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大叫帝阍闻,肸蚃通天黍米分。吴练凄迷亏老寿,汉封细碎到亭云。
何须大叫帝阍闻,肸蚃通天黍米分。吴练凄迷亏老寿,汉封细碎到亭云。
欲收元气无坚影,自笑顽躯亦片云。帝鬼痴灵皆一蚁,强将斋沐溷元君。
欲收元气无坚影,自笑顽躯亦片云。帝鬼痴灵皆一蚁,强将斋沐溷元君。

仿fǎngzhāodàizhūjiāsānshíshǒusānshíwángqiānshìrèndēngdài--wángzhī

jiàohūnwénxiàngtōngtiānshǔfēnliànkuīlǎo寿shòuhànfēngsuìdàotíngyún

shōuyuánjiānyǐngxiàowánpiànyúnguǐchīlíngjiēqiángjiāngzhāihùnyuánjūn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初随林霭(ǎi)¹动,稍²³夜凉分。
译文: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注释:¹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²稍:渐渐。³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窗迥(jiǒng)¹侵灯冷,庭虚²近水闻。
译文: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¹迥:远。一作“逼”。²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后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wēi--shāngyǐn

chūsuílínǎidòngshāogòngliángfēn

chuāngjiǒngqīndēnglěngtíngjìnshuǐwén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¹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²,误承³问,迫于日晷(guǐ),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⁹而粗有所陈。
译文: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注释:百年: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凡一百余年。札子:当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于发指示的,如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也称为札子,或称“堂帖”。¹享国:享有国家。指帝王在位掌握政权。²浅陋:见识浅薄。这里为自谦之词。³误承:误受的意思。这里为自谦之词。⁴圣:指皇帝。⁵日晷:按照日影移动来测定时刻的仪器。这里指时间。⁶语不及悉:回禀的话来不及细说。悉:详尽。⁷窃惟念:我私下在想。这和下文“伏惟”一样,都是旧时下对上表示敬意的用语。⁸近臣:皇帝亲近的大臣。当时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侍从官。⁹昧冒:即“冒昧”,鲁莽,轻率。这里为自谦之词。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伏惟太祖躬¹上智²独见³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yù)将帅,训齐士卒(zú),外以捍¹⁰(yí)¹¹,内以平中国¹²。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fān)¹³,诛贪残之官吏,躬¹⁴以简俭为天下先¹⁵。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¹⁶为事。太宗¹⁷承之以聪武¹⁸,真宗¹⁹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²⁰、英宗²¹,无有逸德²²。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译文: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动乱。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
注释:¹躬:本身具有。²上智:极高的智慧。³独见:独到的见解。⁴周知:全面了解。⁵付托:托付、交待。指委任臣下做事。⁶变置施设:设官分职。变置,指改变前朝的制度而重新设立新制。⁷当其务:合于当前形势的需要。⁸驾驭:统率,指挥。⁹训齐:使人齐心合力。¹⁰捍:抵抗。¹¹夷狄:旧时指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北宋时期建立在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契丹、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下文“蛮夷”也是同样的意思。¹²内以平中国:指宋太祖对内平定统一了中原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带。¹³废强横之藩镇:指宋太祖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唐代在边境和内地设置节度使,镇守一方,总揽军政,称为藩镇。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藩镇强大,经常发生叛乱割据之事。宋太祖有鉴于此,使节度使仅为授予勋戚功臣的荣衔。¹⁴躬:亲自。这里与上文“躬”字意思稍有区别。¹⁵为天下先:做天下人的表率。¹⁶安利元元:使老百姓得到平安和利益。元元,老百姓。¹⁷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位22年。¹⁸聪武:聪睿圣武。¹⁹真宗:太宗之子赵恒,继太宗后为帝,在位25年。²⁰仁宗:真宗之子赵祯,在位42年。²¹英宗: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继仁宗后为帝,在位不足四年。²²逸德:失德。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¹,施为本末²,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³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wù)¹⁰吏之残扰¹¹。宁屈己弃财于夷狄¹²,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¹³御史¹⁴,公听并观¹⁵,而不蔽于偏至之谗(chán)¹⁶。因任众人耳目¹⁷,拔举疏远¹⁸,而随之以相坐之法¹⁹。盖监司之吏²⁰以至州县²¹,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²²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²³,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²⁴,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²⁵也。大臣贵戚²⁶、左右近习²⁷,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lǘ)巷之人²⁸,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mù)天下骁雄横猾²⁹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³⁰之,而谋变者辄(zhé)³¹;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³²,委之府史³³,非有能吏以钩考³⁴,而断盗者³⁵(zhé)³⁶;凶年饥岁,流者填道³⁷,死者相枕³⁸,而寇攘(rǎng)³⁹辄得⁴⁰。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lù),一有奸慝(tè)⁴¹,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⁴²,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⁴³台阁⁴⁴,升擢(zhuó)⁴⁵之任,虽不皆得人⁴⁶,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⁴⁷(bì)⁴⁸而不见收举⁴⁹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⁵⁰之日,天下号恸(tòng)⁵¹,如丧考妣(bǐ)⁵²,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之效也。
