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深养藕胎莲,莲叶莲花似法船。满载波斯花是宝,一丛碧玉蕊生烟。
九华深养藕胎莲,莲叶莲花似法船。满载波斯花是宝,一丛碧玉蕊生烟。
房挨绿子层攒翠,瓣蹙金英巧贴钱。不见佛王亲吐出,谁知香味在无边。
房挨绿子层攒翠,瓣蹙金英巧贴钱。不见佛王亲吐出,谁知香味在无边。
何藻

何藻

何藻,字采侯,号洁卿。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二)举人。官至户部广东司郎中,推升太常寺少卿。有《普宁宦稿》、《西塘汇刻》、《螽斯集》。清张维屏编《国朝诗人徵略》卷二、清光绪《香山县志》卷一三有传。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译文:将彩线穿着的压岁钱分给孩子们,孩们都开心的拿着自己收起来。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¹一夜忙。
译文:商量着买爆竹和箫等玩具,压岁钱反而让小儿忙了一夜。
注释:¹娇儿:对儿女的爱称。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译文: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译文: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译文: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译文: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诗的颈联和尾联,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作者与友人就着美景良辰,来此畅饮,并希望歌女的歌声莫停,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惜春的心情。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林花已经开到极至,花至荼靡花事了,灿烂之后就是伤逝的开始了,显然林花已经开始凋零了,代表春天也即将逝去,但在作者心里的惋惜是不明显的,而是对更加灿烂的生命寄予希望,这一点从径草的”踏”而”还生”可以看出来。

chūnzhōngwángjiǔxiāngxú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èryuèshuǐqīng jiājiāchūnniǎomíng 
línhuāsǎogèngluò jìngcǎoháishēng 
jiǔbànláixiāngmìng kāizūngòngjiěchéng 
dāngbēishǒu tíngshēng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zī)¹(kū)²。向无明³里、强作(kē)(kū)。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¹⁰
译文:勤勤恳恳不眠休,向来胸无大志,只是勉强做着这事业。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处困顿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哪里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只觉时光飞逝。幸有那明理静心的佛学,让我能在精神上超越他人。
注释:¹孜孜:勤勉;不懈怠。²矻矻:勤劳不懈貌。³明:目标,意志所趋。⁴强作:勉力而做,出自《孔丛子·执节》。⁵窠窟:动物栖身之所。喻指事业。⁶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⁷堪:能,可以,足以。⁸仓猝:匆忙急迫。⁹弹指: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¹⁰超出:超越别人。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卧思陈事暗销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
一闭昭(zhāo)¹春又春²。夜寒宫漏³,梦君恩。卧思陈事暗销魂。永衣湿,红袂(mèi)有啼痕。
译文:从那一次闭隔昭阳,冷居深宫,年复一年,春来春去,岁月飏逝。长长春夜,寒意料峭,直袭人心底。宫中清漏,点点滴滴,似乎永远没有停止的时节。恍惚中又回到了承汁君思的时候,名花倾国,君王笑看,玉楼金屋,笙歌遍彻,醒来却是一梦。往事不再,昨日如烟,回首只能独自伤心泪下。
注释:¹昭阳:本汉代宫名,此借指王建之宫。²春又春:过了一春又一春。³宫漏:古时宫中的铜壶滴漏计时。⁴永:长,慢悠悠。⁵陈事:往事。⁶红袂:红袖。
歌吹隔重阍。绕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歌吹¹隔重阍(hūn)²。绕亭芳草绿,倚长门³。万般惆(chóu)(chàng)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译文:重重宫门之外传来笙歌乐舞之声,当年也是这样的热闹繁华。而此时宫门这边,只有满庭芳草,凄凄而生。独倚长门,万般惆怅,脉脉此情,千回百转,只能独自体味,谁来倾听一个冷宫弃女的诉说呢?凝情而立,又是落寞黄昏,又是寂寂长夜,又是魂梦伤心,又是依然的一天,一年,年复一年。
注释:¹歌吹:歌唱弹吹,泛指音乐之声。²重阍:宫门。阍:本指管理宫门开闭之卒隶,后引申为宫门。“重阁”,言门有多层,故深远难入。³长门:汉代宫名,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之后,退居长门。

  此词起句显出一个失宠的宫女凄凉孤独的影子。“春又春”,重复的两个“春”字淡淡点出如水流逝的时光。春来了,春去了,草荣复枯,花谢花开,恍然中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春来了,万物复苏,生命蓬勃,可是失宠的女子只能独对凄然。春去复来,青春一去不再。“梦君恩”以下是对过去爱情的怀恋。前事历历,犹在眼前,卧思旧事,仍疑幻疑真。上片结尾两句写梦醒后的无望。由思而梦,由梦而疑,由疑而绝望泪下,她曲折幽微的心里被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来。

  哀情至此,似已无可深入。下片首句使女子长夜独泣的情景中脱离出来。宫门外的笙歌乐舞之声,是当年她也曾承欢侍宴的热闹繁华。霓裳如旧,丝竹依然,而一切已不属于她。她在重重宫门的这边,在君王早已忘却的深院里。君恩一断,咫尺天涯。这种对比是不堪体会的:昔日的承宠与今日的落寞,彼处的歌舞繁华与此地的凄清萧索。见此闻此之下,是一种极致的入骨凄凉。失宠的宫人,在强烈对比中,伤痛无奈之情又深了一层。

  芳草接天,春色寂寂,又是一年无望的等待。与上片“春又春”相应,不能不担心她年华永逝。纵能如陈皇后以千金买赋,恩情亦无法换回。独倚长门,满怀的是无可解释的绝望与无奈。天下之大,宫墙之深,竟无一人可以共语,这份凄清,烘托到极致,更让读者看到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她的无助与哀伤。

  尾句疏疏八字,凝聚的是深深浓浓的凄绝。白居易《后宫词》中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诗中的宫女只是倚笼坐到明,而此词的女子又历尽了芳草斜阳,年复一年,迎来的仍是“宫殿欲黄昏”。五字平白,却令人眩目醉心,真如有黄昏的一阵风,吹遍荒凉。余韵悠然,低徊不已。

  全首词一直在淡淡娓娓地叙下来,说幽宫,说寒夜,说梦醒衣湿,芳草连天,说宫殿黄昏,说万般惆怅;无掩饰,无刻意雕琢,只是坦白率真地洒落真情。一切出于自然却并不平淡无味,真情幽怨才意蕴动人。运密于疏,寓浓于淡是韦庄词的清艳绝伦之处。

xiǎozhòngshān··zhāoyángchūnyòuchūn--wéizhuāng

zhāoyángchūnyòuchūnhángōnglòuyǒngmèngjūnēnchénshìànxiāohúnluó湿shīhóngmèiyǒuhén

chuīzhònghūnràotíngfāngcǎo绿zhǎngménwànbānchóuchàngxiàngshuílùnníngqínggōng殿diànhuánghūn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隐隐飞桥¹隔野烟,石矶(jī)²西畔(pàn)³问渔船
译文: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¹飞桥:高桥。²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³西畔:西边的水岸边。⁴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尽日¹随流水,洞²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¹尽日:整天,整日。²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táohuā

zhāng tángdài 

yǐnyǐnfēiqiáoyān shí西pànwènchuán 
táohuājìnsuíliúshuǐ dòngzàiqīngchùb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