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有百斛珠,妾有一寸心。宁甘坠楼死,花落故园深。
郎有百斛珠,妾有一寸心。宁甘坠楼死,花落故园深。

绿zhū--kuí

lángyǒubǎizhūqièyǒucùnxīnnínggānzhuìlóuhuāluòyuánshēn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昨日山有信,只今¹耕种时。
译文: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注释:¹只今:如今。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遥传¹杜陵叟(sǒu)²,怪³我还山迟。
译文: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注释:¹遥传:从远处传来。²杜陵叟: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³怪:责怪,埋怨。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独向传上酌,无人林下期¹
译文: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注释:¹期:约会。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东谿¹忆汝²处,闲卧对鸬(lú)(cí)³
译文: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注释:¹东谿: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²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³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桂丽,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重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9.0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孤舟¹相访至天涯²,万转云山³路更赊(shē)
译文: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²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³云山:高耸入云之山。赊:遥远。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欲扫柴门¹迎远客²,青苔³黄叶满贫家
译文: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注释:¹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²远客:远方的来客。³青苔:苔藓。⁴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⁵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

chóujià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zhōuxiāngfǎng访zhìtiān wànzhuànyúnshāngèngshē 
sǎocháiményíngyuǎn qīngtáihuángmǎnpínjiā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¹垂树杪²,又是乱山残照³
译文: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断虹:一段彩虹,残虹。²树杪:树梢。³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凭高虹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wú)¹。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²
译文: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²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

qīngpíngyuè ·yānqīngxiǎo

lánxìng qīngdài 

yānqīngxiǎo wàngqīngnánliǎo duànhóngchuíshùmiǎo yòushìluànshāncánzhào 
pínggāoduànzhēng yúnqiānpíng liúdōngxià jǐnshūyìngtuōshuāng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野旷吕蒙(méng)¹,江深刘备城²
译文: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
注释:¹吕蒙营:东吴大将军吕蒙曾驻军公安一带,与蜀军对峙。吴大帝封吕蒙为孱陵候,吕蒙营即蒙所屯兵处,在公安县北二十五里。²刘备城:三国蜀先主刘备曾为汉左将军荆州牧,镇油江口(故址在公安县西),即居此城,时人号为“左公”,故名其城为公安。这两句是:诗人到一马平川、江深水阔的公安县,回忆律枣,臆叹不已。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¹
译文: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
注释:¹与云平:风浪高与云齐。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洒落¹天臣契,飞腾(téng)战伐名²
译文:刘备孙权的君臣们都潇洒磊落,互相契合,终于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
注释:¹洒落:不受拘束。这句说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天臣契合,臣在天前不感到拘束。²飞腾战伐名:说吕蒙是当时声播四方的良将。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维舟¹(yǐ)前浦(pǔ),长啸一含情。
译文: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注释:¹维舟:系舟。是说在江边系舟嘹望,即景生情,忆古抚今,只有含情长叹。

  诗为怀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战争结束,“周瑜为南郡(汉置,郡治江陵,吴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满刺州数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借剃州”不还,孙权便要用武力夺取,任其事者为吕蒙。吕蒙趁蜀将关羽伐魏之机,奇袭南郡。事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这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早就过去了。如今只剩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首联,是写“古”。

  下面接着写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这副颔联,上句写时,下句写地。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催”字用得好,极见作者炼字功夫。诗人这时正坐在江边的小船上,面对风急天高、波涛汹涌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与云平”,极言浪高。杜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间波浪兼天涌”。清人钱谦益笺注:“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这也可以作为“波浪与云平”的注脚。颈联“洒落天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的: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首联说的是“古”,此联说的是“怀”,说古处接“景”(寒天、风浪),说怀处接“情”:所以尾联写出了“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两句。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刘备与诸葛亮的天臣关系,非同等闲。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其次是“讽今之隐情”。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

参考资料:
1、 长江日报编辑部.楚天诗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09:87-89

gōngānxiànhuái怀

 tángdài 

kuàngméngyíng jiāngshēnliúbèichéng 
hántiāncuīduǎn fēnglàngyúnpíng 
luòjūnchén fēiténgzhànmíng 
wéizhōuqián chángxiàohánqíng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mǐn)县林琴南孝廉纾(shū)¹六七岁时,从²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jí)³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¹⁰,赍(jī)¹¹米一石致之塾(shú),师乃¹²受。
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琴南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¹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²从:跟随。³亟:急忙。⁴实:装。⁵负:背着。⁶谓:说。⁷却:推却。⁸固:本来。⁹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¹⁰呼备:叫人准备。¹¹赍:携带。¹²乃:于是。

línqínnánjìngshī

míng qīngdài 

mǐnxiànlínqínnánxiàoliánshūliùsuìshí cóngshī shīpínshèn chuī línzhīzhī guī shí mǎnzhī zhìshī shī wèiqiè quèshòu línguīgào xiàoyuē  ruòxīnshàn ránshùxiūzhī  bèi dànzhìzhīshú shīnǎish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