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桃花可招客,吏事尘埃能困人。
东风桃花可招客,吏事尘埃能困人。
蘸甲一杯留我醉,知公胸次有阳春。
蘸甲一杯留我醉,知公胸次有阳春。
王炎

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 8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谢家庭院¹残更²立,燕宿雕(diāo)³。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译文: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梁上栖息,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
注释:¹谢家庭院:指南朝宋谢灵运家,灵运于会稽始宁县有依山傍水的庄园,后因用以代称贵族家园,亦指闺房。²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³雕粱:刻绘文采的屋梁。⁴银墙:月光下泛着银白颜色的墙壁。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xiē)¹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译文: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注释:¹歇:停止,停歇。

  开篇所写到的谢家庭院,也是在隐喻这是在写当下的实景,可以看出,这是纳兰在怀念一段情缘。下片开始的那句“此情已自成追忆”,更是证明上片是属于追忆往昔的情感了,而最后一句更是点明了这段情感的时间,是发生在十一年前,如梦一场的时光令这段情感逐渐模糊,但并没有被遗忘。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开篇这句的意象,是纳兰常用的,尤其是“谢家”,所以,后人推断纳兰爱恋的这名女子一定是姓谢。不过真相是否果真如此,也只能留待猜测。从词句的字面来看,这首词写得十分华美动人,有种浓郁之美,短短十数字,就将思念者孤独寂寥的心态描写出来,而且还让人仿佛分辨不出,这个月光下的人,到底是被相思所苦的纳兰,还是偶尔神伤的自己。王维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例,而纳兰的词中更是将诗画艺术发挥到了一个巅峰,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摹已经到了入木三分的境地。

  而后一句“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则是纳兰从元稹的《杂忆》中所改出的一句,虽然只是简单改过一个字,但整首词还是相得益彰的。元稹的诗是这样的:“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是悼亡诗的高手,他的悼亡诗成就不在纳兰之下,而元稹本人也是多情之人,他存婚前和一个女子有过一段热恋,虽然没有结果,但元稹对那名女子很是看重。这首词便是为那名女子所做。上片先是写景色,后又引用前人怀念的旧文,都是要烘托自己内心的怀念。而到了下片,第一句便是“此情已自成追忆”,纳兰自己也明白,这份感情只可追忆,无法挽回,所以这句词既道出了纳兰的悲伤,也道出了世事的无常。

  而后接着一句“零落鸳鸯”,则是引出了最后的结局“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往事已如烟散去,回忆空空,纳兰沉吟至此,才忽然觉出了雨夜后的微凉,他也觉察出,这十一年前的梦,早就该醒了。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2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38页

