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余雠夷峤,委迹窜吴中。虽无兰椒臭,托佩君子躬。
日余雠夷峤,委迹窜吴中。虽无兰椒臭,托佩君子躬。
彭生掞秋实,黄友撷春荣。参差申微尚,婉娈未逮终。
彭生掞秋实,黄友撷春荣。参差申微尚,婉娈未逮终。
凯风从南来,吹我向幽邦。亲故感仳离,遵渚饯宾鸿。
凯风从南来,吹我向幽邦。亲故感仳离,遵渚饯宾鸿。
妙辞将柔翰,煜若双琮璜。挥手鹜声途,湛心耽患丛。
妙辞将柔翰,煜若双琮璜。挥手鹜声途,湛心耽患丛。
咫尺平生好,惝恍恨河嵩。众耳迫相求,显者代称工。
咫尺平生好,惝恍恨河嵩。众耳迫相求,显者代称工。
慨此蓬蒿士,永谢轮鞅踪。抚壮岂需偕,濛汜恐未容。
慨此蓬蒿士,永谢轮鞅踪。抚壮岂需偕,濛汜恐未容。
何以表殷勤,江介凋芙蓉。矢言要齐轨,庶其慰忧悰。
何以表殷勤,江介凋芙蓉。矢言要齐轨,庶其慰忧悰。

zèngpéngniánhuángshuǐ--wángshìzhēn

chóujiàowěicuànzhōngsuīlánjiāochòutuōpèijūnzigōng

péngshēngshànqiūshíhuángyǒuxiéchūnróngcānchàshēnwēishàngwǎnluánwèidǎizhōng

kǎifēngcóngnánláichuīxiàngyōubāngqīngǎnzūnzhǔjiànbīn鸿hóng

miàojiāngróuhànruòshuāngcónghuánghuīshǒushēngzhànxīndānhuàncóng

zhǐchǐpíngshēnghǎochǎnghuǎnghènsōngzhòngěrxiāngqiúxiǎnzhědàichēnggōng

kǎipénghāoshìyǒngxièlúnyāngzōngzhuàngxiéméngkǒngwèiróng

biǎoyīnqínjiāngjièdiāoróngshǐyányàoguǐshùwèiyōucóng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眼见¹客愁愁不醒²,无赖³春色到江亭。
译文: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
注释: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¹眼见:眼见得。²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³无赖:谓春色恼人。⁴江:指浣花溪。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即遣(qiǎn)¹花开深²造次³,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文: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注释:¹遣:排遣。²深:很,太。³造次:匆忙,仓猝。⁴丁宁:再三嘱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juémànxīngjiǔshǒu ·

 tángdài 

yǎnjiànchóuchóuxǐng làichūndàojiāngtíng 
qiǎnhuākāishēnzào biàn便jiàoyīngtàidīngníng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¹,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²,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³;下则幽谷,窈(yǎo)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水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注释:¹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²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³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⁴窈然:深幽的样子。⁵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⁶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于五代¹干戈²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³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¹⁰。向¹¹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¹²尽矣!
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水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注释:¹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²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³周:指五代时后周。⁴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⁵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⁶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⁷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⁸胜:尽。⁹及:等到。¹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¹¹向:从前。¹²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¹、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²亩衣食,以乐生送死³。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译文: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水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水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水年的长久呢!
注释:¹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²畎:田地。³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⁴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¹,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²,风霜冰雪,刻露³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注释:¹事简:公务简单。²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³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⁴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¹之事也。遂书以名²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¹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fēng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xiūzhìchúzhīmíngnián xià shǐyǐnchúshuǐérgān wènzhūchúrén zhōunánbǎizhīyuǎn shàngfēngshān sǒngránér xiàyōu yǎoránérshēncáng zhōngyǒuqīngquán wěngránéryǎngchū yǎngzuǒyòu érzhī shìshūquánzáoshí wéitíng érchúrénwǎngyóujiān 

