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飞名久,梁园接席初。文谈白日下,凉露碧林疏。
翰苑飞名久,梁园接席初。文谈白日下,凉露碧林疏。
剑阁天真险,巴山锦不如。馔亲知尽乐,日日有姜鱼。
剑阁天真险,巴山锦不如。馔亲知尽乐,日日有姜鱼。

fántáisòngzhāngnèishǐshìháishǔtóngmáoyuánjiānchásānshǒuèr--mèngyáng

hànyuànfēimíngjiǔliángyuánjiēchūwéntánbáixiàliánglínshū

jiàntiānzhēnxiǎnshānjǐnzhuànqīnzhījǐnyǒujiāng

李梦阳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 16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¹自宽。
译文:内心宁静,身体就自然安定;身体安定,房屋就会显得宽大。
注释:¹室:房屋。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心与身俱¹安,何事能相干?
译文:内心和身体都安定了,还会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呢?
注释:¹俱:都。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与身小,其安若泰山。
译文:谁说与个人的身体小,只要安宁,它就像泰山与样大。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谁谓与室小,宽如天地间。
译文:谁说与间屋子小,只要心宽,它就像天地与样宽阔。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心安吟·[宋]邵雍》

xīnānyín--shàoyōng

xīnānshēnānshēnānshìkuān

xīnshēnānshìnéngxiānggàn

shuíwèishēnxiǎoānruòtàishān

shuíwèishìxiǎokuāntiānjiān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色,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水荡漾兮碧色,兰葳(wēi)(ruí)¹兮红芳²。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³。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piāo)(miǎo)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qǐ)色,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译文:天为何让北斗预告春的消息,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方,春天来临,青绿色的水波摇动。兰草茂盛,芳香四溢。登到高处,极目而望,只看天尽头隐约模糊的云海。魂魄飞向春色之中,悲哀欲断,泪在脸颊流成两行。吟咏清风和沧浪之歌,怀念洞庭悲伤潇湘。为何我的心总与春风一起,四处飘荡。在飘扬的过程中思念无限,想念你佳人约会的日期却一筹莫展。平原草木茂盛,呈现绮罗之色,喜爱芳草,心却如刀剪。叹息春天将要过去,每次想到美好的季节就遗憾不已。
注释:¹葳蕤: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²红芳:红花。³微茫:隐约,不清晰。⁴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于岘北,愁帝子于湘南。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忧纷纷。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春,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¹于岘(xiàn)北,愁帝子²于湘南。恨无极兮心氲(yūn)³,目眇(miǎo)兮忧纷纷。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云。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春,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译文:在汉水弯曲处,湘水聚流之处,手握仙草,相思之情不能承受。想汉水女神在岘山之北,愁湘水女神在湘南。恨没有尽头,聚而不散貌,目光远视,忧伤杂乱。男女分别在淇水,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每当春天来临,鲜花盛开。花已开败,春天就改为夏季。面对大河中的流水长叹,目送快速奔流的水波向东流去。春天的脚步留不住,美好的时光已经消逝。我一天天衰老,而且还体弱多病。恨自已没有能力在天空中挂一根长绳,将太阳和月亮都栓住,不让它们向西飞。
注释:¹游女:汉水女神。²帝子:特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³氲氲:沉郁的样子。⁴眇眇:眯眼远望的样子。
若有人兮情相亲,去南国兮往西秦。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踯躅兮伤别。送行子之将远,看征鸿之稍灭。醉愁心于垂杨,随柔条以纠结。望夫君兮咨嗟,横涕泪兮怨春华。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
若有人兮情相亲,去南国兮往西秦。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¹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踯(zhí)(zhú)²兮伤别。送行子之将远,看征鸿之稍灭。醉愁心于垂杨,随柔条以纠结。望夫君兮咨(zī)(jiē)³,横涕泪兮怨春华。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
译文:如果有志趣相同者,情愿一起去南国和西秦。看见飞动的蛛丝横在路上,网住春光,不让春天流逝,以便挽留游人。低声吟唱悲伤的歌曲,分手时徘徊不定。送行子到远方去,看远行的大雁身影渐渐消失。折柳以送别,愁心如醉,随着柳条纠缠在一起。望着夫君叹息,泪流满面怨恨春光。抬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送夫君在天涯。
注释:¹春辉:春天的风光。²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³咨嗟:赞叹、叹息。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凉¹²卧内³,野月满庭隅(yú)
译文: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凉:凉气。²侵:侵袭。³卧内:卧室,内室。⁴野:野外。⁵满:一作“遍”。⁶庭隅: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zhòng)¹成涓(juān)²,稀星³(zhà)有无
译文: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注释:¹重露:浓重的露水。²涓滴:水点,极少的水。³稀星:稀疏的星。⁴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萤(yíng)自照,水宿(sù)鸟相(xiāng)¹
译文: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注释: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谓栖息于水。相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万事干(gān)¹里,空(kōng)²悲清夜徂(cú)³
译文: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空:白白地。³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juàn--