cǎisāng ·xièjiātíngyuàncángēng

lánxìng qīngdài 

xièjiātíngyuàncángēng yàn宿diāoliáng yuèyínqiáng biànhuācóngbiànxiāng 
qíngchéngzhuī lìngluòyuānyāng xiēwēiliáng shíniánqiánmèngchǎng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者,阳城¹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²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³,辍(chuò)耕之垄(lǒng),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少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一阵子,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大家不要彼此忘记呀。”受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怎么会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注释: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¹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²阳夏:今河南太康县。³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⁴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去、往。⁵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之,语气助词。⁶若:你,指陈胜。⁷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⁸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二世元年¹七月,发闾左²(zhé)(shù)³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¹⁰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¹¹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jiàn)¹²,上使外将(jiàng)¹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¹⁴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¹⁵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¹⁶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wèi)天下唱¹⁷,宜多应者¹⁸。”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¹⁹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²⁰?”陈胜﹑吴广喜,念鬼²¹,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²²”,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²³。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²⁴。又间(jiàn)令²⁵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²⁶,夜篝(gōu)火,狐鸣²⁷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²⁸,卒中往往语²⁹,皆指目³⁰陈胜。
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法律都要被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皇帝,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罪,二世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注释:¹二世元年:即公元前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²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³适戍:发配去守边。适,通“谪”。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⁵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⁶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⁷亡:逃跑,逃走。⁸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举行,实行。⁹等:同样。¹⁰死国:为国事而死。¹¹苦秦:苦于秦(的统治)。¹²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¹³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秦始皇嬴政。¹⁴项燕:战国末年楚国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¹⁵怜:爱戴。¹⁶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¹⁷唱:通“倡”,倡导。¹⁸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¹⁹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²⁰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²¹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²²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²³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²⁴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²⁵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²⁶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²⁷狐鸣:像狐狸的声音鸣叫。²⁸旦日:明天,第二天。²⁹往往语:到处谈论。³⁰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¹醉,广故数言欲亡,忿(fèn)(huì)²,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³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w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¹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tǎn)¹¹,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¹²。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¹³。蕲下,乃令符离¹⁴人葛婴将兵徇¹⁵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¹⁶皆下之。行收兵¹⁷。比¹⁸至陈¹⁹,车六七百乘(shèng)²⁰,骑(jì)²¹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²²,独守丞²³与战谯门中²⁴。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²⁵﹑豪杰²⁶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²⁷,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²⁸,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²⁹。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³⁰,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大多为他所用。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屡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折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然鞭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他。陈胜佐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
注释:¹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²忿恚尉:使尉愤怒。³笞:用鞭、杖或竹板打。⁴剑挺:拔剑出鞘。⁵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⁶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⁷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⁸十六七:十分之六七。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²⁷吗?宁,难道。¹⁰受命:听从号令。¹¹袒右:露出右臂。¹²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¹³蕲:今安徽宿州南。¹⁴符离:今安徽宿州。¹⁵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¹⁶铚、酂、苦、柘、谯: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¹⁷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¹⁸比:等到。¹⁹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²⁰乘:特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²¹骑:一人一马的合称。²²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²³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²⁴谯门中:城门洞里。²⁵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²⁶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²⁷被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²⁸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²⁹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³⁰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

  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

  《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动地记述了从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权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怀有“鸿鹄之志”。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属所作的讲演中,尤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对封建世袭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于他富有远见,他的话具有鼓动性,才能收到徒属皆日“敬受命”的效果。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等人起义的直接原因。面临必死处境时,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说明他们对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二人密谋中,陈胜对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社会背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因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提出这一口号,则“宜多应者”。他们在卜者启发下,精心策划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骗过了其他戍卒的耳目。他们合演的杀将尉的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这些都能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后文中的“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上文“宜多应者”相呼应,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体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也正是陈涉这种谋划、洞察的能力,才造成起义一呼百应,并迅速遍及全国局面。

  陈胜、吴广在密谋起义之时曾找人算卦,后来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书和狐鸣两出骗局。这种为推翻一个政权而造舆论的骗术,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关头屡见不鲜。当广大群众畏天命的意识很浓厚的时候,举事者想要“威众”,以种种骗术把自己表现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见效的手法。然而,陈胜、吴广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他们的真实思想。作者司马迁更在记叙陈胜、吴广行卜时,特意点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则“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参与密谋。《陈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类骗术昭然若揭,《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制造的斩蛇之类的神话也持保留态度,这都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的历史观。

  两个将尉在大泽乡起义中并没有过失,他们和吴广的一场冲突是起义领袖预谋的,但最终仍不免一死。这是因为他们是秦王朝势力的代表人物,在残酷的阶级斗争面前,充当了起义军的对立面,故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攻下蕲县这第一个县城后,陈胜和吴广及时派葛婴带领人马到蕲县以东开辟新战场,以便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建立起农民政权。这些都说明他们在起义初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陈胜在战斗中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些都是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质,在陈胜、吴广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述人物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细节的记叙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史记》在为一个个历史人物立传时,不仅记录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示与人物活动相关的背景、环境,从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主要体现。

参考资料:
1、 夏华 等 编译.史记精华本.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209-220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48-253
3、 高续华.《陈涉世家》中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1)

chénshèshìjiā (jiéxuǎn )

qiān liǎnghàn 

    chénshèngzhě yángchéngrén shè guǎng广zhě yángjiǎrén shū chénshèshàoshí chángrényōnggēng chuògēngzhīlǒngshàng chànghènjiǔzhī yuē  gǒuguì xiāngwàng  yōngzhěxiàoéryìngyuē  ruòwéiyōnggēng guì  chénshètàiyuē  jiē yànquèānzhīhóng鸿zhīzhìzāi  