译文: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 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把这些交给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注释:¹实备从官: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曾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是皇帝的侍从官。²施为本末:一切措施的经过和原委。³申鉴:引出借鉴。⁴伏惟:古人奏札、书信中常用的套语,意为“我暗自考虑”。⁵仰畏天,俯畏人:上畏天命,下畏人事。意谓说话行事都须十分谨慎。⁶自然:本性。⁷诚悫:诚恳。⁸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⁹生:指给犯人留有活路。¹⁰恶:厌恨。¹¹吏之残扰:指官吏对百姓的残害、扰攘。¹²弃财于夷狄:指北宋政府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献币纳绢以求和之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北宋政府与契丹讲和,每年需向契丹献币纳绢。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宋又向契丹增加银绢以求和。庆历四年(1044),宋又以献币纳绢的方式向西夏妥协。王安石这里是替宋仁宗的屈服妥协曲为辩解的话。¹³谏官:执掌劝谏皇帝的官员。¹⁴御史:执掌纠察百官的官员。¹⁵公听并观:多听多看。意即听取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情况。¹⁶偏至之谗:片面的谗言。¹⁷因任众人耳目:相信众人的见闻。¹⁸拔举疏远:提拔、起用疏远的人。疏远,这里指与皇帝及高官显贵关系不密切但有真实才干的人。¹⁹相坐之法:指被推荐的人如果后来失职,推荐人便要受罚的一种法律。²⁰监司之吏:监察州郡的官员。宋朝设置诸路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四司,兼有监察的责,称为监司。²¹州县:指地方官员。²²调发:指征调劳役赋税。²³夏人顺服:西夏政权在宋初与宋王朝有磨擦,至仁宗庆历三年,西夏主元昊遣使请和,从此宋、夏间的战事宣告结束。²⁴安逸蕃息:休养生息。蕃:繁殖。²⁵效:结果。²⁶贵戚:皇亲国戚。²⁷左右近习:指皇帝周围亲近的人。²⁸甚于闾巷之人:比平民百姓更加谨慎畏法。²⁹骁雄横猾:指勇猛强暴而奸诈的人。³⁰御:统率,管理。³¹谋变者辄败:凡有阴谋哗变者,很快就被平定。³²文籍:账册。³³府史:衙门中的书吏。³⁴钩考:查核。³⁵断盗者:一作欺盗,贪污中饱的人。³⁶发:被揭发。³⁷流者填道:流亡的人塞满了道路。³⁸死者相枕:尸体枕着尸体。³⁹寇攘者:强盗。⁴⁰得:被抓获。⁴¹奸慝:奸邪的事情。⁴²间或见用:有时也会被提拔任用。⁴³监司:各地监察机关。⁴⁴台阁:指执政大臣。⁴⁵升擢:提升。⁴⁶得人:得到贤才,任人唯贤。⁴⁷罕:少有。⁴⁸蔽塞:埋没。⁴⁹收举:任用。⁵⁰升遐:对皇帝(这里指宋仁宗)死亡的讳称。⁵¹号恸:大声痛哭。⁵²考妣:称已死的父母。父为考,母为妣。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然本朝累世¹因循末俗²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huàn)官女子³;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¹⁰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¹¹,而无学校养成之法¹²;以科名¹³资历¹⁴¹⁵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¹⁶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¹⁷之亟(qì)¹⁸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¹⁹因得以乱真²⁰。交私养望者²¹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²²或见排沮(jǔ)²³。故上下偷惰²⁴取容²⁵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yáo)²⁶,而未尝特见救恤(x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²⁷,而未尝申敕(chì)²⁸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yì)之权²⁹。宿卫³⁰则聚卒伍³¹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³²姑息羁(jī)(mí)³³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shài)之宜³⁴。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chì)之时³⁵,又无尧、汤水旱之变³⁶,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lěi)³⁷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译文: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容纳,但小人也能够混进来。正确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中,有的人却受到排挤压抑。所以官场上下因循守旧、偷懒怠惰,只要讨得别人的欢心罢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职位上,也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注释:¹累世:世世。²因循末俗:沿袭着旧习俗。³女子:指皇宫中的后妃宫女。⁴出而视事:指临朝料理国政。⁵有司之细故:官府中琐屑细小的事情。⁶措之天下:把它实施于天下。⁷自然之理势:客观形势。⁸精神之运:主观努力。⁹名实:名目和实效。¹⁰厕:参与。¹¹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宋代科举考试以写作诗赋,背诵经义为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一度取消诗赋考试。¹²学校养成之法:指建立州县学,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士子。¹³科名:科举名目,如进士、明经之类。¹⁴资历:任职年限。¹⁵叙:排名次序。¹⁶课试:考察测试官吏政绩。¹⁷转徙:调动官职。¹⁸亟:频繁。¹⁹游谈之众:夸夸其谈的人。²⁰乱真:混作真有才干的人。²¹交私养望者:私下勾结、猎取声望的人。²²独立营职者:不靠别人、勤于职守的人。²³排沮:排挤、压抑。²⁴偷惰:偷闲懒惰。²⁵取容:指讨好、取悦上司。²⁶繇役:即徭役,封建社会中为官府无偿劳动的制度。²⁷杂于疲老:混杂着年迈力疲之人。²⁸申敕:发布政府的命令。这里引申为告诫、约束的意思。²⁹久其疆埸之权:让他们(指武将)长期掌握军事指挥权。³⁰宿卫:禁卫军。³¹卒伍:这里指兵痞。³²五代:指北宋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907—960)。³³姑息羁縻:纵容笼络、胡乱收编的意思。³⁴亲疏隆杀之宜:亲近或疏远、恩宠或冷落的区别原则。³⁵赖非夷狄猖炽之时:幸好赶上不是外敌猖狂进犯的时日。³⁶尧、汤水旱之变:相传尧时有九年的水患,商汤时有五年的旱灾。³⁷累圣:累代圣君。这里指上文提到的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诸帝。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¹,承无穷之绪²,知天助之不可常恃³,知人事之不可怠(dài),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¹⁰,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¹¹
译文: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恰当与否,请陛下裁决。
注释:¹躬上圣之质:具备最圣明的资质。²承无穷之绪:继承永久无穷的帝业。绪,传统。³恃:依赖,倚仗。⁴怠终:轻忽马虎一直拖到最后。意思是最后要酿成大祸。⁵辄废:轻易地废止。⁶将明之义:语出《诗经·大雅·烝(zhēng)民》,意谓大臣辅佐赞理的职责。将,实行。明,辨明。义,职责。⁷苟逃:侥幸逃避。⁸讳忌之诛:因触怒天予而受到责罚。⁹赦:宽恕免罪。¹⁰留神:留意,重视。¹¹取进止:这是写给皇帝奏章的套语,意思是我的意见是否妥当、正确,请予裁决。