    chúdàigānzhī yòngzhī tàihuáng chángzhōushījǐngbīngshíwànqīngliúshānxià shēngqínjiànghuánghuī yáofèngchúdōngménzhīwài suìpíngchú xiūchángkǎoshānchuān àn shēnggāowàngqīngliúzhīguān qiúhuī fèngjiùqínzhīsuǒ érlǎojiēzài gàitiānxiàzhīpíngjiǔ tángshīzhèng hǎinèifēnliè háojiébìngérzhēng suǒzàiwéiguózhě shèngshǔ sòngshòutiānmìng shèngrénchūérhǎi xiàngzhīpíngshìxiǎn chǎnxuēxiāo bǎiniánzhījiān ránjiànshāngāoérshuǐqīng wènshì érlǎojìn 

    jīnchújièjiānghuáizhījiān zhōuchēshāng fāngbīnzhīsuǒzhì mínshēngjiànwàishì érānquǎnshí shēngsòng érshúzhīshàngzhīgōng xiūyǎngshēng hánbǎiniánzhīshēn 

    xiūzhīlái érshìjiǎn yòuàizhīānxián quánshānzhījiān nǎichúrényǎngérwàngshān értīngquán duōyōufāngéryìnqiáo fēngshuāngbīngxuě qīngxiù shízhījǐng ài yòuxìngmínsuìzhīfēngchéng éryóu yīnwéiběnshānchuān dàofēngzhīměi shǐ使mínzhīsuǒānfēngniánzhīzhě xìngshēngshìzhīshí 

    xuānshàngēn míngòng shǐzhīshì suìshūmíngtíngyān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绿叶成阴¹春尽也,守宫²偏护星星³。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zhù)留玉壶冰
译文:春天已过,绿叶成荫,浓密的枝叶偏偏遮掩了粒粒樱桃。留下鲜红的樱桃慰问我这多情的人,樱桃分明是送来千里外你的泪水,这泪水又化作了浓香的醇酒。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常见者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谢饷:感谢赠送。¹绿叶成阴:比喻女子出嫁后已生儿育女。出自杜牧《叹花》:“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高彦休《唐阙史》载,杜牧早年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留该诗。²守宫:守官砂,将其点染在处女的肢体,颜色不会消退,只有在发生房事后,其颜色才会变淡消退。一说守宫槐,俗称马缨花。³星星:通“猩猩”,形容樱桃猩红的颜色。这里代指一粒粒樱桃。⁴玉壶冰:酒名。宋叶梦得《浣溪沙·送卢》:“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独卧文园方病渴¹,强拈(niān)红豆²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³。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译文:我这里正失意而病卧,蒙你盛情馈送了樱桃,我强拈着它以示对你的酬答。谓在这黄莺啼遍的时候,感谢你如此珍重我,不过亦当善自珍重,怜爱花开须当自爱,莫只是为花落而生悲。
注释:¹文园方病渴:汉司马相如曾任孝文园令,“常有消渴疾”,因此称病闲居,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文园病”指消渴病。这里谓文人落魄,病困潦倒。²红豆,代指樱桃。³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诗人收到他人所馈赠樱桃的感激之情,下片则表达对赠送樱桃之人的关切和珍重。全词多处用典,化典故于文字之中,浑然一体,情真意切。

  上阙开篇词人就用到杜牧与少女之母十年约定的典故。在这首词中,纳兰将杜诗中的“绿叶成阴子满枝”化用为“绿叶成阴春尽也”,其中所表达的悲惜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守宫偏护星星”,纳兰在这里用到“守宫”的典故,很可能他思念之人是一个宫女,而与他有过一段情缘,很可能是纳兰的表妹,因为被迫入宫的女子,除了他的表妹,就没有其他人了。

  “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留玉壶冰”,在这句中,纳兰叉用到“红泪”的典故,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在被迎娶时,因为舍不得离开父母而痛哭流涕,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还没有到京师,壶中的泪已凝如血色,后世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在纳兰的眼中,表妹赠予他宫中的樱桃,就仿佛是点点泪水,这泪水就像苦酒一样积聚,让他沉醉其中。纳兰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但两人不可能频繁见面,更不可能互诉相思之情,所以心中才会有无限的相恋之苦。但也有观点认为,樱桃是老师对自己错过科考惋惜而流下泪水,这泪水又化留了浓香的醇酒,这更进一步体现了师生情的浓厚和珍贵。