    èrshìyuánniányuè zuǒzhéshùyáng jiǔbǎiréntúnxiāng chénshèng guǎng广jiēdāngháng wéitúnzhǎng huìtiān dàotōng duóshī shī jiēzhǎn chénshèng guǎng广nǎimóuyuē  jīnwáng  děng guó  chénshèngyuē  tiānxiàqínjiǔ wénèrshìshào dāng dāngzhěnǎigōng shuòjiàn shàngshǐ使wàijiàngbīng jīnhuòwénzuì èrshìshāzhī bǎixìngduōwénxián wèizhī xiàngyànwéichǔjiàng shuòyǒugōng àishì chǔrénliánzhī huòwéi huòwéiwáng jīnchéngzhòngzhàchēnggōng xiàngyàn wéitiānxiàchàng duōyìngzhě  guǎng广wéirán nǎiháng zhězhīzhǐ yuē  xiàshìjiēchéng yǒugōng ránxiàzhīguǐ  chénshèng guǎng广 niànguǐ yuē  jiàoxiānwēizhòngěr  nǎidānshūyuē chénshèngwàng  zhìrénsuǒzēngzhōng mǎipēngshí zhōngshū guàizhī yòujiànlìngguǎng广zhīsuǒpángcóngzhōng gōuhuǒ míngyuē  chǔxīng chénshèngwàng  jiējīngkǒng dàn zhōngwǎngwǎng jiēzhǐchénshèng 

    guǎng广àirén shìduōwéiyòngzhě jiàngwèizuì guǎng广shuòyánwáng fèn忿huìwèi lìngzhī zhòng wèiguǒchīguǎng广 wèijiàntǐng guǎng广 duóérshāwèi chénshèngzuǒzhī bìngshāliǎngwèi zhàolìngshǔyuē  gōngděng jiēshī shīdāngzhǎn jièlìngzhǎn érshùzhěshíliù qiězhuàngshì míngěr wànghóujiàngxiāngnìngyǒuzhǒng  shǔjiēyuē  jìngshòumìng  nǎizhàchēnggōng xiàngyàn cóngmín tǎnyòu chēngchǔ wéitánérméng wèishǒu chénshèngwéijiàngjūn guǎng广wéiwèi gōngxiāng shōuérgōng xià nǎilìngrényīngjiàngbīngxùndōng gōngzhì cuó  zhè qiáojiēxiàzhī hángshōubīng zhìchén chēliùbǎishèng qiān shùhuòwànrén gōngchén chénshǒulìngjiēzài shǒuchéngzhànqiáoménzhōng shèng shǒuchéng nǎichén shùhuòrì hàolìngzhàosānlǎo háojiéjiēláihuìshì sānlǎo háojiéjiēyuē  jiàngjūnshēnjiānzhíruì dào zhūbàoqín chǔguózhīshè gōngwéiwàng  chénshènǎiwéiwàng hàowéizhāngchǔ dāngshí zhūjùnxiànqínzhě jiēxíngzhǎng shāzhīyìngchénshè 

