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南亩雨新晴,杏花欲开菖叶生。田妇蒸藜来午饷,邻翁荷锸趁春耕。
东皋南亩雨新晴,杏花欲开菖叶生。田妇蒸藜来午饷,邻翁荷锸趁春耕。
乌犍引犊村村出,布谷催人处处鸣。归与儿孙共閒夜,一窗灯火读书声。
乌犍引犊村村出,布谷催人处处鸣。归与儿孙共閒夜,一窗灯火读书声。

píngliúchūyǐnyǒnggēngtián--zhāngzhù

dōnggāonánxīnqíngxìnghuākāichāngshēngtiánzhēngláixiǎnglínwēngchāchènchūngēng

jiānyǐncūncūnchūcuīrénchùchùmíngguīérsūngòngxiánchuāngdēnghuǒshūshēng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蓝桥¹春雪君归日²,秦岭³秋风我去时。
译文: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
注释:¹蓝桥:桥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设有驿站。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²春雪君归日:元稹奉召还京时正逢下雪。³秦岭: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此处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白居易此行所经之地。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每到驿(yì)¹先下马,循(xún)墙绕柱觅(mì)君诗²
译文:每到达一个驿站我都要首先下马,沿墙绕柱东看西瞧寻找你的题诗。
注释:¹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²“循墙”句:古人常常把自己的诗文题在旅途中的建筑物上,供人欣赏。所以白居易每到驿站,就急切地寻找好友的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被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稹的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居易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是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令诗人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他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不仅是元稹的诗句,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这么多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诗人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体现了纪时叙事的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抒情写意。尤其可贵的是,结尾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画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现出诗人是寸寸搜寻;柱言“绕”,表现出诗人是面面俱到;一个“觅”字,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而且在七个字中三处使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诗句节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忙、仓促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动作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促使读者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读者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3-894

lánqiáo驿jiànyuánjiǔshī--bái

lánqiáochūnxuějūnguīqínlǐngqiūfēngshí

měidào驿tíngxiānxiàxúnqiángràozhùjūnshī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shēng)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译文: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歌人相对泣,泪下罗衣¹湿。从此信音稀,岭南²无雁(yàn)飞。
译文:在别离之时,歌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注释:¹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²岭南:在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像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505-506页 .

mán··ziguīchénglóuyuè--shīzhōng

ziguīchénglóuyuèhuàchuánxiǎozàishēngliǎngànzhīhóngwànjiāyānzhōng

jiārénxiāngduìlèixiàluó湿shīcóngxìnyīnlǐngnányànfēi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
(zǐ)¹不见马相如²,更欲南行问酒垆(lú)
译文:到了梓潼没有寻见司马相如,于是便向南边继续前行,想去卖酒的地方问问。
注释:¹梓潼:县名。《新唐书·地理志》:剑州梓撞县上有亮山、神山。《太平寰宇记》:“长卿山在梓潼县治南,旧名神山。唐明皇幸蜀,见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因改名。”²马相如:即司马相如,曾在临邓设酒肆,卓文君当垆沽酒。
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行到巴西¹觅谯(qiáo)²,巴西惟是有寒芜。
译文:一直走到巴国的西面,想在西充寻觅谯秀,但在巴西看见的却是满眼的荒芜。
注释:¹巴西:绵州属县(今四川绵阳市东),在梓潼县西南,非谯秀籍贯之巴西(今四川西充县)。孙盛《晋阳秋》:谯秀,名之彦,巴西人。谯周孙。李雄盗蜀,安车征秀,不应。桓温平蜀,返役,上表荐之。本篇作于大中五年秋冬间赴梓州途中。²谯秀:字元彦,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其祖先为谯周,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曾深受诸葛亮的尊重。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这首诗与曹操的《龟虽寿》显然是声气相通的,但情绪却更为复杂一些。郝经早年便胸有抱负,曾多次上书蒙哥、忽必烈等,陈述图天下之道,且向为忽必烈所重。但不想正待施展才华之时,却被扣真州十六年,使得神骏消磨,有志难酬,所以其真州诗作无不凄婉,思归之切更可想见。一旦北还,自然跃跃欲试,不能自已。但十六年的压抑生活,使他身心都受到一定摧残,所以一方面是“壮心不已”,另一方面却自感已力不从心,全诗于一起一伏之间明显地透出了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百战归来力不任”的慨叹之后,尽管十六年“消磨神骏”,但老马骎骎,仍不肯缓蹄。继而用郭隗所述“千金买骨”的故事自比有千里马之才,但未得施展,所以“垂头自惜”;但接着一转,雄心未失,“伏枥仍存万里心”。

  接着又一沉,岁月流逝,官路淹滞,要升迁到能施展自己抱负的位置已希望不大,于是更感慨于自己当年为施展抱负而奔驰于边塞战垣的戎马生涯。但接着情绪又为之一振,尽管“去日苦多”,但自己并没有一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是“常记当年烈士吟”。 所以,尽管郝经跟曹操一样有着雄心壮志,也有着同样的戎马生涯,但他更有一段南冠楚囚的压抑生活,因此晚年北还时的这首诗,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激昂之声中,夹杂着几分深沉的感伤,这种感伤也不同于曹操《短歌行》中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情绪,而主要是力不从心的慨叹和恐不能及时施展抱负的预感(“岁月淹延官路查”)。这种预感不幸应验,也就在北还这一年,郝经病死于燕京。

lǎo--hǎojīng

bǎizhànguīláirènxiāoshénjùnlǎoqīnqīn

chuítóuqiānjīnréngcúnwànxīn

suìyuèyānyánguānyǎofēngchénrěnrǎnsāiyuánshēn

duǎnshēngduànyínquēchángdāngniánlièshìyín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¹²。既而³君悔阿,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阿。”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阿智¹⁰,以少者决阿¹¹,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¹²,出仓廪(lǐn)¹³以济¹⁴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¹⁵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阿。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¹⁶战,遂(suì)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¹治:治理。²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³既而:后来,不久。⁴遣:派遣。⁵使:派遣。⁶反:通“返”,返回。⁷共载:同车。⁸白首:老年人。⁹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¹⁰智:智慧。¹¹决阿:决断政事,决断事情。¹²耕器:农具 ,器具。¹³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¹⁴济:救济。¹⁵童子:小孩子,儿童。¹⁶私兵:私人武器。兵:兵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