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xiǎn)¹湿。
注释:¹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tán)(zhù)¹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注释:¹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此词抒写春情。上片写室外春景。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下片写室内之人。闲凭熏笼,心事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注释

注释

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陈克

陈克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 1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斜光)
斜阳¹照墟落²,穷巷³牛羊归。(斜阳 一作:斜光)
译文: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注释:¹斜阳:一作“斜光”。²墟落:村庄。³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野老¹念牧童²,倚杖³候荆(jīnɡ)(fēi)
译文: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注释:¹野老:村野老人。²牧童:一作“僮仆”。³倚杖:靠着拐杖。⁴荆扉:柴门。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zhì)(gòu)¹麦苗秀,蚕眠²桑叶稀。
译文:野鸡鸣叫,麦子秀穗,蚕像睡觉了一样,桑叶也变得稀少。
注释:¹雉雊:野鸡鸣叫。²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至 一作:立)
田夫荷(hè)¹锄至²,相见语依依。(至 一作:立)
译文: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注释:¹荷:肩负的意思。²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¹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²
译文: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¹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²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沒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雉雊老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老田里鸣叫老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

  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老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9-140页 .
2、 王志清.王维诗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0-181

wèichuāntiánjiā

wángwéi tángdài 

xiéyángzhàoluò qióngxiàngniúyángguī  (xiéyángzuò xiéguāng )
lǎoniàntóng zhànghòujīngfēi 
zhìgòumàimiáoxiù cánmiánsāng 
tiánchúzhì xiāngjiàn  (zhìzuò  )
xiànxián chàngrányínshìwēi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尘劳¹(jiǒng)²事非常,紧把³绳头做一场。
译文: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注释:¹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²迥脱:远离,指超脱。³紧把:紧紧握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译文: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shàngtángkāishìsòng

huángnièchánshī tángdài 

chénláojiǒngtuōshìfēicháng jǐnshéngtóuzuòcháng 
jīngfānhánchè zěnméihuāxiāng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风云俱惨惨¹,原野共茫茫。
译文:天上的风云都黯淡无光,原野山林一片茫茫。
注释:¹惨惨:昏暗的样子。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译文: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冰凌仿佛九华灯映照下的珍珠。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¹
译文:自己和坐骑已经变成银装素裹,仿佛在驱赶着玉开追逐银獐。
注释:¹银獐:是指白鹿。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译文:天空中的阴云一动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译文: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开一样洁白。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译文: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八月¹渡长湖²,萧条万象疏³
译文:八月里乘船渡过鄱阳,见到万物景象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
秋风片帆急,暮蔼(ǎi)一山孤¹
译文: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
注释:¹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许国¹心犹在,康时²术已虚³
译文:报国之志犹存,救时之策已成空。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mín)(é)¹家万里,投老²得归无。
译文:岷峨故乡越来越远已是万里之遥,临老能否归去?

  这首诗的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他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化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的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他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康时之术,如《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之哀囚徒,《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之刺官吏,《异鹊》之斥酷吏等。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在他投老之年,投荒万里之外,必会想到越离越远的家乡,亦必会想到自己这把骨头将来还想回到岷山峨嵋那一带。

  总之,这是一篇伤秋之作。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相反得到充分表现。读此诗很像洗照片,浸浇一遍,底影就显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丁芒著,丁芒文集 理论批评卷 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2,第530-531页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chá)¹卧古田。
译文:您难道没有看见长安北城渭水桥边,枯死的树木枝丫横卧在田间地头吗?
注释:¹槎:树木的枝丫。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昔日木红复木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译文:之前这棵树可是烟云雾绕,红紫一时,风光无限。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yú)恒阗(tián)(yàn)¹
译文:春光春景花开如雪,香车宝马塞满道路。
注释:¹阗咽:堵塞;拥挤。
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若个¹游人²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译文:哪个游人不竞相攀折?
注释:¹若个:哪个。²人:一作“童”。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倡家宝袜¹蛟龙帔(pèi)²,公子银鞍(ān)千万骑。
译文:妖冶的倡女宝袜蛟龙帔,富有而轻薄的公子银鞍千万骑。
注释:¹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²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黄莺一向花娇春,青鸟双双将子戏。
黄莺一向花娇春,青鸟双双将子戏。
译文:黄莺鸟对花戏春娇鸣,青鸟三三两两与孩子在游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¹桂星²榆相蔽亏。
译文:千百个枝条互相掩映,高贵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荫。
注释:¹月:一作“丹”。²星:一作“青”。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chú)(yuān)儿。
译文:在珊瑚一样的叶子上有凤凰来巢,鸳鸯双栖。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巢倾枝折凤归去¹,条枯叶落任²风吹。
译文:但是等到巢翻树枝折,凤凰归去,就只剩下狂风吹落叶枯枝,萧条不已。
注释:¹“巢倾”句:一作“巢倾折,凤归去”。²任:一作“狂”。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jù)¹知。
译文:一朝零落没人关心,万古摧残您哪里知道?
注释:¹讵:难道;岂。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shū)¹须臾(yú)难久恃(shì)
译文:人生是高贵还是卑贱,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只在瞬息之间。
注释:¹倏忽:迅疾貌。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译文:就像是没有人能阻止太阳落下,没有人能阻止水向东流去。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汉家陵树满秦川¹,行来行去尽哀怜。
译文:秦川汉陵在改朝换代时也无可奈何,令人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自昔公卿二千石(dàn)¹,咸拟荣华一万年。
译文:那些看似富贵荣华的王公贵族,都想荣华富贵千万年。
注释:¹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不见朱唇将白¹貌,惟闻素²棘与黄泉。
译文:到如今不是也不见朱唇白貌,只剩下长满荆棘的坟头。
注释:¹白:一作“玉”。²素:一作“青”。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金貂有时须换酒¹,玉麈(zhǔ)²但摇莫计钱。
译文:所以好酒尽管喝,美味的食物尽管吃,不要管他们花多少钱。
注释:¹换美酒:一作“便换酒”。²玉麈:玉柄麈尾。东晋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但:一作“恒”。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寄言坐客神仙署¹,一生一死交情处。
译文:告诉大家一句话,纵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也是一场空。
注释:¹神仙署:即控鹤府,也称奉宸府。唐宿卫近侍官署名,武后时置。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苍龙¹(què)²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译文:只要大限到来,你未抵“苍龙阙下”,我则已羽化白鹤山前。
注释:¹苍龙: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东七星总称。²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云间海上邈(miǎo)难期¹,赤心会合在何时。
译文:至于云间海上的仙山,长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飘缈难觅。
注释:¹难期:难及,难于企及。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但愿尧年¹一百万,长作巢由²也不辞。
译文:只希望天下太平健康长寿,一直做隐士平民也不错。
注释:¹尧年:此处代指长寿。²巢由: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因用以指隐居不仕者。