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
微霜¹知岁晏(yàn)²,斧柯³始青青。
译文:薄霜降下知道已是一年将尽,斧子砍伐那青青枝丫。
注释:¹微霜:薄霜。²岁晏:指一年将尽的时候。³斧柯:斧柄。
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况乃金天¹夕,浩露沾群英²
译文:何况正是金秋的傍晚,繁露沾润了大地百花。
注释:¹金天:即秋天。²群英:百花。
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
登山乃宇宙,白日已西暝。
译文:登上高山放眼望世界,耀眼的太阳已经西下。
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云海方荡潏(yù)¹,孤鳞安得宁。
译文:浩渺云海正摇荡汹涌,孤独的鱼儿想安宁也无法!
注释:¹荡潏:摇动涌起的样子。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灵峰之山¹,其上曰²金鸡之峰³。其草草竹;其木草枫槠(zhū),草松;其鸟草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zhù)之峰,欧冶子¹⁰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bó)¹¹崖石有阁曰松风阁¹²,奎(kuí)上人¹³居之。
译文:会稽的灵峰山,最高峰叫金鸡峰。山上的草木多半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槠树,还有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外形像鸡但是比鸡小,身上有彩色的花纹,喜欢啼鸣。灵峰寺就在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抱着。寺院对面的山叫“陶山”,曾经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院东南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个小阁楼,名叫“松风阁”,奎上人就居住在那里。
注释:活水源: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会稽山上。¹灵峰之山:在绍兴东南会稽山上。山中有灵峰寺,下文“寺居山中”即是。²曰:说。³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⁴槠: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球形。⁵竹鸡:一种形似鹧鸪而小的鸟,草呈橄榄褐色,生活于竹林中。⁶寺:指灵峰寺。⁷陶山:一名陶晏岭,在绍兴东南四十馀里,以南北朝时齐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陶山。⁸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为齐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以佐萧衍夺齐帝位,建立梁朝,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外史,古人常用为别号。⁹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陶山以北,相传为春秋时工匠欧冶子铸剑之所。¹⁰欧冶子:春秋时期的工匠,曾应越王聘,为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钓五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¹¹薄:迫近,靠近。¹²松风阁:今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¹³奎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 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xià)¹,涓(juān)涓然²冬温而夏寒。浸³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lù),潴(zhū)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qīng)白野公¹⁰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fèn)¹¹,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¹²常来食之。其草草水松¹³、菖(chāng)¹⁴。有鸟大如鸜(qú)(yù)¹⁵,黑色而赤觜(zuǐ),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¹⁶。有二脊(jǐ)¹⁷,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¹⁸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译文:这里有清泉,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慢慢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无不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在流水旁边从早坐到晚,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铜钱大小,还有小鲫鱼,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羽毛是黑色的,嘴是红色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像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婉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这个时候,全部都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象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虫子。
注释:¹石罅:石缝。²涓涓然:细水慢流的样子。³浸:渐渐地。⁴伏行:从地下流。⁵山麓:山脚。⁶潴:汇聚。⁷若耶之溪:即若耶溪,在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春秋时期美女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⁸湖:指鉴湖,在绍兴南,又名镜湖。⁹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见《元史·百官志六》。¹⁰白野公:即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世居白野山,故称白野公。元英宗至治间进士,历官集贤修撰、秘书监、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后与方国珍水战,阵亡。《元史》有传。¹¹鲼鱼:即鲫鱼。¹²水鼠:生活于水边的一种鼠。¹³水松:藻类植物,可入药。¹⁴菖蒲:草年生草本植物,长于水边。¹⁵鸜鹆:鸟名,俗称八哥。¹⁶滑:流利。¹⁷脊令:鸟名,即鹤钨。¹⁸诸水族:生活于水中的动物。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 ,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予既爱兹(zī)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²(xián)³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gài)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译文: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说: “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经过的地方,能灌溉数十亩良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普及到众人了。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
注释:¹兹:这。²群动:各类动物。³咸:皆。⁴属岁旱时:当逢农旱之时。属,适逢。⁵泽:润泽,湿泽。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活水源周围的山川形势,泉水的源流变化,水里的草木虫鱼,以及游人的欣赏迷恋,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亲近之情。

  文章清新流畅,读之如临其境。本文一共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山,次段写水,末段抒发感想。

  作者下笔就先从灵峰山写起。写灵峰山的景色从两方面写,其一是写山顶金鸡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枫槠、松树,多有文采而善鸣的竹鸡。仅这三多,便点染出灵峰山竹树繁茂、山鸟啼鸣的动人景象。

  其二是写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和景物:“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日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日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日松风阁,奎上人居之。”从古今曾在此居住或活动过的名人高士,使读者领受到这灵峰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灵气所钟,景象不凡。

  作者写山是为了写水。“活水源”是题目正文。写水则是分为四层来写。

  第一层,从源头写起:“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泉水从石缝中流出,非常细小,却能冬天给人温暖,夏日给人清凉。起笔就使读者感到这泉水十分亲切。

  第二层,从泉水的冬夏不枯和由小到大,写其涌动活跃的生命力:涓涓细流,逐渐汇合就变成了小渠,水从渠中溢出向西南流去,在沙土中形成潜流,从旁渗出积成四个小池;东流至山脚下又汇聚成一个大池;再向东流注入若耶溪中,向东北又流入鉴湖之中。这水伏行旁出,时隐时现,溢淌流注,奔腾不息,犹如血脉之流贯于人体的全身,它赋予了山川自然以生命。由此,以水的动态变化初步写了“活”字的真义:“活”就是不停息的运动,“活”就是生命之源。

