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孤月上。是人间、平分秋色,桂香新酿。一曲草堂东岭对,延尽碧天清爽。
海门孤月上。是人间、平分秋色,桂香新酿。一曲草堂东岭对,延尽碧天清爽。
窗影照、吟虫幽响。鹭足倒拳衾似水,笑清狂、到此无能强。
窗影照、吟虫幽响。鹭足倒拳衾似水,笑清狂、到此无能强。
镫燄薄,摇孤幌。
镫燄薄,摇孤幌。
一丸冰玉含惆怅。付伊谁、划破青天,御风孤往。擒取妖蟆三足怪,铺满银魂千丈。
一丸冰玉含惆怅。付伊谁、划破青天,御风孤往。擒取妖蟆三足怪,铺满银魂千丈。
问窃药、当年欺罔。玉宇能禁寒彻骨,但有情、不怕银河广。
问窃药、当年欺罔。玉宇能禁寒彻骨,但有情、不怕银河广。
宝剑在,英雄掌。
宝剑在,英雄掌。

xīnlángzhōngqiūbìngcóngyóuzhūzishāngyuèyínwèizhī--wángzhī

hǎiményuèshàngshìrénjiānpíngfēnqiūguìxiāngxīnniàngcǎotángdōnglǐngduìyánjǐntiānqīngshuǎng

chuāngyǐngzhàoyínchóngyōuxiǎngdàoquánqīnshìshuǐxiàoqīngkuángdàonéngqiáng

dèngyànbáoyáohuǎng

wánbīnghánchóuchàngshuíhuàqīngtiānfēngwǎngqínyāosānguàimǎnyínhúnqiānzhàng

wènqièyàodāngniánwǎngnéngjìnhánchèdànyǒuqíngyín广guǎng

bǎojiànzàiyīngxióngzhǎng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城中爆竹已残更¹,朔(shuò)²翻江意未平。
译文:五更时分城中的爆竹已经放完了,北风吹得江水翻涌,心情难以平复。
注释:¹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²朔吹:北风。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多事鬓(bìn)¹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译文:经历坎坷,双鬓也随着时节一年一年变白,只能让明亮的灯火来慰藉自己。
注释:¹鬓毛:鬓发。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比量¹旧岁²聊堪喜,流转殊方³又可惊。
译文: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聊聊无几,只是四处流转异乡。
注释:¹比量:比较。²旧岁:过去的一年。³殊方:远方。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译文:明天我要登上岳阳楼,遥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¹
译文:大海的景色在雨中蒙蒙展开,滚滚波涛飞溅到江上观潮台。
注释:钱塘:钱塘江,浙江的下游。¹台:指观潮的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声驱千骑(qí)疾,气卷万山来。
译文:潮水来时,声音像千骑马在奔腾震天动地,气势像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绝岸¹愁倾覆,轻舟故溯洄²
译文:岸的削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但江中的弄潮儿却敢于驾着轻舟,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上回旋。
注释:¹绝岸:陡岸。²溯洄:逆流而上。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chī)(yí)¹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译文:“鸱夷子皮”里,伍子胥的尸首犹有遗恨,钱塘江的怒潮永远使人感到悲哀。
注释:¹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观的诗,该诗描绘了钱塘江汹涌澎湃的声势。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最后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观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着墨无多,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施闰章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 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婿朝”之称,诗伟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焕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62

