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嵬峨五度峰,朝晖暮霭变无穷。山红涧碧人家好,箫鼓丛祠岁屡丰。
大小嵬峨五度峰,朝晖暮霭变无穷。山红涧碧人家好,箫鼓丛祠岁屡丰。

cháohuī--zhù

xiǎowéiéfēngcháohuīǎibiànqióngshānhóngjiànrénjiāhǎoxiāocóngsuìfēng

胡助

胡助

元婺州东阳人,字古愚,一字履信。好读书,有文采。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录。荐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卒。有《纯白斋类稿》。 ▶ 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皇宫殿高无极,东西龙虎更番值。天上事偏多,仙人鬓亦皤。
玉皇宫殿¹高无极²,东西龙虎更番(fān)值。天上事偏多,仙人鬓亦皤(pó)³
译文:玉皇大帝的宫殿高耸无边,威龙猛虎轮流坐镇东西边。天上事物繁杂,连逍遥自在的仙人都愁白了头发。
注释:¹玉皇宫殿:暗指当时朝廷。²无极:无穷尽,无边际。³皤:白色。
麻姑空一笑,偶自舒长爪。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
麻姑¹空一笑,偶自舒长爪。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
译文:麻姑粲然一笑,轻舒长爪,掐破碧桃花,让美艳的花光照遍千家万户。
注释:¹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中国民间信仰的女神,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指纤细似鸟爪,有人想让她来搔背痒,结果吃了苦头。

  古代诗歌中,向有“游仙”一体,常借描述神仙境界,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亦有借以表现男妇爱情或政治生活的。远自晋 郭璞的《游仙诗》,近到龚自珍的《小游仙词》,都是此体的代表作品。南朝梁钟嵘《诗品》评郭璞云:“《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后人也都以为其确系“有托而言”。至于龚的《小游仙词》,论者更以为是“既谈掌故(即有关清朝军机处的遗闻轶事),也抒感慨(即龚氏几次考军机章京均告落选的愤懑之情)”(参见近人刘逸生《龚自珍诗选》)。洪亮吉这首词,虽然未标“游仙”之题,但从内容看,也属此体,而且也是借天宫生活,仙人举止来表达某种政治寄托。

  这首词收在《更生斋诗余·冰天雪窖词》中。词集自序云:“岁戊午(清嘉庆三年,1782)自京邸乞假回,东箱无事,辄填至数十阙。及自塞外回里,亦时时作之。遂满一卷,名曰《冰天雪窖》”,从其后言之也。从集中的编次看,此词排在“时欲乞假南回”的几首词之间,可以推断,它作于洪氏写出“力陈内外弊政”的奏疏前不久。当时,词人五十三岁,已任翰林院编修,又出任贵州学政,期满返京,充咸安宫总裁,在上书房行走。此时他似乎颇为春风得意,但又屡有归志。据恽敬《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初第时,大臣掌翰林院者网罗人才以倾动声誉。君知其无成,欲早自异,遂于御试《征邪教疏》内力陈中外弊政,发其所忌。”这也许只是个表面现象,而关键在于洪亮吉是个有见识、有抱负、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目击当时官僚制度的腐败、经济的危机以及苗民、白莲教民的起义,不肯默尔而息,当“立仗马”,所以早就酝酿着要冒风险出来说话,宁可丢官回老家。应考作疏,不过是适逢其全罢了。因其疏中慷慨陈辞,无所忌讳,被“抑置三等”。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或者说是“本事”。

  现在我们具体来谈词的正文。“玉皇宫殿”分明是指当时朝廷;“无极”者,“天高皇帝远”也。“东龙西虎”,狰狞可怕。这是皇帝左右的权贵、亲信;“更番值”,无疑是把持朝政、轮流坐镇了。“天上事偏多”二句点出了朝中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连逍遥自在的“仙人”也要愁白了头发。“仙人”指谁?可以是泛指朝中的有识之士,也不妨看作词人的自喻。他供职翰林院,属于“词臣”和“闲官”,仿佛是天上的“散仙”。他虽无言事之责,决策之权,但由于忧国伤时,不禁愁思满怀,大有“区区之心,不能自已”(见洪我以后所作的《极言时政启》)之慨。上片全写天上情事,颇有点戏剧性和幽默感。

