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底吹篪夜解围,剑炊刀淅两危机。请来斩马平陵去,看遍黄羊属国归。
帐底吹篪夜解围,剑炊刀淅两危机。请来斩马平陵去,看遍黄羊属国归。
物论清流几人是,书成孤愤举时非。戟髯强项生平意,坐映江山合有辉。
物论清流几人是,书成孤愤举时非。戟髯强项生平意,坐映江山合有辉。

sòngxièshìzhǎngshā--tiānyóu

zhàngchuīchíjiěwéijiànchuīdāoliǎngwēiqǐngláizhǎnpínglíngkànbiànhuángyángshǔguóguī

lùnqīngliúrénshìshūchéngfènshífēiránqiángxiàngshēngpíngzuòyìngjiāngshānyǒuhuī

胡天游

胡天游

胡骙(方天游)(1696年3月28日——1758年2月9日),清代骈文家、诗人。名骙,榜名方天游,字稚威,号云持。山阴(今浙江绍兴)张溇人。雍正己酉(1729)浙江副榜,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鸿词,补试因病作罢;乾隆戊午(1738)直隶副榜,甲子(1744)荐充三礼馆纂修官议叙直隶州同知,辛未(1751)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山西。善作骈体文。代表作有《大夫文种庙铭》、《逊国名臣赞序》、《柯西石宕记》等。诗学韩愈、孟郊,奇情逸藻,才学相济。五古《烈女李三行》,长达625韵,堪称名篇。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飞观¹百余尺,临牖(yǒu)²(líng)轩。
译文:宫门的望楼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
注释:¹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²御:凭。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译文:目之所及,皆是千里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烈士¹望悲心,小人偷²自闲。
译文:有雄心壮志的人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注释:¹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²偷:苟且。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国雠(chóu)¹不塞,甘心思丧元²
译文:国家仇恨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注释:¹亮:诚然。²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fǔ)¹西南望,思欲赴太山²
译文: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愿意从军征伐吴国。
注释:¹拊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²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译文: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取我这番慷慨之言!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这首诗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是第一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

  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是第二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亮”,诚然,实在。“塞”,防止,杜绝。“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是第三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时刻关心着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太乙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对方的必经之路,所以作者打算奔赴太乙山迎战敌人。

  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音调既高,“悲声”乃作。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88页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¹,低头,说著分携(xié)泪暗流。
译文:雨刚刚晴,远处升起暖暖雾气。幽静的小园里繁花落尽。 伸手轻轻摘下一双红豆,低下头,想起了我们生死相隔,不由泪流满面。
注释:¹红豆子:即相思树所结之子。果实成荚,微扁,子大如豌豆,色鲜红或半红半黑。古人以此作为爱情或相思的象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人去似春休,卮(zhī)¹曾将酹(lèi)²石尤³。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译文:人离开了就像这过去的春天容颜不再,繁华易失。拿着酒临溪伤神。就算是有人面桃花,一叶扁舟,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注释:¹卮酒:古代盛酒的器皿。²酹:指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³石尤:石尤风,即逆风或顶头风。⁴桃叶渡:渡口名。地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因晋王献之于此歌烦其妾桃叶而得名。后人以此代指情人分别之地,或分别之意。

  这又是一首抒写离愁别绪的词作。“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首句描写了刚下过雨后的小院情景。风雨初晴,小院中落花满地,显得十分幽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种幽静的意境中,可以看到分别在即的两人相对无语泪满眶的景象。

  “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摘泪暗流”,爱人采下两颗红豆,低头和词人说着分别的话语,说着说着,不禁泪流满面。“红豆”,古人常用其象征爱情或相思,唐代诗人王维就曾以红豆为意象,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石尤”是纳兰引用到的典故。纳兰用到这个典故,是说女主人公希望能够效仿石尤氏,化作大风阻止爱人远行。但是天不遂人愿,女主人公的愿望终究破灭,爱人最终乘船离去,分开的两人只能独自品尝自己的忧愁。

  全词的上片追忆往昔,下片则描写别后幽情。“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爱人离开之后,好像连春天也被他带走了,以酒践行时甚至祈祷船在行驶时能够遇上顶头风。

