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兵飞度下朝鲜,十万旌旗鸭绿悬。烽戍祗今寒月色,可闻杨仆将楼船。
汉兵飞度下朝鲜,十万旌旗鸭绿悬。烽戍祗今寒月色,可闻杨仆将楼船。

péngláihòuliùjué--wángshìzhēn

hànbīngfēixiàcháoxiānshíwànjīng绿xuánfēngshùzhījīnhányuèwényángjiānglóuchuán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荆宣王¹问群臣曰:“吾闻北方²之畏昭奚恤(xù)³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真的是这样吗?”群臣没有人回答。
注释: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¹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²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³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⁴何如:怎么样。⁵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江乙对曰:“虎求¹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²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³,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¹⁰(zhǔ)¹¹¹²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¹³畏王之甲兵¹⁴也,犹¹⁵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江乙回答道:“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为你在前边走,你在后边跟着我,看看百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很对,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东至西五千里,披甲的战士百万,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¹求:寻找。²无敢:不敢。³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首领。这里用如动词。⁴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⁵吾为子先行: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⁶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⁷虎以为然: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⁸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⁹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¹⁰专:专一,单独。¹¹属:委托。¹²之:指百万军队。¹³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¹⁴甲兵:这里指军队。¹⁵犹:好像。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雨急云飞,惊散暮(mù)¹,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²,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gū)(pú)³零乱秋声咽(yè)。梦断酒醒时,倚危樯(qiáng)清绝。
译文:一场秋风急雨,惊散了傍晚的乌鸦,雨过之后,天气豁然开朗,一会儿一轮月月高悬夜空,发出了清冷的月光。 秋柳枝条稀疏,在暮色中模糊不清,几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发出忽月忽灭的亮光,乘舟扬帆,满湖水气上升,在月色下朦胧苍茫看不分月,水中杂乱的菰蒲被秋风吹得摇曳零乱,发出瑟瑟悲鸣的凄切声响,酒醒梦断时,倚着桅杆心中更加悲伤凄切了。
注释:吴兴:今浙江湖州。¹惊散暮鸦:傍晚的乌鸦被惊散。²低迷:模糊的样子。³菰蒲:菰草和蒲草。⁴秋声咽:西风声音凄切。⁵危樯:船上高耸(sǒng)的桅杆。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心折¹。长庚(gēng)²光怒,群盗³纵横,逆胡猖(chāng)(jué)。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sāi)(yuán)(zhī)隔长江,唾(tuò)(hú)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¹⁰
译文:悲伤到心中摧折,连金星都发怒了,国难当头之时出现叛乱,金兵入侵嚣张到了极点。想要引来天河之水,洗掉中原被敌人屠杀的同胞血肉。徽、钦二帝现在又在何处?目前南宋和金的边境只有一江之隔,形势更是十分危急。而自己再有壮志也不过与南朝时的王处仲一样,白白击碎唾壶,空有决心而无所可为,甚至还不如王处仲,连悲歌也是欲唱不能。自己在万里之外的吴兴漂泊避乱,还时刻不忘被金兵掳走的二主,时时为国事多艰,君主多难而痛哭流涕。
注释:¹心折:心中摧折,伤心之极。²长庚:金星。据《史记·天官书》载,金星主兵戈之事。³群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济南知府刘豫叛宋降金。三年,苗傅、刘正彦作乱,逼迫高宗传位太子,兵败被杀。⁴猖獗:亦作“ 猖蹶 ”,任意横行。⁵两宫:指徽(huī)、钦(qīn)二帝。⁶塞垣:南宋与金国,夹岸陈兵,只隔长江一水。塞,边境。⁷唾壶:借喻词人自己不能亲自杀敌雪耻的悲愤心情。⁸龙沙:沙漠边远之地,指徽、钦二帝幽囚之所。⁹孤臣:词人自指。¹⁰吴越:古代的吴国、赵国,今江浙一带,为南宋政府所在地。

  该词上片写景,开头便写了“雨急云飞”的自然景象,这是词人对当时政治形势危急险恶的形象暗示。 “暮天凉月”点明时令与具体时间——在秋季的某一天暴雨过后,从傍晚到晚上。接着由景及人,写词人泛舟湖上所见的两岸景色:秋柳枝条稀疏,萤火虫发出忽明忽灭的光。词人在这里抹上一层阴暗、凄凉的色彩,表达了词人凄切、悲怆之情。接着由远及近,看见满湖水气上升,听到水中杂乱的菰蒲被秋风吹得发出瑟瑟悲鸣的凄切声响。这里词人既写了景色,又写到了声音,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词中所刻画的意境更显得清冷寂寥。在一片凄惋的秋景中,词人心中充满无比深沉的悲愁,只好借酒浇愁,以醉解千愁了。

  下片是抒情, “心折,长庚光怒”,由情及景,把词人郁积在心的满腔悲愤,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心折”两字比喻伤心到了极点。词人在这里用“心折”是承上启下的,既说明悲伤的程度,又展示了下文由景及情联想到了的国难国耻:金人气焰猖狂,几年前掳走徽钦二帝,现在又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好河山,长江竟成了国家的边界。自己和抗战派人士则受到压抑,只能悲歌哭泣,无力挽救天下,洗雪国耻。“群盗猖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群盗”指卖国求荣甘当金人走狗的汉奸与投降派,如黄潜善、刘豫之流;一种解释认为“群盗”是反语,指被投降派诬蔑为“盗”的风起云涌的抗金义兵。两种解释都认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是对当时形势的高度概括。“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则是全词的主旋律,集中体现了抗战派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收复中原,洗雪国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词最后两句,将“爱国”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亦是当时的时代环境使然。