qiántángguāncháo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hǎizhōngkāi tāofēijiāngshàngtái 
shēngqiān juǎnwànshānlái 
juéànchóuqīng qīngzhōuhuí 
chīyǒuhèn zhōngshǐ使rénāi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有祖¹,年老,谷父母厌憎²,欲捐之³。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¹⁰(yú)¹¹,捐祖于¹²野。谷随¹³,收舆归¹⁴。父曰:“汝(rǔ)¹⁵何以¹⁶收此凶具¹⁷?“谷曰:“他日¹⁸父母老¹⁹,无需更²⁰作此具,是以²¹收之。“父惭²²,悔之²³,乃²⁴(zài)²⁵祖归养。
译文: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注释:¹祖:祖父,祖辈。²厌憎:厌弃憎恨。³欲捐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祖父",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欲:想要。捐:抛弃,丢弃。⁴年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⁵谏:规劝。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⁶岂有:怎么可以。⁷是:这(是)。⁸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⁹从:听从,顺从。¹⁰作:做,制作。¹¹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¹²于:在。¹³谷随:省略句,谷随(之)。原谷跟随着他。随:跟随。¹⁴归:返回。¹⁵汝:你,指示代词。¹⁶何以:为什么。¹⁷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¹⁸他日:以后,将来,往后。¹⁹老:年老。²⁰更:再。²¹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因此。²²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²³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悔,对…感到后悔,属于意动用法。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乃²⁴:于是,就。²⁵载:带。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¹胜读书。
译文:生了儿子用不着让他去学习知识,因为当今社会学会斗鸡走马这些娱乐手段,比读书还有用。
注释:¹斗鸡走马:即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jiǎ)家小儿¹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译文:你看那贾家的小伙子,年龄刚十三岁,家中的富贵奢华连许多世家大族都远远不如。
注释:¹贾家小儿:贾姓人家的孩子,即贾昌。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能令¹金距²期胜负³,白罗绣衫随软舆(yú)
译文:贾昌技艺高超,能够号令群鸡,预期其中的胜负,他指挥斗鸡时身着绣着花纹的白色丝质衣衫,后面还跟着装饰华丽的乘舆。
注释:¹令:让,使。²金距:公鸡斗架,全靠脚上的角质硬距作武器。在距上安上金属套子,更利于格斗,就叫“金距”。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³期胜负:是必定获胜的意思。⁴软舆:即轿子。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¹²³丧车。
译文:贾昌的父亲在长安千里之外的泰山下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都有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注释:¹持:奉侍。²道:后作“导”,引导。³挽:追悼死人。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

  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讽刺的对象则显然不光是贾昌。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白罗绣衫随软舆”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所以“神鸡童”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或则托言异代,或则咏物寄怀,大都辞旨微婉。象这样大胆直率,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在文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第一个场面:“白罗绣衫随软舆。”在戒备森严、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大摇大摆地前行,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观。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夸示他“奉天承命”、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真是滑稽透顶,荒唐至极。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十三年,(贾昌)笼鸡三百,从封东岳。”并没有说他紧跟在“软舆”后面,而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第二个场面:“差夫持道挽丧车。”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贵”,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神鸡童贾昌,竟不惜为他兴师动众,征派民夫,沿途照料灵柩。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这场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轻蔑和愤怒。

  两个场面,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剧里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喜剧形象鲜明,效果强烈,读起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4-625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文王既¹²³,我应受之。敷(pǔ)(yì),我徂(cú)维求定。时¹⁰周之命,於(wū)¹¹绎思。
译文: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注释:赉(lài):赐予。¹既:尽。²勤:勤苦,辛劳。³止:语气助词。一说勤止,是停止勤劳,即不在世的意思。⁴我:周武王自称。敷时:普世,指天下所有诸侯。一说敷,是给予、布施的意思。时,世。⁶绎:寻绎,思考,理出头绪。一说“续”。⁷思:语气助词。⁸徂:往,指往伐商纣。⁹定:共定天下。¹⁰时:是。一说通“侍”,承受。¹¹於:叹词。

  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三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他根据《毛诗序》《左传·宣公十二年》《礼记·祭统》等资料推断,认为与《大武》六成对应的六诗依次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赉》作为《大武》三成歌辞,是表现武王伐纣胜利后,班师回到镐京,举行告庙和庆贺活动,同时进行赏赐功臣财宝重器和分封诸侯等事宜的一场乐舞。此诗首先指出父亲文王的勤于政事的品行,表示自己一定以身作则。接着指出天下平定是他所追求的大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告诫所有诸侯们都必须牢记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诗歌与其说是追封赏赐功臣,不如说是指出了当时及其后的施政总方向:要使国家走向安定。周朝之命运在于”敷时绎思“也。这点像武王的特点,在封赏之时就开始布置以后的任务,总是走在人前,用简单几句话,就已把定国家大计。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看似无为,其实有为在先。

  这首诗共六句,五言、四言、三言相间,但是有韵:止、之、思押韵,定、命押韵。好像是有韵的散文。《大武》六成中,这是唯一通篇押韵的诗。该诗语气诚恳,表现了武王深远的忧虑和倦倦之意,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竟反覆地告诫诸侯们“绎思”。

  这首诗的标题为“赉”,而诗中并无“赉”字,估计原为《大武》三成的乐曲名。《毛诗正义》曰:“经无‘赉’字,序又说其名篇之意。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德之人,故名篇曰‘赉’。经之所陈,皆是武王陈文王之德,以戒敕受封之人,是其大封之事也。此言大封於庙,谓文王庙也。“显然原经并无诗歌名字,是后加的。之所以用”赉“,就是指诗歌是用于封赐时的礼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6-697

lài

míng xiānqín 

wénwángqínzhǐ yīngshòuzhī shí wéiqiúdìng shízhōuzhīm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