  淡淡的白描,平实如话,真实地传递出女主人公在爱人即将远行时内心中所表露出的愁苦之情,读后别有一番韵昧。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86页

nánxiāngzi··yānnuǎnchūshōu--lánxìng

yānnuǎnchūshōuluòjǐnfánhuāxiǎoyuànyōuzhāishuānghóngdòuzitóushuōzhefēnxiélèiànliú

rénshìchūnxiūzhījiǔcéngjiānglèishíyóubiéyǒuréntáobiǎnzhōuzhǒngyānchóu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¹。昨宵谷水²,今夜兰皋(gāo)³。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译文: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天已去,人还未归。昨晚还在生长谷物的水边,今晚已到生长兰草的涯岸。只是天气阴晴不定,风雨萧瑟,让人惆怅顿生。
注释:兰湾:或谓兰溪之湾。兰溪:水名,即今浙江之兰江,江岸多生兰芝,故名。但从结句“秋娘渡、泰娘桥”等地名看,似是吴江上泊舟处。¹蓬飘:即飘蓬,谓客子行踪如蓬草之漂泊无定。²谷水:非指河南洛阳或安徽砀山之谷水,与下句兰皋对用,似当解作生长谷物之水边近是。³兰皋:生长兰草的涯岸。⁴溶溶:云盛貌。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银字笙(shēng)¹²。心字香³烧。料芳悰(cóng)、乍整还(hái)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dī)。秋娘渡,泰娘桥。
译文:归家后定要时时焚香弹笙,家中亲人是否在急急盼我归去呢?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只想借一江春水把这满腔愁绪冲淡、流走。渡过那窈娘隄、秋娘渡、泰娘桥就归家。
注释:¹银字笙:乐器名。²调:调弄乐器。³心字香:亦为当时名品。其制作过程就是在一个干净密闭的容器中,用白茉莉的花骨朵与沉香木薄片层叠摆放,相互熏染,花骨朵每日一换,直到茉莉花期结束。如此熏制出来的沉香木薄片,就是所谓的“心字香”了。⁴悰:心情、情绪。

  此词作于漂泊旅途,抒思乡思亲之情。

  上片写旅途艰辛。起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春末夏初的特色鲜明的景物,暗示季节变化,流光抛人。“送春归,客尚蓬飘”两句承上转折,感慨春归人未归。“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具体落实“蓬飘”二字,“昨宵”、“今夜”在时间上连续,“谷水”、“兰皋”在地点上变换,时间的连续与地点上的变换,正见出词人漂泊旅途的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奈”字领起,“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三组叠字排句,蝉联而下,慨叹阴晴不定,风雨萧瑟的天气,更增添旅途漂泊的困顿艰辛。

  下片抒旅途乡思。“银字”二句,是关于往昔的回忆也是关于未来的想像,风中飘蓬般流徙的词人,对焚香调笙的恬适家居生活,有着起乎寻常的强烈心理期待。他知道,这种期待也是家人共有的。“料芳悰,乍整还调。”即以客代主,透过一层,想像家人盼归乍喜的复杂心情。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越来越多了,水上漂泊的词人,准备把这满腹的“春恨”、一股脑儿“都付春潮”,借一江春水把“春恨”冲淡、流走,这是无奈之际触景生情的消解办法。结句连用三个水上地名,回应上片的“客尚蓬飘”,形象地展示词人的不停漂泊和归心似箭。女性化的地名,也透漏了思乡的词人某种特定的心理诉求。

  这首词和《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秋娘渡、泰娘桥”等,都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句子意象,拿到这里再次使用,但表现效果似有不同,尤其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用为《一剪梅·舟过吴江》的结句,是整首词情的凝聚,给人的印象饱满而鲜明;放在这首《行香子》起句的位置上,感觉并不特别醒目。可见名句一旦和原作的剥离,艺术魅力也会稍打折扣。这就像北宋晏殊《浣溪沙》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况一样,“无可奈何”两句,也曾初晏殊再次用为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的腹联,在原作本中是“音调谐婉,情致缠绵”的千古名句,写入七律初认为“气格纤弱”,并不见佳(张宗橚《词林纪事》)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行香子·舟宿兰湾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gě)¹
译文: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少年郎?顺着河流乘坐白篷之船。
注释:¹素舸:不加雕饰的大船。素,白也,这宜指白帆、白篷之船。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但问情若为¹,月就²云中堕。
译文:若要问我的心情如何,你看那月亮已向云中落下了。
注释:¹若为:若何,如何。²就:从,自。