  这篇文章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在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出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地指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文章条理清晰,措辞委婉,情感恳切坦诚,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

  此文大致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7年即位。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曾自言“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中经丁忧,二十一岁人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杨真榜进士。王安石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进一步申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行变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依据。神宗激赏此文,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变革遂张。此文可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第二段是对“本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至仁、英二宗的一一称颂,从而作出“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初步答案。既然是百年的事,自然以前几任皇帝都得提到。宋太祖因是开国之君且较有作为,所以说得较多,其余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带过,唯独对宋仁宗所论最详。这倒不是仁宗特别英明,而是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而暴露出的问题最多,后遗症亦最‘大,所以必须加以详尽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从官”的身分极言仁宗的所谓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认为仁宗当皇帝时,对上尊崇天意,对下兼听众议,宽仁恭俭,做得自然而又始终如一。尤可贵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审理案件力求给犯人留一条活路,而对于官吏扰民深恶痛绝。对外不忍兴师动众,对内赏罚合理,不信谗言,处处依法办事。皇帝给监察机关带了个好头,所以各级官吏不敢擅自发号施令。也不敢做伤害百姓的事。自西夏归顺宋朝后,再没有发生较大的边境民族叛变之事。这样边民可免遭战乱之灾,内地民众亦可安居乐业。皇亲国戚不敢触犯法令,他们立身行事有的比百姓还谨慎,这是刑法公道所收到的成效。上百万军队是稳定的,一旦有贪污盗窃的人,很快便被揭露,至于在灾荒之年趁火打劫的人,会立即被破获,而皇帝身边的人也不敢擅作威福,索取贿赂。奸佞贪婪者偶被录用,但不能长久。各级官吏的任命提升虽不尽如人意,但也并无遗珠之憾,这是任人唯贤和依靠法制的结果。由于深得人心,所以在仁宗皇帝去世时,人们就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悲痛万分。

