滉白新牋卷線稜,刮青纤竹缠红藤。
可怜子夜书帷下,一片圆光得未曾。
滉白新牋卷線稜,刮青纤竹缠红藤。
可怜子夜书帷下,一片圆光得未曾。
蔡襄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3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白露披¹梧桐,玄蝉(chán)²昼夜号。
译文:寒秋中的梧桐树上满挂着白露,在这树上有寒蝉在鸣叫。
注释:巩:指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博陵人。开元十八年进士(说见陶敏《岑参诗人名注释及系年补正》),天宝元年应制举文辞秀逸科及第(《唐会要》卷七六),二年官左拾遗内供奉(《金石萃编》卷八六《庆唐观金篆斋颂》),位终礼部员外郎(《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¹披:覆盖。²玄蝉:即寒蝉。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译文:少昊行秋肃杀着方圆万里,日暮时分,更显出云黄天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君子佐休明¹,小人事蓬蒿(hāo)²
译文: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
注释:¹佐休明:辅佐休美昌明之世。指为官。²事蓬篙:指隐居。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¹锥刀²
译文: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
注释:¹徇:从,曲从。²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孤舟向广武¹,一鸟归成皋²
译文: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
注释:¹广武:在今河南荣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²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成”明抄本等俱作“城”。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yù)¹
译文: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
注释:¹郁陶:郁闷忧愁。

gǒngběiqiūxìngcuīmíngyǔn

cénshēn tángdài 

báitóng xuánchánzhòuháo 
qiūfēngwàndòng huángyúngāo 
jūnzuǒxiūmíng xiǎorénshìpénghāo 
suǒshìzàiniǎo yānnéngxùnzhuīdāo 
zhōuxiàngguǎng广 niǎoguīchénggāo 
shènggàixiāng jūnxīntáo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者¹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²?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tuí)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译文:日日登楼,一天更换一番风景。这似卷如云般流逝的春色,怎当得起“迟迟”二字。一阵风来吹起蔓蔓荒草,草背上拂过一股惨白的寒烟。在废墙左侧有小桃开了,却无人来欣赏。
注释:¹者:代词,这。²谁道迟迟:意谓谁说春天是舒缓闲适的。典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毛传:“迟迟,舒缓也。”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是何人。挑将竹泪,黏上空枝。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pái)(huái)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¹。是何人。挑将竹泪²,黏(nián)上空枝。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译文:我徘徊在小桃树下,想起十五六岁时的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是谁将斑斑竹泪,黏上那花朵零落的空枝?如果低头近看,她憔悴的身影,浸透了春日的池塘。这是一个幽深的所在,是她的归路,不要学人家相思。
注释:¹三五年时:十五岁左右。黄景仁《绮怀》(其十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²竹泪: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哭之,泪洒于湘江之竹上,后来成为有斑痕的湘妃竹。

  《丑奴儿慢·春日》是黄景仁 的名作,被选入代表“常州词派”风格的《词选·附录》,并列于卷首。但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却持异议:“冠以仲则一首,殊可不必。……此一词不过偶有所合耳,亦非超绝之作。”倒是谭献在《复堂词话》中对此词颇为赞赏:“春光渐老,诵黄仲则词‘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不禁黯然!初月侵帘,逡巡徐步,遂出南门旷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诸人,作幕天席地之游。”谭献是主张对于词“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因此,他主要引此词开头几句,体会其惜春之情,联想到要与古人“把臂入林”……至于对这首词究应如何理解、鉴赏,我们不妨作进一步探讨。

  词题是“春日”,因此断为“惋惜春光迅速流逝之作”(见《金元明清词选》)当然未始不可。但反复吟味,似乎于一般的“惜春”之外,还含有独特的意蕴,不如说是借春色、写小桃,来惜往日、抒爱情的。

  上片开头写春日登楼,目的显然是要观赏春色。正因为是“日日”登临,这才能够观察到、感知到“一换一番”景色。惜春之意,已在其中。“者(这)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这是反用《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作翻案文章。“似卷如流”是承上句“一换一番”,极言其快——谁说是“迟迟”呢?这就满含伤春之情了。接着具体描写:“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把江南的春天的田野风光,点染得十分真切、生动,表现新颖、独特。再下来就象是电影的特写镜头转移到“颓墙左侧”的一树小桃。她开了,开得美,开得寂寞,“没个人知”。知道的,只有那“日日登楼”的多情的词人。以上一路写来,景中有情,景中有事,比起一般伤春之作更富艺术魅力。