  该词在写法上主要应用的是情景交融,上片所写的凄凉暗淡的景物,既包含着词人悲凉抑郁的感情,又暗寓着动荡危亡的政治局面;下片提到的“长庚”、“天河”,也是词人抬头所见的空中星宿。词人从此展开联想,进行议论和抒情,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年:160-161页

shízhōumàn ·yǒuqiūxīngzhōuzhōngzuò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yúnfēi jīngsàn wēinòngliángyuè shuíjiāshūliǔ diǎnliúyíngmíngmiè fānfēngshǐ mǎnyānshuǐcāngmáng língluànqiūshēng mèngduànjiǔxǐngshí wēiqiángqīngjué 
xīnshé chánggēngguāng qúndàozònghéng chāngjué wǎntiān zhōngyuángāoxuè liǎnggōngchù sàiyuánzhīchángjiāng tuòkōngbēiquē wànxiǎnglóngshā chényuè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xù)两轻轻。
译文:中午的时候,雨过天晴,天高气清,微风拂面,被风雨吹打的残花和柳絮轻轻地飘扬起来。
垂鞭缓辔饶间望,时复林间布谷鸣。
垂鞭(biān)缓辔(pèi)¹饶间²望,时复林间布谷鸣。
译文:我骑着马缓缓而来,登楼往野外眺望,不时听到树林里布谷鸟的叫声。
注释:¹辔:驾驭马或其他牲口用的缰绳。²饶间:吊脚楼的结构。四排扇三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wēidēngchéngèrshǒu--liúchǎng

fēnggāoxīnqíngcánhuāfēiliǎngqīngqīng

chuíbiānhuǎnpèiráojiānwàngshílínjiānmíng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扬舲(líng)¹万里,笑当年底事²,中分南北。须信³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chá)何处狂客!
译文: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平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注释: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沈尧道:名钦,字尧道,号秋江。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传。¹舲:有窗的小船。²底事:何事,为什么,犹“为甚”。³须信:须知。⁴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⁵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⁶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迎面落叶萧萧¹,水流沙共远²,都无行迹³。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yāo)云去,银浦(pǔ)横空碧。扣舷歌,海蟾(chán)飞上孤白。
译文: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近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南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¹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²水流沙共远:河水挟裹着黄沙流向远方。³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⁴银浦:银汉,即天河也。⁵扣舷歌:一边歌咏,一边叩击船帮以为节拍。⁶断:歇,终了。

  这是一首描写古黄河的词,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扬舲万里”,乃化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开头就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消极情绪。接着“笑当年”两句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时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方)而“抚今”:当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与南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而今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因此作者选用了一个“笑”字。“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作者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这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须信”两句开始接触“正题”。作者是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偏偏迫使他长途跋涉至此,所以“游历”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世上不存在这种满怀凄凉的“游历”。作者和同行的沈尧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们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则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虽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内心是苦闷的。因此面对着“中分南北”的古黄河,作者不由要发出痛楚的声音来。

  “老柳”三句写出了一个“南人”眼中的黄河面目:“老”“古”,极写其古老;“风定波犹直”,极写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谓“急湍甚箭”。这里是写实,也体现出词人心中的警动。

  “野人”两句,借言河边的土著居民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这儿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上片主要写情,以情带出景;下片则主要写景,而以景带出情。过片“迎面”三句极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境相似,而“艰难苦恨”之情也就隐寓其中了。

  “衰草”两句,写出了时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状。这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南国秋光大异其趣。“唯有闲鸥独立”,既是写眼前实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见孤鸥闲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独立自主)。

  “浪挟”三句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气象,实是警策。当年苏轼曾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惊心动魄,而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张炎此处也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最后写到“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而尾句“海蟾飞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飞月的下半夜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此词在写作上的“词风”问题颇受注意。本来,张炎是一个祖述周邦彦、姜白石词风的婉约派词人。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93-2295

zhōngtiān··huángshěnyáodàocéngzijìngtóng--zhāngyán

yánglíngwànxiàodāngniánshìzhōngfēnnánběixìnpíngshēngmèngdàoquèxiàngérjīnyóulǎoliǔguānxiéyángdàofēngdìngyóuzhírénjīngwènfàncháchùkuáng

yíngmiànluòxiāoxiāoshuǐliúshāgòngyuǎndōuxíngshuāicǎoqiūgèng绿wéiyǒuxiánōulàngxiétiānshānyāoyúnyínhéngkōngkòuxiánduànhǎichánfēishàngbái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小阁重帘有燕过¹。晚花²红片³落庭莎(suō)。曲阑(lán)干影入凉波。
译文:小楼重重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晚上红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独自一人在栏杆边而感到寒冷。
注释:¹过:飞过,过读平声。²晚花:春晚的花。³红片:落花的花瓣。⁴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莎草为草本植物,叶条形,有光泽,夏季开黄褐色小花。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一霎¹好风生翠(cuì)幕,几回疏(shū)雨滴圆荷²。酒醒人散得愁³多。
译文:因一阵轻风才看到那碧绿帘幕。几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叶上。酒醒来人都走了又有了忧愁。
注释:¹一霎:一会儿,一阵子。²几回疏雨滴圆荷:指的是一日之间好几次下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词句化用五代孙光宪《思帝乡》词:“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³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

  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

huànshā ·xiǎochóngliányǒuyànguò

yànshū sòngdài 

xiǎochóngliányǒuyànguò wǎnhuāhóngpiànluòtíngsuō lángānyǐngliáng 
shàhǎofēngshēngcuì huíshūyuán jiǔxǐngrénsànchóud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