  第四段篇幅比上段略短,却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头一句开门见山,指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可谓深中腠理。这些弊病分别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皇帝朝夕共处的不过是宦官和妇女,临朝理事,又不外是一些琐碎之务,远不如那些有作为的国君,能同士大夫一起研讨先王的治国之法,从而在全国加以推行。二是对于事物不分名与实,一切听凭自然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虽任用了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一定职位;正确的言论皇帝不是不听。但错误的主张也时时被采纳。三是没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论资排辈、按科名资历任用官吏,而没能采取必要的考核措施。四是监察机关(监司)没有称职的官员,边将不是由军队中有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并无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的人充当。五是官吏调动频繁难以考核其政绩,而“游谈之众”便以假乱真,贤人反被埋没;靠私交、“走后门”扩充自己声望的人,大都成了高官;不靠后台、对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有时反被打击排挤,故而上下偷懒,一味取悦于人;贤人有职无权,才能得不到发挥,实等同于庸人。六是沉重的徭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兴办整修农田水利等等。七是边防部队没有进行训练整顿,其中多有疲惫衰老者;内地驻军全是兵痞无赖,没能改变五代以来在养兵问题上笼络迁就的坏风气。八是对于皇族成员不曾经过严格教育和选拔,竟然委以重任,这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九是朝廷对于理财,大都没有恰当的办法,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而百姓并不富裕,皇帝对国事百般操劳而国家却不强盛;幸而没有外患,也没遇到特大天灾,所以一百多年来没有出乱子。十是虽说事在人为,但“本朝”的创建和存在却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显然,以上十条,没有一条不是对北宋朝廷的严厉批评。遗憾的是后世读者曾对王安石的这一苦心孤诣产生了误解,认为“虽日人事……此其所以获天助”之说,是对北宋的歌功颂德,把功劳归于皇帝和上天,表现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局限性。实则相反,这是王安石改革主张彻底性的实际表现。因为这十条的寓意在于北宋王朝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靠上天帮助的偶然性得以维持,如不改革,绝无出路。《宋史》本传载:神宗诏问“为治所先”,王安石对日“择术为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宋以来因循守旧的现行治术,而主张必须择取和制订足以对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新的治国方案。

  第五段指出“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也不能理解为作者对宋神宗的吹捧。鉴于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有作为的大臣的满腹牢骚,也只能是委婉地、甚至是违心地加以表述。这一段话虽不多,但分量很重,它无异于警告赵顼说:天助是靠不住的,人事也不可有始无终,即使你对这些话很忌讳,因此而怪罪我,我也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从而忠告你必须重新选择(择术为先)有助于变法图强的“人事”。成败在此一举,你如听取劝告,留心国事,实施变法,这便是天下人的一大福份!王安石的这些话中之话何等尖锐,哪里有什么美化和吹捧的意味!

  特点一:本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明白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特点二:措辞委婉,情感直白坦诚。语言表达上谦恭委婉。如一、五段,极尽臣子之礼。表述思路上以颂扬为铺垫,寓贬于褒、以扬为抑。如二、三、四段。由此,王安石剖析了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特点三:在语言方面,本文很好地运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字句音节铿锵,为文章生色不少。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空山鸟语·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222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79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82页
4、 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155页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¹不动夕阳迟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注释:¹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²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吴蜀横分地¹,徙(xǐ)(yǐ)²湖山欲暮时。
译文: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注释:¹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²徙夕: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¹更凭危²
译文: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注释:¹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²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白头吊古¹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¹吊古:哀吊,凭吊。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天入平湖晴不风¹,夕帆和雁正浮空。
译文: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注释: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楼头客子杪(miǎo)¹后,日落君山²元气中。
译文: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注释:¹杪秋:晚秋。²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北望可堪回白首¹,南游聊得看丹枫²
译文: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注释:¹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²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其一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夕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 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dēngyuèyánglóuèrshǒu

chén sòngdài 

dòngtíngzhīdōngjiāngshuǐ西 liánjīngdòngyángchí 
dēnglínshǔhéngfēn shānshí 
wànláiyóuháiwàngyuǎn sānniánduōnàngèngpíngwēi 
báitóudiàofēngshuāng lǎocāngxiànbēi 

