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十分。付与海棠枝上满。清尊我亦十分倾。未忘情。
阳春一曲唤愁醒。可惜无人歌此曲,须君别院恼春酲。绕梁声。
春色十分。付与海棠枝上满。清尊我亦十分倾。未忘情。
阳春一曲唤愁醒。可惜无人歌此曲,须君别院恼春酲。绕梁声。
管鉴

管鉴

管鉴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人,徙临川(今江西抚州)。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制置四川后东归,道经峡州,时管鉴为峡州守,见范成大 《吴船录》 。淳熙十三年(1186)任广东提刑,改转运判官,官至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词题所署干支,最迟者为甲辰生日,盖淳熙十一年(1184)。有 《养拙堂词》 一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试群材。
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¹试群材。
译文:辉煌壮丽的大殿之门于白日敞开,皇帝安坐两手相拢策试人才。
注释:¹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
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
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
译文:你有着如此好的学问何必忧心,人的命运由天公所定不可预测。
意气未直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
意气未直轻感慨(kǎi),文章尤忌数悲哀。
译文:不要轻易去感慨命运不公,更不要用文章倾诉自己的不如意。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译文:男儿只担心自己功名不成,要明白没有人天生就是将相。

zhāngxià--wángānshí

hàodànggōngménbáikāijūnwánggāogǒngshìqúncái

xuéziyōushīmìngshǔtiāngōngcāi

wèizhíqīnggǎnkǎiwénzhāngyóushùbēiāi

nánérhuànmíngěrjiāngxiāngshuíyúnyǒuzhǒngzāi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译文:本来应该及时行乐,可惜岁月不饶人;也想学曹操“对酒当歌”,慷慨激昂,然而时运不佳,难以施展才华。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译文:天色已晚,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冬天的溪水,无论深浅都清澈澄明。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译文:世外高人都是把饮酒消闲当成忙事,人生浮世,除了诗词,其他都是虚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看著白蘋(pín)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译文:江上的浮萍即将吐出小芽,雪后乘舟,相访诗友,饮酒作诗,胜过闲度光阴。
注释:¹白蘋:又名"水苹",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

nánzhèngchūzhāoyǐngxiùcái--

xíngshíshíwǎnduìjiǔdāngchéngqiānshānzhòngdiécuì

hánshuǐqiǎnshēnqīnggāorényǐnwèimángshìshìchúshījǐnqiángmíng

kànzhebáipíngxuězhōuxiāng访fǎngshèngxiánxíng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莼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户。无绪。空望极霓旌,锦书难据。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莼(chún)(wǎn)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²。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畹。无绪。空望极霓(ní)³(jīng),锦书难据。
译文:从幽谧的梦境中初醒,空中密布的阴云尚未散开,拂晓的曙光催落一阵疏雨。竹栏上寒气漫溢,花圃里风声摇曵,一条新淌的绿溪暗暗通向南浦。寂寥的路上杳无行人,只看到回廊上半扇敞开着的窗户。我心绪繁杂,徒然地极目伫望,天边云霞瑰丽如梦,而我空有相思书信也无处相寄。
注释:¹蕙畹:种香花兰草的园圃。蕙:香草名。畹:面积单位,此处有畦之意。²南浦:本指南边水滨;又常用作送别之地,此处泛指别处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³霓旌:云旗。这里指女子乘坐的车子。原为皇帝出行时仪仗的一种。此处借指云霓。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怎得伊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奁(lián)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¹。怎得伊²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译文:踏过点缀着星星点点苍翠苔藓的小径,追忆着旧日游赏的踪迹。思念起曾经与她荡戏秋千的时光,芳柱上彩绳空自摇曵。犀角装饰的妆镜中黛眉轻卷,凤枕上云梦孤栖,在这样寂寥的情境下,她也应当久久地伫立,默默地遥怀着昔日情意罢?怎样才能等到她回到我的身旁,在小小堂屋深处,嗅闻花香如雾气缭绕,芳馥迷离。那时我一定会留住她,相守到老,不再分离。
注释:¹凝伫:凝立伫望。²伊:她。
本篇为抒写相思离情之词。题材陈旧,选用的意象也很传统,称不上名作精品,但从对本词的分析中,却能看出南宋密丽一派的长调在意象营构上的普遍特点。一是意象更为密集。表现在全词,不再是简单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却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现在词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二是意象更加精细。每个形象的中心词前面常用另一个词来修饰。这些修饰词往往来自作者对景物的敏锐感受,从中可以窥见主人公内心颤动着的深沉情思。三是意象更有层次。密集、精细容易“质实”而“凝涩晦味”,故需要恰当的层次节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词从起处“幽梦”、“重阴”的抑郁,到结处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体现出一种向外扩张的趋势,与之相适应,句式往往是先短后长,使语势如浪阵阵外涌。另外,动词的选择也颇为讲究,如“初回”、“未开”、“暗通”、“半启”、“空望”,以程度副词来表现情绪的细微变化,耐人寻味。

yānshāntíng ·yōumèngchūhuí

zhāng sòngdài 

yōumèngchūhuí chóngyīnwèikāi xiǎochuīchéngshū zhújiànhán chúnwǎnshēngyáo xīn绿àntōngnán wèiyǒurénxíng cáibàn huílángzhū  kōngwàngjīng jǐnshūnán 
táijìngzhuīcéngyóu niànshuíbàn qiūqiāncǎishéngfāngzhù liándàijuǎn fèngzhěnyún yīngfānníngzhù zěnlái huārào xiǎotángshēnchù liúzhù zhídàolǎo jiàoguī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shǔ)¹如天夜雨淫²,乱铃声里倍沾襟(jīn)³
译文: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注释:¹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²淫:多。³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译文: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chánghèn

gòu sòngdài 

shǔdàotiānyín luànlíngshēngbèizhānjīn 
dāngshígèngyǒujūnzhóng shìjūnwángdòngxīn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译文: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译文: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译文: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¹
译文: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注释:¹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窥云徧山起¹,花雨从天来²
译文:芳窥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注释:¹窥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窥云照耀。徧,同“遍”。²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译文: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译文: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第137页

xúnshānsēngzuò--bái

shíjìngdānsōngménqīngtái

xiánjiēyǒuniǎochánshìrénkāi

kuīchuāngjiànbáiguàshēngchénāi

使shǐkōngtànréngpéihuí

xiāngyúnbiànshānhuācóngtiānlái

yǒukōnghǎokuàngwénqīngyuánāi

leránjuéshìshìfāngyōu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