  下片由前面泛说的“仙人”具体到了“麻姑”。她是有名的仙女,曾多次看到沧海桑田的变化,她的手指纤细似鸟爪,有人想让她来搔背痒,结果吃了苦头。这里说她粲然一笑,轻舒长爪,掐破碧桃花,让美艳的花光照遍千家万户。假如我们对上片的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里应是表明作者不能再保持沉默,无所作为了。他将傲然一笑,无所顾忌地去揭一揭时弊,捅一捅“马蜂窝”。事情未必有成,所以用个“空”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用个“偶”字。但不管怎样,总能引起点轰动,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所以结拍以乐观自豪的调子唱出“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下片集中写麻姑,设想甚奇,可称“神来之笔”。

  由于此词采用的是游仙诗的形式,因此词中的情事都比较朦胧,在理解上不宜过分落实。但结合其创作背景看,说词中有作者自己在,有一定“本事”在,该不是牵强附会。从艺术角度说,它形象生动,构想神奇,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堪称古代游仙诗词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菩萨蛮·玉皇宫殿高无极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琤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岁在壬(rén)¹,余与晦(huì)²泽望³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fēn)霭淟(diǎn),明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yǎo)。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chǐ)¹⁰气。呼嗟(jiē)咽续,忽尔冥¹¹(jì)¹²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¹³插于幽篁(huáng)¹⁴,缨络¹⁵缠于萝阙¹⁶。琤琮(cóng)¹⁷俯仰¹⁸,金¹⁹奏石²⁰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è)(chì)²¹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²²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²³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译文:那年是壬午年,我和晦木、泽望两个弟弟进入四明山,从雪窦山回到过云。这里云雾缭绕,充满了整个山谷,乱云并不飞散,高高的瀑布因云雾遮蔽,好像停止了下落,蜿蜒曲折的山路向远处延伸。我们撤去烛火夜行,雾和露水沾湿了衣裳。山间寒气彻骨,大家相互看着对方呼吸的白气,只能听到彼此断断续续的喘气声和叹息声。忽然,雾散云收,天地都出现在眼前,万物改换了样子,眼前一片光亮。小草上结着圆圆的冰珠,树上长长的枝条镶着白玉般晶莹的冰衣。幽静的竹林像插满美人头上的银色玉簪,柔软的藤蔓像缀满美人颈上的成串珠饰。风吹草木,发出铮铮琮琮玉石般的的声响,就像乐器奏击的声音,即使是微小的一叶一茎,也没有不被冰雾缠绕的。
注释:过云:浙江四明山内的一个地段。木冰:一种自然现象,雨着木即凝结成冰。又称“木介”。¹壬午:指年(明崇祯十五年)。²晦木:黄宗羲的弟弟,名宗炎,世称立溪先生。³泽望:亦作者弟弟,名宗曾,号缩斋,人称石田先生。⁴四明: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属天台山支脉。⁵雪窦:山名,在浙江省奉化县西,为四明山分支。⁶雰:雾气。⁷淟浊:混浊,污垢。⁸窈然:深远貌。⁹岚:山林的雾气。¹⁰禠:剥,夺。¹¹冥:晦暗。¹²霁:本指雨止,这里指云雾散。¹³珑松:同“珑璁”,即玉簪。¹⁴篁:竹林,竹丛。¹⁵缨络:串珠玉而成的装饰物,多用为颈饰。¹⁶阙:通“缺”,空隙处。¹⁷琤琮:玉石碰击声。¹⁸俯仰:高低。¹⁹金:金属乐器,如钟、钹。²⁰石:石制的乐器,如磬。²¹愕眙:惊视。眙,直视貌。²²五行:指刘向《五行传》。其书曰:“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²³苦:极。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鐍人间。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xiāo)¹沸响,扃(jiōng)²(jué)人间。屯烟佛照³,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shuò)心骨。南箕(jī)(chǐ)口,飞廉(mǐ)¹⁰;土囊(náng)¹¹大隧(suì)¹²,所在而是。故为勃郁¹³烦冤¹⁴之所不散,溪回壑(hè)转,蛟¹⁵(chī)¹⁶(huò)(zhé)¹⁷,山鬼窈窕(tiǎo)¹⁸,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kè)¹⁹。天呵地吼,阴崖冱(hù)²⁰穴,聚雹(báo)堆冰,故为玄冥²¹之所长驾²²;群峰灌顶,北斗堕脅(xié),藜(lí)蓬臭(xiù)²³,虽焦原竭泽,巫吁魃(bá)²⁴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yào)²⁵之所割匿²⁶。且其怪松入枫²⁷,礜(yù)²⁸(wǎng)²⁹,碎碑埋甎(zhuān),枯胔(zì)³⁰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³¹,高僧悬记³²,冶鸟³³木客³⁴,窅(yǎo)³⁵(cuì)³⁶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yù)³⁷