  下片是写花?是写人?是写春?有点难以分解。也许是见花思人、借花惜春。词人在沉思,在回忆。他抚今追昔,象是幻觉,又象是“意识流”。他“徘徊花下”,这“花”显然就是那株“小桃”;“分明记得”就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三五年时”,就是十五岁的时候(辛弃疾《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这里把春比作十五岁的女孩子也是可以的)。那时,她(词人所热恋的一个姑娘)和他(词人)曾一起在花下徘徊。这是“有诗为证”的。词人曾在他的《绮怀》诗中写道:“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三五年时三五夜,可怜杯酒不曾消。”这是他的一次初恋,也是一场不幸的、难忘的爱情悲剧。“是何人、挑将竹泪,粘上空枝?”这是虚写,用象征手法。“竹泪”象征生死不渝的、深沉而痛苦的爱情(李白诗《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空枝”则暗示那小桃开了又谢了。这里不用“泪洒空枝”,而用一个“挑”字,一个“粘”字,极为新警,富有想象力和暗示性,就是说取来一掬千秋不灭的竹上之泪,滴上而且紧贴在那花朵凋零的小桃枝上。足见悲痛之深,相思之永。“何人”是谁?不言自喻。痛苦之极,不禁产生幻觉:低头一看,在那清莹的春池中不是映着——“浸”着她(那小桃,那姑娘,一而二,二而一)憔悴的影儿吗?这种描写,有些近于现代的电影手法,可称新颖、巧妙。最后三句,写春也归了,花也谢了,人也去了,别再勾起无穷无尽的相思了!这是异常沉痛的话,余味极为深长。“此间深处”是水中?是花外?是天上?是人间?可以不必深究。“伊”字指人,也指花,也指春。“莫惹相思”,一本作“莫学相思”,但以“惹”字为好。因为词人的相思之情,正是由登楼览景而被春色惹起的。这样就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了。说不要相思,而相思之意倒更是绵绵无绝,感人至深。

  黄景仁词集中有词二百余阕,风格比较多样。有伉爽悲凉的,也有俊秀婉丽的。《丑奴儿慢·春日》近于后一类。卢前借“咽露秋虫,舞风病鹤”这两句形容黄景仁 诗风的话来评论他的“词才”,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如若要形容《春日》这一类的词,则似可用他的名句“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者般颜色作衣裳”,略改说是“晚霞一抹,影照春池”,其词境仿佛似之。

chǒuérmàn··chūn--huángjǐngrén

dēnglóuhuànfānchūnzhěshìjuǎnliúchūnshuídàochíchí

piànfēngchuīcǎocǎobèibáiyānfēi

tuíqiángzuǒxiǎotáofàngleméirénzhī

páihuáihuāxiàfēnmíngsānniánshí

shìrén

tiāojiāngzhúlèiniánshàngkōngzhī

qǐngshìtóuyǐngérqiáocuìjìnchūnchí

jiānshēnchùshìguīxiāng

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采赖蜂臣。
金屋旧题¹烦乙子²,蜜脾(pí)³新采赖蜂臣
译文:每天校对黄本书籍,令人有些厌烦,自己正如工蜂一样,每天在书房里辛勤校对。
注释:¹金屋旧题:指皇宫藏书中的旧籍。²乙子:图书分类名称。《旧唐书·经籍志》“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乙部为史,丙部为子,丁部为集。”³蜜脾:蜜蜂营造连片巢房,酿蜜其中,其形如脾,因称蜜脾。⁴蜂臣:与蜂皇相对,指采蜜的工蜂。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译文:细细想来,蜻蜓和蝴蝶与工蜂比起来,该是没有什么意思了,它们也跟着颠忙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不像工蜂那样留给人们甜蜜。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平沙¹浅草²接天长。路茫茫³,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译文: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兴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注释:¹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²浅草:短草。³茫茫:遥远貌。⁴几:几度。⁵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⁶底事:何事。⁷谩:徒然。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少年有意伏¹中行²。馘³名王,扫沙场。击楫(jí)中流,曾记泪沾裳(cháng)。欲上治安双阙(què)远,空怅望,过维扬
译文: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注释:¹伏:制服。²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³馘: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⁴名王:指金兵的统帅。⁵沙场:战场。⁶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⁷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⁸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⁹维扬:即扬州。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兴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兴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兴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参考资料:
1、 溪明选注.宋词一百首:华龄出版社,1997:229-230
2、 周汝昌 宛敏灏 唐圭璋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 (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637-1638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翠岭一千寻¹,岭上彩云如幄(wò)²。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注释:¹寻:古代以八尺为寻。²幄:帷幕。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仙鬟(huán)撩鬓(bìn)倚双扉(fēi),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¹何处?认舜祠丛竹²
注释:¹九疑:九嶷山,在湖南省。相传为舜的葬地。²舜祠丛竹:指湘妃竹。相传舜死后,娥皇、女英二妃哀泣,泪滴于竹,斑斑如血。
这首小令写水光山色,极为艳丽。翠岭彩云,波光荡绿,加上意想中窈窕如玉的仙女,构成一幅充满神幻色彩的画面,又洋溢着怀古的悠思。全词意境新颖,造语工巧,美艳多姿,极富情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