  下阙“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纳兰又用到了典故。纳兰在这里自比司马相如,说自己正失意病卧,收到盛情馈送的樱桃,于是强忍着病痛吃了它,以示酬答。

  “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在这黄莺啼遍的季节,纳兰十分感谢表妹还能如此珍重情谊。同时也劝慰表妹怜惜花落时也要自爱,不要总是为花落而生悲。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在表达感谢老师的垂爱,说明纳兰是个懂得感恩、谦逊有礼的人。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主编.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251~252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第227~228页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蔡女¹昔造胡笳(jiā)声,一弹一十有²八拍。
译文: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注释: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因善弹琴而深受房琯赏识。弄:乐曲。房给事:指给事中房琯。¹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²有:通“又”。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译文: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沉沉 一作:阴沉)
古戍(shù)¹苍苍²(fēng)³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译文: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注释:¹戍:边戍哨所。²苍苍:衰老、残破貌。³烽火:借代烽火台。⁴荒:边陲、边疆。⁵沉沉:低沉、阴沉貌。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sè)¹
译文: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注释:¹摵摵:落叶之声。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译文: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¹迟更(gèng)²速皆应手,将³往复旋如有情。
译文: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注释:¹言:语助词。²更:连词,与、和。³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¹晴。
译文: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注释:¹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sī)¹(chú)雁失群夜,断绝²胡儿恋母声。
译文:像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注释:¹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²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译文: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乌孙¹部落家乡远,逻(luó)(suō)²沙尘哀怨生。
译文: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注释:¹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²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duò)瓦。
译文: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迸泉¹(sà)²飞木末³,野鹿呦呦走堂下。
译文: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注释:¹迸泉:喷涌出的泉水。²飒飒:飞舞貌。³木末:树梢。呦呦:鹿鸣声。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长安城连东掖(yè)¹垣,凤凰池²对青琐门³
译文: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注释:¹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²凤凰池:中书省。³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高才¹脱略²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译文: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注释:¹高才:指房琯。²脱略:轻慢,不在意。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tīngdǒngtánjiāshēngjiānnòngfángshì

 tángdài 

càizàojiāshēng tánshíyòupāi 
rénluòlèizhānbiāncǎo hànshǐ使duànchángduìguī 
shùcāngcāngfēnghuǒhán huāngchénchénfēixuěbái  (chénchénzuò yīnchén )
xiānshāngxiánhòujué jiāoqiūjīngshèshè 
dǒng tōngshénmíng shēnshānqiètīngláiyāojīng 
yánchígèngjiēyìngshǒu jiāngwǎngxuányòuqíng 
kōngshānbǎiniǎosànhái wànyúnyīnqiěqíng 
suānchúyànshīqún duànjuéérliànshēng 
chuānwèijìng niǎomíng 
sūnluòjiāxiāngyuǎn luósuōshāchénāiyuànshēng 
yōuyīnbiàndiàopiāo chángfēngchuīlínduò 
bèngquánfēi 鹿yōuyōuzǒutángxià 
chángānchéngliándōngyuán fènghuángchíduìqīngsuǒmén 
gāocáituōlüèmíng wàngjūnbàoqínzhì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上 一作:地)
天官¹动将星²,汉上柳条青。
译文: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注释:¹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²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万里鸣刁斗¹,三军²出井陉(xíng)³
译文: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注释:¹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²三军:军队的通称。³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汉时为军事要地。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què)¹,报国取龙庭²
译文: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注释:¹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²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岂学书生¹辈,窗间²³一经。
译文: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注释:¹书生: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²间:一作“中”。³老:一作“住”。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sòngzhàodōudàizhōuqīng--wángwéi

tiānguāndòngjiāngxīnghànshàngliǔtiáoqīng

wànmíngdiāodòusānjūnchūjǐngxíng

wàngshēnfèngquēbàoguólóngtíng

xuéshūshēngbèichuāngjiānlǎoj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