译文:我惊奇地看着并感叹道:“这不是人们所说的木冰吗?《春秋》上写过它,《五行》上记载过它,怎么我们家乡也有这种奇异之景呢?”话还未说完,有一个当地的僧人在旁边笑着说:“这有什么值得诧异?山中极冷,刚进入十一月,就风起云涌,冰凌满山,所以常年积满霜雪。因为这里地处万山之中,没有尘俗的纷争,隔绝人世,既无乡村和寺庙的烟火,也没有特殊的地热潜入,所以酷热的太阳的热量也到不了这里。这里距离平地有一万八千丈,强劲的风像急转的车轮,侵人心骨。像南箕星张着大口,风神在这里停车,到处都是土洞和长长的隧道,所以大风回旋不散。溪流迂回,山谷递转,蛟螭潜伏,山鬼妖媚。暴风强劲有力,瀑布震天作响,天地怒吼,背阳的山崖封闭了洞穴,堆聚着冰雪,所以这里常年被北方玄冥所控制。群峰直上云霄,北斗星都似乎堕入她的腰际,杂草的气味浓郁,即使是原野枯焦,沼泽干涸,巫师呼唱着旱魃狂舞,这里也常年如秋夜般凉爽阴湿,这里好像被太阳分割藏匿起来。况且这里怪异的松树和枫树上的人形瘿瘤、毒石杂草、破碎的古碑、残埋的砖块、腐肉枯骨,都可以兴云吐雨。更有仙宫里治理此间的仙灵,山岳间显赫的精魂,高僧大德在山崖上刻下的文字,还有妖鸟和山怪,(这一切神异)汇集在这里,幽邃难明,他们的气息都收敛着而不散发,所以总是那么寒冷而不温暖。”
注释:¹嚣尘:喧闹多尘埃。²扃:关锁,引申为隔绝。³佛照:寺庙的灯火。⁴阴火:磷火,野地夜间常见的青色火焰,俗称鬼火,实际是磷的氧化现象。⁵愆阳:阳气过盛,多指天旱或酷热。愆,超过。⁶刚风:强大的风。⁷南箕:星宿名,古人认为南箕主风。⁸哆:张口貌。⁹飞廉:风神。¹⁰弭节:驻车。弭,止。节,策,马鞭。¹¹土囊:土穴。¹²隧:洞。¹³勃郁:蕴积,壅塞。¹⁴烦冤:风回旋貌。¹⁵蛟:传说的动物,龙类,能发洪水。¹⁶螭:传说的动物,龙类。¹⁷蠖蛰:像蠖一样伏藏。蠖,一种昆虫。¹⁸窈窕:深远貌。¹⁹嗑:碰,敲击。²⁰沍:闭塞。²¹玄冥:水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神玄冥。”²²驾:骑,乘。²³臭蔚:气味浓郁。²⁴魃:神话中的旱神。²⁵曜灵:太阳。²⁶割匿:割舍和躲藏。²⁷人枫:即“枫人”,枫树上生成的人形瘿瘤。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曾有记载。²⁸礜石:《山海经》中记载的有毒的矿石。²⁹罔草:纠结的丛草。³⁰胔:肉腐烂。³¹炳灵:显赫的魂灵。³²悬记:高处的题记。³³冶鸟:晋干宝《搜神记》中所载的鸟名。³⁴木客:山中的精怪。³⁵窅:深远。³⁶崒:通“萃”,聚集。³⁷燠:暖。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¹之地;同一过忒(tè)²,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³,无与(yù)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jǔ)(yǔ)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译文:我于是喟然长叹说:“哎!同是一样的寒来暑往,但仍有不听命于自然的地方;同是一样的变化无常,就有与占卜吉凶无关之处。住在这里的人,难道就没有翻越山峰挖掘药材,说着有高深道理的话语,做着与世不同的行为的人,就没有能参与决定人间治乱命运的人吗?我正难容于世间的法度,正想过去向他们求教一番。”
注释:¹造化:创造化育,指天地、自然界。²过忒:此处犹言“变更”。³畸行:异味行。⁴与:参预,在其中。⁵数:气数,命运。⁶龃龉:不合,不融洽。
这是一篇奇特的游记。四明山过云地区的木冰本来就是罕见的奇特景观,作者绘声绘色,善造意境,写木冰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晶莹的世界,写木冰的形成,又令人夺魄心惊,纸上生寒,确实是揉细腻的工笔与磅礴的气势于一体。更奇特的是它的结尾,感慨似乎漫不经心,寓意若有若无,结合作者身世处境,实在引人深思。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译文: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sōng)阳居士¹今何在?青眼²看人万里情。
译文: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注释:¹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²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山、颍水之间;唐代的隐逸之士,更多栖身于嵩山、少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集中,就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于十八落第还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多篇,表明向往嵩山、少室山之意,尤其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那一篇,更能表达李白的心境。元丹丘是位高士,李白曾称他为“丹丘生”。这篇诗的序文说:“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宕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诗中说:“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端好,不羡世朝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蔡襄诗中的后两句,正是运用了李白的诗意。元丹丘是以青眼看待李白的,所以“岩信频及,许为主人”。作者想到宋代当时,像元丹丘那样的高人绝少,而取媚邀宠的人,则到处存在,所以又有欲往无由之叹。诗句说:“篙阳居士今何在?”深致惋惜之情。诗人认为,倘若嵩阳居士仍然存在,他们必然以青眼看人,虽然相隔万里,也是令作者向往的。