  第三层,写渠水的澄澈可爱和“活水源”的得名。这名字自然不只是指水的清澈而说的,还概括了前面已写到的两层意思,尤其是冬夏不枯、由小到大、奔流不息这层意思。

  至此,可以说已是生动而又充分地写出了“活水源”的含义了,但作者意犹未足,又写了第四层,那些依托这活水,栖息繁衍于水旁或水中的各种生物,鸟类,不知名的小虫子的活动,作者为读者展示了一片生意盎然的世界,这世界凭着这水而存在、而充满生机的。读者不仅进一步领聪到“活源”这“活”字的精神,而且不能不为被这“活水源”之水廖滋养而生存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所深深地吸引和感染。

  最后一段抒发感慨,总结全文。作者表示他爱这“活水源”爱它三点:一是爱“兹水之清”,收束上文“澄澈可鉴”的描写;二是“爱其出之不穷”,收束上文“冬夏不枯”、流注不息的描写;三是爱它“能使群动咸依”,收束上文有关鱼、鸟、虫、草的描写。然后通过奎上人的话:“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因“其泽又能及万物”,进而从自己对水的爱,又写到白野公对水的爱,落到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身上而结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于思想意趣。这是因为这一段议论跟上文的生动描写前后呼应,前面的写景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而后文的议论又将前面的写景提高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

  这篇游记写得质朴清新,生动传神,富有生趣,其记叙颇受《山海经》影响。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出了这个“活”字。不仅山活,水活,而且刘基笔下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朝气,都是活的:山水草木虫鱼是活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思想也是活的。作者从对自然景物的体验中,提炼和升华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示了他本人的胸怀气度是那样的开阔、明朗。

参考资料:
1、 周先慎著.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第393-396页
2、 祝鼎民,于翠玲选.明代散文选注:岳麓书社,1998年08月第1版:第33页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华灯¹照宴敞²豪门³,娇女严妆侍玉樽(zūn)
译文:深宅大院的豪门权贵,华灯照耀下酒宴大开;侍女也只得装束端整,替阔佬们去递菜传杯。
注释:¹华灯:古代雕刻的有文彩的灯。这里指华贵的灯。²敞:敞开。³豪门:富豪人家的大门,此处代富豪人家的宅第。俗语有“豪门大户”。⁴娇女:这里指娇弱的少女。⁵严妆:端整的装扮。⁶玉樽:玉杯,指豪华的酒席。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忽忆情亲¹焦土²下,佯(yáng)³看罗袜掩啼痕。
译文:侍女想起焦土下的亲人,柔肠寸断啊多少苦悲;低下头佯装整理罗袜,赶忙擦拭去啼哭泪痕。
注释:¹情亲:指亲人。²焦土:被战火焚烧过的土地。³佯:假装。这里是丝袜的意思。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这里的“华灯”“玉樽”既是写实,更是用以烘衬“豪门”的穷奢极欲铺排张扬的生活。“娇女”,说明少女处于一种被压迫无力抵抗的地位。两句对衬:一面是奢侈荒淫,一面是生活所迫;一面是酒食喧腾,一面是强为欢乐。两句写了同一场景,而人的苦乐迥异,这正是身份背景对立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真实写照。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这两句全是写“侍玉樽”的“娇女”。面对着这伙酒气熏熏的富豪们,少女忽然想到了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天地”里的亲人。她流下了眼泪,但是这眼泪却不敢也不愿让人看见,一个“掩”字,语重千钧,深刻地反映出这位孤苦无依少女的处境,凝聚着作者鲁迅深厚的同情。“佯看”,见出少女的聪明智慧,更见出少女的不得已;“强颜欢笑”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

  这首诗作者在“尺幅”之大的画面上,绘出了当时生动的阶级压迫情景,囊括了彼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现实”世界。当时的旧中国,一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者”的荒淫与奢侈;一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的“被吃者”的痛苦与呻吟。诗的思想内涵是既广袤而又深刻。

  在艺术上作者采取了“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写法,由于作者深知七言绝句的“局限”性,所以他一面选取了豪门盛宴这一场景,一面却以“娇女侍樽”作为中心出现在“画面”上。表面看来,前者是“主”,后者是“宾”,但实际恰恰相反,诗的主题中心在“娇女”(她代表着一个阶级,一个“世界”),而“华灯照宴”那喧腾气氛,不过是用来衬托这一中心人物,反衬她的可亲可敬,以及值得同情。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98-19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