  这一首诗乃是女子的应答。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可爱哟,谁家的小伙子?在江中驾驶着那白帆船。这两句与上首对应的两句只是变换了三个字,其余都是相同的。民间对歌多是如此,对歌的人往往接过挑歌的人的歌词稍作变换就脱口而出,显得机敏而风趣。这里以“郎”称呼对方,已露爱悦。在古代女子看来,男子肤色白、饰物白就是美,在诗中常见有称美“白面郎”、“白帽郎”、“白马儿”的语句。这里的“素舸”也是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她看到可爱的少年乘坐素舸,又听到他以热烈的情歌相赠,可以相见心中必是欣喜非常的。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这是说:要问我的心情怎么样,你看那月亮已向云中落下了。这是一句隐语。上首男子以月比女子,这里女子应当也是以月比自已,向云中落下,意谓并非遥远不可得,已是来到你面前了。还有一种理解,认为月堕天黑,正好幽会。这也可以说得过去。不管如何理解,这都是情许的表示。听话听音,素舸郎听到女子这深情的歌唱,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99-700

dōngyángzhōngzèngshīèrshǒu··èr--xièlíngyùn

liánshuíjiālángyuánliúchéng

dànwènqíngruòwèiyuèjiùyúnzhōngduò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译文:马走了很久,征途上愈走愈难。
注释:青夷军:当作“清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驻地在今河北怀来东南。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不知边地别¹,只讶客衣单。
译文:不知道边地气候有差别,只惊讶衣服太单。
注释:¹边地别: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译文:溪水清冷泉声苦,山里空空树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莫言关塞(sài)极,云雪尚漫漫¹
译文:不要说关塞是极边,还有那云雪迷迷漫漫。
注释:¹漫漫:无穷无尽。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古镇¹青山²口,寒风落日时。
译文:居庸古镇雄踞青山口,日落时分寒风狂袭。
注释:¹古镇:指居庸关。²青山:指居庸山。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¹
译文:山石险峻鸟儿难飞,冰坚雪厚战马行走迟迟。
注释:¹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出塞应无策¹,还家赖有期。
译文:出塞征战缺乏良策,回家需要找个时机。
注释:¹策:安边之策。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东山¹足松桂,归去结茅茨(cí)
译文:东山松桂长得很茂盛,还不如回去结茅隐居。
注释:¹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登顿¹驱征骑,栖(qī)迟愧宝刀。
译文: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漂泊失意令我愧对佩带着的这把战刀。
注释:¹登顿: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岭,行路艰难。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远行今若此,微禄¹果徒劳。
译文:没想到这次求仕远行现在会这样,为了微薄的俸禄奔波结果是空自苦劳。
注释:¹微禄:微薄的俸禄。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绝坂(bǎn)¹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译文:水流冲刷着极陡的山坡接连而下,群峰皆高耸直入云霄。
注释:¹绝坂:极陡的山坡。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¹
译文: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
注释:¹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服青袍。

  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首联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累力量的行动。

  第三首诗言辞愤懑,其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全诗先写自己忙碌而无所作为,表达了对此种生活的厌倦;随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对身居卑职的无奈;连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长着诗人的这种情绪;最后诗人终于在反复思索、对比后,愤而表露出弃官而去的心志。《旧唐书》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这段记载这与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96-198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5-96页

使shǐqīngjūnyōngsānshǒu--gāoshì

xíngjiāngjiǔzhēngzhuǎnnán

zhībiānbiézhǐdān

lěngquánshēngshānkōnggàn

yánguānsāiyúnxuěshàngmànmàn

zhènqīngshānkǒuhánfēngluòshí

yánluánniǎoguòbīngxuěkānchí

chūsāiyīngháijiālàiyǒu

dōngshānsōngguìguījiémáo

dēngdùnzhēngchíkuìbǎodāo

yuǎnxíngjīnruòwēiguǒláo

juébǎnshuǐliánxiàqúnfēngyúngònggāo

kānchéngbáishǒushìqīngp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