  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人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书生,此诗情调是十分切合身份的。诗的语言明丽新警,婉而多风。陈衍认为这首诗有“神助”,是指诗的境界高远,是梦中偶有会心之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9-171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自予归江宁¹,爱其山川奇胜²,间³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fù),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què)¹⁰诸峰,而北攀¹¹燕子矶(jī)¹²,以俯观江流之猛壮¹³。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zhé)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译文: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注释:扫叶楼:在江宁府城(今江苏南京)西的清凉山支阜上。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字半千,隐居江宁清凉山。卢见曾《感旧集注》:半千尝自写小照,作扫落叶僧,因名所居为扫叶楼。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¹归江宁:作者原是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人。²奇胜:奇特佳妙。³间:趁空闲。⁴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清凉山后。今存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南北长约3000米。⁵历:经过。⁶钟阜:即钟山。又名金陵山、北山、紫金山等。在江宁府城东北。⁷后湖:即玄武湖。在江宁府城北。它古名桑泊湖。从三国吴至南朝刘宋,先后叫后湖、练湖、蒋陵湖、北湖。宋文帝时改名玄武湖。⁸极:到达。⁹芙蓉:峰名。在江宁府城南20余公里处,是祖堂山的主峰。祖堂山,南朝刘宋时称幽栖山。¹⁰天阙:峰名。即牛头山。在江宁府城西南20公里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上元县牛头山”条载:“山有二峰,东西相对,名为‘双阙'”。又载:东晋未立阙,王导指牛头山二峰为双阙,因而有“天阙山”等名目。¹¹攀:攀登。¹²燕子矶:在江宁府城北郊。山石屹立长江边,三面临空,形如飞燕,因称燕子矶。丹崖翠壁,磴道盘曲而上,势极险峻。为江宁四十八景之一。矶,水边突出的岩石。¹³猛壮:猛烈、雄壮。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¹四望²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yǒu)³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¹⁰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¹¹,远挹(yì)¹²¹³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¹⁴,毕呈于几席。虽向¹⁵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译文: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注释:¹而:然而。²四望:山名。清凉山的支阜。管同《余霞阁记》说到的四望矶即在四望山下。³辛酉:指嘉庆六年(1801)。⁴金坛:县名。当时属镇江府。今江苏金坛。⁵王中子:事迹待考。⁶语及:谈到扫叶楼。⁷携:搀扶;牵引。⁸起:建。⁹岑山:四望山的支阜。¹⁰落木:落叶。杜甫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¹¹城市:指江宁府、上元县等。¹²挹:牵引。引申为联结。¹³江:长江。¹⁴瑰奇:这里指奇异之物。¹⁵向:乡;先前;从前。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凡人之情,鹜(wù)¹远而遗²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³,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¹⁰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¹¹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¹²益友¹³¹⁴
译文: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注释:¹骛:一作“鹜”,意为追求。²遗:遗漏;抛弃。³视之先重:先对它加以重视。⁴得:获得。⁵不暇知:顾不得计较。即不在意。⁶见:识见。⁷差:尚;略;比较。⁸流俗:泛指世俗。⁹顾:却。连词。¹⁰至:甚至于。¹¹胜:尽。¹²贵:重视;崇高。¹³益友: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¹⁴与:罢。语气词。这里表示推测、估计。