zhúliángqīnnèiyuèmǎntíng

zhòngchéngjuānxīngzhàyǒu

ànfēiyíngzhàoshuǐ宿niǎoxiāng

wànshìgànkōngbēiqīng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lán)¹之西,巷陌(mò)凄凉,与江左²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què),以纾(shū)³客怀。
译文: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注释:¹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²江左:泛指江南。³纾:消除、抒发。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空城晓角¹,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cè)²。看尽鹅黄³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译文: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注释:¹晓角:早晨的号角声。²恻恻:凄寒。³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正岑(cén)¹,明朝又寒食。强携(xié)酒、小桥²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译文: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释:¹岑寂:寂静。²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合肥,这首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

  如小序所说,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可是,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

  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

  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时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佳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过节,无非是敷衍应景。“怕”字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尽成秋色”,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柔造作的痕迹。本词以写景为主,情在景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姜夔这首《淡黄柳》是“有我之境”。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dànhuángliǔ ·kōngchéngxiǎojiǎo

jiāngkuí sòngdài 

féinánchéngchìlánqiáozhī西 xiàngliáng jiāngzuǒ wéiliǔjiādào lián yīnquè shūhuái怀 
kōngchéngxiǎojiǎo chuīchuíyáng shàngdānhán kànjìnéhuángnèn绿 dōushìjiāngnánjiùxiāngshí 
zhèngcén míngzhāoyòuhánshí qiǎngxiéjiǔ xiǎoqiáozhái huāluòjìnchéngqiū yānyānfēilái wènchūnzài wéiyǒuchítáng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日高¹谷底始微暄(xuān)²,岚(lán)³依然透骨寒。
译文:太阳升高,山谷里开始变得温暖起来。苍翠色的山雾笼罩下,天气依然冷得彻骨。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¹日高:太阳升高。²暄:温暖。³岚翠:苍翠色的山雾。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说与行人忙底事¹,金鸡²声里促银鞍(ān)³
译文:行人们都在忙什么事情呢?在晨鸡的报晓声中就匆匆跨上马背继续赶路了。
注释:¹底事:何事。²金鸡:传说中的一种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后为报晓雄鸡的美称。³银鞍:银饰的马鞍。代指骏马。

  这是杨万里写的山溪的组诗。这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这首诗描述日出山谷中喧闹的景象。旭日东升,谷底微明,方有鸡鸣、马嘶、人语,反衬这是一个峭绝幽僻的山谷。虽有阳光送暖,但此时高山峻岭、古树繁荫之中,依然是透骨奇寒,这真是一个云笼雾罩、山气充斥的环境。

  经过一夜的煎熬,终于盼到天亮,来不及再和山中人更多谈论谷底风俗人情家事,因为报晓的鸡鸣正紧催行人上路。作者摄取初晓山谷的一个镜头,化静为动,以急促的节奏抒写对谷景的依恋之情。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 杨万里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书社, 1994:215-217.
2、 张秉戌主编.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9:474-476.

guòsōngyuánchénchuīgōngdiàn--yángwàn

gāoshǐwēixuānláncuìrántòuhán

shuōxíngrénmángshìjīnshēngyín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