tiānpíngqíngfēng fānyànzhèngkōng 
lóutóumiǎoqiūhòu luòjūnshānyuánzhōng 
běiwàngkānhuíbáishǒu nányóuliáokàndānfēng 
hànlínfēnliúshǎo shīdàolíngháiwèigōng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万树鸣蝉隔岸¹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译文:乐游原上西风阵阵,各种树上都有蝉在鸣叫,河的对岸出现了一道彩虹。
注释:¹隔岸:河的对岸。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xī)¹自趁虞(yú)²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译文:羲和驾着太阳车,一直到黄昏时分才停下来休息,不肯让这夕阳结束,不肯让太阳掉头向东。
注释:¹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车的神。²虞泉:亦作“虞渊”,传说为日没处。

yóuyuán

shāngyǐn tángdài 

wànshùmíngchánànhóng yóuyuánshàngyǒu西fēng 
chènquán宿 fàngxiéyánggēngxiàngdōng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壶山居士¹,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²(míng)³。青山可人,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译文:壶山居士,人还没有老心就懒散了。喜欢学道的人,家中置办了读写用的竹九、憩坐用的蒲团、煮茗用的茶碗。有青山可以观赏。筑有小茅屋三间,再开辟一条小径,俯视溪水,将高大茂密的竹子栽满屋子的四周。
注释:蓦(mò)山溪:词牌名,又名《上阳春》《蓦溪山》等。¹壶山居士:词人自号。居士:犹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²蒲团:信仰佛、道的人,在打坐和跪拜时,多用蒲草编成的团形垫具,称“蒲团”。³茗碗:煮茶用茶碗。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客来便请,随分¹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zhǎn),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译文:有客来请自便,随分吃一点家常饭。如果愿意小作停留,再置薄酒,喝它两三杯。吟味诗歌、自制曲子,风和月任人招呼。身外之事。我都不关心,自会有天公去管。
注释:¹随分:随便。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起笔自报家门,直陈心迹,态度散漫,老气横秋。“未老心先懒”,词人还未曾衰老,却看透世情,失却斗争与进击之心的消极精神。颓莫大于心懒。然这种状态不会是天生如此,而或是人生灾厄、磨难使然。词人从自号、自诉心志到下文铺陈居处条件与处世态度,均浸染了道家的简淡无为。“爱学道人家”以下统承“心懒”而来,极言日常需求的简便。先言用物,“办”字领起,只办读写用竹几、煮茗用茶碗、憩坐用蒲团。次言隐居的生活环境,人青山一角,结草屋三间,小径通幽,清溪如带,绿竹绕宅。这里没有侯门深宅的楼台广厦、高车驷马、酒绿灯红,没有烦闹的送往迎来,没有无聊的笙歌宴集,没有不测而至的风云变幻。这里的主人可以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或垂钓清溪。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二、三十年间,战云四合,血雨飘风,词人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

  词的下片叙述自己待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客来便请”,一个“便”字,既无热情,亦不冷面拒人于千里。抽身世外而并不与世隔阻,清高中含着通达。“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仍旧是待人以不即不离。词人老实道来,始终没有斩断与尘世关联的尾巴。“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既应开篇“懒”字,又呼出下文“不关心”云云,是说随意写点文词,吟风弄月,而决不关涉邦国民生。“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风月任招呼”的进一步渲染。但说多了,似乎反出破绽,“不关心”反而像是并未忘怀。天公,天地造化;或另有人事所指。那么末句则是一种对于“管”者有所愤愤的讥诮。联系他也曾那样地想参预与投入,那么这消极里或都含着对于“管”者、统治者的无能的愤愤之音。当然字行间的这种声响极其微弱。

  全词措语平白,疏于锻炼;顺序而写,无意谋篇。唯用意老实,接物通达,于世情世事并未完全忘怀,故不妨一读。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1283-1284页

shān··shù--sòngxùn

shānshìwèilǎoxīnxiānlǎnàixuédàorénjiābànzhútuánmíngwǎnqīngshānmǎixiǎojiésānjiānkāijìngqīngxiūzhúzāijiàomǎn

lái便biànqǐngsuífēnjiāchángfànruòkěnxiǎoliúliángèngbáojiǔsānbēiliǎngzhǎnyínshīfēngyuèrènzhāoshēnwàishìguānxīnyǒutiāngōnggu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