小洲。
注释:潇湘:潇,水清深的样子。潇湘就如说清清的湘水。因为湘水流入洞庭,所以古代潇湘洞庭往往混言不分。¹黄陵祠:祭祀舜的妃子娥皇、女英的黄陵庙,在洞庭湖南岸。²白苹:即白蘋,水中的一种浮草。³汀:水边平地,小洲。
欲知万里苍梧眼,泪尽君山一点青。
欲知万里苍梧¹眼,泪尽君山²一点青。
译文:想知道当日二妃是怎样长望苍梧,眼泪流尽的,就看那湖中君山,那青青的一点痕迹就是她们最后一滴泪所化。
注释:¹苍梧:即九嶷山,传说为舜死处和葬地。²君山:在洞庭湖偏北水域,相传为二妃居处。舜帝死,二妃面对湘江痛哭,眼泪滴在江边的竹子上,点点成斑。

xiāoxiāng--zhāngyuángàn

luòyānguòdòngtínghuánglíngpànbáipíngtīng

zhīwàncāngyǎnlèijǐnjūnshāndiǎnqīng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¹云飞扬,
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注释:¹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¹²海内³兮归故乡,
译文: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注释:¹威:威望,权威。²加:施加。³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¹猛士兮守²四方³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²守:守护,保卫。³四方:指代国家。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全篇只有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

参考资料:
1、 《中华好诗词》栏目组编著. 中华好诗词 第1季[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4.09.第64页
2、 姚国军主编. 中国经典诗词品鉴[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01.第14-15页

fēng

liúbāng liǎnghàn 

fēngyúnfēiyáng 
wēijiāhǎinèiguīxiāng 
ānměngshìshǒufāng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译文: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吴苑(yuàn)¹宫闱(wéi)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译文:当年的吴国宫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梦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注释:¹吴苑:宫阙名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云笼远岫(xiù)¹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译文: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注释:¹岫:峰峦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译文: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写诗人失国失家后的落魄景象和凄凉心境。山重水尽、绝望无依的兄弟四人,都已不堪愁苦闲坐,再仔细思量,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梦醒了, 国亡了, 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了。与北宋誓死抵抗未必能取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李煜尚拥有南唐半壁江山,如能发愤图强,还不知是谁做一统帝王。可恨的是他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能坐在飘舟里“细思量”,去为自己家族的处境哀愁了。这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和抒发,不粉饰,不矫造,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晓枫 .论李煜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15 .
2、 王文昌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浅论李煜诗词中的“闲”“愁”意绪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12-11-20 .

zhōngjiāngwàngshíchéngxià

 dài 

jiāngnánjiāngběijiùjiāxiāng sānshíniánláimèngcháng 
yuàngōngwéijīnlěngluò guǎng广língtáidiàn殿huāngliáng 
yúnlǒngyuǎnxiùchóuqiānpiàn guīzhōulèiwànháng 
xiōngrénsānbǎikǒu kānxiánzuòliáng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¹家花满蹊(xī)²,千朵万朵压枝低。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注释:¹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²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¹戏蝶时时舞,自在娇²莺恰恰³(tí)
译文: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注释:¹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²娇:可爱的样子。³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jiāngpànxúnhuā ·liù

 tángdài 

huángniángjiāhuāmǎn qiānduǒwànduǒzhī 
liúliándiéshíshí zàijiāoyīngqiàq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