  文中记叙作者与友人同游扫叶楼。全篇前半写景,后半议论。第一段记述作者囿于一隅之见,自以为江宁奇胜尽已览遍,第二段记述作者游扫叶楼所见所感,第三段引出议论,慨叹世俗舍近求远,“骛远而遗近”。文章写景笔墨清秀,层次明晰,山水江岛,烟村风帆,画面迭起,纷至沓来,令人心驰神往;议论乃有感而发,由此番游览,叹世俗之“骛远而遗近”,对人多有启发。

  写景记游文章,开头多半是介绍所游名胜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的概况。管同的这篇《登扫叶楼记》却别具一格,先描写他归江宁后所游历的诸处名胜:或登石头城,游钟山,泛舟玄武湖;或在远离城南的芙蓉、天阙几座山峰上跳望远景,到燕子矶头俯看长江汹涌的奔流。游踪所至,几乎遍及城内城外。所以,他“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以至有人再遨登览时,竟“思舍是而他游”。文章至此,才笔锋一转,点出题景说:“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却“乃未始一至焉。”

  管同原以为江宁奇胜尽在钟山、玄武湖、燕子矶等地,而对离家不足一里的扫叶楼竟“未始一至”,一旦登上扫叶楼后,便不禁惊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这一胜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他的“差远流俗”之见,而且启迪他悟出了许多道理,一是由自己的“思舍是而他游”,却不知奇境就在身边,从而想到“骛远遗近”的世俗常情;二是由此想到自己的生平行事多不切实际,与此相类似,暗寓愧悔之意;三是由自己“骛远遗近”,却又因得益于王君而不误,暗喜所交益友的可贵。三点意思紧密相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此文在表现方法上,很有特色。全文三个部分先写所谓的江宁奇胜,烘云托月,引出扫叶楼;继从扫叶楼近观、远晓,写出江宁奇胜中的又一奇境,尺幅千里,历历如画;最后,由自己的“厌倦思欲远游”,几乎误失奇境的教训,抒发登楼之感怀,推己及人,由此及彼,世俗之情,生平之慨,治为一炉。全文的语言简洁清丽,工整中有变化。如“堆黄叠青”“曲旷瑰奇”,一状色,一写境,一实一虚,十分形象,再如“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含,沙鸟风帆"四句,前后两两对偶,其中第三句暗承第一句,第四句暗承第二句,词句工整,而词意交互,造成错落而有致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11,第617页
锦襜褕,绣裆襦。
锦襜(chān)(yú)¹,绣裆(dāng)(rú)²
译文: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注释: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¹襜褕:对襟单衣。²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强饮啄,哺尔雏。
强饮啄,哺尔雏(chú)¹
译文: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注释:¹雏:幼鸟。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陇东卧穟(suì)¹满风雨,莫信笼媒²(lǒng)西去。
译文: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雏鸟的鸣叫。
注释:¹卧穟:卧倒的庄稼。²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¹人织网如素空²,张在野田平碧³中。
译文: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注释:¹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²素空:透明的天空。³平碧:平原碧野。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网丝漠漠¹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²
译文: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注释:¹漠漠:广布的样子。²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ài)叶绿花¹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译文: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注释:¹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