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月到寺萱草香,今月到寺葡卜长。潢潦盈盈旭日动,楼阁洒洒高云凉。
前月到寺萱草香,今月到寺葡卜长。潢潦盈盈旭日动,楼阁洒洒高云凉。
出门每恨市城隔,浮世空嗟车马忙。圆月清秋期重访,即扳留卧赞公房。
出门每恨市城隔,浮世空嗟车马忙。圆月清秋期重访,即扳留卧赞公房。

huánshàngrénjīngshě--mèngyáng

qiányuèdàoxuāncǎoxiāngjīnyuèdàobozhǎnghuánglǎoyíngyíngdònglóugāoyúnliáng

chūménměihènshìchéngshìkōngjiēchēmángyuányuèqīngqiūzhòng访fǎngbānliúzàngōngfáng

李梦阳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 16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yíng)¹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译文:枫树树叶枯败,柳叶飘落,只剩下瘦长的柳枝。夕阳映照着的十二曲栏杆空空荡荡,不见人的影子。举头望天,长空明洁,犹如一张白纸。每当一行大雁飞过,就写下一行勾起愁情的大字。
注释:¹莹然: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远眺的画面。

  长空中雁飞成字,在诗词中已常有表现,如吴融《新雁》“一字横来背晚晖”、苏轼《虚飘飘》“雁字一行书绛霄”、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等等,但多是一笔带过。该曲将天空与雁行分开来铺写,秋雁的“一行愁字”就分外醒目;而这一切又是在枫枯柳瘦、夕阳空阑的铺垫下托出,悲秋伤寂之意也就格外惊心。前三句静止,映合“江楼”;后两句活动,紧扣“晚眺”:在章法上也颇为井然有序。作者写枫、柳、夕阳、画阑都不甚动声色,“晴空莹然”甚而有情怀释然之意,却在末句推点出“一行雁一行愁字”。产生抑扬变化的效果不算,登楼晚眺的思乡之意,也在字面以外显示出来了。

  稍后的散曲作家吴西逸,也有一首“落梅风”:“萦心事,惹恨词,更那堪动人秋思。画楼边几声新雁儿,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末两句也颇为奇警。但雁行列队飞行,排成的不是“一”字就是“人”字,摆不成“愁”的复杂字样来;而“愁”字若作定语解释,则“一行雁一行愁字”要比“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更说得通。所以吴作极可能是受了该曲的影响;至少在读吴作之前,先应当读读这一篇。

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香阁掩芙蓉,画屏山几重。
绿云鬓(bìn)上飞金雀¹,愁眉敛(liǎn)²春烟薄。香阁掩芙蓉,画屏山春重。
译文:金雀钗在头上颤动如飞,黛眉紧蹙,满目愁容。袅袅香烟中隐约可见消瘦身影,空闺独守,唯对画屏重山。
注释:¹飞金雀:金雀钗在头上颤动如飞。²敛翠:凝聚秀色。
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啼粉污罗衣,问郎何日归?
窗寒天欲曙(shǔ)¹,犹结同心苣²。啼粉³罗衣,问郎何日归?
译文:窗外已是黎明将至,同心苣我仍时时佩束在身,只是想到远行的丈夫,不禁罗衣泪湿,不知何时才能回?
注释:¹曙:晓;天刚亮。²同心苣:用苇秆扎成的火炬。喻思念之情。³啼粉:泪水夹着脂粉流下。⁴污:沾染。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¹蹊。
译文:新春时节,望向远方的草地,芳草生长的十分繁茂,久居在外的我想家乡,却找不到归乡的路。
注释:安陆:县名,唐属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涢水”。见《元和郡县志》二七。¹失路:屈原《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失:全诗校:“一作间。”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暮雨不知涢口¹处,春风只²到穆陵³西。
译文: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这个地方,春风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
注释:¹涢口:涢水入污处,在安陆县。见《寰宇记》一三二。²只:全诗校:“一作共。”³穆陵:穆陵关,在安陆县东,光州、黄州交界处。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¹无人自鸟啼。
译文: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儿整日地空自飘落,家家户户空无一人只有鸟儿孤自在鸣叫。
注释:¹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按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译文:你在江南还能想起我吗?你家门前的柳树正应该柳枝低垂吧!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欲知垂尽¹岁,有似赴壑(hè)²蛇。
译文: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注释:¹垂尽:快要结束。²壑:山谷。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lín)¹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译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注释:¹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况欲鳞其尾,虽勤知奈何。
译文: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儿童强(qiǎng)¹不睡,相守夜欢哗²
译文: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注释:¹强:勉强。²哗:一作“喧”。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¹
译文: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注释:¹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坐久灯烬(jìn)¹落,起看北斗斜²
译文: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注释:¹灯烬: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²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tuó)¹
译文: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注释:¹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译文: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鳞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鳞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鳞狗当鳞颈,今反鳞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鳞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shǒusuì

shì sòngdài 

zhīchuíjìnsuì yǒushé 
xiūlínbàn shuínéngzhē 
kuàngwěi suīqínzhīnài 
értóngqiǎngshuì xiāngshǒuhuānhuá 
chénqiěchàng gēngwèitiān 
zuòjiǔdēngjìnluò kànběidǒuxié 
míngniánnián xīnshìkǒngcuōtuó 
jìnjīn shàoniányóukuā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王鲁为当涂宰¹,颇以资产为务,会²部民³连状诉主簿(bù)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王鲁在当涂做县令的时候,专门从事贪污财物的勾当。恰逢自己统属下的百姓连名上状告发他的主簿贪污受贿。王鲁在状子上批道:“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伏在草丛里的蛇却已经惊骇不已了!”
注释:¹宰:主官,这里指县令。当涂为今安徽当涂县。²会:恰巧、适逢。³部民:统属下的人民;邑民。⁴连状:连名上状。⁵主簿:管理文书簿籍的官员。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