  从汉“柏梁体”开始,叹收六朝声律对仗,七言诗逐渐赶上五言诗;并从初唐开始分流,为新兴近体律绝,和乐府歌行。“初唐四杰”对七言古诗也作出巨大贡献。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行路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卢照邻之前,鲍照就作过一首七言《行路难》,仄声促韵与长句宛转,充分表达悒郁不平之气。卢照邻这一首从容舒展,徐缓不迫,多次转韵;其声律、修辞、与对仗明显受六朝诗歌影响,从中也反映了诗风转变期的艺术特点。

  全诗共四十句,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万古摧残君讵知?”“长安城北渭桥边”为虚指,即物起兴,从眼前横槎、枯木倒卧古田引起联想,“昔日”领起下文十六句,对“枯木”曾经拥有的枝繁叶茂,溢彩流芳的青春岁月,进行淋漓尽致的铺陈与渲染。围绕着它“千尺长条百尺枝”,有黄莺戏春,凤凰来巢,鸳鸯双栖,高贵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荫,更有香车宝马时常经过,马蹄声断续相闻;富有而轻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纷趋竞骛,攀龙附凤。诗人以工整的结构,华丽的语言,为我读者展现了初唐长安城内繁荣市井,骄奢生活的世态风情全卷,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清醒地感觉到诗人冷静的态度。从行文遣辞看,整齐的偶句与变换的角度,避免了呆滞散乱;层迭的词句增添了构图的对衬感与节奏感。末两句是全诗关键,也是主旨所在。从现实的“一朝零落无人问”,由此及彼提出“万古摧残君讵知”,已如桓温当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将比兴之义进一步升华了。

  第二部分从“人生贵贱无终始”到末句,由隐而显,喻体“枯木”显现为本体“人生”。“终始”指无限。转瞬即逝的人生与悠久无限的岁月,这对亘古不变的自然矛盾造成人们心灵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开。“谁家”以下(至“赤心会合在何时”)运用超时空框架,不断变换叙述角度,使生死枯荣的单一主题,形成多元层次与丰富内涵。先写时光流水,无人能阻,再写改朝换代,秦川汉陵,无可奈何;再写富贵公卿,顷刻归于青棘黄泉。由此进一步指出富贵不可骄,交情不足恃,都用复迭或对比手法。金貂换酒为李白《将进酒》所本;“玉尘”指玉骢马扬起的飞尘,狂饮与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实正说明了无法排遣的苦闷。既然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就只好求友访仙以解心中积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许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诗人说:纵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来,你未抵“苍龙阙下”(苍龙,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东七星总称),我则已羽化白鹤山前。至于云间海上的仙山,长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飘缈难觅。

  道家与佛家都有转世说,即使退一步寻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时候呢?表面是消极、苦闷乃至放浪形骸,其实仍融注了对人生热烈执着的追求,因此结末两句“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尧年,代长寿;巢由,巢父与许由,古时隐士。“但愿”“长作”可见其辞情恳切。卢照邻因服丹中毒,手足痉挛,最终不堪恶疾所苦,自投颍水,这里似有忏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长寿,不奢求富贵荣华与长生不死。

  初唐四杰对于诗体诗风的转变,最突出之贡献是扩大了时空境界,将目光由宫廷移向社会,转向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他们对历史、对人生、对物质、对理想都常常有发人深省的理解与阐释,使诗歌气势宏远,哲理性强,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5-1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